199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施瓦茨科普夫的警告
  黄晴
  海湾战云密布,美国箭在弦上。
  美国对伊拉克动手的利弊,见仁见智。
  据英国《卫报》2月9日报道,前“沙漠风暴”行动司令官施瓦茨科普夫警告说,如果美国轰炸伊拉克,它要冒打另一次越南战争的危险。上一次海湾战争的指挥官反对打下一次海湾战争,耐人寻味。
  施瓦茨科普夫认为,在越战中,美国逐步升级的轰炸并没达到军事或政治目的,对伊拉克的这种轰炸可能也会如此。此外,美国单独动武可能打破原本就脆弱的国际联盟。
  孙子云:“先算后战”,“多算胜,少算不胜”。美国在动手前究竟算清楚了没有,值得怀疑。法国报刊认为,美国已成为其国内某种政治文化的人质,在伊拉克问题上极为情绪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美国到底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形成什么格局?美国似乎既说不清楚,也没有想清楚,更没有算清楚。
  不妨设想局势发展的几种可能:
  一、伊拉克经他方斡旋,实质上接受了美国提出的要求,美国就此罢手。这一结果也许对美国来说并不痛快,但可以避免不可预测的局势恶化,不失为各国的幸事,但美国担心这会动摇它的“独超”地位。
  二、对伊拉克实施有限空中打击,迫使其直接对美让步。这样,美国的面子上会好看些,但地区格局依旧,阿拉伯世界对美的反感会加剧,中东局势将更趋复杂化。
  三、美国通过大力度的军事行动颠覆伊拉克现政权。要达到这一目的,美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地面军力介入,美国将陷入伊拉克的“泥沼”中,因为美国在伊拉克迅速建立一个听命的新政权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战事一旦“泥沼化”,阿拉伯世界的心理激化不可避免,恐怖主义行为势必加剧,美国社会对人员伤亡的承受力将成疑问,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局面或将不可避免。
  总之,美国似乎在重犯越战的错误,即以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价值观去介入伊拉克乃至阿拉伯世界的事务,而它在中东事务上的双重标准和不公正势必在该地区引起强烈的反感和不信任,它在伊拉克问题上倘若一意孤行以逞“霸”道,很可能陷入某种道义上的孤立状态,并将中东导入更加复杂和危险的局势中。
  施瓦茨科普夫是个军人,在海湾战争中,他是称职的前线主官,被美国人视为英雄。然而,“自古知兵非好战”,这一次,他不主张动武。看来,他在政治上比某些政治家算得更清楚。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开创繁荣的新时期
  ——巴基斯坦发展公路交通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王南
  公路交通在巴基斯坦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85%左右的客运和货运都是通过公路进行的。目前,巴公路总长度为20.5万多公里,其中6600公里为国家公路,它们是连接巴国内4省的主干道。尽管国家公路里程数不到全国公路总长度的3%,但它们却承担着全国公路运输总量的60%强。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巴公路交通现状却显得相对滞后。首先,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这是影响公路交通发展的一大原因,加之因政局变动造成的政策不稳,又使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再则,现在公路的80%是在1960年前建成的,这些公路大都长年失修,大大影响了车辆的行驶速度,有的路段甚至已进入“淘汰”阶段。
  去年2月再度执政的谢里夫总理及其政府,把改善和发展公路交通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出台了不少有利于改善和发展公路交通的举措,意在通过改善和发展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在资金筹措上,采用多渠道融资方式,出资方包括国家、地方、私人和旅居国外的巴侨,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公司、财团等。据巴政府去年11月份发布的“新投资政策”,今后3年将筹措约1000亿卢比用于公路兴建、改造和维修等。在产权和经营管理上,允许和鼓励私人和外方介入。在项目承建上,采用国际招标方式,而且形式灵活多样,如中标公司带资承建等。
  兴建新公路,改造旧公路,以及在主要公路干线上拓建复线,是巴政府为发展公路交通实施的几种具体做法。沿印度河西岸纵贯巴基斯坦南北、长达1200公里的印度河公路,其各区间的兴建、改造和维修工程已经开始,预计两年后完工。从卡拉奇至白沙瓦、全长1762公里的5号国家公路的复线工程也已动工,其中300多公里路段已经完工。
  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之间兴建高标准的高速公路,是巴政府在发展公路交通方面的重要一着。去年11月26日全线贯通的伊斯兰堡至拉合尔高速公路,全长333公里,共有6条车道,完全按国际标准建造。它不仅是巴基斯坦第一条高速公路,而且是整个南亚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巴第二条高速公路,即连接伊斯兰堡与白沙瓦的高速公路已经动工兴建;连接卡拉奇与拉合尔的高速公路也在规划和设计之中。使各大城市之间形成一个高速公路网络,是巴政府确立的最终目标。
  必须一提的是,巴在大力发展公路交通的同时,也注重铁路、航空和海运以及港口等交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并为此采取相应举措。这必将对货畅其流、客畅其行产生积极效果,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一条条公路,好似一根根亮泽、艳丽的丝线,正在为巴基斯坦绣织着美好未来的图案。而未来连接巴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网,将成为这幅图案中最为亮丽的部分。正如谢里夫总理在巴首条高速公路贯通典礼上说的那样:“高速公路将开创巴基斯坦进步繁荣的新时期,这不仅仅是一条公路,而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象征。巴基斯坦将信心百倍地进入21世纪。”
  (本报伊斯兰堡2月1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2月10日,一名以色列儿童和大人们一起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防毒面具发放中心领到了新式防化装备和防毒面具。随着海湾局势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赶着更换防化安全用具。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同意开放所有场所受检
  安南:全力调解到最后一刻
  我代表:武力无助于解决危机
  桥本:美不应在现阶段动武
  加拿大:应美国请求决定派兵
  波兰:将出兵支持美军行动
  本报开罗2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安江、本报记者朱梦魁报道:正在这里访问的伊拉克外长萨哈夫11日表示,伊拉克政府同意按照俄罗斯的建议,向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开放伊境内所有地点,其中包括总统府下属的8处场所。
  萨哈夫会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后对记者说,对总统府下属8处场所进行核查的小组将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的武器核查人员、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成员国的专家组成。此前,伊拉克一直以捍卫国家主权为由,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入总统府进行核查。
  萨哈夫说,伊拉克支持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提议,以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伊拉克和联合国之间的武器核查危机,从而避免美国的军事打击。他强调,伊拉克正尽一切努力确保用和平手段消除武力威胁。他同时警告说,武力将使所有的人都受到伤害。
  穆巴拉克在会见后强调,军事手段无助于解决目前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只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穆巴拉克表示,鉴于目前美国已在海湾部署重兵,他担心一旦伊拉克方面不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美国的军事打击将成为事实。他说,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美国这样做。
  萨哈夫是当天从叙利亚飞抵开罗访问的。
  新华社联合国2月10日电 (记者谢美华)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埃克哈德10日在此间说,由于外交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努力进入关键阶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天取消了其它一切活动,以便全力以赴调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
  埃克哈德说,安南当天就伊拉克问题会见了法国驻联合国大使和联合国特委会主席。
  在会见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前,安南向新闻界表示,尽管外交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努力还未奏效,他仍不会放弃努力,将斡旋到最后一刻。
  据新华社联合国2月10日电 (记者丁宝忠)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10日在此间重申,中国致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
  秦华孙强调指出,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不主张用武力解决当前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国认为,使用武力无助于促进联合国特委会与伊拉克合作,也无助于危机的最终解决。此外,使用武力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中国正在为外交解决作出努力,并同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接触。
  新华社东京2月11日电 据日本《读卖新闻》今天报道,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10日表示,美国如果在现阶段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则难以说服世界舆论。
  桥本是在和外务省事务次官柳井俊二探讨解决伊拉克问题时作上述表示的。同一天,桥本在会见记者时强调,日本为解决伊拉克问题一直在进行外交努力,今后仍将继续。
  据报道,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比尔·理查森将于13日到日本访问,旨在寻求日本政府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支持。对此,桥本表示,对伊拉克动武需要联合国安理会作出新的决议。他还说,美国应尊重联合国大会有关在长野冬奥会期间停战的决议,避免在冬奥会期间行使武力。
  据新华社渥太华2月10日电 (记者文继华)加拿大政府10日宣布,向海湾地区派遣1艘护卫舰、2架C—130大型运输机和大约400名士兵,以支持美国可能对伊拉克采取的军事行动。但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同时强调,现在还未到非动武不可的时候,他仍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连日来,美国一直要求西方盟友对其单方面的军事行动表示支持。克林顿总统日前致电克雷蒂安总理,请求加拿大提供军事支援。
  本报华沙2月10日电 记者朱富贤报道:今天,波兰副外长希科尔斯基在波兰政府部长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一旦需要,波兰将派出一支防化部队,支持美国在海湾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
  他说,波兰政府9日收到了美国政府要求在海湾行动中予以“支持”的照会后,决定准备派出一个防化加强连(据报道,人数在120—150名之间),以配合美国可能对伊拉克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关这次行动的一切费用由美方承担。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日利亚组成特别军事法庭
  尼日利亚国防部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尼日利亚政府十日任命由七人组成的特别军事法庭,准备审理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发生的未遂军事政变事件。二十五人将出庭受审,其中有前政府第二号人物奥迪拉博—迪亚将军,他被认为是策划未遂军事政变的主要人物。目前尚未宣布开庭日期。(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盟和中美洲外长举行会议
  欧盟和中美洲国家外长第十四次“圣何塞会议”十日在圣何塞举行。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欧盟—中美洲地区一体化、反毒斗争等问题。哥斯达黎加总统菲格雷斯在开幕式上强调,自一九八四年第一届“圣何塞会议”以来,中美洲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认为,“圣何塞会议”对于巩固中美洲地区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将向泰国提供军事援助
  美国驻泰国大使伊托赫十日在曼谷宣布,一九九八年美国将向泰国提供一百九十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军事训练。伊托赫在与泰国总理兼国防部长川·立派举行会谈后说,这笔援助是美国一九九八年用于国际军事教育和训练项目的一部分。他还说,在军事训练方面,泰国是全世界得到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


第6版(国际)
专栏:

  菲美签署访问部队协议
  菲律宾与美国十日在马尼拉签署了一项访问部队协议。根据协议,菲律宾政府将向在其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的美军提供法律保护。自一九九六年菲律宾停止给予来访美军人员司法豁免权之后,菲美之间的军事演习于同年十二月全面中断。


第6版(国际)
专栏:

  坦桑总统号召官员节约抗灾
  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十日号召政府官员厉行节约,集中财力、物力救助全国正在遭受的严重水灾。姆卡帕在多多马召开的议会会议上要求议会议员、各级政府官员特别是部长不要再乘坐高级轿车,下班后不许使用公车,不用公家电话谈私事,减少出差和出国访问,积极带领人民救助水灾。去年底以来,坦桑尼亚暴雨成灾。截至一月底,暴雨已造成全国十三个省的十二点八万公顷土地被淹,八十七人死亡,一百一十八人受伤,十五点五万人流离失所,许多房屋、桥梁、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走街串巷

  章鱼行动—凌厉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 管彦忠
  1月23日早上6时,200多辆警察巡逻车和摩托车同时出动,穿巡于加拉加斯的大街小巷。首都地区10个警察分局的3000名警察一起上阵,集中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在这次名为“章鱼行动”的过程中,警察在900个控制地点共抓获各类违法人员800名。其中18人是正被司法技术警察追捕的罪犯,33人因有犯罪前科正在被审查,这些人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警察还查获900包可卡因和大麻等毒品,一些枪支弹药,被盗的汽车和摩托车9辆,以及赌博用的机器。
  近年来,加拉加斯地区的犯罪情况十分严重。据统计,1997年1至11月,在首都地区有1426人被杀害,平均每天4起。去年发生的抢劫和盗窃案件15万多起。每到周末,犯罪团伙的活动更加猖狂,他们或是互相仇杀,或是残害无辜,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死于非命。严重的犯罪活动破坏了社会治安,使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很多人晚上不敢出门。
  自去年年中首都地区警察局开展抓获罪犯的“章鱼行动”以来,犯罪率有所下降。首都地区警察局局长莫拉上校说,这种大规模的警察行动除了直接打击犯罪分子外,在心理上对犯罪团伙也起到威慑的作用,减少其对居民的危害,这一行之有效的行动将继续开展下去。(本报加拉加斯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交通违章—重罚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兰才基
  阿根廷人常说:这里的人办什么事都不急,就是开车着急。记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了两年多,对此话感受深切。
  300万人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有300多万辆汽车。因为街道大多是单行线,路况一般较好,所以人们习惯于开快车,其中不乏横冲直闯的马路杀手。特别是那些黄顶篷、黑车身的计程车更是旁若无车,不讲安全礼让。有些大公共和载重车仗着个大、结实,也经常横行霸道,谁也不敢惹它。
  由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开快车和违章驾驶的多,因此交通事故也多,全市每年死于车祸的数以千计,受伤者更多,因车祸造成的财产损失难以统计。市政府为了改善市内交通秩序,新近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在交通要道安装自动监测器,通过激光照相将违章驾驶的情节自动拍摄下来,然后把罚单和“罪证”一并寄给驾车者本人;二是制定新的交通法规,对违章驾车加重处罚。
  新交通法规定的违章处罚是十分严厉的,闯红灯的罚款最高可达1万比索(比索与美元等值),使用过期驾照罚5000比索,超速行驶罚2500比索,停车不当或阻碍交通罚500比索,在人行横道停车罚100比索。
  相信这些新措施推行以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行车秩序和交通安全将会逐步有所改善。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孟反政府组织缴械投降
  新华社科格拉焦里(孟加拉国)2月10日电 (记者潘云召)驻扎在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的恰克玛族武装组织今天在这里向政府缴械投降,并表示决心捍卫祖国的主权。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在缴械仪式上号召恰克玛族人和吉大港山区的其他民族要和睦相处,并要齐心协力共建家园。她说,政府已制定了建设吉大港山区的中长期计划,并将拨款215亿塔卡(约合4.67亿美元)用于这一地区的建设。
  在缴械仪式上,该武装组织的首领尚土·拉玛首先向哈西娜交出了自己的武器。哈西娜将一束盛开的白玫瑰递给了拉玛。随后,在拉玛的带领下,739名武装组织成员身着橄榄绿服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庄重地将各式武器放在了哈西娜的面前。
  据政府有关人士透露,这次该组织共有2000多人向政府缴械投降。其余的成员将按计划分别于本月11日、16日、22日和28日在不同地点向政府交出武器。孟政府已决定对交出武器的人员实行大赦,并发给每人5万塔卡(约合1100美元)的安家费。
  孟政府与恰克玛族武装组织于去年12月2日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从而结束了吉大港山区长达20年的武装冲突。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核潜艇撞沉韩国渔船
  新华社汉城2月11日电 (记者朱克川)美军的一艘核潜艇今天早上在韩国南部海域,撞沉了一艘正在进行捕捞作业的韩国渔船,渔船上的5名渔民因得到及时抢救,幸免于难。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这艘美军核潜艇是在到韩国南部的镇海港补充给养的途中与韩国渔船相撞的。韩国军方认为,这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美军潜艇未能及时发现正在作业的渔船造成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格总统险遭暗杀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尹树广
  2月9日夜,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静谧而安详。像往常一样,谢瓦尔德纳泽总统“加班”到很晚后才“回家”。当总统车队风驰电掣般行驶到内务部大楼附近时,突然,反坦克火箭弹和自动步枪子弹像雨点一样朝车队倾泻。担当保镖的4辆总统警卫车迅速组织还击。
  原来,谢瓦尔德纳泽总统又一次成为恐怖分子的暗杀目标。10分钟激战后,战斗现场之惨状令人目不忍睹:被烧的警卫车已呈焦糊状,弹痕累累;两名保镖以身殉职;一名恐怖分子被当场击毙。幸好总统乘坐的是德国总理科尔赠送的奔驰600高级防弹车,这才使他躲过这场劫难。据报道,被打死的恐怖分子为车臣族,1969年出生,名叫德然卡利耶夫。从他身上发现一本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登记的护照。
  事件发生一小时后,谢瓦尔德纳泽马上发表声明,称这次事件并非本地破坏分子所为,而是国际恐怖势力精心策划的。他说,国外有些人对在格制造“可控制的混乱”和动荡很感兴趣;不少人对铺设从阿塞拜疆出发的里海石油管道经过格鲁吉亚十分不悦,对格领导人奉行的独立自主政策,致力于成为国际社会平等一员的努力也心怀不满。
  昨天,格议会举行紧急会议,专门讨论暗杀事件。议长日瓦尼亚在发言中强调,暗杀活动是在国外精心准备的,格国内不存在能如此高水平策划军事行动的机构。他同时说,根据掌握的材料,恐怖分子之间的通话是用外语进行的。一些格反对派议员在发言中措辞激烈,指责是“外国之手”组织了暗杀,同时要求俄军撤出格鲁吉亚。
  谢瓦尔德纳泽曾在戈尔巴乔夫时代担任苏联外长多年,1992年3月回到格鲁吉亚,担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他当选为议会主席,实际上是国家元首。1995年8月29日,曾发生总统府院内汽车爆炸事件,使总统受了轻伤。这是他第二次遭到暗杀危险。
  目前,谢瓦尔德纳泽总统已开始正常工作,暗杀事件正在紧张调查中。通向第比利斯的各个路口都加强了保卫措施,所有入城车辆均接受严加检查。此次暗杀事件对格俄关系,以及外高加索地区形势将产生何种影响令人关注。(本报阿拉木图2月1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军政府部队与维和部队交战
  塞拉利昂局势恶化
  本报阿比让2月11日电 记者杨贵兰报道:西非维和部队自5日起与塞拉利昂军政府的部队在塞首都弗里敦附近激战。弗里敦市50万人为避战乱而逃离该市,几千人试图乘船逃离弗里敦,现已有800人逃到了几内亚,20万塞拉利昂人需要紧急粮食救援。
  完全由尼日利亚军队组成的西非维和部队与塞拉利昂军政府的部队近日在弗里敦附近激战。塞拉利昂军政府说已将西非维和部队的尼日利亚军队逐出了距弗里敦10公里远的雷根市,但西非维和部队参谋长在拉格斯说,他的部队已经占领了弗里敦附近的惠灵顿、卡拉巴尔等城市。西非维和部队总司令9日晚上发表声明说,西非维和部队已经做好了拿下弗里敦的准备。
  西非维和部队尼日利亚军队在弗里敦的举动遭到了一些西非国家的非议。
  去年10月23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与塞拉利昂军政府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协议,塞拉利昂军政府将于今年4月22日将政权交还给在军事政变中被推翻的民选总统卡巴,但据报道,交权的进程将可能推迟。


第6版(国际)
专栏:

  2月10日,正在比利时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举行会谈。这是会谈结束后,双方联合会见记者。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