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蔡定剑
  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这是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原则。
  所谓国家法制统一,就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包括各种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法制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大家知道,我国缺少健全的法制传统。中国古代社会虽然也有丰富的法律文化、繁苛的法律条文,但那不过是一种“帝王之具”。它“著之于官府,施之于百姓”,是官用来治民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人民用来治国的。所以,皇帝是法又高于法,各级官吏玩弄、游戏于法,法律没有权威,更没有尊严。尊严属于皇帝而不属于法律。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和国家积极从事法制建设,到文革前,不仅有了宪法,还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制度。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说明,有法律制度还不是法治。法治国家要求法制有至上的权威和尊严,具有任何人和组织不可侵犯的力量。法律权威和尊严对建立法治国家极端重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针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法制的要求更为迫切,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地方和部门权力的扩大,维护法制统一及其尊严的任务更加艰巨。在立法领域,有的在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时,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取利弃责,损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在执法和司法中,有的由于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法律,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制定“土政策”,阻碍执法部门秉公执法,如在“打假”、环保等问题上无视国家的法律,对造假、污染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党的十五大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就是要坚决克服这些违法行为,树立法律的权威。
  维护法制统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经济秩序的统一有序,通过种种“土政策”而推行的那种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诸侯经济”,与发展市场经济是根本背道而驰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保护主义的规章常常是保护落后,人为分割经济贸易的必然联系,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维护法制统一,是保障公民、法人权利的需要。法不统一,会造成公民、法人和经济组织的巨大损失。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将有利于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
  维护法制统一,首先必须把法律的权威树立起来,使法律成为任何人都不可侵犯的力量。要建立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维护法律,严格守法。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律监督,建立制度上的制约机制,保证严格依法行使权力。
  其次,要进行立法、司法制度的改革。在立法方面,改变部门立法方式,加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参与,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程度。在司法上,加强司法的独立性,在加大司法人员责任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约束和监督;要进行法院体系和审判制度的改革,以克服司法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
  同时,还要建立宪法监督制度。我国宪法为维护法制的统一,早就确立了宪法监督制度。但该项制度在实际中没能很好地运作起来,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和监督程序。为了维护法制的统一,加强对法律冲突和违宪行为的审查,建立宪法监督机构,完善宪法监督程序已势在必行。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简评《腐败论》
  王俊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杨继亮著的《腐败论》,是一部既有知识性,又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著作。
  该书认真总结了古今中外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教训。腐败问题作为社会的毒瘤,存在于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社会,既困扰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又给人民群众带来无穷的祸害,并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古今中外,凡是严肃负责的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就如何遏制腐败、战胜腐败,提出对策,制定措施。本书就这方面搜集了大量丰富的材料,总结了古代中国、当代发达国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反腐倡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使今天开展反腐败斗争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书中翔实列举了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和特征。尽管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是,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现象仍在蔓延滋长,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极为关注。作者翔实列举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剖析了我国近年来腐败问题赖以产生的条件和土壤,以及腐败问题的表现特征,这就为广大群众和各级政府认识、监督、惩治腐败提供了现实的例证。
  本书深刻揭示了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剥削”。本书所说的“权力剥削”,就是腐败分子把公共权力占据后,予以私化,滥用权力,损公肥私,把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蜕变为贪污腐化的资本和工具,与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完全背道而驰。书中还着力探索并提出了战胜腐败的方略和措施,意在使人们增强战胜腐败的信心。


第10版(理论)
专栏:

  正确处理反腐败斗争的几个关系
  汪家驷
  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党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对反腐败斗争作出了重要部署。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正确把握两者关系,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一方面,反腐败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要有长远的观点和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我们在考虑和确定反腐败斗争具体的阶段性任务时,如果没有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就会犯急性病的错误。期望在一个早上就把所有腐败现象一下子解决掉,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反腐败斗争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不能慢慢来,必须分阶段抓紧实施,步步深入。长期性寓于各个前后相接的一系列的阶段任务中。应按照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长期性任务。离开每个具体阶段的成果,就不可能有战略性的胜利。
  治本与治标的关系。反腐败斗争,应当标本兼治,相互促进。鉴于一个时期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泛滥,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必须着力于治标,毫不犹豫地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惩治和遏制腐败现象,不这样就不能稳定大局。治标应该从群众最关心、最痛恨的问题抓起,办一件,成一件,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同时,又要十分注意总结治标的经验,加大治本力度,从思想上、体制上、法律制度上、管理上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和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教育、法制、监督、改革这四者都是治本之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而改革则是铲除腐败源头的重要措施。
  外部监督与内部制约的关系。当前,反腐败斗争必须通过两个基本途径来进行:一是加强外部的有效监督,二是强化内部制约机制。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加强外部监督,建立“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同时,要着重强化内部制约机制。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包括大案要案,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内部制约而出现的。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应注意在机构设置、人员分工、业务管理以及权力分解、岗位轮换等环节上形成制衡关系。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在建立行政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的廉政责任制。
  廉政与勤政的关系。考核和判断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否廉洁奉公;其二,是否勤政为民。廉政与勤政,相辅相成,是党政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勤者,并非廉也;廉者,未必勤也。腐败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与行政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混乱、纪律松弛、失职渎职等问题相互交织。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廉政方面的监督与勤政方面的监督结合起来,既要查处已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又要严肃处理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和重大责任事故等问题。
  反腐倡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一方面,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反腐倡廉应当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反腐倡廉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推进廉政。因此,必须贯彻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改革开放与反腐倡廉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应把反腐倡廉与改革开放统一起来,使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过程也成为廉政建设向前推进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必须反腐倡廉,而且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经济,越要反腐倡廉。同时,在反腐败斗争中,必须始终把出发点、落脚点放在促进改革开放、保障经济发展上。这些都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含糊的。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再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优势
  陈焕友
  编者的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条件下,乡镇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深化改革,再创优势,已成为许多地方在贯彻十五大精神过程中遇到的共同课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同志的文章,结合江苏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肯定了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江苏这样一个集体经济占较高比重的省份,尤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镇企业的巨大作用
  江苏的集体经济以乡镇企业为主。作为主要发祥地之一,江苏乡镇企业起步是比较早的。80年代初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在人多地少和资源贫乏的情况下,苏南地区率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使其很快成长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全省经济的一大支柱。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的第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推动江苏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又抓住第二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江苏经济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乡镇企业利用这次机遇,大力进行外向开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使乡镇企业在总量扩大的同时,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乡镇企业产值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80%,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比重超过60%。
  乡镇企业在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一,直接增加了全省工业经济总量,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第二,丰富了城乡市场的商品供应,提高了农村购买力,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第三,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为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第四,巩固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各类公益事业的能力,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第五,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来源,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第六,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地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城乡的社会稳定,初步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第七,乡镇企业比较早地实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对比较强,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搞活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八,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联合、协作、配套,为城市大工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第九,乡镇企业的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省都占有相当比重,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第十,乡镇企业不仅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持,而且以其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了新一代农民。总之,乡镇企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性功绩是不可估量的,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上就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劳动力的素质也比较高;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紧靠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上海,接受大工业辐射、转移比较便利;国家和省里对乡镇企业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前些年我国多数工业产品还是“卖方市场”,使乡镇企业的数量扩张具有一定的余地。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依靠市场调节,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机制比较灵活。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镇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一方面,乡镇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在机制等方面不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家给予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革增强了机制活力和竞争能力,外资企业和国外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经营灵活的个体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快发展,加之国内多数产品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变得空前激烈,这对总体上经营还比较粗放的乡镇企业构成了强大的压力,甚至使乡镇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发展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主要是产业和技术层次不高,企业“小而全”、“小而低”、“小而散”、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现象比较突出;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以乡村集体独资企业为主,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权责不分。
  针对乡镇企业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几年来,江苏各地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重点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兼并、出售、租赁等各种改革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大力搞好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企业规模化、产业高度化和管理科学化。全省已有大中型乡镇企业1300多家,拥有的固定资产和实现的营业收入占乡镇企业总数的1/4以上,实现的利税总额占1/3以上。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90年代以来所购的设备60%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乡镇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近几年江苏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企业效益的回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体上保持了乡镇企业的平稳增长,但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现在,我们正在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敢于突破,力争实现全省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冲破在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思想束缚,继续调整和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乡镇企业各项改革;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把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抓大放小,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应当认识到,提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要继续创新和发展,目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调整,使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如果认为这样做就否定了江苏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甚至意味着集体经济没有生命力了,今后要放弃集体经济,那纯粹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江苏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正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提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要继续创新和发展,根本出发点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乡镇企业的新优势。具体说来是: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乡镇企业各项改革的深化。着眼于强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大胆推行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现乡镇企业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革,集中力量抓好100家大型乡镇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的改革,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进。多数中小企业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吸收多法人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出售、拍卖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一批小企业。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职工的意愿,分别采取先售后股、先租后股、股租结合等办法,实行股份合作制。积极鼓励企业职工持股,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扩大职工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允许并鼓励经营管理骨干在一定条件下多持股,持大股,有的中小企业可由经营管理层控股。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正确引导,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刮风,不能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要严格进行资产清理评估、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科学选择改制形式,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安置好富余职工,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企业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体系,确保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有序进行。此外,还要下功夫抓好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全面深化各项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乡镇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要把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生产集中度和优化企业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作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破所有制、社区界限,加快对乡镇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市场导向、政策调控和行政推动相结合,培育和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特别要推动“强强联合”。提高大型骨干乡镇企业和重点企业集团的资本经营能力,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聚,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依托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产业链联合和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主动为大企业协作配套,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路子,发展一批行业的“单打冠军”和“小巨人”。大力改善乡镇企业的技术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争取到本世纪末,全省大中型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有1/3左右达到国际上90年代先进水平。着力提高乡镇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面向中小乡镇企业的科技开发推广服务中心。
  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是弥补资金不足的需要,更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要坚持走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发展的路子。优化乡镇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支持乡镇企业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大型骨干乡镇企业和重点乡镇企业集团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到国外去办一些加工工业的产品组装项目和农业种养加项目,以海外投资带动产品、技术出口,使乡镇企业的外向开拓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经营者队伍。随着乡镇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跟不上、经营管理者素质跟不上的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当前部分乡镇企业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引导乡镇企业全面加强各项管理,重点抓好目标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大中型乡镇企业要在管理制度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经营者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乡镇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和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驾驭企业的发展。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高级管理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年轻企业经营者到国内外大学或大企业培养深造。进一步拓宽选聘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渠道,通过竞争上岗、股东大会或职工民主选举等办法选聘企业厂长、经理,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用制度保证他们正确行使权力。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牢固的群众观点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四
  刘占锋
  细读邓小平著作,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可以说,坚持牢固的群众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事业。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就必须依靠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对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充分关注,两者缺一不可。但在过去一个时期曾片面地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而漠视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甚至把物质利益原则作为“物质刺激”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批判。于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在实践中被敲锣打鼓、轰轰烈烈的群众政治运动所代替,越“运动”越穷,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对此,邓小平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认真总结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教训,在强调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使群众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力量”的同时,告诫全党:“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应有之义。理论上的这一正本清源,对于我们近20年来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因而坚持群众观点就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使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完成的。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主张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推行农村改革,放手让人民群众在改革的实践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天地。同时,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洞察力和革命胆识,对亿万群众生动活泼的实践及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再用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继续热情地鼓励基层、鼓励群众: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回眸我国近20年来的改革历程,几乎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而这些创造无不浸透着小平同志对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这些决策的形成无一不是小平同志进行理论总结与概括的结果。
  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对生产关系所作的调整和完善,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对于长期受“左”的思想观念禁锢的人们来说,对任何改革举措都有一个认识、接受、参与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处理市场经济原则与人民利益原则的关系时,人民群众的意愿始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强调,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判断这些方针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也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作为标准,从而使我党的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从形式到本质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邓小平的群众观点堪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典范。尤其是他在群众观点上坚持求真务实,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