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头条竞赛

  长虹大量吃进 彩管价格上扬
  是垄断市场,还是棋高一着
  本报记者 刘桂莲
  彩管紧俏——
  彩电业新话题
  彩电行业年年总有新话题。在经历了价格战、数字化广告战及行业自律价之后,今年年末,显像管又成为彩电行业最热门的话题。
  一向库存居高不下的彩管,忽然间紧俏起来。两个月之间,54厘米彩管从490元涨到680元,63厘米彩管从770元升至990元,特别是63厘米的彩管,仍有上涨趋势。
  今年7月份,在彩管市场低迷之际,长虹就从全国各地大批吃进54、63厘米的彩管。为保证彩管的供给,长虹除支持彩管行业的最低保护价、不拖欠彩管厂的货款外,还有每个月加价提货、在淡季也将尽力提货的承诺。
  长虹到底购进多少彩管?有的说,长虹每月可拿到70万至80万支54厘米彩管。有的说,至少掌握全国彩管的1/3月产量。也有的说,长虹操纵全国彩管70%的月产量和未来3个月中国彩电的走势。按长虹自己的说法,长虹彩管拥有量已占全国总量的50%。总之,长虹成了彩管的最大买主,将直接影响彩电市场走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大批购进——
  优化还是垄断
  对于长虹大量购进彩管,有人肯定,是有胆有识,棋高一着。有人评论,长虹此举是在捍卫自己的行业霸主地位。有人认为,此乃囤积居奇,试图垄断。长虹自己的说法则是,长虹是按照实际生产能力来安排采购的。生产上需要大量的彩管,是购管的最根本原因。长虹今年的彩电产销计划是930万台,明年是1100万台。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彩电竞争不能说不激烈。大型企业正处在利用资金、人才、质量、名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对资源进行最有效利用,扩大市场,壮大自己的阶段,企业规模和实力还缺乏垄断的能力。应当说,让大的变得更强,符合我国扶持大集团发展的政策。不能把经营上的举措简单地称之为垄断。
  高人一招——
  谙熟市场政策
  据有关方面预测,明年国内彩电市场将进入一个较快增长期,彩电的产量将达到3000万台,国内市场2500万台,出口500万台,比今年增长20%。长虹大量购进彩管,是在为彩电市场、主要是农村市场启动做好准备。长虹认为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消费的增长,具有巨大空间的农村市场正迅速全面启动,而农村彩电每百户拥有率25台左右,已到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
  今年下半年国家加大了对走私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走私的政策堵住了水货流入中国的渠道。而国家对74厘米以下彩管进口实行严格控制政策,内购彩管成为必然。以54厘米彩管为例,国内9家主要彩管生产企业月产彩管总量150万—160万支,其中内销130万支。长虹大量购进彩管,先走一步。结果,既从市场拿到了最廉价的彩管,同时推动了彩管价格上涨。
  价格问题——
  厂家应会慎重
  彩管成本高达彩电整机成本的50%以上,彩管价格不断攀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彩电的价格是否会上涨。
  在前一段降价风潮中,54厘米彩电最低价降到1000元以下,据业内人士称,这无论如何没有利润可言。要么,是质量打了折扣;要么,是赔本占市场;要么,是地方保驾。总之,这样的价位是绝对不正常的。使价格回到合理的位置,是维持彩电业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这次彩管价格回升,正是对价格见底的彩电市场的调整。
  至于彩电会不会涨价,对此,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长虹以相对低价购进彩管,已经获得很大的成本优势。面对彩电总体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加上国外品牌的竞争,精明的长虹决策者无疑是会考虑到合理的价格定位的。短期来看,可能会针对前段时间扭曲压低的价格进行微调,但长远来看,整个彩电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可能性可以说不存在。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重在结构调整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张立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消费品工业主导的发展阶段中。当前市场需求约束的出现,表明这一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企业只有积极创新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发展。
  但是,与消费品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的特征相联系,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是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较低。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情况使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据国家统计局对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的普查,1995年全国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的一些产品,我国产业又不具备生产能力。例如投资设备的60%以上依靠进口。此外在优质材料方面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很高。这些高技术、高加工度的产品恰恰是当前市场前景最好的产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产品。正是这种产品供给结构,限制了我国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当前的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而是适合于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不论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看,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已刻不容缓。
  因此,在这一形势下,宏观调控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率的过度回落,更应该把着力点转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尽快把我国经济推入质量效益型的增长轨道。
  1998年持续的扩大内需政策,已经见到成效。1999年应把工作重点转到结构调整升级方面来,把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此,在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要注意把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产业政策密切结合起来。根据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扩大投资范围,增加对装备工业等先导产业的投资;同时,要通过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民间投资向相关方面增加投入。政府要明确提出未来产业调整升级的目标,鼓励企业、银行金融部门的投资向这些方面倾斜。制定鼓励设备更新的政策,在投资、贷款、利率、税率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引进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适度控制设备进口增长。通过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启动设备投资增长和民间投资增长,使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竞争力提高结合起来,与市场占有率的扩大结合起来,把我国经济尽快推入新的质量效益型的稳定增长轨道。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继续扩大内需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李琨
  经验表明,在短缺经济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如下降到4%左右(如1989年—1990年),就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效益明显下滑;而目前在绝大多数供给瓶颈都已消失的情况下,由于全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如下降到7%以下,物价指数就会降到零以下,并由此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企业间拖欠增多,下岗人员增加。就此来看,要使经济运行达到较为良好的状态,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不宜低于8%。
  经济达到较为良好的运行状态,标志之一是物价上涨幅度保持在0%—3%以内。这样一个区间,才能既给企业一定的盈利和发展空间,又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标志之二是失业率的减少或稳定。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下,明年的增长速度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可以明显缓解就业压力。标志之三是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每下降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就会下降约2个百分点,绝对额为170亿元左右。当前各个领域的改革力度都在加大,不少方面还需财政的支持,因此,为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不宜放慢。
  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启动下,当前经济已扭转了前几个月增速下滑的趋势,总体是向上走的。预计这一趋势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有利因素多于今年。
  今年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到明年还有一半左右的施工量,房地产投资呈明显回升态势。受投资拉动的影响,今年9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已达10.2%,预计这一增幅大体可持续到明年上半年。经验表明,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0%左右时,只要物价保持在低位上,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就是有保证的。
  明年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因素是出口。如果出口增长能够达到0%—3%以至更高一些,加之积极调动国内有利因素,明年GDP增长速度按比较乐观的估计有可能达到8.5%左右;如果出口增长滑落很大,GDP增长速度也可能降至7.5%以下。为弥补出口增长可能带来的损失,明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发点仍需继续以扩大内需为主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年仍要像今年这样依靠发行基础设施国债来启动经济。明年只需在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小城镇建设投资等方面进行微调,即可使经济在下半年乃至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科学认识GDP
  程建平
  时下,全国从上到下都在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确保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期增长。
  中央强调的是确保有质量的增长,人民需要的是确保空气新鲜的增长。但有些地方对GDP增长的方式显然认识有误:
  一为“挖地三尺”式的增长。对那些不可再生的地下资源狂轰滥炸,大量开掘,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为“烟雾弥漫”式的增长。一些令路人掩鼻的企业管得紧时关,抓得松时开;那些有点经济效益,但严重损害社会效益的“七小八小”厂见缝插针悄悄上,肮脏的空气令人窒息。
  三为“急功近利”式的增长。为了短期效益,一味地强调开足马力,放弃设备维修保养,“今朝有酒今朝醉”,搞掠夺式经营。
  在有些人眼里,GDP完全成了一个速度增长指标,既包括日益发达的教育、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包括并不鲜见的排放硫气的大烟囱;既包括资源深度开发,也包括过度开采导致的资源型产品数量膨胀;既包括节能降耗,也包括高耗能的原始生产方式。而我们需要的,也是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GDP增长的概念,不仅指数量,更应注重质量。
  科学认识GDP,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长远的增长观,不要等到“大水冲掉龙王庙”时才考虑退田还湖,不要等到江河湖水由青变黄时才运筹“放下斧头、挥动锄头”,不要等烟雾污染致使飞机找不到落点才关停污源。
  在三江洪水咆哮之后,从上到下都痛定思痛。根治水患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夯实基础的一系列工程,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等,都在付诸实施,这无疑是对GDP概念最正确的诠释。确保GDP增长,不只是维持现代人的既得利益,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自八月份开始,各地水泥市场陡旺。正当一些地方从前停产的水泥厂重又开工时,国家建材局却要求对一批小水泥坚决淘汰——
  淘汰小水泥为哪般
  本报记者 白天亮
  我国是一个水泥大国,却不是一个水泥强国。去年的水泥产量为5.1亿吨,占全世界总量的近30%,然而70%多是由技术水平低的机立窑生产的。1995年统计,全国有1500多个无证企业在生产,产量达2600万吨,这些无证水泥生产企业的工艺设备绝大部分在淘汰范围之内。
  结构的不合理在1994年后市场供过于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是高标号的水泥买不到,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低标号水泥没人要,为了争有限的市场,企业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但是,竞相压价并不能扩大市场,到1997年,几乎所有的机立窑水泥都无法以正常能力生产。为保证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发挥,优化结构,增加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和散装水泥,去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规定普通立窑自发出通知之日起淘汰,窑径小于2米的机立窑1997年底淘汰,已列入此范围的企业停止生产。配合这一精神,国家建材局在今年7月14日公布了第一批收回水泥生产许可证的676家企业的名单,随即又制定了水泥调整的具体方案,即今明两年先淘汰直径2米以下立窑和土窑生产能力3500万吨,2000年前淘汰2.2米以下的机立窑生产能力8000万吨。届时水泥企业平均规模由现在的6.8万吨提高到10万吨,通过扩建和技术改造,增加新型干法水泥和特种水泥3000万吨。在优胜劣汰中实现总量控制,保障水泥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下半年以来,意外的需求给水泥市场注入了活力。国有大企业固然借此良机开足马力,许多从前因市场不好而停止生产的小水泥也重新开工,其中就包括已宣布列入淘汰范围的水泥企业。
  湖南建材总公司行业管理办的冯女士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石门市6家已列入淘汰范围或经公布收回生产许可证的小水泥企业中就有5家重新开工。在市场需求迫切的前提下,这类小水泥如雨后春笋,难以禁绝。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持什么态度呢?
  国家建材局副局长乔德龙的回答很明确,列入淘汰范围的坚决淘汰,决不手软,查到一家就处理一家。
  乔副局长指出,水泥目前是有了新的需求,但一要意识到这一需求产生的偶然性和暂时性,水泥总量依旧是过剩的,仅仅消化从前的库存和恢复正常生产能力就基本能满足灾后重建对低标号水泥的需要,而各种重点工程缺少的主要是高标号水泥;二要明白小水泥重新生产会加剧污染、消耗能源,流入市场造成建筑工程中的隐患,所以,继续生产只能是继续浪费,还有可能中断从去年开始的水泥结构调整,延误时机。因此,在市场正旺时强调淘汰,表面上似乎不合时宜,实际上却是大势所趋。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两条国道 一座危桥
  山东冠县七一大桥亟待重建
  李新民
  某地一位领导同志乘车经河北馆陶县后感叹:“天下城市馆陶最大,走了两天两夜愣没走出来。”
  当地人尽知,此言实指交通堵塞之苦。
  河北馆陶县与山东冠县相邻,两条国道309线和106线在馆陶县交汇后,在城东必经一座建于60年代、现已被确诊为危桥的冠县“七一大桥”,形成“瓶颈”。桥的两端,特别是桥西冲馆陶县城一端,车辆阻塞严重。
  106国道是南菜北调的“绿色通道”,309国道则是晋煤东运的“乌金通道”。前者机动车日流量7000台次,后者则达1.6万台次,总计超过2万台次。而七一大桥桥面宽仅6米,可承受车辆日流量最高为6000台次,目前桥体已向南倾斜10—15厘米,大桥岌岌可危。
  为疏导交通,馆陶县交警大队在桥西专设一个中队,24小时值勤。但这只能使堵塞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冠县七一大桥亟待重建。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废纸大量进口说明什么
  封萌芳 赖悦喜
  我国每年用纸量超过1亿吨,需要大量的造纸原料———纸浆。纸浆主要来源于木材及回收的废纸等。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3.4%,用于造纸的森林资源十分缺乏。近年来,我国一方面每年花大量外汇进口纸、纸板和作造纸原料用的废纸,另一方面国内废纸则因收购价格低而造成严重浪费。
  据统计,1995年广东省进口废纸29.5万吨,1996年34.2万吨,1997年39.3万吨,1998年1—7月21.9万吨。进口平均价格1995年为134.6美元/吨,1996年为128.6美元/吨,1997年为107.1美元/吨,1998年1—7月为94.3美元/吨。可谓价格步步走低而数量逐年上升。
  而我国国内的废纸回收业,则是收购价逐年走低,回收率徘徊不前。据了解,30年前废纸收购价为0.64元/千克,现在仅为0.7元/千克,走街串户的小贩出价更低。几十年来,回收价几乎原地踏步。近年来,由于一些物资回收企业售予纸厂的废纸掺水严重(1吨旧报纸掺水可多达1吨),纸厂纷纷压价收购。1995年收购价为1050元/吨,1996年为980元/吨,而1997年降为700元/吨,1998年仅为650元/吨。同进口价格相比,差距悬殊。
  废纸回收价格逐年走低,导致人们回收废纸的积极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废纸被当作垃圾丢弃或烧掉,不仅浪费严重,而且污染环境。
  同时,因对废纸含水量的要求最高不超过20%,而进口废纸来源稳定及质量较高,部分企业不愿收购或减少收购国内废纸。如广州某造纸厂是国内大型造纸企业之一,生产所需的废纸绝大部分是进口的。1995年该公司进口废纸7.15万吨,1996年7.31万吨,1997年6.79万吨,同期收购国内废纸仅为5986吨、5394吨、2288吨,不到其废纸总量的10%。
  据专家介绍,废纸是造纸首选原料,回收利用率达到80%,比起用木材造纸,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每吨纸品还可节约2—3立方米木材及400公斤煤、400千瓦时电、300吨水等。在国外,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十分重视废纸回收,如日本,森林覆盖率高于我国,废纸回收率高达78%以上;美国每年回收废纸则多达1亿多吨,相当于我国每年的用纸量。广东省1997年废纸回收率约40%,在国内还相对是较高的。
  专家认为,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政府补贴,统一由专门部门分门别类回收、处理废旧物资的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废旧物资以前也统一由物资回收部门回收、管理,目前则由部门承包或私人收购,物资、工商、环保多部门管理。
  今年我国长江流域、东北地区遭受的特大洪灾,与森林滥砍滥伐、不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关系很大。有关人士强调,随着造纸原料———原木的减少,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角度出发,废纸回收利用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山民不烧柴 喜用沼气灶
  鄂西南山区松滋市桃树乡的山民,一直靠上山砍柴烧火做饭,长江防护林带封山育林后,山民们改用沼气来解决烧柴问题。李德琼(左二)家用沼气做饭后,1年可省下4000多公斤木材。这是她向乡亲们介绍使用沼气灶的好处。刘书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