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创造性不是随意性
  浩茫
  面对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的变化,解决面临的问题,就得不断地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工作。可以说,创造性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重要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始终十分强调创造性问题。在他看来,所谓创造性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现在有的人没能准确把握创造性的科学含义,把创造性等同于随意性,认为创造性就是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地愿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在“创造性”的名义下,他们什么原则都可以不讲,什么规矩都敢于突破,甚至打着“创造性”的幌子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胡作非为。对此,我们必须强调,创造性不等于随心所欲,创造性不是随意性。
  思想如奔马,缰索缠绕、负荷沉重,当然难以驰骋千里。但若没有正确的道路、方向,信马由缰地乱跑一通,恐怕也会枉费气力,还可能走上邪路,陷入泥潭,甚至堕入深渊。这就告诉我们,创造性绝不是不要讲原则、守规矩,而是必须有“度”。
  创造性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创造性的过程作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至少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在原来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包括对原来认识中正确部分的继承、错误部分的纠正和过时部分的摒弃;二是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三是用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去指导新的实践,并在新的实践中更深刻地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校正人们的实践。这就意味着,创造性在冲破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传统观念和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偏见束缚的过程中,主要是要摆脱传统观念中那些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对传统观念的全盘抛弃,更不是对过去历史的全盘否定。只有在吸收以往人类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更伟大的思想,从而达到创造性的目的。
  创造性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无论是研究新情况还是解决新问题,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那种强调创造性就是不要一切前提、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所谓摆脱陈旧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偏见的束缚,主要是摆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摆脱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认识,摆脱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不正确观点,但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创造性就会脱离科学的轨道,甚至走向歧途。
  创造性必须以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准则。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讲创造性,其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能更好地符合人民利益。所以真正的创造性,应是观察和思考一切问题,都自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坚持“三个有利于”。绝不能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于不顾,单纯根据个人或少数人的狭隘私利或主观好恶来提主张、办事情。
  创造性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真正的创造性,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事中求是,而不能脱离实际地凭空想象,形成的思想应该是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而不能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非”。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地把创造性与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对必然的认识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由。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中国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综述
  黄卫伟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邀请北京近百名管理学与经济学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中国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近年来,我国民族高科技企业在通信、计算机、生物医药、家用电器等产业技术和市场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电信领域尤为突出。以大唐公司、巨龙公司、华为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电信高科技企业,在实现了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和市场的大面积突破之后,又开始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形成群体突破的态势。这种群体性的、大面积的突破与我国家电和计算机行业高科技企业的大面积市场突破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营销和制造驱动的,而前者则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核心技术驱动的。随着我国电信产业的进一步开放,民族电信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突破能不能持久,怎样实现民族电信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民族电信企业,而且对于中国高科技企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高科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远大目标,制定挑战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战略
  专家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同时也使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市场处于国际竞争之中。以电信设备制造业为例,没有哪个国家的电信市场有这样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在互相竞争,其激烈程度也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电信市场。中国高科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敢于站到世界级跨国公司面前,与之展开直接竞争,必须树立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远大目标和制定相应的战略,寻求哪怕是在一个狭窄的、专一化的领域里的突破。在高科技产业中,要么领先,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中国高科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拥有先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优势。这就要求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必须广聚人才,尽可能加大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捕捉和创造“机会窗”,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中国高科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紧紧围绕核心技术实现事业的多元化。目前,中国高科技企业还处于幼年时期,规模和实力尚小,即使华为、联想、北大方正这样的企业,其规模也不过仅相当于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几十分之一。因此,要在市场夹缝中拓展出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在关键的方向上,专注本行,锲而不舍,不为周边的获利机会所动。华为公司把这种战略称为“压强原则”。
  同时,中国高科技企业应该把服务作为自己的竞争利器。为了分享“机会窗”的超额利润,中国高科技企业也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把它做得非常可靠,完美无缺。因而,更需要依靠及时和有效的服务来确保顾客的利益不受损失。即使将来规模壮大了,实力增强了,也一刻不能忽视服务,服务是高科技企业的立业之本。
  建立旺盛持久的创新机制
  专家们强调,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包括:观念创新,一切要按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办事,遵循科学与民主原则;技术创新,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在关键要素上配置资源,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在劳动用工制度、决策制度、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上敢于突破传统的模式;管理创新,特别是不断探索符合高科技市场竞争要求的研究开发管理、营销网络管理、业务流程重整和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要使企业能够不断创新,关键是建立一种旺盛和持久的创新机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企业内部有序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以及公正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制度。竞争是活力之源,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在国内培养出来的,市场竞争力实际上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出来的。失败的企业其实不是被竞争对手打倒的,是被自己打倒的。
  创新机制的建立不仅要有制度的保证,还要有投入的保证,要有物质基础。要坚持两个高投入———研究开发的高投入与人力资本的高投入不动摇,不为短期利益诱惑所动,在制度上对研究开发与人力资源的高投入作出严格规定和保障。高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不是一种简单的费用支出,而是一种最重要和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人力资源支出也不是一种成本支出,同样是一种重要和高回报的投资。
  建立创新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企业家的作用。创新机制的形成,首先在于企业家的追求和责任。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将生产要素从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和运行体系下抽调出来,以创新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价值,并使经济系统摆脱旧的运行模式,进入新的运行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本质功能,可以看作是使企业家能够将生产要素从原有的经济运行方式下抽调出来重新组合的一种手段。
  企业家要在高技术领域实现成功的创新和创业,以及保持企业可持续的高速成长,必须具有强烈的诱因和激励。包括权力(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权)的诱因,事业成就的诱因和创新的诱因与激励。这种诱因既有精神的因素,也包括物质利益的因素。诱因和激励不足,以及组织体制与治理结构的官僚化,是一些国有高科技企业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强化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
  有的专家指出,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靠的是企业家的胆识和能力;而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则要靠系统化的制度。应当靠制度培育职业管理层,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减少管理的随意性。
  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成功之后,企业家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企业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局限性,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从而危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华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淡化自己的角色,对企业的高层民主决策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作出制度性安排,培养了一支职业管理者队伍,并进而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监督机制。
  除了决策制度和治理结构的现代化,管理的制度化也是确保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日益复杂化。企业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合理的组织体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整和优化,减少例外管理,减少审批数量,提高例行管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的速度。
  在高科技企业中,知识和企业家是创造价值的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华为公司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知识资本化的成功道路,较好地解决了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激发他们的潜能,组织大规模的研究开发团队和一体化协作问题,从而避免了人才流失和企业分家等问题的困扰。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有关专家、教授,通过三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将华为公司近十年的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总结凝炼为一部“华为公司基本法”。这是一部华为公司内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目标、经营战略、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组织体制和人力资源、控制制度以及接班人的产生机制等,均规定了明确的原则。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华为公司过去成功的经验,比较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存在的和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解决管理的两难问题和处理企业内外重大关系的度。它表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正在从经验主义走向理性化,正在从人治走向法治。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坚持速度和效益统一的原则
  程兴汉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下,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速度问题,中央明确:一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指标应当是预测性、指导性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指标。二是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协调发展、讲求质量效益的速度。三是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也不要相互攀比速度。坚持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始终坚持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这既是我国二十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从国内形势看,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暴露。具体表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企业两极分化明显,部分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再就业工作难度较大。实施好再就业工程,妥善安置好下岗职工,办法很多,但根本的一条还是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切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八十万人再就业。确保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才有可能加大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力度,才有可能如朱镕基总理所说:“要使安置下岗人员就业的速度,超过下岗人员增长速度”。这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从国际形势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主要产品出口尤其是对亚洲出口增长明显下降。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经济秩序尚未完全稳定,他们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目前尚未完全显现。只有确保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才能积极应付挑战、弥补损失,增强抗御亚洲金融风暴的能力。
  当前,虽然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但确保既有一定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有利条件也很多,可以说是压力与潜力并存,风险与机遇同在。第一,由于近几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成功,我国经济形成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共存的格局,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成功经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和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为确保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人民生活还不大富裕,加快发展愿望强烈。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滞后于经济发展,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不相适应,建设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确保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抢抓一切机遇,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着重把握好关键环节。
  总之,确保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坚持稳中求进,以增加效益为前提,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我们的经济还是速度效益型经济,要有较好的效益,必须有较快的增长。而快,是有效益前提下的快,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前提下的快。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只有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向科技进步要速度,向结构优化要速度,向规模经济要速度,向科学管理要速度,这样才能确保有效益的速度,实现效益和速度的统一。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教兴农
  马忠臣
  编者的话: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占有重要地位。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同志的文章,结合当地实际,阐述了如何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农业发展的问题。
  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实施科教兴农,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一条基本方针。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学习领会《决定》的这一重要精神,增强科教兴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顺利实现河南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认识农业和农业科技现状,进一步确立科教兴农的战略地位
  位于中原的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并把科教兴农作为这一战略的重点来抓,使全省农业科学技术有了较快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以来全省农科系统共获科研成果二千多项,其中国家级成果三十多项,省部级成果五百多项,科技成果推广程度达到40%左右,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粮、棉、油等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河南省以占全国1.74%的国土面积,不仅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而且成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实现全国农产品供求平衡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年河南农业虽然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从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上看,目前还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低一少”:一是科技进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贡献率低。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一般为60%—80%,我国为40%左右,河南仅接近国内平均水平。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一千三百公斤,低于全国平均一千六百公斤的水平,同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均产粮两万至十万公斤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三是农业综合效益低。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左右,农产品商品率为5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1∶1,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四是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我国为1∶1200,河南为1∶4000。对这些差距,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展开,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信息化、产业化,核心是科学化。主要表现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农业生产力。国外预测,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六分之五要依靠科技去实现。国内专家综合论证,到2000年我国预计增产的五百亿公斤粮食产量中,因推广已有成熟的科学技术所增产部分将占新增粮食总量的50%。河南小麦亩产由建国初期的四十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三百二十多公斤,依靠科技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农业发展态势,充分证实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江泽民“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论断的科学性。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我们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河南是国内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压力大,资源约束突出,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而且人口还在不断增加,耕地还在不断减少。要解决好河南人的吃饭问题,并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贡献,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农业增长的第一要素,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同志1996年视察河南时曾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狠抓科教兴农”。我们必须真正把科技放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自觉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牢牢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速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农业科研,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头,只有不断研究出新成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依托,才能保持长久不衰。根据河南农业科研实际,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三个层次上统筹规划,力争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解决农业面临的重大科技难题,增加全省农业科技储备。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及先进的科研成果,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搞好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使之简便易行,便于农民掌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其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增强科技兴农的支撑力。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体制作保证。同生产发展的需求相比,现在的科技体制是滞后的。科研和生产脱节、条块分割以及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等问题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解决。一是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调整优化农业科研结构和布局,尽快建立起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统筹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科研、开发、推广协调发展,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二是把省属、市属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成为符合地域资源特色的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坚持采取项目招标、择优扶强、首席专家负责制和合同滚动制管理等措施,引入竞争机制,继续办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支持科研机构进入经济主战场,按照市场需求兴办各种科研生产联合体和科技产业,发展高技术农业企业。三是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对于长期在基层从事科研、开发、推广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省里决定从今年起,每年都要安排一批高、中级职称指标,重点解决在基层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晋升职称难的问题,以调动广大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推广和普及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尽快把增产增效显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到生产中去,是把农业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这项工作近几年各地都在抓,但还要进一步强化。如果把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时间缩短一半、推广率提高一倍,河南的农业就能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水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紧紧围绕“星火”、“丰收”、“燎原”计划及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搞好间作套种、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精量匀播、水稻旱育稀植抛秧、地膜覆盖、畜禽集约化养殖、病虫害综合防治、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秸秆青贮氨化、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支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办或联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供样板和基地。认真落实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定”方案,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农技推广经费,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各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应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继续走“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搞好服务促发展,科工农贸一体化”的路子。积极发展各种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办好各类专业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发挥其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开发新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队伍与民间组织相结合,各方面共同参与,功能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能否顺利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技推广应用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把农技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农科教结合,合理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农业类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合格适用人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切实解决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继续抓好扫盲教育。办好各级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和技术下乡活动,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搞好农民技师的评聘。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实行多渠道办学。到2010年,争取全省农村主要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半数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每十个农户中有一名“绿色证书”持有者,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实施“种子工程”,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种子工程”是集科研、推广和应用于一体的农业发展综合工程,实施这一工程的目的,就是要以种子更新换代为突破口,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多年来,河南十分重视实施种子工程。仅“八五”时期,全省就有二百七十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新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3、18、25号”,大面积稳定亩产超过五百公斤;玉米新品种“豫玉6、8、9号”,高产优质抗病,稳定亩产六百公斤以上。全省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平均每五年就能更换一次,良种覆盖率超过90%。
  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河南种子研究与推广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在种子工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偏重农作物高产品种的选育推广,忽视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农产品高产不优质,高产不高效,造成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积压卖难。今后,要加大种子结构调整,既要重视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更要重视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让农产品高产又高效。到2000年和2010年,全省农业科研部门要分别选育出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多抗及适应不同熟制、不同加工用途需要的新品种三十个和一百三十个。农技部门要相应搞好推广。在继续抓好粮、棉、油等大宗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同时,进一步抓好林果、畜禽、蔬菜、花卉等优良品种的选育、繁育、示范和开发。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全省农业新品种普遍更新换代二至三次,新建和完善一百个种子工程项目,建设好三百万亩高标准商品种子基地。加快种子加工处理设施建设,通过精选、加工、包衣和标准化包装,使种子质量达到国际要求,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种子销售实行质量保证卡制度,使种子形成一个大的产业。
  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必须紧紧抓住科教兴农这一战略重点,努力做好这篇文章,力争到2010年,科技进步在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50%,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加快河南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