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记者述评

  大潮中亮出青春的旗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中国共青团
  本报记者 唐维红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人员日。当我们与家人共享周日的闲暇时,12名青年志愿者作为粮食监督发放员,正在灾区紧张地忙碌着,以保证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30万吨救灾粮能按时、准确地发放到灾民手中;在山西、陕西、贵州等地的60多个贫困县里,还奔波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100名青年志愿者,他们要为那里的父老乡亲提供为期一年的教育、科技、医疗等志愿服务……
  与国际志愿服务体系逐步接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只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共青团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之一。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共青团抓住机遇,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共青团工作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新路子,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事业。共青团的旗帜变得更加鲜艳、更加夺目!
  服务大局 服务社会 服务青年
  14至28周岁,是一个人参加团组织的年龄上下限。或许您还不知道,在12亿中国人中,这个年龄段共有3.5亿人。如果把35岁以下的人都视作青年,那么青年的数量则更为庞大。共青团作为一个青年组织,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需求的变化来开展工作,是青年的期盼,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1993年12月,团十三大选出的165名团中央委员和110名候补委员齐聚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商讨一个面向21世纪的课题,这就是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为共青团确定了跨世纪的发展方向。
  规划把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作为突破口,把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跨世纪一代新人作为努力方向,强调必须坚持工作发展战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相一致,与青年需求和发展相适应,推出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三项重点工作。
  可以看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主旋律。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共青团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自己的工作日益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大江南北走来了青年志愿者的宏大队伍,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片片真情和拳拳爱心;工厂里涌现出青年岗位能手的优秀群体,用汗水和智慧谱写着质量和效益的新篇;田野上掀起了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的热潮,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山村的学校里,归来了数以百万计的失学儿童,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下,他们重新找到了曾经失去的人生希望……
  在服务经济中推动经济发展,在服务社会中促进社会进步,在服务青年中帮助青年成才,共青团在服务中迈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
  在实施共青团跨世纪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各级团组织坚持把组织青年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努力在国家所急、群众所需,团组织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方面找课题,做文章。
  1993年12月29日,当“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寒风中展开时,一代青年的心灵也沐浴在社会文明的阳光中。在“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指导下,志愿者的大旗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深入社区,深入千家万户,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为群众排忧解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改变,志愿者服务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扶贫开发、支教扫盲、抢险救灾……志愿服务已渗透到社会公益事业的各个领域。青年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让人民群众因我们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我们的辛劳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我们的工作而更加富有凝聚力。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障。共青团推出的“青年文明号”活动正是要引导广大青年从本职工作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弘扬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今天,无论您是到商场购物,还是在医院看病;无论是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还是在快速行驶的列车中,您只要看到挂在柜台、墙壁等醒目位置上“青年文明号”牌匾,就一定能享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优质服务。一块块闪亮的牌匾辉映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青年文明号”吹响了一支动员青年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进行曲。“青年文明号服务卡”、“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更让优质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
  几年的实践表明,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是促进两个文明共同进步的现实需要,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客观要求,是当代青年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共青团贯彻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当代青年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代新人。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是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基本同步的。他们是接受市场经济新观念最快、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最早的社会群体。因此,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必须摒弃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工作模式,在工作结构、依托、保障等主要方面和重要环节上实行调整和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一推出,团中央就明确了一条重要的工作方针,即坚持活动开展和机制建设并举。1994年上半年,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开始实施,为困难群众提供长期服务取代了随意性较大的活动,成为这一行动的主要形式。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此后,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相继成立。1995年4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海淀服务站和朝阳服务站同时启用。服务站作为青年志愿服务实体,承担着志愿者招募、培训、中介服务等具体组织工作。这种实体在全国已发展到100多个。
  1996年下半年,“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招募有一定专长的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医疗、教育等服务,并建立了定期轮换制度。同时,建立了“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及青年志愿者每人每年志愿服务48小时制度。1995年,出席上海市人代会的青年代表提交了建议制定上海市社会志愿服务条例的议案。社会志愿服务的全国性立法的有关工作也在酝酿和筹划之中。
  以救助失学儿童为己任的“希望工程”,早已蜚声海内外。它是共青团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机制开展工作的一个成功的典范。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让千千万万个因贫困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在过去的9年里,青基会的组织者们以团组织为依托,发挥团系统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资助体系,使团的工作在走向社会化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评价“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不仅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以“事业化发展,社会化运作”为主要特征的共青团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共青团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一机制也必将在丰富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教育青年 团结青年 带领青年
  青年的利益需求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面对青年纷繁多样的利益需求,共青团如何为青年服务?答案只有一个———为青年的根本利益服务。当代青年的根本利益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因为,建功立业是青年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成长成才是青年身心健康、提高素质、追求发展的统一。共青团要发挥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的作用,就必须为青年建功立业、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团中央、全国青联及时制定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实施纲要》,对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和评选杰出青年活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规划。主要目标是,每年在科技界、企业界及各行各业推荐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举出10万名各类优秀、杰出青年。
  如何赋予榜样以时代的内涵,如何使榜样更贴近青年,从而带动一代青年奋发进取,成为21世纪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各级共青团、青联组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杰出青年农民”、“中国杰出青年卫士”、“十杰百优外来务工青年”、“全国青年科技标兵”、“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获得者、“优秀青年企业家”……如此灿烂的群星辉映着时代的天空,是我们的时代充满青春活力的最生动的体现。
  青年俊杰们以艰苦奋斗、立志成才的经历激励着广大青年。榜样就在他们中间,跑一跑能够追得上,跳一跳能够摸得着,使他们找到了早日成才的方式和途径。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们的国家既需要造就大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培养一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既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科技人才,也需要培养千百万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合格劳动者。共青团任重而道远。
  一个世纪就要结束在我们的奋斗过程之中,最后的冲刺已成为新世纪的起跑。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新时期成功实践的共青团,一定会把辉煌带到新世纪!
  压题照片:首钢青年喜迎香港回归。(选自画册《迈向新世纪的太阳》)(附图片)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年终特稿

  一九七八——一九九八:
  充满希望的中国青年
  郗杰英 刘俊彦
  20年,对于亘古如斯的人类、地球乃至宇宙而言,实在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可以从婴儿成长为青年。日月如梭,时光荏苒,20年后再回首,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你,宛如回味一首人生隽永的歌——“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痕快著鞭……”
  与如今金秋时节高校门前人头攒动有所不同的是,上一年年末和1978年的1、2月份,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27.3万名幸运儿陆续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的田野和工厂的车间,中国中断11年的高考至此恢复,成千上万青年人求知成才的热潮兴起。
  同时,赴国外留学的大门也慢慢开启,当年有50多人被派往国外学习,20年后这个数字已逾30万。这些青年人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同世界对话的先行者。
  1979年9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命名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新长征突击手”一度成为青年心目中“荣誉”的代名词。12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学生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多做贡献”的口号,成为这一年的最强音。
  1980年4月,《中国青年》杂志刊出青年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封信牵动了广大青年的心,展开了一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论。编辑部先后收到近6万封来信,编发了18万字的稿件。尽管讨论既有共鸣也有争议,但它给青年带来的启示却是毋庸置疑的。
  “五讲四美”与“个体户”都是1981年的新名词。“五讲四美”目标明确,要把青年塑造成文明的人,“个体户”却在无意之中把一部分青年推向了富裕。
  1981年值得记忆的事情还有很多:
  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为青年成才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还是在这个月,我国的《学位条例》开始施行,学士、硕士、博士等诱人的称号成为青年学子的追求。
  1982年7月11日,第四军医大学三年级学生张华为抢救一名不慎落入粪池的老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时间引发社会上“值不值”,“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大讨论。年底,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1983年是英模辈出的一年:
  2月19日新华社报道说,国务院最近决定,授予赵春娥、罗健夫、蒋筑英全国劳模称号,这三个名字一时广为青年景仰和传诵;
  5月1日,西岳华山游人如织,登山道路发生严重堵塞,游人随时都有跌入深谷的危险,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华山抢险英雄群体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群众,疏散游人,展示了一代青年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貌;
  5月11日,邓小平等领导人为残疾女青年张海迪的题词公开发表。张海迪,这位与命运做不屈抗争的女青年成为共和国英模长廊里又一个闪光的名字……
  北京的金秋分外妖娆。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五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游行队伍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地打出了“小平,您好!”的大字横幅,表达了广大青年真诚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崇敬和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心情。
  为了那些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能够重返课堂,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希望工程”在1989年的10月30日正式启动,7年后的一项大型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这项公益事业的认知率高达94.2%。
  还有一个孩子的名字也在1989年被人们熟知,他的名字叫赖宁。他无法参加10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十佳少先队员”颁奖仪式。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他献出了14岁的生命。
  1990年的秋天,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约1/2的金牌归中国。亚运会之歌《亚洲雄风》唱遍祖国大地。在此期间诞生的亚运精神是当代青年主流思潮的一次展示。
  1990年也是个俊杰迭出的年份:
  3月2日,勇斗蒙面歹徒的湖北姑娘潘星兰、杨大兰被授予“英雄青年”的光荣称号;
  8月9日,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棋圣”聂卫平名列榜首;
  10月28日,六省区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竣工总结授奖大会在山西召开,国务院专电祝贺,称赞这项绿化工程是中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的一个壮举。
  1993年,中国刮起反腐倡廉的风暴。一项调查显示,青年最痛恨的社会现象就是腐败。反腐倡廉,可谓众望所归。
  1993年,中国也涌起了爱的浪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实施,他们的口号是:“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1993年我们还应记住,2月25日,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堵丁柱等6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殊荣。请华人诺贝尔获奖者为顾问,按国际惯例评审的该项奖项的设立,再次反映出中国社会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渴求与褒扬。
  伴随着泪水与哀乐,1997年姗姗而来。在送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十里长街上,青年学子又一次打出横幅:“再道一声,小平您好!”伟人远去,但伟人开创的事业已扎根于后辈的心中。
  5月4日,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发,江泽民、胡锦涛亲切接见秦文贵、李斌、刘笑、公举东、宋芳蓉等5位获奖者。这是当代青年的最高奖项,以“五四”命名,既体现着无上的光荣,更意味着艰巨的使命。
  1998年,对中国人民而言,是面临巨大灾难的一年,也是激流勇进的一年。
  从6月底到9月底,长江流域和东北嫩江、松花江洪水肆虐,中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在九江、在岳阳、在荆江、在武汉、在大庆、在哈尔滨……无数青年军人、职工和农民用青春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大堤。高建成、胡继成、杨德胜……一个个年轻的名字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
  (摘自《中国青年研究》)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图片新闻

  由团中央组织、倡导的“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日前已正式启动。它将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团,建立俱乐部、书屋等为青少年读书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青少年形成学习新知识的热潮。图为北京市的青少年在“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的横幅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他们“学习新知识,迈向新世纪”的决心。晓力摄影报道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

  闯出一片新天地
  ——第二届“十杰百优”外来务工青年印象
  吕国强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98年的岁末,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气息。在外忙碌奔波了一年的“打工”仔们,已开始打点行装,准备踏上回家的路程。由共青团中央、公安部等8部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杰出(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及其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在这寒冷的冬日温暖着千万颗异乡游子的心。
  邱金发,江西省玉山县人,全国“十杰”外来务工青年,上海玉山塑钢有限公司董事长。1979年,15岁的他只身离家到建筑工地干起了泥瓦工。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一行,跟着师傅学徒,只怕学不到手艺,3年艰苦的学徒生涯分文未挣,但他丝毫不敢懈怠,靠着拼命苦干、认真钻研学到的手艺,成长为建筑公司的技术能手。1988年,邱金发回到家乡,带领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又一次走出家乡的小山坳,到大上海闯世界,承接装潢业务。5年后,邱金发创办了上海玉山塑钢有限公司。凭着对建筑陶瓷业的偏爱和执著,他取得了成功。
  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改变了家乡的贫穷和落后。
  全国“十杰”务工青年王永林1989年高考落榜后,带着心爱的书本,怀揣母亲东挪西借的120元路费,从四川老家到江苏打工。为了能有时间读书,他来到一家老人瘫痪在床的人家作保姆。120元微薄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买书和资料。苍天不负有心人,王永林终于通过了法律大专考试,一年后拿到了律师资格证书。
  同样,四川青年金徐凯走过的也是一条坎坷曲折的路。为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他跑过全国大小50多个城市,7个春节没有回家。他现在已是一个拥有出租车载客显示器、全封闭式储器等16项发明的青年发明家。
  凭借着对生活的一腔热忱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在各个领域开辟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成功的背后,有许多支持的双手和关怀的目光。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占5000万。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素质教育,一直是一件党和政府关心的大事。1997年,由团中央、公安部等8部委联合拟定的“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计划在各大、中城市启动实施。“千校百万”计划启动以来,全国已建立了培训学校(站点)1500多个,培训150多万人次,使大量的外来务工青年走上了合适的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日趋频繁。实践证明,外来务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十杰百优”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广大外来务工青年只有不断学习,加倍努力,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广大外来务工青年应以“十杰百优”外来务工青年为榜样,争做“学习的模范、创业的先锋、守法的公民、致富的骨干”。同时,全社会都应关注外来务工青年的成长成才,把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教育和服务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努力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全体青年成长成才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编者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

  挑战“再障”
  王雯
  那是几年前的事儿了,但于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一群农民抬着一个昏迷的男孩,闯进河南省临颍县中医院。“医生,救救俺儿子吧!”病童父母失声哀求,泪流满面。面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世界难题,于涛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救活病童。
  晚上,于涛写下了这样一段手记:“再障,我要向你挑战,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仅次于癌症的疑难病,是骨髓干细胞和造血微循环受损,致使红骨髓被脂肪髓代替,血中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的于涛大胆设想:如果找到一种或系列药物能直接注入骨髓腔内刺激骨髓自我造血,这样就有望达到对再障病的根治,不但方法简便安全,而且费用低廉。
  为实现这一大胆设想,于涛白天上班,夜里翻阅资料,查阅病案,反复筛选配制药物进行试验。他查阅的资料有数百本,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做了数百次试验。
  为在临床上验证药效和反应,于涛叫助手首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锥子似的骨针刺入他的皮肤——骨膜——骨髓腔,随着药液缓缓注入,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下。经亲身实验,一切反应正常。于涛那清瘦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天道酬勤!一种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骨髓并配服中药达到自我造血生血治疗再障的新疗法终获成功。经临床应用和远期跟踪随访证明,这种疗法疗程短,治愈率高,花费少,简便安全,实现了再障患者渴望看好病又能看得起病的心愿。至此,33岁的青年医生于涛揭开了根治再障的新的一页。
  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只有精湛的医术不行,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于涛作为副院长订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烈军属、困难户就诊,减收药费;特困户、五保老人一律不收治疗费。就这样,于涛把全部爱心献给了患者,也得到病人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先后荣获省、市优秀青年,县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第6版(当代青年)
专栏:

  标兵连长
  魏占文 田义伟
  兰州军区某部“标兵连长”张德进在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下,坚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干好本职工作,先后带领两个连队甩掉了后进帽子。前不久,他的动人事迹,伴随着军区“爱岗敬业,精武建功”先进事迹报告团,传遍了三秦大地。
  这几年,张德进的家庭连遭不幸:两个哥哥先后患了精神分裂症;他结婚不久,妻子也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对此,他没有被家庭的重负所压倒,在尽自己所能照顾好家庭、亲人的同时,先后到两个后进连队当连长,以奉献牺牲精神团结带领全连官兵奋发进取,争创先进。
  只有过硬的干部,才能带出过硬的战士;只有过硬的连长,才能带出过硬的连队,这是张德进的一句口头禅。为了提高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能力,他自觉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先后挤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军事高科技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训练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他经常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并虚心向别人请教,炮兵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坚持每天绑沙袋穿沙背心跑一趟5公里或400米障碍,一年四季不间断。他的举动,在全连形成了一道无声的命令,带动了官兵自觉苦练。全连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明显增强,上级多次组织军事训练考核,他们连每次都是硬邦邦的优秀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