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在走向知识经济中争取主动
  叶连松
  编者的话:随着新世纪日益临近,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同志的文章,联系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河北的实际,阐述了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河北跨世纪发展的设想和政策。
  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种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发展,这就是“知识经济”。二十一世纪将是全球知识经济兴起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知识经济,积极主动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发展知识经济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巨大飞跃。它既是竞争激烈、风险很大的时代,又是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总格局中争取主动,是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二十一世纪日益临近,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不少省市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知识经济,都在抓紧做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准备。作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河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实施“科教兴冀”战略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把科学技术、智力资源与生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此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这既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下个世纪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是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目前,河北省全部工业产值构成中传统产业比重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中型企业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产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结构优化度低,调整步伐迟缓,是当前全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一直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知识经济的出现同二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一样,是一次世界性的产业升级的机遇,它不仅产生新的产业,而且可以带动传统产业迅速升级。此时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信息生产、传递、利用方面的技术开发,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我们绝不能放过这次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
  知识经济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的技术含量和包括服务在内的产品成本及价格的高低,而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又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抓紧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努力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知识经济可以使“高增长、低通胀、多就业”成为现实。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的周期,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不断的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开发,形成了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弱化了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周期;高科技的不断创新,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乃至新的行业特别是服务业,从而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努力推动“高增长、低通胀、多就业”格局的形成。
  知识经济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是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含量提高后,知识资本的作用得到重视和发挥,将有效地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改善经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目前,河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最为突出的就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发展知识经济。
  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征程中,积极发展知识经济,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目前,我们虽然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这并不等于完成工业化后才能向知识经济转移。知识经济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己的实际精心选择切入点,集中力量加以突破,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应当看到,当前我们发展知识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有利条件和契机。一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为发展知识经济做了必要的舆论准备;二是符合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三是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稳步推进,特别是“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正视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现实,认清知识经济在发展中的作用,关注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发展知识经济真正摆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予以高度重视。
  按知识经济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新形势,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河北跨世纪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在指导思想上,应明确河北不仅是中国的河北,更应是连通世界的河北。它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走向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发展知识经济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目标上,要按照到2010年建成经济强省和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围绕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确河北省发展知识经济的努力方向及其奋斗目标。在重点选择上,围绕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既有发展潜力又切合河北实际的项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具体讲,在发展战略上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培育知识经济的支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目前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发展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与众不同的增长优势。我们必须尽快抢占制高点,把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最有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来抓。加大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通信、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为培育新的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以实施“火炬计划”为龙头,优先支持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真正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知识经济的增长点来培育,作为自主创新的源泉来扶持,为高新技术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法律、市场和国际联系等服务,让他们在条件良好的园区内不断创新,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使之产业化,力争在未来的知识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围绕强化知识经济的基础,切实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是传播知识的载体,高速互动、共享知识的新一代网络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切实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抓好河北互联网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尽快建成全省公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数据库服务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商业性、关键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的数据库,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先进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并在保证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的前提下,组织一定的数据库联通因特网,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交流和高度共享;加快组建股份制的省软件中心,并以此为核心,联合全省各方面的软件开发力量,创建软件产业园,逐步形成集软件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基地。
  围绕增强知识经济的渗透力,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在我们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初级化问题还远未解决的情况下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作为突出任务:抓好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模糊控制、交流变频调速、工业过程控制自动检测和系统管理等五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对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机电一体化、精密系列加工、超细化工生产、新型节能建材等重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抓好企业创新示范工程的实施,围绕壮大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强化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尽快改变河北工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的状况。
  围绕开发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和首要依托,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因此,要着眼于培养造就更多的开拓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未来人才素质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小学教育要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教育也要改变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倾向,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促进产学研结合。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现代教育的特点。要牢牢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盘活教育资产存量,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灵魂,以资产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结合,集中力量建成若干个重点产学研工程和规模效益型企业。三是加强高校重点建设。相对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加快高校“双重工程”建设,进行重点突破,努力使河北几所重点高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四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培训将成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抓好各类成人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培训的机制,加快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拓展和提高。
  围绕借助外力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引进先进智力和技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势下,发展知识经济,必须立足本省实际,放眼全国和世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尤其要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很多,如国家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政策鼓励的内外资项目及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免征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亚洲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有可能放松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方面的限制等。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通过加强引进,直接获取更广泛的国际资源,为河北发展知识经济增添助力。同时,在引进过程中要注意增强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市场竞争力。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做好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准备,在走向知识经济中争取主动。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以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理论
  常樵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理论,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所谓科学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其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来理解和对待邓小平理论,才能掌握其精神实质,运用这一理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也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活力所在。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它当成现成公式,将现实生活加以剪裁以适合于它,那么只会适得其反,堵塞真理之路。正像十五大报告所强调的,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这一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远不能直接地简单地用来解决各地各单位的具体问题,而必须在一般规律的指导下,对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进而找出解决办法。切忌把一般规律当作一种僵化的、绝对的东西,简单对号,直接套用。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十二亿人口,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情况各异,各地各单位千差万别,学习运用这一理论,解决各自问题,必然会呈现出丰富性和生动性。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学习邓小平理论,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实质和词句的关系。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学实质,学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停留在个别词句上。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的首要的根本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都需要在学习中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学实质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既要有量的积累,又要有钻劲,善于思考,透过词句理解精神。
  二是继承和创新、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理论发展的规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学习邓小平理论不能丢“老祖宗”;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是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学习理论是为了应用,不是为学而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提高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在应用中不但要注意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要注意改造主观世界。理论指导实际不能就事论事,应当运用贯穿于科学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以科学态度学习邓小平理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全党同志一定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第5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
  中央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日前在京召开全国党校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伟大转折。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邓小平同志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重要思想,坚决摒弃“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提出了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建议,明确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为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开辟了道路。研讨会强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取得今天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的经验。
  与会者认为,我们今天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会议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历史进程,是伟大的实践、伟大的成功,也是历史考验和历史机遇。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和党的十五大前后经历了三个重大历史关头,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考出了一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四个“新”:一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新结合;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新飞跃;三是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四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会议认为,十五大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经受住了两大风波的考验:一个大考验就是今年的大水灾,这是自然风波的考验;再一个大考验就是亚洲金融危机,这是经济风波的考验。中国能够顶住风波、稳住局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我们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就是因为我们有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我们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
  会议指出,在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刻,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抓住时机,开拓进取,迎接新的考验。有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大不一样。要保持这样的精神状态,就必须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强调加强学习,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学习,首要的是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田应奎 刘健)
  解放军
  解放军总政治部委托国防大学承办的全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不久前在京召开。研讨会回顾和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与实践经验,回顾和总结了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丰富经验,深入研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新时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讨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的代表指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大转折,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上的一次大转折。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家回顾和分析二十年来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认为这一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道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同志有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论述,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指针。与会代表联系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一致认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设计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依据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在拨乱反正、消除“文化大革命”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造成的破坏的基础上,确立了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总目标,引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创立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这一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处在跨世纪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继往开来,坚持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我军建设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必须同学习研究江泽民同志有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论述结合起来。
  (黄宏 季明)
  市场经济研究会
  在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举行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一致认为,我国二十年来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归功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的起点,其划时代历史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没有二十年的改革,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保持稳定。二十年前不改革是死路一条,今天不继续深化改革仍然是死路一条。当前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改革遇到的困难是两种体制并存。这种状况极易造成权钱交易,加大反腐败难度。因此,必须加快改革进程,下大力气尽可能缩短两种体制并存和转换的时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坚持改革不动摇。解放思想首先要求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藐视和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就必然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虽然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年,但我们决不能低估传统观念特别是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束缚。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当前尤其需要对已有实践和客观实际作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还表现在弘扬高尚道德上。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伴之以高尚道德。二十年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道德沦丧司空见惯,假话、空话、大话满天飞。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且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具有大无畏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而且具有大无畏的道德勇气。从此,说真话、办实事,尊重事实、坚持真理蔚然成风。二十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是坚持改革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同时也是弘扬高尚道德的结果。(段若鹏)


第5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社会主义和宗教》简析
  高放
  《社会主义和宗教》是列宁论述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社会主义与宗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能否深刻认清并且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理论、历史与现实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因素。
  各种宗教教义大都有追求平等、解救穷人的主张。尤其是在西方历史上影响很大的基督教,它产生时本来是代表古罗马奴隶和无权者的。而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欧形成时则是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求解放。因此自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初,欧洲有数十位空想社会主义者几乎都从基督教中去寻找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使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同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后,统治阶级又以宗教麻痹工人和人民大众,尽力使他们脱离革命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后,才把社会主义置于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彻底批判了宗教的有神论及其对人民大众的危害。基督教自十一世纪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派后,东正教在俄罗斯传播甚快,沙皇专制政府长期用其奴役人民。尤其是在1905年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失败后,地主贵族阶级及其沙皇政府加紧勾结宗教势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在拉拢、吸引宗教徒。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并不一致,甚至出现问题。为此,列宁于1905年12月3日在《新生活报》上发表《社会主义和宗教》。这篇仅约二千五百字的雄文,对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精辟论述。1909年列宁又写出《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和《各阶级和各政党对宗教和教会的态度》,对上文作了具体补充。
  一方面列宁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的界限。社会主义是无神论的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宗教则是有神论的扭曲人生的虚幻信仰。列宁重申了马克思于1843年提出的一句经典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可惜这句话在五十年代的书刊中被译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这样就使人误以为宗教是毒品。其实鸦片在当时的欧洲主要是在医药上用作镇痛剂。即是说人民有了苦难,悲痛难抑,只好在宗教信仰中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历来剥削阶级惯于利用宗教在精神上奴役人民,使他们逆来顺受,安于贫困和逆境,远离革命斗争,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这是必须批判的。
  另一方面列宁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宗教不可分离。社会主义要取得胜利,必须善于争取、团结广大教徒。为此,列宁首先强调“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因为沙俄政府长期实行政教合一,使宗教和教会在国家政权严密控制之下愚弄人民,所以工人政党主张政教分离,使宗教成为私人的事情,以便“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不让俄国多半居民处于沙皇政府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之下。但是应该明确,“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而“要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弘扬无神论,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其次,列宁强调要防止“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应有的首要地位”,以免“分散真正革命斗争的、经济斗争的和政治斗争的力量”。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主要是为反对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如果社会主义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实际利益,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灾难,“那么任何书本、任何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再次,列宁认为应该看到僧侣阶层也有人要求自由,反对官僚习气和官僚专横,反对警察对教徒强行搜查。“我们社会主义者应当支持这种运动,使僧侣阶层中那些正直和诚实的人士的要求彻底实现”。最后,列宁认为要认清“产生宗教迷雾的真正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无产阶级必将为消灭经济奴役,即消灭宗教对人类愚弄的真正根源而进行广泛的公开的斗争。只有共产主义创建人间天堂的美好理想真正得到实现,那时宗教追求虚幻天堂的迷雾才可能彻底消失。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宗教还将长期存在,我们要善于联合广大教徒共同为美好未来而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