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英又向伊发射导弹
  伊公布军队伤亡情况
  独联体国家谴责空袭
  新华社巴格达12月22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军方发言人22日宣布,美国和英国的飞机当天两次侵犯伊南部领空,并发射了两枚导弹。
  伊拉克通讯社援引该发言人的声明报道说,巴格达当地时间上午9时15分(北京时间下午2时15分),四批美英飞机侵犯了伊南部与科威特接壤的巴士拉省的领空。另外,当天下午2时17分又有五批美英飞机再次侵犯了该地区领空。声明说,美英飞机在远离伊拉克防空射程范围以外的巴士拉北部地区上空盘旋,并发射了两枚导弹。
  该发言人强调,美英飞机当天两次侵犯伊拉克领空是其威胁和伤害伊拉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美英20日宣布停止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行动后,首次向伊发射导弹。
  据新华社巴格达12月21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21日在这里说,美国和英国此次对伊拉克发动的空中打击共造成62名伊拉克士兵死亡,180人受伤。
  阿齐兹在当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伊拉克的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是美英此次空袭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在死亡士兵中,有38名来自共和国卫队。另有100名共和国卫队士兵在空袭中受伤。
  阿齐兹指出:“在空袭中牺牲的是联合国特委会,不是我们。”他说,当美英对伊发动空袭之时,就意味着特委会已被它们发射的导弹“炸死”。
  据新华社莫斯科12月21日电 独联体国家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21日在莫斯科召开,与会的国防部长对美英空袭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他们指出,美英对伊拉克采取的军事行动毫无理由,这种做法不仅使许多无辜居民丧生,而且导致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复杂化。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议会一读通过提前大选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21日电(记者戚德良、戴巍)以色列议会21日晚经过数小时的辩论,以81票支持、30票反对,一读通过了由反对党工党和梅雷兹党三名议员联合提出的有关“解散议会和提前大选议案”。
  在议会120名议员中,反对党工党、梅雷兹党以及前外长利维领导的桥党等议员对议案投了赞成票,联合政府中第三道路党4名议员和包括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的部分利库德议员也投了赞成票。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这一议案在一读通过后即交给议会法律委员会予以准备,并重新递交议会进行二读和三读表决。在此期间,执政党和反对党将通过协商确定具体大选日期。
  内塔尼亚胡在投票前就以巴和平进程发表了讲话,呼吁反对党工党同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组成联合政府,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工党主席巴拉克当即拒绝了这一要求。


第6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伊朗归来话友情
  本报记者 罗茂城 何崇元
  “秦尼(中国人)!”“萨拉姆(你好)!”这是记者踏上伊朗国土后,听到最多的两句话。
  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中国记者访问团一行9人,最近对伊朗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访问。在伊朗有关方面热情的安排下,我们先后采访了伊朗外交部、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特区委员会、议会研究所和总统办公室等单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义德·穆罕默德·哈塔米总统在百忙之中还特地抽空接见了我们,并一起照了相。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德黑兰、设拉子、伊斯法罕3大城市的名胜古迹以及新开辟的自由贸易区基什岛。
  在访问中,我们深深感到伊朗对中国人民热情友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改革开放的中国都作出很高的评价。哈塔米总统在接见我们时说,他特别敬重中国。“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重要的文明对话国,我们现在很需要孔子的智慧和天才。”并希望能在北京与中国记者再见面。应中国记者的要求,哈塔米总统愉快地为中国人民题词。总统办公室主任阿卜塔西在同记者座谈时也热情地说:“中国是任何人都不能轻视的国家。在亚洲,真正强大的国家是中国。我们与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是的,中伊友好,源远流长。古有丝绸之路,把中伊两个文明古国紧紧相连。今天同处亚洲,又同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地缘关系和经济利益使两国结为贸易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中伊两国自从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关系不断发展。两国的贸易额日益扩大。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中伊两国贸易额为11.3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访伊期间,我们碰到不少前来施工或做生意的中国人。我们在参观德黑兰正在修建的地铁时,见到郑州电气化集团公司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安装地铁电话系统,还看到长春客车厂生产的双层地铁列车。据了解,中方承包了德黑兰地铁几亿美元的工程。
  伊朗是个文明古国,人民热情礼貌,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到处干干净净,文物古迹保护完好。伊朗又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有待调整,经济更需发展。因此,他们渴求对话,寻找朋友,增进彼此的了解。伊朗特区委员会秘书长阿乐瓦尼说,他们特别关注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信息。从1993年开始,伊朗搞了4个自由贸易区和17个经济特区,目的是通过种种优惠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伊朗来投资办厂。这些年特区着重修公路、水电、交通、通信等基本设施建设,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作好“筑巢引凤”的工作。现在各特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已有不少公司前往注册登记。
  记者到位于波斯湾的自由贸易区基什岛参观。该岛面积91平方公里。只见昔日的荒岛已修建了一个大型机场,航空港一片繁忙。2500公里的柏油路遍布全岛。港口、商店、通信、公园、旅游饭店和公共娱乐设施已初具规模。在免税购物中心,商品琳琅满目。在离岛上飞机时记者看到许多伊朗客人手提大包小包,就像我国80年代初期内地到深圳的游客那样。
  伊朗人是很重友情的。伊朗的陪同麦哈茂德,翻译马迪、尼沙等虽然与我们相处时间不长,但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特别是风趣幽默的麦哈茂德,他常常用临时学会的“谢谢”、“别客气”、“小姐”、“先生”等简单的中国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位性格开朗的硬汉子在机场送别时,与我们一个个热烈拥抱,并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希望我们能“再见”,不论在伊朗还是在中国。
  我们衷心祝愿中伊友谊日益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俄罗斯形势险象环生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刘刚
  1998年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艰难复杂,险象环生。在这一年里俄罗斯三次更迭政府,总统与国家杜马多次发生尖锐对立,政治形势云谲波诡。经济上,俄罗斯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银行几近瘫痪,许多工厂停工,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俄罗斯度过了极其困难的一年。
  政坛风云变幻
  1997年是俄罗斯的“和睦与和解年”。在这一年里,俄政治舞台上虽时有风波,但总的形势是稳定的。在经济方面,虽然各项经济指标仍然很低,但工业生产开始有起色,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结束了连续7年经济恶性滑坡的历史。然而,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不长,进入1998年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形势突然变得风雨如晦。年初,先是国家杜马中有人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随后,不等杜马对不信任案进行表决,叶利钦总统于3月23日出人意料地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并责成35岁的基里延科“组成一个新的班子来更有效地推进改革”。此间有人评论说,叶利钦主动解散政府固然摆脱了政府与杜马直接对抗的局面,但他的真正目的在于直接掌管某些事务的实权,以此实现由他本人确定2000年总统候选人的愿望。在新政府总理人选问题上,叶利钦总统三次提名基里延科,前两次均被杜马否决,第三次杜马批准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是因为表决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议员们投票解决的已不是基里延科的总理人选问题,而是解决杜马的命运问题。宪法规定,如果杜马三次否决总统对总理的提名,总统有权解散杜马并直接任命总理。在这场激烈的政治较量中人们清楚地看到,俄各党团很难找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治国主张,各种政治力量各自为营,各持己见,互不妥协。其矛盾时而缓解,时而爆发,导致政坛风云变幻。
  经济危机根源
  基里延科政府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年轻的政府,其中司法部长只有33岁。上任伊始,基里延科政府面临严峻的经济局面: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给俄造成上百亿美元损失;预算赤字巨大;工资和退休金拖欠额惊人;社会两极分化加剧;企业三角债严重;资金短缺,投资萎缩,影子经济猖獗。进入5月后俄罗斯连续爆发金融危机,使原已十分险恶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由于外国银行及企业在金融市场投机,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抽走了140亿美元资金,等于把国家外汇储备一下全部抽空。进入8月后,俄罗斯金融市场形势继续恶化,股市价格一路下滑,俄罗斯金融市场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8月17日,俄政府和中央银行发表联合声明,决定放宽“外汇走廊”;延期90天偿还外债;短期国债自动转为长期债券;停止国债券交易……这个声明的实质是允许卢布贬值50%;冻结一切债务。这一决定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强烈不满。舆论认为,致使俄罗斯连连爆发危机的诱因很多,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巨大的冲击造成俄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下跌,影响了俄罗斯外汇收入;国内外投资者对俄的经济发展缺乏信心,不断抽走资金;预算赤字额不断扩大,长期入不敷出等。不过,专家们认为,俄罗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局不稳定,经济长期萧条,生产连年下降,社会动荡不安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最近,俄罗斯不断发出对西方国家不满的怨言,认为西方国家给俄罗斯经济转轨时期开的“休克疗法药方”是错误的。同时人们也看到,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与“历届政府犯下的一系列关键性错误”有关。如,俄对西方的期望值太高,照搬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经验等。许多人认为,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是最近几年日积月累,由国内、国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促成的,是俄罗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的总爆发,充分暴露了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脆弱性和政治机制的不稳定性。
  难以摆脱的怪圈
  在上述情况下,金融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8月21日国家杜马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国家形势。议员们批评基里延科政府无所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糟,已接近破产边缘。23日晚,叶利钦总统被迫解散基里延科政府,任命切尔诺梅尔金为代总理。此后,叶利钦总统两次提名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理人选均被杜马否决,杜马与总统间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对抗。杜马议员提出,如果叶利钦总统第三次提名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理人选,他们将再次予以否决。但在表决前他们将先启动弹劾总统机制。根据宪法,一旦启动弹劾总统机制,总统就无权解散杜马。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总统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名“不属于任何党派,有国际声望”的普里马科夫为总理人选,杜马也迅速地批准了普里马科夫为新政府总理。有人指出,“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政治危机”。在一年内俄罗斯三次更迭政府,这不仅反映政坛斗争激烈,而且还向人们揭示,在俄罗斯发展模式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其政治斗争也不会休止。这种情况使俄罗斯很难形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经济纲领。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政治动荡又使发展经济无章可循,俄罗斯似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
  面临机遇与挑战
  人们认为,普里马科夫是各派政治力量“挤”出来的折衷式人物。他的工作班子中既有俄共成员参加,也有“改革派”参加,这既满足了俄共的要求,也安慰了“改革派”,同时也消除了某些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改变方针的担心。普里马科夫认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社会,所以政府先着手解决拖欠军饷、工资和退休金问题。政府宣布,从1999年1月起对生活无保障居民将进行补贴等措施。新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受到了社会上的好评。不过,普里马科夫政府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社会上工人罢工,教师罢课,人心不稳;经济上疮痍满目,债务惊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粮食供应有减无增等。政府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说,“政府在2000年总统大选之前应正常工作,否则等待俄罗斯的将是混乱和社会爆炸。我们这个由知识丰富、懂经济的人所组成的内阁是一个有工作能力、团结一致的班子。我们能使经济形势好转”。12月7日,叶利钦总统调整了总统办公厅领导班子,他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使国家在2000年总统选举前保持稳定与和平。
  看来,叶利钦总统和普里马科夫政府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果抓住机遇,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方针对头,扭转持续7年之久经济危机的努力或许会见成效;如果坐失眼前的机会,俄罗斯可能再度陷入政治危机,围绕着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在1999年国家杜马选举和2000年总统选举中将会显得格外复杂、激烈,摆脱经济危机的前景将更加渺茫。(本报莫斯科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科索沃巴尔干新热点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 吕岩松
  今年巴尔干“火药桶”再度升温,继波黑之后科索沃成为该地区的新热点。同巴尔干大多数纷争一样,科索沃问题的根源也是历史上形成的复杂民族矛盾。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潜伏多年的危机急剧爆发,并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西方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积极介入,甚至以军事干预相威胁。近两个月来科索沃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和平进程也蹒跚起步。然而由于问题本身错综复杂以及各方利益碰撞,人们难以对科索沃的未来做出乐观的估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科索沃的动荡局面将对巴尔干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直接威胁。而围绕这场危机如何解决,外部大国之间的协调与较量将继续下去,这又将对正在形成的欧洲安全新格局产生间接影响。
  科索沃危机于今年2月爆发并非偶然,它既是前南危机的继续,也是固有矛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前南斯拉夫范围内的民族冲突基本上是由北向南蔓延的,这条“不祥的黑线”由斯洛文尼亚发端,经克罗地亚和波黑已延伸至塞尔维亚本土。多年来,塞尔维亚一直采取高压政策维持科索沃的局面,然而阿尔巴尼亚族民族分立主义分子的活动从未间断过。阿族激进分子甚至在某些境外势力的支持下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武装斗争加速独立进程。美欧大国摆脱波黑战争的困扰后也将注意力转向科索沃,并加大了对南斯拉夫的压力。人们注意到,同以往的前南危机相比,科索沃问题更复杂也更具爆炸性。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科索沃是其历史与文化的摇篮,而占居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则认为自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双方都对科索沃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并将其赋予历史意义。另外,马其顿、希腊境内的阿族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独立,甚至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倾向。科索沃危机处理不好将引发长期的、更大范围内的动荡,甚至会改变巴尔干的地缘政治结构,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纵观一年来科索沃危机发展过程,似可将其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月—5月,阿族非法武装袭击警察挑起事端,南斯拉夫警察和军队大举清剿“科索沃解放军”,武装冲突骤然升级,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两国边界上冲突不断;6月—7月,在西方大国压力下南斯拉夫暂停军事行动,阿族非法武装乘机发动进攻,一度控制了科索沃1/3以上的领土;7月下旬至10月初,南军队和警察发动大规模行动重创“科索沃解放军”。武装冲突造成近千人丧生,20多万难民出逃;10月,美国等北约成员国以阻止“人道主义灾难”为由对南斯拉夫发出军事干预的威胁,南作出重大让步,从科索沃撤出部分警察和军队,并同意北约侦察机和欧安组织观察员监督停火。
  此后,科索沃局势基本恢复了平静,但暴力事件仍时有发生。
  南斯拉夫认为,科索沃问题是其内政,今年4月塞尔维亚共和国通过举行全民公决表达了反对西方大国干预的决心。然而这场危机最终还是被国际化,美国凭借其雄厚的实力牢牢控制了外交调解的主导权。出于对整个巴尔干地区安全格局的考虑,美国并不支持阿族独立,但是要利用科索沃危机削弱、制约南斯拉夫。因此它在外交调解过程中对危机双方奉行着完全不同的标准。南斯拉夫不仅在同阿族非法武装斗争中被束缚了手脚,在有关政治谈判中也丧失了主导权。由美国特使主持的和谈进行得十分艰难,目前南斯拉夫政府与阿族的立场完全对立。政府方面坚持将科索沃保留在塞尔维亚共和国范围内,通过赋予阿族人自治权解决危机。而阿族方面则要求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过渡期结束后通过公决确立科索沃的独立地位。此间权威人士认为,如果谈判进程无法取得突破,不排除武装冲突再起、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能性。而科索沃危机的彻底解决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尼政府终于承认
  五月骚乱发生多起强暴案
  新华社雅加达12月22日电(记者赵金川、麦棠源)印度尼西亚政府21日终于承认在今年5月骚乱期间曾有52名妇女遭到强奸、24名妇女受到性骚扰,但否认这是有组织的犯罪行为。
  国务秘书阿克巴尔·丹戎在哈比比总统接见国防部长、司法部长和5月骚乱联合实情调查委员会政府代表后说:“据我们调查,没有证据表明强奸案是有组织的。同时,受害人也不像多数人所认为的大多数是华人妇女,她们来自各个种族。”
  联合实情调查委员会在11月初提出的最后报告说,5月13日至15日发生在雅加达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大规模针对当地华人的流血骚乱共造成1250人死亡,24人受伤,85名妇女遭到强奸、轮奸和性骚扰。联合实情调查委员会主席马祖基·达鲁斯曼强调,政府应履行自己许下的全面调查5月骚乱事件的诺言,查出5月骚乱的幕后策划者。他说,政府的信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认真查清这一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12月21日,洛克比空难遇难者的家属在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公墓举行仪式,悼念10年前撒手人寰的亲人。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班机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270人死亡。
  新华社记者 刘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