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身边的话题

  家庭服务天地宽
  ——从居民生活中的不便看再就业门路
  主持人:本版编辑 杨武军 嘉宾:北京勺海调查公司总经理 吕亮明
  身边的话题
  主持人:下岗人员再就业关系到当前一些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都在积极努力,为下岗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许多下岗人员自己也在四处寻找工作,但是其中一些人感到,现在的活儿真难找。社会上是否一点机会也没有呢?不久前,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报委托北京勺海市场调查公司进行了一项题为《北京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的社会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有大量的家庭服务工作等待着人去做,这给解决再就业难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据介绍,这次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家庭服务的需求很大,具体来说,一般居民都需要哪些方面的家庭服务呢?
  吕亮明: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一般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这些需求大致分为四类: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居住环境服务需求、儿童照料服务需求和老人照料服务需求。
  在日常生活服务方面:44%的居民希望有人来帮助维修家电,43%的居民希望有人来清洗抽油烟机,25%的居民希望有人帮助清洗灶具,22%的居民需要有人帮助干洗衣服。此外还各有4%—14%的居民需要修鞋、定做鞋、上门送牛奶、洗衣、熨衣、送菜上门、换煤气罐、代买粮食、买煤、拆洗被褥、上门做饭或送饭等服务。
  在居住环境服务方面:27%的居民需要水电修理服务、27%的居民需要人看管自行车、25%的居民需要帮助疏通下水道、24%的居民需要居室装修(设计)。另各有10%—16%的居民希望得到楼道清理、杀灭老鼠及害虫、病人护理、理发洗澡、旧家具清理、垃圾清理、维修家具、卫生清洁、厕所清理、物品取送、电脑维修等服务。
  儿童照料服务方面:23%的家庭需要人帮忙照料婴幼儿,18%的家庭需要人课外看管孩子,16%的家庭需要人接送孩子上下学(幼儿园),16%的家庭需要人中午给孩子做饭送饭。
  老人照料服务方面:33%的家庭需要应急服务、31%的家庭需要人陪上医院、16%的家庭需要有人进行精神安慰、16%的家庭需要有人进行家庭护理、14%的家庭需要家务料理、13%的家庭需要有人帮老人做饭。
  主持人:看来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的确很大,但是人们是否愿意为这些服务支付费用呢?这是家庭服务成为一种就业渠道的前提之一。
  吕亮明:以上百分比都是需要服务并且愿意为此支付费用的数字,在调查中表示需要上述服务的家庭比例比上面的数字还要高。对于日常生活类服务,居民每月愿意支付费用50元以上者占46%,平均为105元。由此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北京八城区对10余项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的市场潜量,北京八城区共有非农业家庭202.5万户,调查中65.3%的家庭有这类服务需求,这样一年之中这类服务应有大约16.7亿元的潜在市场。
  在居住环境服务中,一个月愿意支付100元以内费用的居民占61%,120元—500元之间的占20%。儿童照料服务,居民每月愿意支付的费用在0元—1000元之间。老人照料服务,1/3家庭愿意支付每月100元以内费用,另有1/3家庭愿意每月支付300元以上费用。
  主持人: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家庭服务的需求确实很大,但是这些家庭是否接受下岗人员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呢?
  吕亮明:从调查情况看,一般居民最愿意请“组织起来的下岗职工”进行家庭服务。如照料小孩,现在是33%的家庭请亲友帮忙,30%的家庭是请外来打工人员。实际上,被调查者中,46%的家庭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请“组织起来的下岗职工”,其次是大学生,再次是外地打工人员。人们最希望的是由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其他政府机构组织起来的下岗职工来家中服务,一方面是“介绍人”比较熟悉,又有政府部门出面,比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是一些下岗人员素质比较高。
  主持人:看来家庭服务可以为再就业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也应该看到,家庭服务不同于在企事业单位上班,工作零散、琐碎,也会比较辛苦。但是如果打开眼界,多想办法,相信有些人也会做得很好。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生命的奇迹
  ——一个烧伤女工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雪梅
  1998年11月1日,很平常的一个秋日,从北京鼓楼东大街236号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传出王世芬一串串爽朗的笑声。
  时光倒流30年,王世芬以及与王世芬有关的故事曾经感动过很多人。
  共同创造的奇迹
  1968年的11月1日,北京礼花厂18岁的女工王世芬正在油压机前操作,机器突然发生故障,引起了一场熊熊烈火。工人们冒着烈火找到王世芬的时候,她已被烧了近10分钟。工友立即将她送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诊室,医生们看到的是一位烧得像焦炭似的姑娘,甚至连试体温、量血压的一点好皮肤都找不到。经各地烧伤专家的会诊,王世芬的烧伤面积高达98%,其中三度以上烧伤(即全层皮肤、肌肉、骨骼被烧烂)面积达88%,大大超过了国际医学文献上确定的“死亡极限”。
  王世芬一进医院就出现了休克,呼吸道的烧伤又导致了肺水肿,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和护士日夜守护在王世芬身边,分秒不停地观察病情的变化。经过48小时的治疗,王世芬的病情才得到控制。在随后的治疗中,他们曾经在9天之内连续为王世芬进行了4次大面积的切痂手术;王世芬身上可供移植的皮肤仅有5%左右,医务人员千方百计将这有限的皮肤分成无数块绿豆大小的皮块,像点种似的嵌在异体皮上,使它逐渐蔓延,补满全身的创面……前后经过近50天不间断的救护,王世芬才基本脱离了危险。
  能够将王世芬抢救过来,本身就是医学的奇迹。周恩来总理看到1969年6月12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抢救大面积烧伤女工成功的通讯,十分重视,立即派中央办公厅的张佐良、卞志强去医院了解详情。周总理又于6月16日下午召集吴阶平、吴蔚然两位著名医学专家和张佐良、卞志强一起研究王世芬进一步的治疗问题。周总理建议加强医疗小组的力量,要想到各种可能性,要解决医学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要请教各方面的专家,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王世芬。
  被抢救过来的王世芬,姣好的面容已被烧毁,双耳被烧掉,右臂自肩部以下、左臂自肘关节以下烧焦后被迫截肢。又经过4年缓慢而艰苦的锻炼后才站立起来。
  生与死的选择
  曾经照顾过王世芬的护士讲,从送到医院起,王世芬就劝自己的家人和工友要相信医学、要乐观。在整整6年多的治疗中,王世芬克服了极度的痛苦,忍受了旁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她的求生意志是她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大的内因。如果一开始她就放弃了自己残缺的生命,再好的医生、再好的护理也不可能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也正是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使王世芬又奇迹般地生活了30年。
  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广大医护人员和王世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一直持续到今天。王世芬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无私地帮助过她的恩人们。王世芬说,经常有人问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乐趣,说真的,对于我,死亡并不可怕,选择死倒比选择生容易得多。但我还没有机会来报答那些费了那么大的劲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我也想不出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他们,也许认真地、坚强地、乐观地活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我活着,他们创造的奇迹就多存在一天。还有,纵使有再大的痛苦,我也不能辜负了周总理的一片关怀呀!
  今年已48岁的王世芬一直没有结婚。王世芬的外形虽然毁了,但身体还是正常和健康的,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她也有。有人给王世芬介绍过对象,的确也有好心人愿意和她建立家庭,但考虑到和别人建立家庭,只会增加别人的负担,王世芬都拒绝了。
  现在王世芬和一个小保姆生活在一起。北京礼花厂每月给王世芬590元工资和200元一等伤残补贴,扣除小保姆300元的工资和150元的房租、水电费,剩下300元要维持两个人的伙食和其他日常开支。烧伤后的王世芬和外界接触一直很少。她主要通过看书和听音乐来排遣大量的空闲时间。王世芬的歌喉较好,常常自己唱歌给自己听。更多的时候她静静地听交响乐和轻音乐。她也曾自学过英语和心理学。她了解世界的渠道主要是广播和电视,《新闻联播》是她每日必看的电视节目,她自己鼓励自己,在思想上要跟得上时代。
  世界就是大家庭
  王世芬烧伤时,她的父亲是木工,母亲因子女多退职在家,王世芬是家里的老大,一个残疾妹妹和三个弟弟都还在上学,一家的生活十分艰辛。政府为了照顾她全家,让他们从前门外的窄小旧居搬进了现在的小四合院。一晃30年过去了,现在弟妹们都已成家立业,过着幸福平安的生活,全家人其乐融融。
  老四合院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又阴又潮。在炎热的夏天,全身植皮后的王世芬出汗困难,只好对着电风扇从早吹到晚。今年夏天,青岛海尔空调厂的人从当年报道过王世芬的新华社记者周建英那里无意中了解到,王世芬最怕过炎热的夏天,于是主动上门为王世芬免费安装了一台空调,解决了王世芬的一大难题。
  她的皮肤每天必须保持足够的清洁,尽量避免任何的感染,因此必须经常洗澡。但王世芬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给生活造成很多的不便。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国安分公司得知周总理当年亲自关心过的女工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主动帮王世芬改造了她所居住的房间,还为她建了专门的卫生间。这样,王世芬一切的活动都可以在室内进行,不用再穿过四合院。
  30年后的同一天,医生、护士、记者和北京礼花厂的老领导、老工友从北京不同的方向赶到了这个普通的四合院。依旧保持着过去的苗条、依旧有一副好歌喉的王世芬笑得很开心。她的小弟弟说:“姐姐好像要把一生的欢笑都用完。”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放下架子欢乐多
  陈大超
  老陈当过县委书记,当过地区农工部部长。不久前退休,他便拜人为师,从零开始学写作。他骑着车子到处采访,有次采访一个在城里收泔水回家养猪的人,别人一边拉着脏兮兮的泔水往回走,他一边推着车子跟别人聊。熟人见状颇为惊讶,他却有说有笑。
  也有一些做过领导的人,卸任之后仍放不下架子,退休后不愿与普通人交往,日子过得冷冷清清,落落寡欢。老陈却因为结识了不少没有级别却给他带来欢乐的人,日子过得充充实实,生气勃勃。
  生活中有许多人喜欢把架子往身上套,钻在架子里出不来。有两个下岗工人,困境之中想到去做年糕饼卖。年糕饼做好了,可她们却放不下架子去吆喝。最后帮她们吆喝的,竟然是得知此事的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放开嗓门一吆喝,生意就红火起来了。县委书记感慨说“什么都值钱,唯独架子不值钱”。架子不仅让人失去许多欢乐,而且也让人失去许多机会。
  其实架子并不能使人高贵。有些爱摆架子的人,只是在下级面前表现出一种高傲,而到了上级面前,点头哈腰,自卑、委琐得不行。这些身上有架子的人,多的是自傲与自卑,而独独缺乏自尊。一旦失去现有支撑他得以自傲的条件,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他们也就因为趋炎附势的人四散开去,日子过得孤寂落寞。
  有谁愿意亲近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呢?有谁会把自己的满腔热忱、真知灼见献给这种故作高贵的空架子呢?所以钻在架子里出不来的人,大都与真情真诚无缘,与真知灼见不沾边。
  一个人只要真正放下了架子,他的人缘就会好起来,欢乐就会多起来。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世态百相

  新“兄妹开荒”
  四川南充市顺庆区搬罾镇庞家寨村六社的观众山,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1996年以来,城里来的田碧珍、田金凤等五兄妹在这里上演了一个现代“兄妹开荒”的故事。
  田家兄妹5人先后于1996、1997年下岗,其中老五还是夫妻双双下岗。从没干过农活的田家五兄妹,于1996年承包了观众山的50亩荒山。从此,这里成了他们安营扎寨、第二次创业的“根据地”。今年7月,兄妹5人又看中了该村一社的庞家寨山。这里有一家停办多年的镇办企业,四周还有120多亩荒坡和10多亩熟地。现在他们已在荒坡上栽种了5000多株桑树,在10多亩熟地全部种上蔬菜等经济作物,还办起了酸草厂和养殖场。今年各项收入预计达到10万元左右。
  谢奇摄影报道
  图为五兄妹开荒归来。(附图片)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政策咨询

  国有单位
  下岗分流人员养老保险怎么办
  一、如何处理国有企业下岗分流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1998]10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6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8]8号)精神,凡属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本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以后,由再就业服务中心(包括类似机构或代管科室)负责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下岗职工被其他用人单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录用后,由该用人单位继续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包括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和社区居民服务业的),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在缴纳养老保险费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即按当地规定的优惠标准缴费。
  按照规定,对于下岗职工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再就业或不再就业,过去的连续工龄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与以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可以按照国有企业职工同样的办法,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即人们的通俗说法:“不管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
  二、下岗分流的职工在用人单位之间流动时,有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
  根据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实施办法》的规定,职工在同一地区范围内调动工作,不变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工由于各种原因中断工作,其个人账户予以保留。职工调动或中断工作前后,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可以累计计算,不间断计息。职工在不同地区之间调动工作,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由调出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调入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划转,调入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应注意:
  (一)职工在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档案的转移,养老保险基金不转移。
  (二)职工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应办理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
  (三)职工转出时,调出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填写《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转移情况表》(转移单)。
  (四)职工调入后,调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核查,应依据调出地区提供的养老保险资料,按照调入地区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做好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和个人账户的续建及连续计息工作。
  按照规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能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全部随同转移。
  三、国家机关和其它单位的下岗人员,如何处理其养老保险关系?
  从国家机关转到企业工作的人员,除是由政府部门派遣或任命的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外,其他下岗后分流到企业去的人员,原则上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下岗人员原则上也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企业招用的农民工,也要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其中,招用农民轮换工,实行回乡生产补助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当地政府规定。《劳动法》实施后,在企业中取消了过去所讲的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只有岗位不同和合同期限不同。因此,凡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时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标准为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因此,下岗分流的职工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用人单位之间流动时,要注意自己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可以到自己工作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去查询个人账户,以确定自己的养老保险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余明勤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事中有法

  私了——法未了
  曾胜龙
  去年10月的一天晚上,江西吉水县某村村民黄冬根行至村民邹小军租住的房屋旁,见屋内有一辆摩托车,便趁无人在家,进入屋内将摩托车推出骑走。今年6月20日,车主邹小军在黄冬根家中发现了被盗摩托车,双方决定私了此事,黄冬根归还盗窃的摩托车,并赔偿邹小军2000元损失。不久,当地公安机关得知此事,于今年7月3日对黄冬根进行刑事拘留,8月10日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9月11日,吉水县法院以被告人黄冬根犯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3000元。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撤回自诉。本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三项规定的案件不适用调解。”被告人和被害人只能就法律规定范围的自诉案件进行诉前、诉中、诉后和解或不起诉,但盗窃案件属公诉范围,不属自诉案件。所以,黄冬根与被害人的私了(和解)行为无效。近几年来,农村盗窃等一般刑事案件增多,有些被害人得知作案人后,往往考虑到是本地人或熟人等原因而与作案人私了(和解),使罪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勇敢地利用法律武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减少盗窃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一问一答

  如何防治电脑病毒“千面人”
  一问一答
  问:近日,一种被叫作“千面人”的电脑病毒在游戏软件中迅速扩散。请问,“千面人”病毒是什么样的病毒,如何防治?
  答:“千面人”是一种感染Windows95/98及Win32应用程序(EXE)及屏幕保护程序(SRC)的病毒。“千面人”的病毒引擎技术非常先进,它会借助复杂的加密程序,利用多种方法,如用8位元、16位元及32位元的关键值(KEY)将病毒本身错乱编码而进行加密和自身变形。这种病毒在每次感染时,都会自动地修改自己的特征码,令传统的防病毒软件防不胜防。更值得注意的是“千面人”病毒还会删除某些防病毒软件。因此,一些用户应更新扫毒引擎及病毒码,最好及时用防毒软件扫描硬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电脑遭受病毒感染,也可防止病毒流传。
  北京乐亿阳趋势科技病毒防治中心
  刘韦麟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行业写真

  从帝王书阁到寻常案头
  ——《四库全书》电子版走向大众
  本报记者 王斌来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资格最老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四库全书》修于清乾隆年间,历时10年,收书3492种、79300余卷、约8亿字,荟萃了我国乾隆以前有史以来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主要经典论著。全书编成,动员了3800多名文人用工整的正楷誊缮了7部,连同底本共8部。由于近代中国历经战乱,现仅存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3套和文澜阁残本。
  《四库全书》问世以来的200多年里,起初是靠手抄本流传。辛亥革命后,文津阁本开始对公众开放。到1935年,陆续有部分影印本问世。进入80年代,才有全套影印本出版。但是,一套《四库全书》影印本多达1500余册、重2500公斤,价位高,印数少。在图书馆里,《四库全书》多为镇馆之宝,借阅手续繁,限制多,普通读者难得一阅。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对于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储存和守护,更需要古为今用。1997年,经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批准,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发《四库全书》,合作出版《四库全书》电子版。
  据《四库全书》北京工程中心技术总监张轴材先生介绍,《四库全书》电子化工程浩大,对中文信息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开发的新课题。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逾百名技术人员、编辑,进行了两年的深入研究与设计,《四库全书》(电子版)分为原文及标题检索版(简称标题版)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简称全文版)。标题版将《四库全书》影印页扫描下来,然后用电脑和人工对电子复印件进行去污、切边、端正、分页、压缩等一系列处理,连同浏览打印、联机字典和检索软件一起包装,含200多万页图像,分别存放在160余张光盘上。全文版除支持标题版的所有功能外,还将数亿汉字的图形转化成标准的编码汉字,储存在10余张光盘上。今年8月,标题版已经问世,全文版于年底出版,到2000年出齐。
  与以往任何版本相比,《四库全书》(电子版)不仅轻巧实用,有利于保存、阅读、携带,而且具有强大检索机制的支持。由于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篇章与篇章、篇章与作者、朝代、地域间无形中联上了电子的经络,从而使复杂的检索变成了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使读者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非顺序阅读,大大方便了学者、专业人员的研究和普通读者的查阅。《四库全书》(电子版)名誉顾问、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称之为“方寸融今古,芥子纳须弥。”
  《四库全书》(电子版)首次依托先进技术对庞大的古籍群体实现全文检索,初步改变了大批古籍无索引可用的现状,大大节省了查检资料的时间,对学术研究向深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四库全书》(电子版)本身就具备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条件,如此大容量的信息进入网络,不仅规模空前,而且为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出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还有大量的珍贵古籍可以进行电子化处理,以便普及使用,这将使古籍整理摆脱手工操作方式,极大地推进中文信息的电子化进程。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

  右图中的田金凤和杜福生夫妻,在绸厂当工人时,一个运丝,一个织绸;现在开发荒山,一个挑肥,一个浇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