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水剩余,是甘肃定西县新街村一个农民的名字,也是他父亲的一份企盼,祈求上苍赐水给他的儿子,用不竭,饮有余。然而,直到他活到中年,才终于“名”副其实,不再为人畜饮水发愁。目前,像水剩余这样有福的人,遍布甘肃会宁、榆中、定西、秦安、正宁等五个干旱缺水县。在那些贫困户的院子里,都有一眼集雨窖,窖盖上写着“慈善雨水积蓄工程”字样,他们称之为“功德窖”、“幸福窖”。
  幸福之水洒陇原
  本报记者 陈伟光
  水剩余,家住甘肃定西县新街村。水剩余身患肝炎,顶多是半个劳力,妻子又痴又残,两个孩子,大的8岁,小的6岁,一家四口挤在洞穴似的地窝子里。别的还可凑合,最要命的是没水喝。两口子一病一残,挖土窖没力气,挑水走不了远路,只得长期向邻居“求水”。
  从1996年起,水剩余一家接连赶上两件大好事。先是由县民政局出资,乡亲们出力,替他家盖了两间砖瓦房。去年,又由中华慈善总会出资,村帮贫小组上门服务,帮他家修了集雨场,挖了容积达30立方米的水泥窖。不仅人畜饮水不再发愁,还有水浇灌蔬菜果树。现在,水剩余逢人便说:“我呀,吃的是慈善水,住的是民政房,是个有福的人。”
  谈起“慈善雨水积蓄工程”,甘肃省慈善总会会长朱瑜十分感叹:“‘陇中苦甲天下’,苦就苦在缺水上。”甘肃缺水人口达1000万之众,虽经几十年的努力,解决了6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但到1995年底,仍有300多万人存在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陇中。陇中大部分地方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即使有地下水也苦咸无比,人畜不能饮用。当地人祖祖辈辈靠挖土窖蓄雨水维持生存,但土窖容积小,易坍塌,也不卫生。若遇干旱年景,土窖蓄不上水,便闹水荒。据史载,隋朝以来,甘肃先后发生较严重的旱灾640次,平均每两年一次。仅在最近50年内,就发生旱灾40余次。1995年,甘肃大旱,陇中有几十万人为了弄回一点救命水,不得不半夜起床,到几十里外的河沟一勺勺地舀。
  送水只能解一时之渴。现实的出路是积蓄足够的雨水。据测算,利用农户院子修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混凝土集流场,挖一眼容积约30立方米的混凝土水窖,蓄满了雨水就可供五口之家一年饮用。1996年,甘肃省在缺水地区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政府资助每户农民400元的水泥,农户自己投工投劳投料,挖两眼集雨窖,一眼供饮用,一眼供庭院经济灌溉。到当年年底,共打水窖52万眼,解决了27万户、131万人、11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1997年中华慈善总会在陇中实施“慈善雨水积蓄工程”,向社会各界广泛募集善款,重点救助特困户、贫困户和残疾人,每户资助800元,修一块80至100平方米的混凝土集流场,打一眼容积30立方米的集雨窖。从决策形成到今年10月,一年半的时间内,中华慈善总会共募集到800万元捐款,已经分3批全部投放到位。截至目前,有12767户困难群众受益,建成“慈善窖”13226眼,从根本上解决了58395人和58002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随着新型院落积雨窖的投入使用,“有窖无滴水,农民跑断腿”的状况写进了历史,现在是“家有积雨场,窖中蓄满水,大旱不发慌”。农民不为吃水犯愁,就可用省下的劳力和多积的窖水发展庭院经济,或搞副业,增加收入。河畔村农户张继周利用窖水,在院里种了玉米、茄子、西瓜,养了1头猪、13只鸡、18只兔,小院生机盎然。
  当然,“慈善雨水积蓄工程”才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因为,陇原大地目前仍有200多万群众在与干旱贫穷苦苦搏斗着,他们依然在想水、说水、盼水、梦水。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为知识经济“配套”
  中共江苏省吴江市委书记 沈荣法
  沈荣法,1946年10月生,大学文化。历任吴江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92年1月任中共吴江市委书记,1998年1月兼任苏州市委常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里,由多家小企业生产的电子元配件,提供给科德软体电脑线路板公司,科德又是为明基电脑公司配套的14家中型企业之一,而明基电脑本身也是一个“配角”,它是赫赫有名的台湾宏基集团在大陆的子公司。
  近年来,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那么,在中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以什么样的新对策来发展新形势下的县域经济,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吴江确定的新思路是,固守传统产业必将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抛弃,寻求发展的新路径必须紧紧盯住知识经济,既然眼下尚无实力到达知识经济的最前沿,那就靠船下篙,为知识经济“配套”。吴江开发区里明基电脑产业“配套链”的形成,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就是围绕“配套”做文章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配套的内涵不同而已。改革开放之初,吴江注重发展传统的丝绸业,年丝绸产量达到全国的1/8,为当时十分红火的服装业当上了最佳“配角”。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实力大增,以突飞猛进的势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吴江抓住机遇,看准我国发展通信事业势在必行,于是超前一步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与之配套的光缆业,产量很快占到全国的近1/4。
  在吴江,一个为知识经济“配套”的新兴电子工业产业已经逐步成型,并且成为拉动吴江经济增长的一片新的亮色。现在,总投资近2亿美元的3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一部分已进入收获期,到今年9月底,实现销售近9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
  为知识经济“配套”的发展战略,对吴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吴江虽已进入国家级卫生城市,但百尺竿头还须更进一步,要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比翼双飞。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也日趋严格,90年代以来,吴江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都超过1亿元。有没有为未来作好充分的人才准备,这是吴江在下一世纪初能否从为知识经济“配套”,到冲向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关键所在。(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祁东科技热线有求必应
  在湖南省祁东县,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热线电话“6264534”,随时为农民解决科技难题,这部电话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点播台”。
  祁东县地处湘南腹地,有80万农业人口,全县农民因不懂科技每年蒙受损失上千万元,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县1.6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优势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去年7月,祁东县人事局将3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或市县级学科带头人组织起来成立“实用技术专家工作室”,开设热线电话,安排专人昼夜值班,分成果树栽培、渔业水产、畜牧兽医等7个小组,采用专家现场解难或上门服务等形式,配备专车,为农民解难题,并向全县农民庄严承诺:“科技点播台”将“你点我播”,即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专家出诊,免费服务!这台热线电话连接了7个专家小组的电话,农民一个电话拨上门,就可以得到专家的详细解答或免费上门服务。
  据了解,祁东“科技点播台”从开通至今,已为农民散发科技资料17500份,解决疑难问题1600多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价值320万元。通过专家们的努力,今年全县新办果园林场64个,面积2.7万亩,新建猪场61个,推广实用技术14项,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1亿多元。
  (成新平)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永丰老农出国举办画展
  今年79岁的江西永丰县坑田乡上西坑村农民曾继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也能到美国举办画展。
  20年前,曾继华一家为能吃饱肚子到处奔波,有时还要到外地去讨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继华到南京雨花台区蔬菜科技中心学习技术,随后引进辣椒试种,结果亩产青椒4000公斤,每亩收入4000多元。紧接着,他又进行塑料大棚套地膜栽培早黄瓜、早苦瓜、早葫芦等反季节蔬菜,不仅自家富了,还在全县得到推广,形成了一个产业。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一年增收1亿多元,他本人对此进行总结,出版了专著《粮菜双丰收耕作诀窍》,这一技术先后获得全国科技“星火”四等奖、省科技“星火”二等奖、省农业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等。
  富裕起来的曾继华,念念不忘自己中学时候的爱好———画画。画什么?他盯上了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耕牛,细心观察,反复临摹,几年下来,他的作品先后在《农民日报》、《大文化》等报刊发表。喜好画画的曾继华不满足自己的成绩,写信向国画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请教,如今他的画用廖静文的话说:“可以比得上专业作者。”今年早些时候,曾继华接到美国加州山景城江南画廊叶森先生的邀请,前往美国举办画展。(胡廷发)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职工下岗了,沈阳市煤气供应公司不是一推了之,而是千方百计内部“消化”,帮助他们重新找寻生活的坐标。
  自己的梦自己圆
  本报记者 段心强
  去年8月,沈阳市煤气供应公司公布了第一批108名下岗人员名单。同时宣布:每一名下岗职工都可为自己申辩,如果不合理,公司当众检查,并恢复其工作。结果没有一个人提出申辩。可这108人再就业确有困难:有的想做生意,但没资金;有的到处求职,却屡屡碰壁;大多数人只是在家靠100多块钱的补助过日子。经理张国辉看到这些,十分同情。此后,他针对职工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尽量不把职工推到社会上去。
  沈阳市煤气供应公司发现,许多职工下岗的原因是素质太低:一些职工长期养成的“大架子”放不下,语气太冷,脸色太暗,手脚太懒,用户讨厌;技术太差,不讲质量,用户经常到公司告状。他们对全体职工采取“排队待业培训法”:按照每个职工的工作质量排队,排在后边的停职待业,参加公司的培训中心学习。工人李德英过去对自己要求不严,业务技能较低,验煤气表的准确率很低,欠费也多。下岗后,她勤学苦练,技能提高很快,重新上岗后,克服上班路远、地区不熟的困难,仔细认真地查表,耐心诚恳地收费,受到用户欢迎。现在,她的检表准确率在99%以上,两个月来,她负责的地区消灭了拖欠煤气款的现象。
  煤气供应公司千方百计投入资金,扩大服务范围,尽量安置剩余职工。望花储配站设施规模小,输送能力低,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公司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加大了储存设备和输送管线,储备能力由原来的25万立方米增加到40万立方米,多安排职工60人;沈河区煤气用户迅速增加,原来的管理机构已不适应,他们成立起第二煤气管理所,增加职工68人,煤气用户由6万家增加到10万家。为了满足用户要求,他们实行24小时服务。今年7月7日深夜0时10分,沈河区莲花小区用户王志涛给东陵煤气管理所打电话告急。值班人黄德林知道后马上赶到现场,发现煤气表截门漏气。按惯例,先关闭截门,第二天排除故障。可现在24小时服务,他就反复查泄漏点,及时排除了故障。
  他们还开展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他们组织多方面的能人开创新的经营项目,然后根据下岗职工的特点安排新的岗位。现在,再就业中心已开办酒店、施工队、煤气灶具研制销售中心、热水器安装维修队、煤气表维修队等五大支柱企业,安排职工200多人,一年创造产值1500万元,几年来为公司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现在,这些单位又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年底可安排下岗职工80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