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头条竞赛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化:我们走了多远
  常修泽 高明华
  资料表明,1978年,我国农产品出售总额中,国家定价部分占94.4%;工业销售总额中,国家定价部分占97.5%;服务产品价格几乎100%由国家控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微乎其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行为方式适应市场化的程度基本为零。外贸依存度只有9.8%,资本依存度(利用国际长期资本总额与GDP之比)、投资结构水平(外资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额与利用国际长期资本总额之比)以及生产依存度(本国企业境外生产总值与GDP之比)也基本为零或接近于零。
  经过20年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约为50%。
  产品的市场化
  农产品市场化。相对而言,农产品市场化在整个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进展最快。到1997年,农产品总体市场化程度为77.2%。
  工业产品市场化。目前日用工业品市场调节的比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工业生产资料流通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综合工业品价格的放开程度和流通方式的变化,评估1997年工业品市场化程度为68.3%。
  服务产品市场化。据测算,到1997年,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为41.1%。
  根据三大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加权,测算出我国产品总体的市场化程度为61.71%。
  生产要素的市场化
  资本的市场化。主要是要判定市场因素对金融领域的影响程度。一般采用两项指标:一是有价证券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例,以测度金融资产总量结构的变化和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份额;二是可浮动利率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以测度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数量。用此指标来评估,1997年我国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为17.2%。
  土地的市场化。准确地说是土地出让的市场化。一般用土地市场交易量与全部土地出让量(包括划拨和有偿出让)之比来反映。根据近几年数据可算出,到1997年,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为22.5%。
  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中发展最快。农村劳动力(包括在乡务农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的择业行为已基本受市场调节,城镇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劳动者、国有单位的下岗人员以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也基本上进入市场,再考虑到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现状以及工资水平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估算1997年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70%。
  将上述三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评估结果进行平均计算,得出1997年我国生产要素总体的市场化程度为36.5%。
  企业的市场化
  企业市场化是指企业资源配置由政府支配转化为市场调节。实质上是把政府控制企业资源配置的权力移交给企业,因此,企业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标必须能够反映权力移交的到位情况,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所选指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由此选用以下指标:(1)企业制度自主选择度;(2)企业对其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3)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率;(4)利润最大化目标位居第一的企业比重;(5)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6)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7)履约率;(8)民营经济综合比重。根据我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历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年鉴,以及抽样调查的有关数据,按上述指标进行测算,得出1997年我国企业市场化程度为51%。
  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所有者与社会管理者“一身二任”到政资分离,政府主要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活动;二是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领域逐步退出;三是宏观调控从以直控型为主转变到以间控型为主。根据抽样调查的评估,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程度,1994年为24.3%,1995年为28.9%,1996年为33.5%,1997年为36.6%。
  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可采用三项指标来判断经济国际化程度:(1)贸易依存度,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经济总量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2)资本依存度,指利用国际长期资本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实现的总产出对国际资本的依赖程度;(3)投资结构水平,指外资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额与利用国际长期资本总额之比,反映资本流动的技术含量和潜在国际竞争能力。将有关数据加进上述指标,测度出1997年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为21.3%。
  在综合考虑以上指标的经济内涵和在我国经济市场化中各自的地位及未来新体制目标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调查,初步判断,到1997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达50%左右。假如以80%—85%作为市场化的理想目标,那么,我们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已经走过六成。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与目标模式尚有不小距离,特别是要素市场化程度和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需要的程度较低;即使是市场化程度超过50%的产品市场领域和企业改革领域,其内部结构也存在诸多矛盾;至于作为我国经济市场化向外延伸部分的经济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更遇到严峻的挑战。当前,应继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成立——
  海事,干什么事
  本报记者 冉永平
  1998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宣告成立。海事局是干什么的呢?最近,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海事局副局长刘功臣,请他介绍海事局的性质和作用。
  海事局负责国家水上安全监督,调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以及船舶、海上设施检验等,有点类似陆上的交警。但海事局与交通管理局的最大区别还不仅仅是船与车的区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程度是陆上交警与“海上交警”的深层次区别。这一点从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可以看出。对于现代化大都市的交警,会点外语是必要的,而对于海事局的官员来说,精通外语则是必需的。因为我们的执法、服务对象中,外国人、外国船占了很大比重。
  刘功臣副局长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航运发展非常迅猛,从1991年起,我国一直是国际海事组织中8个A类理事国之一,这就相当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由于这样的地位,要求我们必须严格履行国际公约,按航海的国际公约规范我们的人、我们的船。因此,推行国际公约是当前我们很重的一项任务。
  刘功臣以《国际安全管理规则》(ISM规则)为例,来说明推行国际公约的重要性。为了规范国际航运竞争秩序,按国际公约,港口国有权对船舶状况按ISM规则进行检查,不合格的船舶将被滞留,强迫修理。一艘船被滞留一天不仅要损失上万美元,而且一个国家的船一旦被滞留多了,这个国家的船会被认为“标准低”,被列入重点检查的“黑名单”。海事局对挂中国旗的船是半年一检,起初一些船舶公司不理解,检测不合格时,不是抓紧修理而是找关系疏通,要求放行。当出国后真被滞留了,才知道国际公约的厉害。有了教训,公约推广也容易了。
  由于推行国际公约,我国被国外滞留的船舶数量大大减少,在今年7、8、9三个月的港口国检查中,没有一艘挂中国旗的船舶被滞留。同时,随着我们对国际公约的日益熟悉,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滞留外国船舶数量也在增加,今年已达到79艘。
  海事局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海上救援。记者采访当天,在厦门海域有一艘巴拿马籍货轮遇风浪沉没。
  几乎是事故发生之时,远在北京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就接到信号(香港也同时接到了信号)。刘功臣对记者解释,现在的船舶上都有一个叫应急示位标的东西,当船沉没时,它会不间断地发射遇险信号,这个信号马上通过海事卫星传给我们在北京的控制中心,我们不仅能够马上知道遇险船舶的确切方位,而且由于每条船的信号不同,我们马上能从计算机中查出是哪个国家的哪条船。然后,我们再从计算机里找出离出事船最近的船,通过海事卫星电话通知去营救。
  当时在附近的一艘广远的船接到通知后迅速前往营救。刘副局长通过电话了解到,救援船已经发现两名遇难者,正冒着8级风浪紧张营救。
  刘功臣说,类似的事故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每年通过我们救的人都有八九百。
  防止船舶污染是海事局的另一大职能。
  船舶污染一个是油,一个是垃圾。船舶污染这些年日趋严重,特别是内河。今年6月,记者到长江采访污染情况。在长江的涪陵段,漂浮的垃圾一眼望不到边,最厚处达2米,人可以站在上面。
  刘功臣说,由于现在内河运输船舶80%是个体船舶,管理难度很大。但是防止污染、保护环境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花大力气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这项任务。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进行的“1998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中,我国企业家表达了他们对经济形势的看法——
  企业家看形势
  本报记者 朱剑红
  宏观经济形势:实现增长目标有信心
  在调查中,企业经营者们对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减少国内经济损失的能力持较强的信心。中国为何能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企业家们认为,国家的政治稳定、我国汇率体制的作用、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较高的外汇储备、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和缓冲能力较大的国内市场,是最重要的6项保障条件。
  对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抱有信心的企业家,占接受调查者的69.5%。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企业家们对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抱有信心的比例较高,中部的相对较低。分析者认为,这与中部地区处于今年的洪涝灾害的中心区域有直接关系。
  市场状况:社会总需求不足,市场供给过剩
  根据调查的结果,企业家们已普遍感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压力。
  从社会总需求的主要构成看,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升外,企业经营者普遍感觉到其他社会需求增长较慢。有8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外贸出口和居民消费增长偏慢和过慢,有50%的企业家认为社会集团消费增长偏慢和过慢。
  从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看,认为当前消费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工业品市场供大于求的企业家分别占了93.1%、87.5%、79.3%和53.2%。此外,认为当前国际市场形势不利于和非常不利于本企业发展的企业家占60%,而感觉国际市场压力较大的前4个行业是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和金融业。
  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看,认为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供给状况宽松和较宽松的企业家分别占了73%、63%和47%,这个比例比去年分别上升了16、25和14个百分点。这说明,今年生产要素的供过于求状况高于去年。
  今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忧有喜
  今年企业的生产遇到了一定困难,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面由去年同期调查的21%上升到22.2%。
  从企业盈利情况看,盈利企业所占比例由去年同期的51.8%缩小到今年的50.7%。从地区看,企业盈利面缩小较多的是东部地区;论规模,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盈利面略有缩小,中小型企业略有扩大;从所有制看,企业盈利面缩小较多的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调查显示,在企业盈利面缩小的同时,亏损面也有所减小,由去年的31.1%缩小到今年的29.7%。
  在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今年股份制企业却显示了特有的优势,其停产半停产的企业面由去年的18.1%缩小到今年的15.3%;其亏损面由去年的20.2%缩小到今年的17%;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66%扩大到今年的67.4%。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质量认证莫贪多
  曾志坚 张军
  前不久,上海市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认证处一位负责人应邀出席了一家企业的新闻发布会。这家企业的老总不无得意地讲,他们已拿到了好几张不同国家认证机构颁发的ISO9000质量认证书。技监局的同志听后哭笑不得。
  ISO9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虽为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家为各国广泛承认的质量认证机构。区域性的相互认证,也在探索之中。各国质量认证机构所进行的认证,仅仅是个体行为。作为创始成员,我国已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多边协议(IAF/MLA),凡经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所颁发的体系认证证书,将在签署协议的17个成员国得到承认。我国认证机构所作认证的效力,与国外认证机构毫无二致,具有同等权威。
  近年来,国外一些认证机构进入我国。仅上海市,就有英、德、法等国的10余家质量认证机构设立了办事处,并接手认证业务。这些认证机构大部分要求支付外汇。有的企业通过认证后,交纳的费用达10余万美元,较国内认证机构高出十几倍。国内一些企业以取得国外认证机构的认证为荣,大加宣传。有些企业竟在质量认证上也搞起了攀比。上海市两家相邻的企业都通过了外国质量认证机构的认证。为了“压倒”对方,其中的一家企业又找了两家外国质量认证机构,一下子拿到三家外国质量认证机构的ISO9000质量认证书。
  不可否认,ISO系列质量标准认证对提高企业产品信誉,促进对外经济交往,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众多,国情各异,因而目前发布的ISO质量标准,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有些还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它实际上并非最优评价,只是“合格”的标志,因而通过认证并不能成为自己质量过硬的绝对标志。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当北京市的“黑车”打而不绝时,一种新的思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黑车”能否收编
  郑悦
  “黑车”是人们送给那些非法从事运营业务车辆的诨号,其中以出租车为最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现有合法出租车6.6万辆,而“黑车”已经达到两万辆左右。“黑车”不交车份,不交管理费,因而去哪儿都可以,价钱也好商量。在不平等的竞争线上,合法车被抢走了不少客源。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有关人士说:“我们一去检查出租车,司机们就不带好气地说,查我们干嘛,先查查‘黑车’吧!不是我们不想查处‘黑车’,而实在是力不从心。”
  “黑车”的存在是否有依据
  对“黑车”有关部门都齐声喊打,而它却还能生存,且越打越多。那么,换一种角度来思考的话,“黑车”的存在是否有它的依据,有它的土壤呢?经过调查发现,这种土壤确实存在。
  北京市现有出租汽车6.6万辆,从总量上看已经很充裕了,所以政府对出租车进行总量控制,原则上一辆新车也不再批了。但是从地区分布上看,出租车资源又是不均衡的。6.6万辆车大多只在四环以内跑,远的、偏的地方不愿意去,这就形成了局部市场的相对“真空”。空出来的市场谁来填补?“黑车”呗。
  另外,“黑车”问题也与再就业问题有一定关联。开出租,技能上容易掌握,投资风险又比较小,对不少急需就业的人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政策上又不允许现有的出租企业再增员,一些人就开起了“黑车”。
  收编“黑车”怎么样
  “黑车”长期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既打不尽,不管又不行,那么能不能有个变通的法子呢?收编的“思路”就是这样产生的。
  设想中的做法是,对“黑车”登记造册,凡属于下岗、待岗、无业人员,目前自己有汽车并同意以开出租为职业的,佩戴由市有关部门统一制作的运营标志,允许其在本区或近郊区内运营。这样既整顿了“黑车”市场,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对现有的出租企业以及现有的市场秩序也不会形成太大的冲击。网开一面总比“黑车”到处跑没人管得住的情形要好得多。
  这一思路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也引发了一些争论。
  一是收谁不收谁,这在概念上容易区分,但实际操作起来会很难甄别。二是一部分人的临时性就业会不会导致这个行业中正常就业的人下岗呢?三是现有的企业有很多都想扩大规模,如果政策对“黑车”开了口子,那么对这些合法企业的要求将如何对待呢?
  收编“黑车”有余地
  一位开“黑车”的司机曾说:“干这行就像偷东西一样。如果哪个乘客下车硬不给我钱,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希望能有人管我们,一个月交几百块钱,心里踏实,也不怕被人欺负。”
  一位出租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认为:既然市场中有局部的供不应求,也就应该允许适量发展。前提还是专家对市场的评估,然后在比较科学的范畴内,让合法企业吸纳那些渴望就业的人,使他们通过正当渠道开上出租,这才是对市场的动态开发,这才是解决“黑车”问题,而不是向“黑车”妥协。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妈妈接送队”
  北京市崇文区“三八”服务中心为10名接受过正规家政培训的下岗女工组建了一支“妈妈接送队”,负责每日接送崇文区两所小学的40名小学生上学和放学。
  这支接送队的出现立刻吸引了那些年轻的双职工父母。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尽早得到这一服务。
  冯兰荣负责接送5个孩子。她觉得,每天跟孩子在一起,虽然多操不少心,可也挺快乐的。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