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事业增强发展后劲
  本报北京12月19日讯 记者杨振武、孟宪励报道:“档案褪变字迹的恢复和保护”、“传统档案修裱技术改进和现代化”、“新型档案装具研制”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档案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为全面实现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档案从业者的思想、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档案系统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教育体系。抓住档案科技这个关键,打好档案教育这个基础,我国档案事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是记者今天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档案科教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国家档案局近年来明确地把“科教振兴档案事业”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并把档案科技、档案教育作为档案工作的着力点。他们把档案科教工作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以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专业和群众性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关资料表明,1987年以来全国档案部门有9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295项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其中去年有20个项目获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10项重大科技项目如“办公自动化所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办法与标准”、“纸质档案去酸技术及中性纸开发”等正在实施中,一批实力雄厚、各具特色的档案科研基地也正在建设中。
  同时,他们继续稳定档案学历教育,下大力气全面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强调档案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近10年培养的包括65名博士、硕士在内的各类档案专业人才5万余人,正在我国档案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专职档案干部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54%,参加过各类专业培训者占86%。
  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在讲话中说,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应以邓小平的科技、教育理论为指针,以档案科教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根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注重档案科技成果的应用,坚持档案科技、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档案科技进步和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提高,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王刚要求档案工作者高度重视档案科技、教育的质量。他强调,当前在我国档案科技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条件下,档案科教的重点应通过内涵式提高而不是外延式扩张来促进档案科教工作的发展;要重视档案科技成果的应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不但要看它的创新程度、创新价值,还要看它的应用价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座谈用影视文化促进素质教育
  让音像电子馆走进中小学
  本报讯 在本报教科文部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近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些教育界、影视界、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指出,随着光电磁技术的普及,当代青少年正在从读写时代逐步进入视听时代,教育和图书馆事业面临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与会者对中国青基会首倡在中小学建设“音像电子馆”的构想表示赞赏,认为这将是继“希望工程”后的又一个创举。
  专家谈道,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铺天盖地而来的音像、电子产品对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格的养成有更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平常接触到的大多是二三流的东西,甚至是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对真正代表人类文明的影视精品却缺乏足够的了解。建设“音像电子馆”,就是一种代表成人社会对音像、电子产品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把视听媒介从过去的放任自流状态正式纳入了正规教育的渠道。
  据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在座谈会上介绍,由他们监制推出的“三辰影库”,已编辑出版中外优秀少儿故事片、传记片、卡通片、知识专题片1000多部,还包括了一整套与中小学课程相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动画辅导教材,目前已配备了2000所希望小学。与会专家对“三辰影库”把世界上最好的影片献给孩子的理念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可以作为建设“中小学音像电子馆”的重要资源。据了解,“三辰影库”项目已被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九五”国家音像出版重点工程。
  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少工委、中央电教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图书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孙寿山、阮智勇、孙云晓、陈通、王新立、陈锦俶、陈庆贵、王芊及人才学家雷祯孝、毕淑敏、电视主持人董浩等参加了这次“中小学音像电子馆建设座谈会”。老教育家刘道玉作了书面发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海就是我故乡
  ——海洋采访札记之一
  本报记者 李新彦 白剑峰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在1998年国际海洋年里,这首大海的颂歌,听起来格外动人。
  如今的海洋,在人们心目中有了新的地位、新的价值——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当一直以陆地为主要活动舞台的人类步入20世纪末,日益为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所困扰的时候,终于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覆盖地球表面71%的蓝色海洋。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矿产、化学、动力、热能和空间等资源。据专家估算,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陆地可耕面积提供农产品能力的1000倍!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管辖海洋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拥有大陆岸线18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500多个。在我们的“蓝色国土”内,海洋生物的物种达2万多种;浅海、滩涂面积约1300多万公顷,海水养殖潜力巨大;发现含油气构造100多个,找到石油地质储量约17亿吨,天然气3500亿立方米;海滨砂矿探明储量为16.25亿吨;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有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得到关注和重视,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80年代,平均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进入90年代以来,平均速度达20%以上。海洋总产值从1979年的64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3000多亿元,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
  然而,在海洋开发意识觉醒的同时,不少人却忽视了海洋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忽视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陆地上,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条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向海洋延伸了。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由于民众海洋意识的淡薄,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沿着18000公里的海岸线,记者痛心地看到,200多个陆地排污口正昼夜不息地吞噬着“蓝色家园”,大海被一些企业视为“天然垃圾桶”,许多地方成了“海洋沙漠”。素有“百鱼摇篮”之称的渤海,如今每年接纳的污水量达28亿吨,约占全国入海污水量的1/3。一些近岸海域已经超过了自净能力,达到了临界点,渔业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锦州湾就是一个“重灾区”,那里聚集着众多的“污染大户”。其中,葫芦岛锌厂是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锌锭产量居全国之首。但是,这家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把污染物年复一年地转嫁给大海。在五里河入海口,海滩被一层厚厚的黑色油泥所覆盖,海底泥中锌超标2000多倍,铅超标200多倍。排污口附近5平方公里的海滩已无任何生物,成了“死滩”。葫芦岛的市民说:“我们这一带的海鲜有股汽油味,一闻就恶心,没人敢吃。”守着海边没鱼吃,这是何等的悲哀。为了获取一点财富,一大片海域面临着水质污染、物种锐减、赤潮频生的灾难,这笔账能合算吗?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然而,我们的海里真有捕不完的鱼吗?在漫长的海岸线上,那些日益密集的桅杆、风帆和鱼网,形象地告诉人们:强大的捕捞力量与脆弱的渔业资源之间矛盾尖锐,海洋在劫难逃。捕鱼船的马力越来越大,网眼却越来越小,鱼子鱼孙都被一网打尽。在一些海区,人们曾捕获到不少体重仅有100克的怀卵幼带鱼。这些“幼鱼妈妈”实在不堪养育的重任,它们本身还是幼鱼,其怀卵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低于成熟的“鱼妈妈”。这向我们发出了惊心动魄的警告: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大大失衡,连年的狂捞滥捕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鱼类群体开始小型化和低龄化。许多海洋物种就是这样走向灭绝的。当标志着产值增长的红色箭头突飞猛进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吃掉了本属于子孙的小鱼小虾。面对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浙江省痛定思痛,决心走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之路。他们实行严格的伏季休渔和人工增殖放流制度,控制捕捞强度,坚决刹住“你休我不休,你不捕我捕”的歪风,不搞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如今,伏季休渔期间,万余艘渔船全部入港歇业,极大地保护了幼鱼生长,一度濒临绝迹的大黄鱼群又开始出现,带鱼产量明显增加。
  实践告诉我们:增强海洋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应当警钟长鸣。眼下,在不少沿海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霓虹灯越来越亮,可是海洋污染越来越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和一些领导干部缺乏科学的海洋意识有关。他们在进行决策和管理时,只知道开发海洋,不知道保护海洋;只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不尊重经济和生态规律;只追求经济效益,不讲求环境效益;只重视经济政策,不重视环保法律。其结果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海洋,是公众的海洋。单纯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努力,并不能彻底解决海洋环境与资源问题。只有广大公众共同参与和协作,大海才会更蓝更美。据调查,与一些海洋大国相比,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淡漠,大大落后于世界和时代。海洋意识的缺乏,成为威胁中国海洋事业前途的最大敌人。因此,加强对公民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是改善我国海洋环境的重要环节。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软科学研究日趋兴旺
  本报北京12月20日讯 记者陈祖甲报道: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我国软科学研究,正在日趋兴旺。日前在此间结束的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提供的数据和展示的成果表明,我国软科学研究有利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已成为我国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有1200多个,研究和管理人员达4.4万多人。全国每年在省部级以上立项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已达1000多项,通过省部级以上评审的研究课题总共有1000多项。
  多年来,我国软科学工作者开展了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研究,推进了各级各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成立
  本报深圳十二月二十日电 记者任维东报道:“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近日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目前中国科协在国内设立的唯一的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为基地题写了牌名。据介绍,组建这样的基地,旨在充分利用深圳特区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科技经济环境,动员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促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励教师
  本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一九九八年中等师范学校及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师奖颁奖会十二月十八日在北京举行,九百九十九名优秀教师获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为资助内地教育事业,于一九九二年捐资一亿港元,与原国家教委合作,成立曾宪梓教育基金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恒安济困助学金颁发
  本报讯 十二月十九日,团中央、全国学联一九九八年度“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恒安济困助学金”颁发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三十一个省、区、市的八百五十名有一定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获得了这项资助。此项助学金是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和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于一九九七年联合设立的,由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捐资一千万元,连续十年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今年是第二次颁奖。(胡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凯旋
  本报北京12月18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经过36天的艰苦跋涉,’98中国天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日前回到北京。今天上午,水利部专门举行座谈会,向凯旋的队员们表示祝贺。
  从今年11月29日起,由20名科学家和35名新闻工作者组成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行程500余公里,圆满完成了从自派至希让之间的大峡谷全程徒步穿越。
  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密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考队进一步弄清了大峡谷核心河段的水能资源,发现了4组世界罕见的大瀑布群;经过国家测绘局科研人员的实地测量,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取得了许多生物、地学等方面的科学资料和样品,为大峡谷这一科学宝库增添了新内容;首次实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卫星电视传送。
  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高度赞扬科考队敢于拼搏的奉献精神,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保护、开发作出新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劳动就业报》创刊
  本报讯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北京市劳动局主办的《北京劳动就业报》于日前正式创刊,公开发行。该报是一张以劳动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报纸,其主要受众对象是广大劳动者、企业管理者和求职者。(世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