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

  中保公司成为伯尔尼协会正式会员
  本报讯 记者梅洪如报道:今年10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国际信用与投资保险人协会(伯尔尼协会)年会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中国经办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代表,被接纳为该组织正式会员。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授权开办的出口信用保险,已走过了10年历程。截至今年6月,共计承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20多万笔,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项目50余项,承保总金额超过140亿美元,支付保险赔款近700万美元,向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外汇融资50多亿元,承保外商在华投资保险金额10亿美元,追回境外商业欠款2亿多美元。
  国际信用与投资保险人协会1934年成立于瑞士伯尔尼,现有43个正式会员,是各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交换国际经济和政治情报、协商发展计划、解决国际债务和协作追讨国际债务的重要国际组织,其影响仅次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保公司于1996年作为观察员加入该协会。两年多来,伯尔尼协会通过中保公司了解中国,积极支持成员国向中国投资,为我国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财金短波

财金短波
  中国国际金融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将举办
  本报讯 ’99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简称金融展)1999年9月16日将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为期4天。金融展展出的将是国内外最新的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诸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智能卡、计算机安全以及银行专用机具、银行业务处理系统、金融信息服务系统、银行保安防范等。它将成为参展商展示高科技产品的窗口,是用户与厂商洽谈的良好时机,同时将举办人民银行设备选型会。’99金融展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协办,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长城电子展览公司承办。(李建兴)
  曲沟征收所一个月清欠七十万
  本报讯河南安阳县国税局曲沟征收所,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清欠力度,努力组织收入,收到了显著效果。
  该征收所落实全国增收节支会议精神,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税源分布广等困难,确保欠税足额入库。一是抓好分散户的税收管理工作,堵塞管理漏洞;二是配合稽查部门抓好偷逃税案件的查处工作;三是对辖区水泥厂、硅铁炉进行了拉网检查,做到应收尽收;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优质服务;五是实行“以票控税”,遏制新欠发生。该所一个月清理欠税70万元。(冯玉生)
  工行海淀储蓄分理处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本报讯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海淀支行储蓄分理处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热情为储户服务,取得可喜成绩。截止到目前,该分理处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51亿元,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亿美元,两项指标各占海淀支行存款余额的22%。该分理处为提高服务质量,首先抓好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举办了多期培训班,进行金融理论、服务、哑语和礼仪方面的学习,并以此带动全分理处员工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方便储户,该分理处还于今年6月1日开办了流动服务车。(董纪新)


第10版(财税金融)
专栏: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财政
  财政部部长 项怀诚
  ●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继续完善税制,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使财政收入结构适应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同时规范税收减免,提高经济增长对税收的贡献率;
  ●建立和完善包括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完善会计制度和社会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监督机制;
  ●当前深化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好“费改税”,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逐步建立起以税收为主,辅之少量规费的政府收入分配体系。
  财政工作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改革初期,财政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下放财权财力入手,率先打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收统支体制,逐步改变对地方和企业统得过死、管得过多的弊病,大大激发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国家财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形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逐步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家财政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步理顺了财政分配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建立和完善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
  20年来,在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下,财政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在财政体制上,突破了过去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供给型管理模式,又跨越了过渡性的财政包干制,初步建立起合理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在税收制度上,突破了过去受产品经济影响的过于单一的税制结构,不断拓宽税收调节领域,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型流转税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了所得税制度;在国有企业管理和利润分配上,突破了过去将国有企业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进行直接管理的模式,确立了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理顺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在预算编制上,改革了传统的单式预算制度,初步实行了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复式预算制度;在财会制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按所有制、行业和部门设置财务会计制度的做法,实行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语言;在分配政策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在财源建设上,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全民所有制企业提供积累的单一型财源结构,积极拓展非国有经济以及社会、个人的财源,培植开辟来自第三产业的新兴财源;在资金筹措上,转变了过去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旧观念,努力拓展国内外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国内外一切可用财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资金使用上,进一步加强了监督,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财;在宏观调控上,突破了过去不重视价值规律作用的直接控制方式,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补贴等政策工具,积极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财政职能和管理方式正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重大转变,逐步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财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为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1997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不含债务的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加到8651亿元,按现价的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6.6倍,年均增长11.3%。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1978—1997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加到9233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了7.2倍,年均增长11.7%。国家财政通过资金投入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9年至1997年,财政预算内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达10375亿元;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累计4182亿元;增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累计4188亿元;支付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累计12711亿元;共出台大的增资政策23项,累计增加财政支出3954亿元,支付价格补贴支出累计5509亿元,支付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累计1075亿元。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实行一系列鼓励出口、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财税政策,促进了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国家财政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表现是“两个比重”偏低,国家财力明显不足。1997年,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8.9%,其中,中央本级财力(中央税收收入加上地方上解收入减去中央对地方的返还和补助)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28.8%。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入不敷出。中央财政赤字从1979年的98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558亿元,增长4.7倍;中央财政债务规模由1982年的84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477亿元,年均增长25.3%,债务余额已达6000多亿元;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债务收入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已从1982年的11.9%上升到1997年的55.7%。即使如此,国家支配和运用的财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一些基层政府甚至无法保证正常发放工资和必要的办公经费。由此可见,目前的财政体制和财政状况还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出现诸多变化的情况下,财政改革和发展仍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二十年来做好财政工作的几点体会
  深化财政改革,实施制度创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期间,必须通过改革传统体制和制度,理顺关系,转换机制,从新旧体制的摩擦和碰撞中冲出一条路来。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与财力可能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积极支持改革开放,支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服从总路线,保证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是财政工作的大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我国国情;尽力而为,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次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就是财政从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出发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明确,这项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从长远来说,我们还是要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反过来,如果客观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而国家经济财政又能承受,就要继续实行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
  规范收入分配,调整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分配结构,完善分配方式,是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年来,财政着力于通过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切实加强对全社会分配领域各种利益关系变化的调控,力争正确处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引导和促进分配结构合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比如,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时,我们既注意加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又注意保护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又如,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时,我们既保护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又通过财政、税收和其他手段,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事实证明,只有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理顺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才能得到切实体现,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新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政府必须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无疑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20年来,国家财政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灵活运用预算、税收、补贴等杠杆,调整经济结构,引导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投资方向。同时,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的协调运用,引导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的成功范例。
  坚持依法理财,从严治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财政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重要工具,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处于各种利益分配的焦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必须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财,并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没有强有力的财政法制作保证,财政改革和政策调整将难以进行,难以奏效。
  坚持放眼世界,适应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新形势。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并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财政管理方法和经验,是我国财政工作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20年来,我国财政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我国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众多的国际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启动了中美联合经济会谈和中英财金对话机制;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建立了稳固的财政业务联系,并积极参与了亚太、欧亚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同时,对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的财政管理方法,如零基预算、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算体系等,注意大胆地加以借鉴和吸收,并运用于我国的财政管理之中。这些管理方法和经验,对于促进我国财政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财政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年来,我们在财政工作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大胆进行财政改革,逐步破除那些妨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习惯做法,把积极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制度和运行机制。这是我们做好财政工作与财政改革的最根本的经验。
  进一步开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在积极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逐步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的、稳固的、可靠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十五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宏伟蓝图和具体要求,是保证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
  实现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讲要靠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体从财政方面说,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深化财税改革,就是要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完善税制,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使财政收入结构适应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同时规范税收减免,提高经济增长对税收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包括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和社会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监督机制。当前深化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好“费改税”,这也是本届政府正在实施的五项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逐步建立起以税收为主,辅之少量规费的政府收入分配体系。健全财政职能,就是要按照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方面的保障能力。要逐步减少直接管理和对微观事务的处理,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稳定经济、调节分配和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等宏观调控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健全涵盖预算收支各环节的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实现财政管理和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财政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中长期看,仍然必须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把增收节支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但是,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决定的。首先,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的难度日趋加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第二,我国经济经历持续20年的高速增长,供需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制成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原有的供给型制约转变为市场需求制约,居民储蓄倾向增强,物价持续走低,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明显。第三,今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水灾。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沉着应付,果断作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加快各项改革步伐等重大决策。体现在财政方面,主要是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批提高纺织品、煤炭、水泥、钢材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等。这些财政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并将对今后的经济发展继续发挥潜在的作用。
  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当前仍应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并根据经济运行的特点,合理掌握财政调控的时机和力度。一是继续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考虑到明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余地不大,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仍将放在扩大内需方面。我们将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严格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使用原则和方向,做好国债专项资金拨付和加强对其使用的跟踪监督工作,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注意引导、带动企业和民间投资。同时,启动相关政策,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因素,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必要条件。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集中力量推动技术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切实推进各项重大改革目标的实现,理顺经济体制的内部关系。三是规范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要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尽快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加快费改税改革,并先在重点收费项目上有所突破。四是继续执行和完善支持扩大出口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鼓励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巩固和扩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落实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