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杂议荧屏

  电视文艺四大病
  王书云
  当前的电视文艺节目,虽不乏佳品,但平庸、浮华者仍有不少,低劣产品也时常出现。
  应景晚会何其多
  电视晚会曾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现在却反应冷淡,原因是晚会应景的多,高质量的少,即使是一些大型晚会,也是炒作得凶,真正好看、耐看的节目少。电视晚会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生产规律,若舍其特点和规律有景必应,逢年过节有晚会,大型活动有晚会,名人、名家、名事件有晚会……再有实力的电视文艺生产部门也会难于招架而粗制滥造。电视应景晚会太多太滥,反映了电视文艺生产中的浮躁风气。
  高档包装竞奢豪
  时下,电视文艺节目的“包装”呈争奢竞豪的趋势。无论是舞台包装还是人体包装,档次,不厌其高;耗资,不惧其大。舞台,动辄云蒸霞蔚,花团锦簇,冰光玉润;人体,奇装异服,袒胸露背,难辨东西国度。如果节目内容需要,包装成什么样子都无可非议,但常见的包装总是摆谱儿,显阔,与节目内容却格格不入。笔者曾见一台电视文艺晚会,其中有一个节目,三位女演员分别演唱白毛女、韩英、江姐的名唱段,她们居然包装上色彩艳丽、面料考究的洋式长裙,结果使人们心目中的三位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走了样儿。所以,不切内容需要的豪华包装,不仅不会为节目增色,反而有损于节目质量。
  丑行陋习当宝贝
  目前荧屏出现的相声、小品、曲艺、喜剧等幽默节目,从内容到搞笑方法,存在着一种幼稚、低俗的倾向。比如,有的电视文艺栏目中拿来当优秀珍品的竟是装痴装傻的男“木椟”和粘扇风耳、贴大鼻子、恨不得从观众喉管中掏笑的“女洛桑”;有的喜剧明星竟搞起杂技不像杂技小品不像小品的“炮打活人”。这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者把幽默搞成了哄孩子过家家的把戏。有的电视文艺的创作者则用低级、卑陋的东西搞笑,用形貌扮丑、动作出丑(挖鼻孔、掏耳屎等)逗乐儿,以低俗语言(拿娘、老子、老婆孩子开涮)取笑儿,这种低级庸俗的“乞笑”方式,不仅没有娱乐价值,反而会污染社会环境。
  矫揉造作心不诚
  有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台上爱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说话。尽管他们笑容可掬,但那夸夸其谈,摇头晃脑,口若悬河的架式,实在掩饰不住心底的骄矜。若台上有嘉宾,这种主持人往往视之为道具,需之,则递过话筒,过后又一把抢了去。有时他们就像个拉拉队队长,向嘉宾或观众要掌声,有时为迎合自己的主张,就让嘉宾当傀儡。这等主持人不仅骄而且躁,虽然嘴皮子很溜,但缺乏最起码的职业修养,不能以真诚、平等的心态对待观众。
  电视文艺节目生产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浮躁”并不奇怪:市场的激励、竞争的迫压、发展的欲望、各种思想意识的撞击,以及在纷纭无序的新生事物面前缺乏心理准备和认知能力,对自身与现实的适应状态调整不力或失当等,都可能产生浮躁心态,就电视文艺生产而言,要清醒地意识到“浮躁”带来的影响和危害。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艺术的严肃和真诚,更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创造态度,因为荧屏文艺期待更多的艺术精品,而不是假冒伪劣的货色。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信箱

  应该降低电影票价
  编辑同志: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在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塑造出一大批深受欢迎的演艺明星。长期以来,电影与观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和互补的渊源,电影离不开观众,观众需要有电影。可不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观众就会像收藏老照片般存档在记忆中,经年而不褪色。这就是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然而,近年来,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正逐年减少,曾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院观众火爆热烈的场景已是旧梦难寻。
  造成电影市场滑坡的因素来自多方面。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视听功能上可与电影相媲美的电视、VCD、家庭影院等正步入越来越多的家庭,电影不再是观众寻找视听乐趣的唯一选择。缺乏好看的电影也是观众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当然,一部电影的冷热,除了与炒作有关,票价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说影片的质量是角逐市场的关键,但最终不得不面对以“票房成败论英雄”之现实。受国外巨片冲击市场的影响,近来中国电影也时兴起“大投资、大制作”,为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票价自然定得不菲。以笔者所处的城市为例,一些“巨片”的票价令人咋舌。与大城市相比差距自不待言。前一阵有媒体透露,《兰陵王》投资2000万元,上海、北京的票房却不足300万元;《秦颂》投资3000万元,而上海、北京的票房都仅200多万元;《红色恋人》投资3000万元,目前该片国内票房总数大势已定,上限大致为1700万元左右,且因此片国际市场并不看好,故亏本似乎已成定局;投资近亿元的《荆轲刺秦王》也前途未卜。看来,面对已呈雏形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了“前车之鉴”,后来者应有所反思,即在不影响影片质量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制作成本,除此之外,降低票价不失为一种刺激观众回升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中国观众对电影票价居高不落之现状早有微辞。据一家调查机构对世界电影市场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票价相对于中国观众的承受能力来说是最贵的。在美国,电影票价相当于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200到1/150;在德国,柏林夜场电影票价为13马克,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154;在法国巴黎是1/108;在日本最高票价是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120;在印度新德里是1/400;在中国,则普遍徘徊在1/50上下,北京市去年人均月收入650元,而进口大片票价每张30元至80元,几乎占收入的1/10。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尴尬。难道中国电影市场容量比别人大?非也。有业内人士估了笔账,中国年票房总数在20亿元左右,而票价低廉的美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年容量却高达60亿元(不包括国际市场)。
  值明年的贺岁电影《不见不散》、《好汉三条半》等即将闪亮登场之际,在预祝它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希望它们不妨在票价上开个好头,松开一马,带给观众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悦! 福建 谢志伟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这样的文化追求隐患重重
  文同
  无论分到一套住宅还是买下一所房子,不管是公寓还是别墅,首先要做的就是装修,这已成十几年来的风尚。住进新房,不装修就好像缺了点什么,这也成了居民的一种心理。北京有一家大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好不容易分得三室一厅的房子,因积蓄有限本不想装修,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一片锤凿声,户户家家在设计、材料上竞相攀比,令他自惭形秽,只好东挪西借了三万元,装修出一个中下等水准。他说虽然里面不敢与别人相比,可对外讲起来起码没有丢面子。
  最早的装修不过是墙壁贴瓷砖喷涂料,地上铺地板加彩砖,如今已发展到大兴土木,轰天震地,几乎把住宅改头换面。墙可以推倒,门窗可以卸去,楼上楼下可以打通,两套住宅可以贯穿。在装修中,艺术化的倾向愈来愈重,讲究个性,追求风格,一批装饰指导性的杂志、报纸版面、电视栏目也应运而生;各大小城市里,装修公司、装修队、装修材料商店比比皆是,他们或提供风情各异的装饰图或依照客户的要求动工。所有这一切的后果就是住宅的伤筋损骨,住宅区的喧闹嘈杂。
  得到一套房子实在不易,谁不想满足自己的情趣,适合自己的口味,让房间的格局、环境、气氛既实用又带有文化格调,温馨舒适地生活其中?所以,在住宅里按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审美感做些调整和装饰无可厚非。然而装修不能超出一个度,如果毫无节制地装修,就会损人伤己殃及社会。
  一位天津的居民说,他家里人口多,所以在单位里分到一套房子后马上装修,最早搬了进去,谁料从此便无宁日。上下左右陆续迁入,住进之前都少不了大动一番干戈,又是敲又是砸,一户接一户,夜以继日。有的邻居住了两年又逢乔迁之喜,于是新邻居再上演一出装修“大戏”,锣鼓震天。像这样规模的装修,即使不在一个单元不在一层甚至不在一栋楼的居民,都会被扰得心神不宁。
  一位读者来函大诉其苦,住在他楼上的一户人家装修动作太大,一月下来已使他的房间裂缝四起,装修好的房顶残破不堪。而他又不好意思上去指责人家,因为几个月前他在房屋装修时曾和下面的受害邻居对骂了一场。
  电视里曾报道说,一家占有两层的房主在装修时居然将上下凿通,装上楼梯,改作复式结构,以致严重损伤了建筑,成了危房,“轰隆”一声酿出悲剧。
  居民讲艺术情调,居室环境求文化品位,原本是显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准提升的好事,但是现在越是如此就越让邻里不睦,损害建筑,搅扰居住环境,带来种种隐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许多居民在接受采访时都反映他们之所以要装修,多由于新住宅太粗糙,太不讲究,太单调,太缺乏美感,布局太不合理。假如到手的房子设计得体,做工精细,经过基本的装饰,风格有所不同,给人以一点艺术化的美感,谁也不会花钱花精力花时间去大兴土木地改造。对一般家庭来说,装修新住宅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需要积攒多年,如果装修结果不满意,更是得不偿失。
  也有人认为现在住宅仍很紧张,建筑部门施工日追夜赶都来不及,哪有功夫注意室内装饰和细枝末节?况且目前多数居民对住房基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得到一套已经谢天谢地,所以即使经过建筑部门装修也未必合乎房主的口味。对这种说法也有反对意见,一些买房子买别墅买高档住宅的人说,商品房的选择余地很大,现在空置的房产相当多,但买下房子后仍然要花一大笔钱重新装修。电视上曾经介绍过一家装修公司,说它的水平如何如何高,为多少多少家高档住宅重新设计,改造了原结构中的许多缺陷,生意日益兴旺。在介绍中我们看到,改造后的房屋都挪动了墙壁和楼梯。难道造价昂贵的住宅的设计竟是如此拙劣?
  装修工程的膨胀和兴旺恰恰证明了建筑工程中装饰部分的萎缩和贫弱,后者越差,前者就越强,前者越强,后者就更懒。反正住户还要装修,一切都可能被换去,因此建设时的装饰不妨从俭,多了细了,岂不浪费!有家歌舞团盖了一座演员楼,知道搬进去的名演员个个有钱又追求风格,干脆就把无门无窗无墙皮的毛坯房分了出去,乐得节约省事。
  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迅猛,装修业也日益繁荣,成为走红的行当,这一向被看作为居民的一种文化追求,是生存环境改善的标志。但是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诸如装饰工作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是不是应该有些法规约束等等,亟待探讨并解决。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住宅建设和室内装修为什么脱节
  本报记者 李舫
  家庭装修是极具个性化的消费方式,空间的分隔阻断、高低错落、开阖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经济实力甚至家庭成员的数量等都决定了每个家庭的装修样式是五花八门的,这就对住宅建设和住宅配套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进入市场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日趋成熟。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度较大、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产业,为了将房子卖掉,房地产商可谓绞尽脑汁。计算机的发展更使建筑设计如虎添翼,家庭装修已进入“菜单化”管理阶段,即通过计算机模拟将地面、墙壁、顶棚、家具、基本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等甚至是游泳池的清洁和草坪的养护设备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组合,从成千上万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令用户满意的方案。买房者“拎着一只皮箱就可以入住”,最多只需添置一些纯粹个人化的东西,如画、陶艺、地毯等。同时,由于家居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使一点也不懂建筑的人都可以根据说明书安装和操作。
  而在我国,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经济实力较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我们的住房体制一直是按需分配原则下的单位福利分房制度,职工只能靠单位的基建和后勤部门解决住房问题。为了满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住宅的设计不是以人而是以物为中心,即怎样最大限度地增加房子的数量,使尽可能多的人有地方住。房子的结构、功能、单元空间和面积、人的需要等都尽可能地让位于“人尽有其房”的分配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家庭装修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的消费时尚。异军突起的室内装修业虽然填补了住宅建设的空白地带,但是过热的家庭装修市场却存在着许多混乱局面,如重复装修,一些质量低劣的装修充斥市场,拆掉承重墙、破坏防水层导致楼房倒塌、地面漏水,装修噪音和垃圾扰民,等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缺乏正常的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行业归口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工作界定不清,各自为政,管理的疏漏之处显而易见;尚缺乏一部全面而详尽的法律法规,对装饰装修这样一个涉及建设、建材、轻工等部门的行业其管理只能依靠行业内部条文和行业标准进行,装修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住宅建设同室内装修有机结合。现行的房改政策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距离培育一个健康、有序的住宅建设市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康熙微服私访有续篇
  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最近又有三十集续集面世,南京首播后,将有上百家电视台陆续播出。
  广东巨星影业有限公司的这部电视剧仍由原班人马出演,以精彩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吸引观众。扮成平头百姓的康熙皇帝一路遭遇了卖官、造假药、冤狱、仗势欺人等等丑行,有尴尬,有愤恨,有惊险,更有诸多感叹。诙谐、情趣、市井众生相给作品注入勃勃生气。
  此剧涉及北京俗文化和北京方言时得心应手,但超出这一范围便有些力不从心,有的语言听上去别别扭扭。而且不知为什么无论康熙皇帝走到哪里,当地的官民都是一口的京腔京韵。剧中几位配角的表演十分漂亮,一男一女两位主角却很像当代“高大全”,编演得几近十全十美。另外,剧中念别字念错词的地方实在应该修改,一些地方也显得过于拖沓。(元也)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随笔

  吃文化饭的人越来越多
  周自牧
  过去是大众“养”文化人,如今文化也养大众。不是吗?我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掐指一算,发现自己居住的大院已被卖书刊者从四周包围起来。
  南向大道旁,是家老书店,刚作新装潢;西门左右侧,各有新书屋,广告贴满窗……此外,还有一些卖旧书刊的散兵游勇出没道旁,送报纸、收有线电视费的职工往来于楼间。至于卖铅笔、卖油笔、卖邮票、卖现代假古玩之类,正不知凡几。
  离家走得远点,更有新景观:戴小红帽、穿黄马甲者向驻足行人、车上司机推销城市小报、售房广告,逛北京,走广州,去西安……情况大同小异。值此下岗职工增多之际,卖文化产品的人员大幅增加,是件好事,只要他们合法务工,利己便民,我辈额手称庆。
  文化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以上所举只是眼前的小事。往大了说,报纸多、刊物多、电视台多、歌舞厅多、文化市场多、“三下乡”多、社会办学多、博物馆纪念馆电脑城多、文化管理稽查人员多……吸纳的劳动力就更多。80年代文化人老喊穷,90年代一部分文化人开始发财,如今下岗培训正火,农民学科技普遍,学生报考研究生猛增,官员读博士盛行,国外企业进军图书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出现,介绍知识经济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这一切都说明,吃“文化饭”的行情看涨,智力投资直线上升,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与财富。
  遥想文化当年,仅是少数人的职业,虽被称为脑力劳动,但文化人并不真正被视为劳动人民的范畴,这使得他们老大不自在,总像只是在吃人民、喝人民,带有“寄生虫”性质。现在看来,鄙薄体力劳动固然不应该,鄙薄“文化人”也不算高明。文学艺术、思想理论、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管理模式对头了,往往比具体的体力劳动更有价值,有时,其价值都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在生产中,凭知识创造的附加值才最有竞争力,这类成果物化以后,其推销者自然是靠文化来养活,其物化的过程也养活更多的人,至于最终的受惠者,则是社会的广大成员,人数就更多了。正是在改变经济生活结构的基础上,我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改革已不可阻挡,这应是社会进步、文明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尺。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部队抗洪报告文学感人肺腑
  今年夏天“三江”洪水期间,部队70多名专业和业余作者奔赴抗洪第一线,采访掌握了大量生活素材,近日由解放军有关出版社出版了《决胜三江》、《遏制江河》和《九江狂澜》三部报告文学集。
  在总政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近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三部作品以炽热的情怀和理性的思索,生动再现了我国百万军民奋战洪魔,保卫家园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特别是30多万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在长江、嫩江、松花江“三条战线”舍生忘死地战斗,落实了江主席关于“两个确保”的号令,取得抗洪的伟大胜利,是这几部作品的主旋律。作品既有对抗洪抢险的宏观描述,又有对英雄人物、英雄形象的生动刻画;既有大场面,又有小镜头,洋溢着崇高而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与会者还就报告文学及时反映重大事件,作家深入生活、出版者“快速反映”等进行了研讨。(文君)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把我的小手,放进你的双手,带着你的温暖,开始每一天,把我的小手,绕在你的双肩,我用感谢,为你带上花环……”这是一首代表希望小学的孩子为捐款助学的叔叔阿姨唱出的歌曲。入选这首二重唱的陈晨和戴旭旭,是一对小童星组合。陈晨今年七岁半,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里演唱了歌曲《我想要个爸爸》,拍了许多电视广告片和电视剧,1998年又在电影《白骆驼》中担任了重要角色。戴旭旭是五岁的小女孩,导演从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近万名小朋友中把她挑选出来。经过近三个月的培训,由他们演唱的歌曲——《感谢》终于录制完成。
  (白羽)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布达拉宫》艺术片开拍
  中央电视台投拍的艺术纪录片《布达拉宫》,全片长约九十分钟,将艺术地再现布达拉宫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如文成公主进藏、达赖喇嘛坐床大典、清军进藏、抗英斗争等;同时以近年来党和政府耗费巨资修缮布达拉宫为线索,表现布达拉宫殿所体现的藏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片中既有纪实性的布达拉宫的全景式展现,又有再现历史场景的艺术表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机仪式上,中央电视台还捐赠人民币三十万元,作为布达拉宫的维修基金。(秦项)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时装周将举行
  中国时装周暨第二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将于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组委会已确定了中国服装名牌战略成就展十大男装品牌、十大女装品牌和十家著名服装面料厂商、国际化的模特公司、国际化的形象策划公司、最新服装设计软件的参展名单。六十名入选设计师也已经确定。中国时装设计师作品发布是时装周的一项主要活动,也是今年中国时装设计师排行的一个重要依据,人数和场次都比去年有所增加。韩国设计师、香港设计师等也将在时装周期间展示其优秀作品。(付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装饰》杂志入不惑之年
  《装饰》杂志迎来了创刊四十周年的纪念日。一九五八年创刊的《装饰》杂志,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工艺美术综合性学术期刊,八十年代复刊后,他们顺应了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推出了一批重要的文章和作品。为纪念创刊,《装饰》杂志还在学院推出了当代知名学者系列学术讲座、《装饰》杂志四十年优秀理论文章的评选活动。(邵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严阵以待 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