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春秋

  兴旺的征候
  ——写在中央美院雕塑系教师作品展开幕之际
  彦青
  在本世纪最后一个新年来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举办了建系以来的第一次系展。由于该系的教员主要成长于本系的教学与研究氛围中,展出的作品虽然都是现任教师近几年来的新作,却蓄集了雕塑系及其前辈艺术家近一个世纪的学术积淀。雕塑系是中央美院最早的系科之一,有着悠久而雄厚的学术传统。第一代雕塑家从中国传统的泥塑、砖雕、石雕、石刻、木雕中汲取养料,体悟传统经典的东方神韵;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引进的写实体系影响了中国雕塑的现代形态,形成了严谨、含蓄的造型语言;五十年代前苏联的雕塑经验传到中国,中央美院特别举办了雕塑研究生班,主要学习了现实主义艺术观念,这一代雕塑家开创了主题性创作的宽广道路,建立了雕塑与社会文化进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到今天,中青年教员担负着教学与创作的任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关注时代。他们有的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形象,细腻、传神;有的用简洁、率真的手法,刻画年轻人的闲适以及对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期待与心理承受。他们有着追求新的表现手段的探索精神,寻找贴切的形式与造型语言,不断拓展雕塑的新空间。
  整体上看,雕塑系教师的艺术探索是趋于稳健的,既封闭又开放。“封闭”是相对冷静、不落时流,尽量不为社会艺术思潮所左右;“开放”是大胆实验,用作品参与当代艺术的文化建设。
  在语言形态上,雕塑系教师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具有某种共性,那就是在具象范畴里或以具象造型为出发点,达到表现性的艺术效果。尽管他们作品的形貌或偏向于写实、或偏向于抽象,作品的题材或侧重于具体、或侧重于寓意,表现性的语言却是共同的。
  在语言形态上,雕塑系教师的作品还展示了他们拓展雕塑材质的努力,这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多种硬质材料的运用既丰富了雕塑的面貌,但也构成了某些迷惑的误区,那就是把材料的运用视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到了九十年代,也就是经过实践的反复之后,雕塑家才真正建立起个人感觉、艺术目的与材料的有机关系,对材料的形式装饰转化为对材料意味的肯定,使自己手下的特定材料具有精神的价值,从而达到作品内在的统一。
  雕塑系的教师非常珍惜自己所在集体的学术氛围,作为第一任务的教学固然要占去大部分业务时间,但身兼教师与艺术家的身份和责任却使人得到其他艺术岗位所不具备的补益。作为雕塑艺术家,他们需要充分地发挥个性的创造才华,在某个领域有所专攻与建树,在中、青年那里,这种专攻与建树又与自己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但是作为教师,他们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在学术上有深厚的见识,善于在学理上清晰地思考问题。雕塑界很长时期里讨论着防止艺术的急功近利、防止空疏学风即雕塑的粗糙、肤浅乃至庸俗的问题。正是由于有了教学的责任,当雕塑家们回到课堂授业解惑之时,他们有了与“制作”创作任务的“距离”,这种距离有利于对雕塑现状的审视和警觉,从而保持了对艺术基本问题的研究与理解。
  与此同时,雕塑系还是一个葆有研究和交流风尚的群体,在这些年里特别表现出具有宽容、舒畅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不同艺术思想的交流、不同风格样式的生长大有裨益。老一代艺术家在自己功力精深的基础上勇于吸收新鲜的因素,中年人在继承的过程中力求艺术上的成熟,而年轻的一代则沉默用力,几代人在共同的事业目标上坦诚相见,形成了一种进取的学术氛围,体现出学术机构应有的精神气质。在经过了对西方从古典到当代各类型雕塑的借鉴取舍之后,中国雕塑界已经开始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以丰富自己作品的精神含量,这也是雕塑系兴旺发展的重要征候。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陈毅像(雕塑) 曹春生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美术批评家的回顾与前瞻
  岳洁琼
  10月下旬,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学报编辑部约请国内二十多位中青年美术批评家,聚会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中国民居艺术馆,就“九十年代中国美术现状与趋势”各抒己见。
  与会专家对九十年代乃至近二十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作了初步的整理与评估,既有对发展历程的梳理,也有对某些层面的分析。有的专家对近二十年中国美术整体作了阶段性的描述;多数专家则选择美术的某一门类作具体分析,如“水墨画的分类与当前存在的问题”、“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传媒”、“水墨画和当代性”、“观念绘画与绘画中的观念性”、“女性艺术与九十年代”、“开放的雕塑与雕塑的开放”、“油画的民族化与地域性”、“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当代美术中的殖民化倾向”、“从线性思维到网状思维”、“当代美术批评的大众视角”等。专家们认为,当代中国美术已经形成了全面发展的格局,这既体现为老中青数代艺术家在近乎同一层面上向前推进,也体现为各种风格样式与各种美术语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少数老艺术家独领风骚,某一门类艺术独霸天下,某一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代之以群雄并起,各有千秋。因此,美术批评的领域应当与之相适应地进一步拓宽。
  谈到中国当代美术的未来趋势,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文化战略、文化策略与艺术家个体生存策略及其关系。具体而言,有中国艺术家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对于创作的深刻影响,如何深化对于西方艺术传统的认识与利用,如何开掘民族文化传统而使之现代化。与会专家认为,如果说八十年代是以世界方式来解决中国艺术问题的话,九十年代则是以中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艺术的问题,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艺术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国际性。因此,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美术应当着眼于发现并开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具备与西方艺术界真正对话的实力与机会。因此,与会专家呼吁,艺术工作者个体的生存策略应当主动融入中国艺术整体的战略与策略之中,力克犬儒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与市侩主义,努力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性与强烈个性色彩的优秀作品。同时,应当尽快建立现代艺术制度,包括展览制度、中介制度、基金会制度,完善艺术方面的税收、赞助机制,加大艺术展览、收藏的基本建设规模,使中国美术在坚实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行。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独山子石化总厂少儿美术作品展在京展出
  此次在北京中国少儿活动中心举办的少儿美术作品展由新疆独山子石化总厂文联和文体中心具体筹办,作者5岁到10岁不等,150幅描绘的有边疆生活风情,石化工业场景和民俗生活等。
  《现代吴越水墨展》在港展出
  《现代吴越水墨展》近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此展是对去年11月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同名展览的回应。展览沿袭“吴越水墨”主题,强调地缘文化与水墨之间的关系,展示王冬龄、谭以文、唐吟舫、朱永灵四位艺术家对水墨的思考与实践成果。(博一)
  周尊圣《天山山水画》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北京双全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协办的青年画家周尊圣《天山山水画》学术研讨会于11月8日在北京国际艺苑举行。
  周尊圣1958年生于黑龙江,1990年以天山为基地进行创作研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平台——’98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举行
  由中国雕塑学会主办,雕塑家朱尚熹、许正龙策划的“平台——’98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于11月24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参展的雕塑家是:王少军、王洪亮、许正龙、朱尚熹、李燕蓉、何镇海、景玉民、曾岳和蒋铁骊。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也同时在各地发行。(千梓)
  《何鄂雕塑艺术展》举行
  《何鄂雕塑艺术展》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60件,其中55件为雕塑原件,5件是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已建成雕塑的巨幅照片。
  《陈履生画展》举行
  《陈履生画展》日前先后在深圳美术馆和汕头市采雨子画廊举行。陈履生以美术史论研究而知名,出版有30余种著作。所作山水熔北派山水之苍茫和南派山水之清逸于一炉,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画集两种。(美三)
  路怀中画展在京举行
  路怀中山水画展暨艺术研讨会11月7日在新华书画院展厅举行。画家长年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下,潜心钻研表现林海雪原风光的山水画。(小何)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疏影横斜(中国画) 李德忠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飞流千丈滚惊雷
  ——记女山水画家王学龄画瀑
  孙克
  王学龄潜心山水画的学习、创作与研究,已达二十余年。她笔耕不辍,一方面认真学习传统,临摹历代山水名作,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同时遍访山川古迹,探幽寻胜,以造化为师。在她的笔底,瀑啸松鸣,千岩竞秀,自成一格。
  1994年秋,她去贵州黔东南以及黄果树等地体验生活。自天而降、湍流激注的多梯度的瀑布群,浩瀚,壮观,使其灵魂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也使她顿悟到远古的先哲们,为什么赋予大水以坚韧、聪慧、谦逊等那么多“自然人化”的美学内涵。写生归来后四年间,她完成了以画“水”为主体的作品近百幅。有些佳构气势沉雄,意趣空灵,在追求民族文化底蕴、强调时代风采、熔铸艺术个性等方面,有着自己的追求。
  王学龄画瀑布,力求深得其“性”。为此,她在形式构成上,讲究以简洁、清晰的结构线,营造画面的单纯之美;以所画物象的“揖让”与“重叠”,呈现画面的“平面”之美;以虚实转换、虚实结合的巧妙处理,表现画面的灵动之美;以对立统一的法则,强调画面的整体之美。(左图为王学龄中国画作品《万瀑飞鸣》)(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母亲背上的童年(雕塑) 司徒兆光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地罣(雕塑) 隋建国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江海之光》——通州的诗眼
  凌雪
  江苏南通的通州市最近建设了一个市民广场,广场的一端是大型壁雕《江海之光》。这座壁雕从动工到竣工,一直是当地的一个话题。
  这个话题是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袁运甫的一封信引起的。今年初,祖籍南通的袁运甫教授给南通市的领导写信,建议关注城市规划中公共艺术的建设。身兼南通市委常委的通州市委书记周通生得到了这封信的复印件,便和市建委商量,决定在市中心建立一个市民广场,邀请袁运甫教授和青年画家袁加创作一幅壁画。
  一个县级市,约请全国一流的艺术家创作壁画,这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境界。这些年来,袁运甫教授一直致力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不断寻找为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袁运甫教授因为通州市领导的明智选择而有了一次新的艺术探索,而通州市则因此而拥有了一件优秀的艺术力作,拥有了一件作为城市文明大跨一步的重要标识。
  《江海之光》是通州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艺术性浓缩和概括。卷首的“日月争辉”和卷尾的“科技兴市”记载了通州从古代田园文明到现代产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心的江涛海浪、双凤卧龙、粮棉飞鸽、隆火光芒、如意四象等反映了通州的风土人情和兴旺景象;穿插其间的出土文物图案,展示了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孕育的通州历史文化的底蕴;市树银杏簇拥着的江海明珠,预示着通州的美好前景。各色花岗岩石块的连接堆垒,平面、浮雕与镶嵌的自由运用,物象的再现、夸张和抽象,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空艺术地交织在一起,使徜徉于广场的市民近观可以玩味其起承转合,远眺可以感受其恢宏气势。
  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建设如同一篇诗词的写作,需要立意的话,《江海之光》则是通州的诗眼。
  (上图为壁雕《江海之光》[60米×5米]局部)(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广西柳州地区扶贫攻坚书画大展作品选登
  ▲劲风(中国画) 汤漾
  ?脱贫笙歌震致富油茶香(小篆) 廖文清
  ?移山(草书) 甘秋红(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