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大型文献纪录片《刘少奇》观后
  李西岳
  大型文献纪录片《刘少奇》,通过主题与编年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多时空、全方位地凸现了刘少奇的伟人风采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刻画了刘少奇作为工人革命领袖、国家元首和普通公民的光辉形象、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观后令人震撼,耐人寻味。
  该片采取时空交叉、纵横交错的电视艺术手法,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资料,把一个伟人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在白区岁月里,刘少奇化名“老戴”、“胡服”,不断在中央北方局的秘密刊物上发表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纠正了党内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使人们在惊喜之余茅塞顿开。长期在白区的秘密工作,使他成为一位成熟的职业革命家。作为军事家,他临危受命,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和陈毅一起担当起重建新四军军部的重任,领导华中军民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作为理论家,他的不朽之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被斯诺称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圣经”,也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外交家,他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夜,秘密出访苏联,使苏联政府首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建国后,他又第一次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东南亚国家,提高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望。作为普通公民,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面对侮辱和陷害,他一直以顽强的毅力为捍卫自己的权利和政治生命而斗争。
  刘少奇作为共和国的主席,在“文革”中被林彪、江青一伙迫害致死,成为中国最大的冤案。该片运用大量历史事实,采用不同手法,把这一冤案始末及其主客观因素向观众层层展开。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江青一伙是怎样用心险恶地制造这一冤案,看到了刘少奇为维护国家主席形象和捍卫政治生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也看到了他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片中有几个细节让人潸然落泪。一个是在河南竹沟,1939年1月,担任中原局第一书记的刘少奇来到这里,领导了华中军民的抗日斗争,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这里起草的。在竹沟工作期间,刘少奇在自己办公室门前栽了一棵石榴树,“文革”时造反派说那棵树是毒草必须铲除,一位老人偷偷把树挪走栽在自己家里,等刘少奇得到平反,又移到了刘少奇的办公室门前。还有一个细节,在造反派要砸烂刘少奇故居的前夜,一位工作人员把刘少奇故居的门匾悄悄拿回家翻过来当面板隐藏起来,使这块无辜的门匾免遭厄运。这两个小小的故事说明,林彪、“四人帮”的肆虐,并没有隔断刘少奇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的良知并没有泯灭,人性并没有扭曲,正义并没有消亡。
  刘少奇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心灵独白。历史的车轮碾过尘沙,穿过迷雾,终于驶进了通向真理的轨道。由人民书写的历史永远是客观的、公正的。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重在与小观众交流
  ——评儿童剧《享受艰难》
  李涵
  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大型儿童剧《享受艰难》显露出某种哲理的意蕴,大概并不过分。剧中主人公韩慧姑是一个从宁夏来到上海借读的初中学生,作者让他置身于一个物质上窘困、精神上受压抑的特定环境之中:母亲因公亡故,父亲双腿几近瘫痪。投靠到一个陌生的处所,引起麻烦,心绪难免忧郁。不同地域教育水准的差异又使他在学业上屡遭挫折。借助上述境遇,作品刻画了男主人公在困境中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思想性格。
  如果整部作品仅以上述情节与构想敷衍成一部大型儿童剧,或许会成为一出内容单薄缺乏教育意义的作品。然而作者欧阳逸冰并未就此止步。在戏剧进行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他让韩慧姑的父亲韩慕春突然出现。后者告诉孩子他因一项科技发明而获得一笔巨款。他的受伤的双腿亦有恢复机能的可能。令人鼓舞的曙光一扫慧姑心头的阴霾,观众不由自主地为之一振。然而,正是在韩慧姑为翩然而至的喜讯手舞足蹈之际,作品安排了一段韩家父子关于金钱、物质、学业、生活态度的对话。由此,作品的含义深了一层:逆境固然是磨炼人的意志的机会,顺境又何尝不是测试人的品格的试金石?
  我们期望包括儿童剧在内的戏剧作品能够具备哲理底蕴,这种要求是合理的。我想,哲理的意味,并不在于对某个哲学原则的阐释,也不是让剧中人说几句含有哲理的台词,而是作者将经过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连贯起来加以思索而获得的独到见地,以戏剧的手段表现出来。《享受艰难》除了韩慧姑这条主线外,还安排了另外一条线索:与慧姑同岁的女孩李馨儿,家庭条件、社会地位都比较优越,然而,一桩突发事件,使馨儿在瞬间陷入了难以承受的处境。就这样,作者通过剧中人物境遇的转换,通过对这种转换历程的描绘,将自己对如何才能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的理解,与台下儿童观众进行了交流。
  令人高兴的是,上述交流是在欢快活跃的氛围中进行的。这出戏的导演黄意璘是一位善于接通戏剧作品与儿童观众审美心理之间渠道的艺术家。她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导演语汇,使儿童观众在愉悦的观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体味作品的倾向。在这出戏中扮演儿童角色与成人角色的演员们的表演也值得称道。比如饰演韩慧姑的青年演员李敬慧,她把主人公外表笨拙实质机灵,既脆弱又刚毅的性格揭示得恰到好处。这台戏的舞台美术虚实结合,呈现了大都市上海的风貌,又同剧情、人物相呼应。剧作、导演、演员、舞美各自发挥特色,且融为一体,从而显示出和谐。由此我们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领略到中国儿童戏剧的现状和灿烂的前景。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长安·天蟾京剧周”举行
  为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京沪两地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培育京剧演出市场,由北京市文化局、上海市文化局、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主办,北京长安文化娱乐中心、上海天蟾京剧中心演出公司承办的“长安·天蟾京剧周”活动,将于12月23日至29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此活动的开篇,即在上海举办的“天蟾·长安京剧月”活动日前已圆满结束。
  此次展演,是京沪两地的主要京剧剧场相互代理,以各自的剧场为依托,第一次以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商业操作的艺术交流活动,也是代理机制在京剧演出中的首次尝试。
  在沪举行的“天蟾·长安京剧月”活动期间,北京京剧院演出了现代京剧《杜鹃山》,优秀传统剧《金龟记》、《伍子胥》、《状元媒》和优秀传统折子戏《盗库银》、《白门楼》、《赤桑镇》等,观众反响不凡。
  而不甘示弱的上海京剧院也将携优秀新编历史剧《狸猫换太子》一、二、三本及全本《白蛇传》、《法门寺》、《楚汉相争》和优秀传统折子戏赴京,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八场。尚长荣、李炳淑、孙正阳、陈少云、史敏、李军、唐元才、胡璇、张达发等京剧艺术家将先后登台,为首都观众献艺。
  此次演出活动,是京沪文艺界为减轻剧团经济压力,为京剧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的积极探索与努力。(秦莹)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社会形象》再看不厌
  叶廷芳
  一种社会观念,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旦为习俗所接受,你就得就范,否则,那“人言可畏”就像一把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你的头顶。于是你不得不学会戴着面具来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陷入的这种作茧自缚的悖谬处境,把现代人深深困扰,因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经常涉及的主题。最近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复排上演的墨西哥名剧《社会形象》(作者巴·萨·贝雷斯)就再次震撼了中国观众。
  一位以家庭教师为职业的女性,因为二十年前一次不幸的性经历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精心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为此她甚至把自己关在玻璃房子里,以向世人证明自己行为的无懈可击。不料有一天,一位前来“求教”的男士来到她的身边,以他职业的娴熟技巧和男性的魅力向她休眠多时的固有人性发起了进攻,尽管她起初步步为营,但在跌宕起伏的矛盾磨擦和唇枪舌剑的较量中,她的人性深处的灵犀还是被触动了,她的生命意识因而被唤醒。因为流行的社会意识和习俗观念毕竟泯灭不了她身上潜伏着的生命潮的涌动,从而她抛弃了为“社会形象”而定做的假面,恢复了她作为活生生的人本来应有的自然面貌。至此,那位男性,即那位“陪伴公司”雇员的任务照理已经大功告成了,然而不,当他向对方公开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他的“社会形象”却不能为对方接受了!她感到自己又一次上了当,于是她震怒,她悲愤。孰不知,男方此举却是他的真情的流露,是对她爱的开始。原来,当他以巨大热情撞开她人性茧壳的时候,看到她的鲜活生命洋溢在她天性中的绚丽光彩,他自己深层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最后两人又一次拥抱在一起,这是两个灵魂的相融,是彼此精神升华的结果。
  这是一出双人戏。作者用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形式,紧凑而别致。他用似是而非、亦是亦非的审美情趣设置戏剧冲突和悬念,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担任此剧导演的是近年来引人注意的青年艺术家廖向红,她勤奋,有追求,先后执导的《安多拉》和《青春的觉醒》等都受到好评。《社会形象》这出戏虽然十年前青艺有过成功的演出,但廖导在尊重别人有益经验的同时,在舞台二度创作中却有自己的独特思路。她着重在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的性格把握和心理控制上下功夫,尽可能把“这一个”女“单身贵族”那种既孤高又矫情、既封闭又情欲未泯的双重人格的复杂而微妙心理展现出来。为此她安排另一名演员扮演女主角的“隐形角色”,表现她本性被压抑的内在一面,以与那个戴着正人君子面具的外在“社会形象”相对照,二者时而分开,时而合一,别有意思。担任女主角的演员功底颇为扎实,在体现导演构思和对角色的心理把握上是比较出色的。舞美设计也是可取的。如果在全剧的表演性上能再加强一些,男主角的表演再放开一些,并增加某些动作和细节的幽默感,此剧当更为光彩照人。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刘晖的琴韵
  景作人
  去年,波士顿交响乐团中提琴副首席刘晖,由美国回京度假,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行中提琴独奏音乐会。由于刘晖与我是同一师门的前后同学,又由于他是近年来在美国中提琴界中取得骄人地位的后起之秀,于是我便抱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音乐会现场。
  音乐会极其成功。当晚,刘晖以沉稳的气质和极佳的状态,与青年钢琴家张志玮一起为大家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勃拉姆斯和欣德米特的中提琴奏鸣曲。他那饱含激情的精彩演奏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在演出中间休息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周围的听众对刘晖的演奏所发表的赞叹评语。中提琴教育家隋克强教授在音乐会后评论道:刘晖对这几首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表达得十分贴切,特别是对肖斯塔科维奇临终前写的那首中提琴奏鸣曲,更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比以前听到的某些国外演奏家演奏的这部作品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心。
  刘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中,七岁时,他开始随岑元鼎先生学习小提琴。1988年秋天,刘晖获得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授予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两年后,他以杰出的才华荣获该院颁发的“艺术家证书”,并成为美国荣誉音乐家协会的成员。同年刘晖又以出色的技艺考入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柯蒂斯音乐学院,随世界著名中提琴家麦克·特里、凯琳·塔特尔和约瑟夫·德·帕斯奎尔进一步深造。1994年底,当时只有二十六岁的刘晖,以其精湛和富有特色的演奏,考入了闻名于世的美国老牌“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并由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亲自任命为该团中提琴声部的副首席,成为当前该团担任如此重要职位的唯一华人演奏家。
  谈到他所取得的成就,刘晖认为: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是艺术家对待事业的应有态度,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音乐会之后,刘晖又应母校的邀请,热心为同学们上课,“能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回报自己的母校,作一点交流,是我应尽的一点义务。”
  刘晖早已返回大洋彼岸。回忆起那场音乐会,在短短的瞬间,他给亲人、朋友和音乐工作者都带来了精美的艺术享受。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韩国赵承美芭蕾舞团来京演出
  岁末年初之际,来自韩国的赵承美芭蕾舞团又将在首都舞台构筑起一道耀眼的风景线。继12月24日至25日在河北石家庄交流演出之后,1999年1月2日至3日,该团将在北京保利大厦公演大型芭蕾舞剧《参孙和大利拉》。
  赵承美芭蕾舞团是韩国颇具规模和影响的表演艺术团体。该团不仅倾心于古典芭蕾艺术的承继与发展,更致力当代韩国芭蕾艺术的创新,建国至今除排演芭蕾古典名著外,已成功创演了近百部韩国芭蕾新作,成果斐然,蜚声世界。曾在国内和世界各地展演,以其独具的个性和艺术风格,赢得广泛赞誉,并屡获殊荣。
  赵承美芭蕾舞团创建于1980年,担任团长的赵承美女士自幼习舞,毕业于汉阳大学东大学院,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获建国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韩国舞蹈协会副理事长、汉阳大学舞蹈系教授、二十一世纪舞蹈委员会委员长,是韩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舞蹈家。为了使作为高雅艺术的芭蕾舞雅俗共赏、曲高和众,赵承美女士及其舞蹈团致力于芭蕾艺术的普及,深受本国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参孙和大利拉》是根据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约翰·弥尔顿的名著改编的。诗人以他独具的古希腊罗马风格和弥散的宗教思想,激情充沛地表现和讴歌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烈和对王政复辟王朝的鞭笞与抨击。如此精美又具有如此强烈心灵震撼力的经典力作,以往仅有电影、戏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没有芭蕾化的舞台艺术表现。赵承美女士潜心多年,精心营构,第一个将英勇斗士和伟大诗人弥尔顿的不朽名篇搬上了芭蕾舞台。全剧人物形象鲜明,场面气势恢宏,从舞台到美术给人一种综合美感。
  (伍雪)(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16)

  《瞬间与永恒》感人至深
  1998年,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来说,是一个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既是延安电影团诞生五十周年的纪念,又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四十五周年的纪念。中央电视台为此播出了我党所领导的新闻纪录电影机构创建纪念的专题片《瞬间与永恒》,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央电视台研究室日前请来有关专家和观众,对该片进行了剖析与研讨。
  高鑫(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瞬间与永恒》是一部很不错的电视专题片。它用一种复式结构的手法,通过对六十年来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辉煌业绩的集中回顾,展示了共和国诞生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历程;同时,又借助许多具有永恒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镜头,对几代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构筑的不朽丰碑,进行了热情的礼赞。由于它是以后来人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所以不仅感人至深,而且启人深思。
  陈光忠(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这部专题片虽然只有五十分钟,但它选取了众多典型而又耐人寻味的镜头与画面,真实和真诚地反映了我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那段充满了壮歌、欢歌甚至悲歌的峥嵘岁月。作为一个老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看了这部片子,我们都有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可以自豪地说,面对祖国和人民,我们无怨无悔。今天回头看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我想了很多。因为胶片所展示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延安电影团和一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它启示我们,在把握过去与现在传承关系的同时,还应当更多地思考中国与世界、今天与未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在让我们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警醒和奋起。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新闻纪录影片作为审美对象,与故事片大有不同。故事片作为艺术创作,它可以虚构,每一个镜头在拍摄时还可以反复;但纪录片特别是新闻纪录片就不一样,它的拍摄无法虚构,更不能打扮,也不可重复。所以,事隔几十年后,我们从专题片中看延安的大生产,看三大战役,看南京总统府那面蒋介石政权的旗帜掉下来,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看香港的回归等等,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冲击波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面对那些被胶片凝固了的历史瞬间,我们无法不感动,真实的魅力就是这样朴素并且恒久。
  刘一皋(北京大学副教授):用胶片记录历史,较之传统的文字写史,虽然有着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但现在看来,确是各有千秋,无法互相替代。新闻纪录影片“书写”的历史,虽然是“新闻”式的、片断式的,但却是无法再度被“重写”的。它比文字的东西更直观、更形象、更逼真也更鲜活,是对彼时彼地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及时记录,是真正“活”的历史。时间越是久远,其历史文献价值也就越高。
  刘劲(演员):作为一个在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上海》中扮演过周恩来的特型演员,我对新闻纪录电影怀有特殊的感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要看许多的纪录影片,对周恩来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神情与性格把握,也就是屏幕形象的塑造,许多的认识、体验与揣摩,均来自影片中周恩来的真实形象。纪录影片对于我来说,首先是一位“老师”。与通过读书和向总理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总理的情况相比,看纪录电影了解这位伟人,更鲜活也更直观。我前不久赴抗洪前线采访并拍了有关抗洪英雄高建成事迹的戏,深深体会到生活的真实最能打动人。如果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镜头能时刻对准这样的人和事,就不怕不打动人。
  陆小华(新华社《中国记者》总编辑):任何历史都是人创造的。我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六十年的历史,就是我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奋斗和牺牲的历史。电视专题片《瞬间与永恒》纪录了革命的历史,也纪录了建设的历史。这些六十年间积累的电影胶片,不仅是既往历史的凝结,同时也是这条战线上几代人心血的凝结。有的人为了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倒在了战争年代的血火疆场;有的为了纪录下祖国的荣誉,在拍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工作中,冻掉了脚趾头,成为残疾人。这种奋斗和敬业的精神,同样会成为我们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我们党所领导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到今年已经整整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制作这样一部电视专题片,不是为着纪念而纪念,是为了使我们的事业更加辉煌而纪念,为了弘扬先辈的献身精神并使之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而纪念。我们愿通过这样的纪念,切实地继承我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光荣传统,更好地用胶片为我们党的事业、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忠实地写真,让今天的历史通过我们的工作,化作明天的永恒。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老到”的越剧女小生
  ——记黄龙越剧团演员孟科娟
  谭志湘
  杭州市黄龙越剧团是第一次进京演出,演员的年龄也就二三十岁,演出阵容算不上强大,但很齐整,范派、尹派、徐派、戚派、傅派、陆派、吕派等流派纷呈,演员都很有光彩,其中范派小生孟科娟显得很突出。
  孟科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台风好,有激情,稳得住,放得开。既有青年演员的亮丽,时而迸发出火花,又很有分寸,不温不火,显得有些成年演员的“老到”。在大戏《出宫回宫》中她饰演唐明皇,在听到贵妃私回寿王府时,她饰演的唐明皇火冒三丈,满是醋味,不顾一切,把贵妃逐出唐宫。在贵妃回宫一场戏里有高力士“指责”唐明皇的一段唱———“是你错”,孟科娟的表演既有帝王之威,又有在特殊情景下的容忍,欲发威更不能,很是细腻传神。在《沙漠王子》中,孟科娟有一大段叙事抒情的唱,长达几十句,她唱得很投入,慢处从容不迫,激越处又激情满怀。
  《拷寇》是一出唱、念、做、舞都很吃功的戏。那天上午排练时孟科娟不慎受伤,经过医生处理,她是带伤演出,特别是做走飞跪、抢背、跪蹉步、僵尸等高难动作时,真让人替她担心,但她演得很投入,动作依然是火爆到位。
  孟科娟还不到三十岁,却懂得如何处理临时性事故,以及如何拢住观众的神,使观众坐得住,静静地随她入戏。当我见到孟科娟时,她显得那样的年轻,一双眼睛,还有那一番谈吐给人不谙世事、单纯质朴的感觉。我问她第一次进京演出,紧张吗?她想想说:
  “哪能不紧张?心突突地跳,但一出台,一见观众就什么都忘了。我喜欢演戏,只要有戏演就什么都好!”
  她没有说为什么上台不紧张,这个“谜”还是我从黄龙民间职业剧团的介绍中找到答案的。这个不吃皇粮、自负盈亏的越剧团一年演出一千多场,像孟科娟这样的主要演员,一年担任主演的戏少说也得有七百多场。一日演出两场是很平常的事。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正是这种长年不离舞台、不离观众的演出实践,使年轻演员变得成熟,显得“老到”起来。
  我想孟科娟这些姑娘们的付出也是很多很多的,实该多给她们一些关怀爱护,她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应当引起重视,予以肯定,不能因为他们不是中央直属团,不是省、市直属院团而忽视。
(附图片)
  孟科娟在《沙漠王子》中饰沙漠王子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北京曲剧《茶馆》上演
  为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北京曲剧团近日将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搬上首都舞台。
  曲剧《茶馆》特邀王新纪、顾威改编,由顾威导演,戴颐生作曲。该剧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运用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极富北京地方音乐韵味的唱腔,进一步挖掘、表现原剧深刻的内涵。
  剧中的王利发、刘麻子、康顺子、松二爷由张绍荣、孙宁、许娣、莫岐扮演。演员们的表演各具特色,形象鲜明,舞美设计质朴清新,极富京都风韵。
  (周游)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故园秋色》抒伟人情怀
  一部反映陶铸同志情操风范的电影——《故园秋色》正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故》片通过表现陶铸同志参加革命二十八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的两天经历和由此引发的往事回忆,在现实和历史的时空交错中展示了他和胞兄所走过的不同人生轨迹,在抒情散文式的叙事风格中抒发了陶铸同志的母子情、兄弟情以及和乡亲们的亲情。执导该片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在息影七年后再度出山,力求通过此片的拍摄,对“重大题材”创作有所突破。
  (欧阳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百名笑星汇集金光综艺
  全国各省卫视台将于近期推出黄阿原执导的大型综艺节目“金光综艺”。
  由亚洲APP集团赞助、湖南电视台和北京阿原广告公司联合录制的这套节目,由文兴宇、马季、姜昆、唐杰忠、侯耀文、侯耀华、笑林等上百名笑星参加演出。观众将在每集二十分钟的节目里,看到几个微型小品、MTV新作,以及“金光档案”中黄阿原对演艺界人士生活、爱情的“实话实说”。
  (西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喜鹊东南飞》赴东南亚拍摄
  电视连续剧《喜鹊东南飞》近日将赴新、马、泰和港澳地区实景拍摄。
  由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制作的这部二十集电视剧,将透过一个名为“鹊桥”的单身旅行团前往新、马、泰三国及港、澳两地的旅游经历,首次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挺直腰杆出国门、扬眉吐气看世界的情景搬上荧屏。导演章署祥表示,该剧将在境外风光的背景下,力求以诙谐、幽默的叙事语言,展示出普通中国百姓的浪漫情怀和他们对情感、婚姻、金钱的态度。
  该剧由李法增、吴竞、臧金生、郭柯宇主演。泰国影星偌黛小姐以及港澳选美小姐也将参加演出。(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