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南北钦防

  一幅全新的开放图卷
  本报记者 郑盛丰
  中国有两个美丽的海湾:北部的渤海湾和南部的北部湾。北部湾连接中国陆地的黄金海岸,便是海湾北面的广西沿岸。
  在这条长达一千五百九十五公里的海岸线上,成“人”字形排列着广西的四个城市:顶部的南宁市和直接临海成弧状摆开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港口城市。今日广西的“南北钦防”,正展开一幅全新的对外开放图卷。
  从地理位置看,“南北钦防”的优势十分明显:位居北部湾大弧的顶端,这里既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前沿和“龙头”,也是大西南经此出海的便捷通道,又是粤港澳和东南亚进入我国西南内陆的重要门户;对于联结西南与华南来说,这里又是最佳结合部;不仅沿海,这里还沿边——有与越南接壤往来便利的东兴边境。这种“海陆相连、承东启西、接北通南”的特别区位,使这一拥有三万平方公里近八百万人口的地区,越来越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把“南北钦防”四市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是在一九九五年之后。而把“南北钦防”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区域来规划和运筹,并赋予明确的使命与功能,则是党的十五大之后的事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新的发展战略,从本身与周边乃至更大的范围及格局中去审视考察,决定把“南北钦防”作为广西“东西南北中”五大经济区域中的一个,而且是至为重要的一个,按照新的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工,整体进行重新部署与规划。总的思路是:要使这一地区的发展起到激活广西全区经济、重塑广西区域经济格局的作用,进而成为带动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并在发挥对西南与华南的“窗口”、“通道”、“结合部”的作用中,使之成为我国沿海和亚太经济圈的一个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沿海沿边现代化城市群。
  已拥有现代港口群、高速公路、铁路和飞机场的北部湾顶部的南北钦防,正以新的姿态,负起新的使命,健步走向未来。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全力建设五个特色经济区
  庞革平
  深秋时节,走马壮乡广西,但见各地建设如火如荼,五个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经济区正在崛起。建立特色经济区,是广西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召开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广西的实际,结合中央精神,决定实施区域经济、开放带动、重点突破的战略,在思想认识、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转换、对外开放、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上有所突破,逐步建立起五个特色经济区,其中包括:以港口经济、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桂南经济区;以现代化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的桂东经济区;以工业为重点的桂中经济区;以旅游和农业为重点的桂北经济区;以种养和矿业为重点的桂西经济区。
  广西实施区域经济战略以来,已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制定了不同的指导方针和产业政策。为了加快各个经济区的发展,广西正大力推进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尽快形成全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正全力打通通向粤港澳的高标准快速通道,积极主动地迎接粤港澳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再创辉煌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曹伯纯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 李兆焯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纪念日是12月11日。这个日子同时是广西的另两个重要纪念日,即百色起义和广西全境解放纪念日。此时,恰逢改革开放20周年纪念之际,在这样的时刻和背景之下,对广西的40年进行总结和纪念,意义很不寻常。
  广西地处祖国南陲,23.6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现有46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4%,其中壮族人口1500多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面对中国版图可以看到,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广西拥有1595公里海岸线和1020公里边境线。作为唯一集沿海、沿边于一体的民族自治区,广西东邻粤港澳,北接湘滇黔,具有“前临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的天然地缘优势。由此,广西成为大西南走向粤港澳的便捷通道和粤港澳通往西南内陆的最佳门户。
  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壮、汉等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并肩,艰苦创业,奋力改变着壮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八五”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广西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继于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提前5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后,1997年,这一指标突破2000亿元,是1957年的17.8倍和1978年的4.94倍,比1992年增长了94.9%。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时期的不同增长幅度看,更能清楚地看出广西不断加快的前进步伐:自治区成立40年来年均增幅7.6%,1978年来年均增幅9.8%,最近10年的年均增幅11.7%,而1992年以来的年均增幅为14.3%。
  与上述数字相联系的有广西方方面面的历史性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之一是交通。党中央1992年春作出“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的重大决策,广西抓住这一特别机遇,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拉开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设。如今,广西已新建扩建5个机场,拥有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批高等级公路,7条地方铁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三大沿海港口和改造后的一组内河港口,加上新建的南昆铁路和原有的4条铁路干线,这些今非昔比的现代交通设施,使广西在担负起西南地区出海通道时代使命的同时,也将自身与周边以至世界联成一体。
  广西的扶贫攻坚也交出了新的答卷。在党中央作出扶贫决策的1984年,广西贫困人口15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41.9%。13年后,贫困发生率降为9.3%。经今明两年努力,原先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的广西将有把握地宣告:我们已把贫困基本解决在20世纪。
  在广西的所有变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人的变化,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正是得益于这一变化,广西各族人民既注重总结过去,更注重放眼未来和创造未来。
  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10年,是广西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再上台阶的关键时期。为此,党的十五大后,我们根据中央精神和广西实际,制定并已着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包括“区域经济、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三大战略,“思想观念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转换、对外开放水平、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及人才开发使用”等六方面突破。
  世纪之交,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4600多万壮乡人深知,广西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繁荣和各方的理解与支持;而一个快速发展实力渐强的广西,既有益于自身,也有利于国家。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将为了广西的今天和明天而不懈地奋发努力!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把贫困留在二十世纪
  庞革平
  广西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已下定决心:这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务必在本世纪内完成,决不能把贫困带入21世纪。
  为此,广西对扶贫攻坚项目实行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批准,并分期投入,分年实施,把任务分解到各地。同时注意发挥科技的作用,组织科技进山,大力普及适用技术。在抓好就地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对处于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20万人进行移民,实行异地安置开发。并以大会战的方式,逐一解决水、电、路、校等问题。
  到今年10月,全区28个国家贫困县的人畜饮水大会战已顺利结束,解决了147万多人和125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贫困人口多达上百万的河池、百色地区,地委和行署去年底就组织2000多名地直机关干部深入贫困乡村,对贫困农户逐家逐户调查、造册登记,制定脱贫措施,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广东在去年无偿援助广西6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又无偿援助9000万元。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和贫困县乡群众的艰苦奋斗下,今年预计又将解决1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区贫困发生率将由1997年的9.3%降至6%,基本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困难。再经过明年的奋战,基本解决全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将不再是历史的梦幻。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
  首府南宁新姿 王梦祥摄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红水河是我国水利“富矿”之一。图为红水河上总装机容量为121万千瓦的岩滩水电站已建成发电。潘炳康摄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绿染壮乡万重山
  本报记者 罗昌爱
  从飞机上俯瞰广西大地,如今已不易看到裸露的山头了,40年造林绿化,使这个少数民族省区披上了绿色新装。
  广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23.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占了74.8%,其中林业用地占总面积59.98%,人均林业用地5.3亩。自治区成立4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把造林绿化当成功在当代、利留千秋的大事,“换人不换镜头”,造林绿化不止。到1997年,全区有林面积从50年代末的5685万亩发展到1.6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6.04%提高到39.26%,跨入了全国绿化先进省区行列。
  坚持依法治林,是广西造林绿化得以长足发展的根本。仅80年代以来,除了国家法令外,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管理办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细则》和《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力争15年基本绿化广西的决定》等10多个地方文件和法规,地、市、县、乡主要领导层层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状。经过多年努力,广西目前已发现植物计280多科、1670多属、8000多种,种植品种系列700多个。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区之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一起上的全民造林绿化,使广西国有林场发展到153个,经营面积1684万亩;乡村集体林场发展到6000个,经营面积1300多万亩。全区提前一年于199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造林灭荒任务,1997年提前3年实现绿化达标。经过多年培育,广西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松脂、松香生产省区,年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广西宜林地带多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把绿化造林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以发展各种名优特经济林木为主的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区共种植各种经济林木近3000万亩,年产值达52亿多元。从1986年开始,自治区林业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投入林业扶贫资金1.2亿元,帮助九万大山贫困地区群众营造了200多万亩速生丰产林和60多万亩经济果木。绿了荒山富了人。到1997年,九万大山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由原来的119万人减少到20万人,大批农户靠发展林果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全方位构建公路网
  王海荣
  近年来广西在公路建设上注意向河池、百色等贫困地区倾斜。在广西即将动工的5个公路重点工程中,昔日“有钱难返”的河池地区就占了3个。百色老区更是主动将当地的路网建设纳入南昆铁路沿线的发展规划,劈山开路,目前已建成的百色至南宁二级公路、百色通贵州的盘百公路,再加上地区6100多公里的管养公路,大大加快了革命老区的脱贫步伐。
  在桂东南,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正在侨乡玉林市形成。以前的玉林虽然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交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通往相邻县市的公路不仅路面窄而且路况差,妨碍了侨乡经济的发展。为变被动为主动,谋求经济大发展,从1996年起经两年努力,已建成玉林市区到所辖5县市及环城道共6条高等级公路,构成了以玉林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即从玉林驱车出发到所属任何一个县市,行程都不超过半小时。
  两年前,高速公路对于广西人来说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转眼之间,八桂大地高速公路建设捷报频传。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有桂林至柳州、钦州至防城港、南宁至钦州、柳州至王灵4条(段)。至今,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38.7公里。其中,650公里长的桂(林)——(北)海高速公路已完成70%,明年底全线完工后,将成为我国最长的省内高速公路。
  自治区成立40年来,公路通车里程以年均4%的比例持续增长。截至1997年底,广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378公里,已实现县县通公路,99.3%的乡镇以及69.6%的行政村通了汽车。从县乡公路到高速公路,一个日益完善的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血肉”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正在壮乡形成。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壮乡之最

  壮乡之最
  ●广西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人口最多,共拥有4633万人,约等于另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之和。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中在广西的壮族人口达1517.85万人,约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5%。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00多万人,居各民族自治区之首。
  ●广西是全国最早实现高考计算机远程录取的省份之一。
  ●广西是我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锰矿、锡矿、膨润土、石灰岩等。
  ●广西的甘蔗及蔗糖产量居全国之首;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制糖企业。
  ●柳州微型汽车厂1997年产销微型汽车超过9万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广西两面针牙膏产销量已连续14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中吨位车用柴油机生产企业、最大的小型工程机械生产出口基地。
  ●广西红水河上规划兴建10座梯级水电站,被称为“红水河龙头”的龙滩电站设计装机容量居各民族自治区之首。
  ●广西的八角产量和龙眼产量居全国首位。
  ●广西已发现的陆栖脊椎野生动物929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3%;广西野生植物的物种及珍稀种类也居全国前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提供)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科技兴桂 一幕动人的当代革命
  杜峻晓 林鹂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40年,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40年,也是科学技术为自治区经济发展不断作出贡献的40年。
  这期间,广西的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努力攻关,大量科研成果相继问世。仅1978年至1997年的19年里,全区共申报自治区级科技成果9916项,其中获自治区级以上的奖励3444项;到今年7月,全区专利申请11444件,获授权5152件。这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为自治区的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
  广西农业发展的进程始终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统计数字表明,广西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值中所占的份额,已由1978年不到20%提高到现在的38%。80年代以来,广西把科技扶贫当作科技工作的重点,成功地实施了八角综合技术开发、金秀绞股蓝开发、都安葡萄酒开发、河池地区万箱网箱养鱼、百色地区芒果连片开发等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项目,使贫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从1995年开始,在全区28个国家特困县组织实施科技扶贫工程,3年时间里,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乡,推广了20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群众20多万人次,并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使大部分贫困农民初步脱贫。
  与此同时,广西的工业科技步入了快车道,拥有了电力、化学、医药、轻工、纺织、冶金、机械、汽车、制糖、建材、橡胶、电子、食品等科技含量较高、门类比较齐全、具有广西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制糖、机械、建材、有色金属、林产化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逐步形成。
  在实施科技兴桂战略中,壮乡人越来越看到科学技术为他们带来的许多好处,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从干部到群众,靠科技求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1995年全国、全区科技大会后,自治区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科技工作进一步纳入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纷纷提出了科技兴地、兴市、兴县、兴行业的战略构想,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调动。
  40年来,广西的科技队伍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自治区成立前,广西仅有科研机构29个,科技人员万把人。现在,广西地、市以上的科研机构已发展到229个,专业技术干部9338人,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4万人。在工程、农业、卫生、科研和教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高、技术水平好、业务熟练的科技专家。


第12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百色地区的小姑娘周标亮(左二)中途失学,是邓小平同志捐助的5000元钱,使她和其他辍学的孩子重返学堂。近10年来,广西在全区援建了318所希望小学,资助了79636名小学生,为12万多名学生改善了学习环境。林兆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