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至高荣誉》:展现新一代警察形象
  戴燕旭
  由中惠影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至高荣誉》别辟公安题材影视创作蹊径,生动地展现了新一代警察形象。
  关心我国公安题材影视创作的同志都可以看到,目前公安题材影视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西部警察》、《英雄无悔》为代表,其特点是全力歌颂公安干警的奉献牺牲精神;另一类是以曾经轰动一时的《九一八大案》为代表,这类作品的特点是追求纪实性风格,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吸引观众。新拍摄的电视剧《至高荣誉》则有别于过去那种忍辱负重、蒙冤受屈、奉献牺牲的警察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群心胸豁达、勇敢、快乐、对生命充满挚爱、对爱情充满真诚、对未来充满希望、视警察荣誉至高无上的新一代警察形象。正如编剧赵冬苓、导演翟小菲所说:“我们一直想写一群英雄,但他们绝不是以往那些总是长着一张倒霉透顶的脸,身上似乎背负着全人类苦难的人:老婆离婚、孩子生病、经济困难……我们想写一群英雄,他们热爱生活、富有人情、富有幽默、积极入世、身心健康,他们身上存在着饮食人间烟火而必然带出的种种缺点,但生活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回报……我们想写一群英雄,描写他们对自己职业和尊严的无上的、不容亵渎的忠诚和至高无上的荣誉感……”
  《至高荣誉》没有过分渲染警察的儿女情长、家庭生活,而着重描写了警察的本职工作,突出了职业特点。为此,剧中精心设计和着力写了几个富有特色的案件。通过这些案件的侦破,生动艺术地刻画了深圳特区警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折射出了急剧变革中的深圳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罪犯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们和常人一样热爱生活,充满了种种欲望,身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弱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里,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他们身上的弱点使他们陷入了困境,演变为犯罪。观众看到他们的故事时会产生认同感,并因此而警醒,而反思,从而起到警世作用。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演员阵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羚、高明、于荣光、尤勇、田海艳等一批颇有实力、在观众中享有盛誉的演员的成功表演,为此剧增添了光彩。
(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坏话一条街》的语言魅力
  冼济华
  《坏话一条街》,这是个有诱惑力的剧名。近日看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在中国儿童剧场的演出,果然是别开生面。女青年耳聪专门搜集民谣,男青年目明特意来看槐花,在一条街道不期而遇;一个神秘的精神病人被一群女医生搜寻,也闯进这条街。该剧以此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一条令人困惑的“坏话街”。这里,每个人都在说别人的坏话,而说坏话的方式又很不一样。各种各样的坏话甚至随着动听的民谣和俏皮话不经意地流传着。而这条以槐花出名的街道,竟然在坏话的污染下,连一朵槐花也没有了……
  这是笔者对该剧内容的读解。这岂不是天方夜谭么?显然,这带有荒诞的色彩,寓言的意韵。但展现在舞台的简陋的电话亭、大杂院里的大瓦屋顶、青砖地面、陈旧的八仙桌等却都是司空见惯的景物,剧中的各式人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街坊邻里,他们说的话也都来自市井民间的口头语,这使观众确知,剧中的一切,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而发人深思。
  整个戏的表演生动,风趣,富有新意。但该剧的成功,或说最大的特色,即是台词很有味道,语言精彩。剧作家过士行针对自己创作的这部戏说:“整个戏是一个言说过程,所言之物在言说中瓦解、消散。民谣和绕口令不过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言说本身,它展示了言说的精彩和无意义,以致使言说成为艺术。”的确如此,这是一部真正的“话”剧,说话的艺术。剧中的台词,有的存在很大的误读性。比如“槐花”和“坏话”这两个词,如果是四川或湖北人,读起来就简直像是一个意思,即使是北方人也很容易误读或听混。住在本街的郑大妈说“槐花”时,目明就听成了“坏话”;后来当她说“坏话”时,他却又听成了“槐花”。而这叫“槐花街”的,正是一条“坏话街”,这是剧作家的匠心所在,观众受到这种语言的驱使,玩味无穷。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有那些儿歌、民谣、俚语、歇后语、顺口溜、绕口令……俯拾皆是,贯穿全剧。有时像刘三姐对歌似的,一问一答,一下子抖落出一连串谚语。这些语言都有弦外之音,潜台词丰富,充满了智慧、灵性和幽默,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因而增强了该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过士行说,他有感于民风民情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那之后,许多人都喜欢说别人的坏话。他创作该剧力图透视一种民族的劣根性和弱点,呼唤美好的人际关系的回归。但剧中人物如果都明目张胆地攻击别人,赤裸裸地骂人,满台脏话,这戏将无法排演,也失去了戏剧的意义。过士行经过冥思苦想,想到了这种民谣,街里街外的纠葛在一起,说着民谣谚语,便构成了戏剧。这是剧作家的创造,中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赋予这部戏独特的魅力。
(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拳拳情与爱 化作长空诗
  ——电视连续剧《笑傲苍穹》观后
  王敏
  也许我曾在空军工作过多年和有着许多飞行员朋友,当我观看由李东才编剧,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宣传部、空军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剧《笑傲苍穹》时,竟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
  空军的戏很不好写。在通常人们的印象中,飞行员总是和浪漫、刺激相联系。人们对他们的观照往往采取仰视的角度,很难深入洞察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感受人物心灵的悸动。这部作品的突破,恰恰没有拘泥于一些纯技术过程的描述,而是将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运8C型飞机的小吨位失速特性、大吨位失速特性、空投空降和发动机空中再启动等四个项目的试飞,有机地当作周雁鸣和他的战友们思想升华的背景,将主要笔力放在周雁鸣及其战友和亲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层层递进上,成功地塑造了以周雁鸣为首的不畏艰险、勇敢拼搏的英雄群体。
  几段戏的处理尤为感人:在周雁鸣他们进行大吨位失速试飞时,天上机声隆隆,课堂里书声朗朗,而平时学习用功,热情开朗的周楠却因跑神,甚至拿错了课本被老师叫起来进行批评的细节,因为金叶无意中说出一句不太吉利的话被周楠打了一个嘴巴的动作,再加上天上飞机的失速颠簸同郭秀的洗衣机里涡轮翻滚、衣服绞扭交相出现的镜头,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上都将亲人们极度焦躁不安几近失态的心理活动揭示得淋漓尽致,有机地反衬出周雁鸣和他的战友们试飞过程的艰险莫测。还有周楠那一千八百颗幸运星,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她从父亲参加试飞那日起就每天为他做一颗小小的幸运星,即便因为周雁鸣将她日思夜想的上军校的名额让给了别人,她极度伤心并发誓从此不再叫他爸爸时也没有中断。在周雁鸣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飞发动机重新启动项目的前夜,女儿含着眼泪将这条由一千八百颗五颜六色的小星星串成的彩练,沉甸甸地挂在他的脖子上。这是爱的象征,是对他飞上蓝天的激励,是对他胜利归来的期盼。这是多么浓烈的人间至情,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面对妻子的埋怨和担心,周雁鸣说出自己之所以拒绝高薪招聘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试飞的理由:“不怕死是神经病,但因为怕死就不去干他应该干的事,那还是个男子汉吗?人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拥抱他所从事的事业,与其平平庸庸活百岁,不如轰轰烈烈干一场!”在这里观众决不觉得他是在喊口号、唱高调,因为这正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真诚流露,是真正男子汉的胸怀。
  应该说,演员的表演是出色的。特别是吴京安扮演的试飞英雄周雁鸣和温玉娟、张建新扮演的两个性格迥异但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并为他们的事业默默地做着无私奉献的妻子,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生活功底将家属与家属、妻子与丈夫、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时隐时现、时急时缓的冲突揭示得恰如其分,扣人心弦,使之成为整个剧作中非常有生气的部分。这不仅有力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而且为作品平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笑傲苍穹》为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创作经验,也是李东才的剧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为时代而歌
  ——写在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六十年纪念活动之际
  金兆钧
  乔羽先生在王昆师生音乐会上评价说:是时代造就了王昆,她又以自己的精神和实践为创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以为这是对王昆艺术生涯的精确概括。
  王昆的童年是在民族音乐文化和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共同熏陶中成长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我们不妨这么说,没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幼年王昆的熏陶,她日后在声乐艺术上的实践将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接触到新音乐文化,她或许会成为一个传统艺术家,却未必能成为新民族声乐的重要开拓者。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学堂乐歌时期到中国早期歌曲创作这个历史阶段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形成包括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到二十年代中后期,中国音乐文化中已经出现了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共存的局面。但是,只是当抗战爆发后,随着大量抗战歌曲作品的出现,新民族唱法才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
  聂耳、冼星海、安波、张鲁、吕骥等一批音乐家的创作响应着时代的需要和呼唤,开辟了歌曲创作的新路。选择与大众生活和民族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的重大主题、着力选用进行曲和民谣体分节歌的体裁、演唱技术上要求群众性和充分的力度等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在《讲话》精神指引和激励下的革命音乐工作者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伟大的创造活动,中国风格的新民歌就是这创造活动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民歌的发展方向基本是在民歌素材基础上的加工和改编,或是在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美学底蕴的基础上借鉴欧美歌曲创作手法的全新创作。这后一个方向就是创作上中国新民歌的诞生和演唱方法上中国新民族声乐学派的奠基。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旋律创作上的民族韵味和曲式上对西方音乐的借鉴相结合;发声方法上以普通话为咬字行腔的基准,融合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形成了以情带声、高亢嘹亮、富于民间韵味又具有强烈个性的新风格。
  这也就给歌唱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需要一种新的唱法,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之上又必须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群众性、战斗性和英雄主义气概。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表演是这一创作方法和风格的集中体现。
  王昆正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革命文艺工作,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新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实践者并达到了她艺术创作实践中的一个高峰。在《白毛女》的演唱中,激情的投入赋予了她的歌唱极大的震撼力,细腻的民间韵味使她的歌唱具有强烈的亲和感,而高亢激越的声音无疑在借鉴美声唱法的长处同时大大加强了歌曲的力度对比。
  这样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自然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也当然地获得了广大听众——无论是城市青年还是乡村百姓的认同,也因而在此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四十年代到现在,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这一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歌曲创作和演唱中最主流的风格之一,并产生了大批的艺术精品。
  王昆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由历史赋予她开拓者的重任,她也用自己的天赋、热情,特别是纯洁赤诚的责任感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去完成了这个重任。她以自己的实践完成了周总理对她的期望,在努力学习民间音乐和进修西洋音乐的同时,她完成了一个自己。这一个自己其实并不仅是王昆一个,而是一支艺术家的大军,是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新的民族声乐学派并且硕果累累。更为重要的是:这批艺术家和他们传达给大众的作品构成了几十年来中国新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军,在重大的历史时期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给人们以激励,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并为后人的实践和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人民大众服务,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和借鉴中出新,呼唤崇高的情操,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旗帜是这宝贵经验的核心。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创舞国际艺术节举行
  已于日前在韩国汉城开幕的’98创舞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2日至16日移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继续进行。这是一次在汉城、北京两地联袂举行的国际性舞蹈文化交流活动。
  每年一届的创舞艺术节以介绍世界性创新艺术节目为宗旨,迄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本届艺术节立足于民族传统,注重开挖新的创作语汇,并通过韩、中、日等舞蹈家们创作、表演的实验性舞蹈新作的交流,以促进艺术事业发展,增进理解和友谊。中外艺术家们还将共同探讨传统舞蹈与现代意识如何有机融合等问题。此项活动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与韩国创舞艺术院联合主办,舞蹈家们最新创作的《太平舞》、《土地上的人》、《僧舞》、《舞的神明》、《山居》、《出走》等节目,将充分展示东方文化神韵。(伍雪)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太阳鸟》饮誉蒙特利尔
  夏末秋初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一年中最美丽宜人的时节。第二十二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日前在这里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四部故事片参与本次电影节的角逐。中国云南电影制片厂的《太阳鸟》和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背起爸爸上学》两部参赛故事片,以及参展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红西服》、《成吉思汗》,在电影节上受到加拿大观众及各国代表的广泛欢迎。尤其是两部参赛片在观众中引起了十分热烈的反响。最后,由王学圻、杨丽萍共同导演、主演的《太阳鸟》从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荣获电影节第二大奖——评委会特别大奖。
  《太阳鸟》是舞蹈家杨丽萍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及对生活的感受而自己编剧的影片,以其高度的艺术性、独特细致的剪辑手法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情与现代都市文明的碰撞,赢得了评委、新闻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与高度评价。应广大观众和新闻界朋友的要求,电影节的最后一天,组委会特别安排加映一场《太阳鸟》,这是二十四部参赛影片中唯一加映的一部。
  电影节主席洛西克先生在颁奖仪式的总结发言中多次谈到《太阳鸟》和中国电影,他说:“十一年前,我通过王学圻主演的《大阅兵》第一次认识了中国电影,十多年来,我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并且逐步走向世界。”
  大洋彼岸的电影节已落下帷幕,但蒙特利尔不会忘记,九八的夏秋之交,她曾为中国影片而沉醉,也曾为来自东方的一只美丽的“太阳鸟”而痴迷。
  (文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

  弘扬正气的《中华之盾》
  主持人:五集电视纪录片《中华之盾》,以其来自前线的现场纪实性,震撼人心的理性思辨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走私与反走私这一人们既熟悉又陌生、既关系国家民族又关系每一个人命运的斗争。这部片子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其自身的特性和创作过程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左铁(海关总署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这是现实社会和历史的召唤。我们用大众传媒来反映当前走私的严重危害,力图通过电视的手法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走私与反走私不仅关系国家,而且关系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走私的受害者。《中华之盾》用最容易让观众明白、最普通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很深奥、很复杂的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同时,调动一切电视手法向观众直观地展现走私与反走私斗争的异常艰苦性,也给人非同寻常的震撼,有许多镜头和场景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第一部描写反走私的纪录片,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为我们的国家、民族树立了一种社会公正、一种道义、一种责任感。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系副主任):这部片子是近些年来纪录片、电视纪录片里较好的一部,它真正做到了将纪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块,有些地方极富艺术创造力。尤其是《山祭》那场戏,当烈士的妻子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慢慢朝山坡上走去,用无线录音设备录下来的妻子和孩子的对话,并且用了一个非常长的长镜头,使人影变得越来越小,画面越来越宽,这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所配的音乐,使整个作品具有了一种情感的表现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李荃(《中华之盾》总导演、总撰稿):我们以前也搞过几个作品《中华之门》、《中华之剑》等,由于是公安题材,我们强调它的纪实性。而《中华之盾》在拍摄时,我们发现它和过去公安题材还不一样,背景复杂,主题复杂,而且走私偷漏的税款条例、法则有很多技术性的内容。另外,走私的危害,并不像刑事犯罪那么直观,因此我们觉得除了它的纪实性之外,恐怕我们对这个片子总体上要把握住它的理性,要表现出一种思辨。一个纪录片它的纪实性和理性如果能更好地结合起来的话,成功的把握就会大一些。当然,这也要求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要深一点。
  程宏(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副主任):这个片子没有采用完全的叙事或者完全的纪实,而是侧重于纪录片的思辨性。这首先因为走私与反走私斗争这一题材是严峻的、重大的,不能简单地纪录这一题材,而是要用电视来揭露、来展示它。再有,纪录片或者纪实性电视剧发展到今天,应该是纪实性与思辨性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结合,这符合纪录片自身的规律,也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这部《中华之盾》拍摄播出后,收视率创近几个月来这一时间段的最高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在《中华之盾》里大量详实的素材被有机地剪辑到一起,在一个完整清晰的思路下面,揭示了深刻的主题。《中华之盾》一方面做到以情动人,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在完整的运用电视纪实手段充分揭示生活表象的同时,还揭示了它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周效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个片子除了纪实性、思想性之外,还张扬了一种社会正义、公正。这是电视片特别是纪实性电视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电视片的一个主旋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这个片子里,海关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尊严。如果大量地走私,国家将丧失尊严,丧失一种精神,这是很危险的。
  张辉(《中华之盾》的编导兼摄像):我记得在出发之前,我们也看了以前拍的《中华之门》和《中华之剑》。看完以后,李荃导演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忘掉前两部片子,这部片子重新开始。导演要求我们肩上功夫一定要稳,就是画面一定要稳,包括一些突发现场,要尽可能地稳。拍这种片子好像两个眼都要睁着,因为可能有镜头以外的东西,它所包含的内容或许比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要有意义,更能说明主题。我们不敢说自己有很强的观察捕捉突发场面的能力,但我们的脑子却都高度运作了起来,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锻炼。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悲壮而艳丽的《山花》
  李新民
  听说《山花》是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献礼而排,又适逢今年国庆初演;听说中国评剧院青年团推出了最佳阵容;听说邀请了曾两次荣获文华奖,导演了川剧《死水微澜》、《变脸》和《中国公主杜兰朵》等剧的谢平安先生来执导……我怀着对《山花》的浓浓兴趣观看了演出。
  《山花》是评剧作家刘敏庚根据陈欣欣的原作改编的。它讲述了第四次反围剿时期闽西老区马头村的红军女眷们生产支前抗敌保家的感人故事。通过直面心灵重荷的视角和冲突,把一颗颗红军母亲、妻子的心捧到了观众面前。
  我对演出感受最深的是:谢导演以如火的激情和“化水为酒”的艺术功力,把对剧本的精到解释提炼为剧诗般的展现。
  《山花》开篇即入意境。一阵天真稚嫩的童谣,一组两个山娃子“坐在田埂比妈妈”的画面,既简洁流畅地揭开了“序幕”,又蕴含着以童真反衬凝重,让子辈诉说母亲的诗意。这一处理首尾呼应,平添了引人遐想和回味的余韵。
  《山花》是捧出奉献者沉重的心灵承载给人看的戏,是礼赞牺牲奉献的颂歌。这“颂歌”,没有拔高,没有粉饰,完全是本本色色。那柔弱到送别男人参军而哭得一塌糊涂,“落后”到只能靠烧香拜佛来寻求心灵寄托的女人们,竟扛起了男人撂下的千斤重担,直至冲上血与火的战场。那挖空心思阻拦自己男人参军的五连嫂,面对敌人的挟持竟高喊出“向我开枪!”那因为“偷情”而一直承受着歧视的童养媳莲妹,直到牺牲时才终于敢说出与自己真心相爱的男人名字。还有那强忍悲痛亲手为牺牲的儿子缝上头颅的七姑和亲手处决了自己男人的秀娘……这无比沉重的奉献,从马头村每一个女人心灵的承载中得到最撼人的揭示,又从剧诗般展现中得到最崇高的礼赞。
  把象征手法融入到革命浪漫主义中来,是剧中最精彩的地方,这集中体现于七姑“为儿缝头”的情节。
  七姑的儿子——红军连长明辉被残暴的敌人砍断了头。七姑忍着巨大悲痛,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合好,“完完整整地把他送走。”台上仅有一副蒙着红旗假定烈士遗体的担架,怎么缝?怎么使人相信?怎么产生艺术的真实和感染力?谢导演摈弃了自然主义表现的“水”,捧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酒”。先是让幕后幻出七姑的“心灵图像”来完成母与子的“心灵对话”;继之七姑“拿针抽线”,唱出“捧红旗,抽丝线”,“妈牵来这热血的源头把儿的身子连”那感人肺腑的唱段;紧接着又以“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气势,让一面红旗铺天盖地般漫上舞台、漫过“担架”和七姑;当那殷红的颜色覆盖了舞台时,一个“缝合”的完完整整、英姿勃发的英雄,挺立在那犹如血沃大地般的红旗上,站在为他“送行”的慈母身旁。这种大浪漫、大象征、大写意的处理,既真实感人又给人以震撼,把对先烈与伟大母亲的礼赞揭示得淋漓尽致。
  从《山花》的演出中,我强烈地感受到那发自谢导演胸膛的如火激情,他把这种激情注入到每一个演员、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演奏员胸中,又从全剧的总体形象中喷射出来,把《山花》这部昂扬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主调的戏剧,带进悲壮而艳丽的剧诗境界,使《山花》的群像显示出“写尽阴柔化阳刚,血色山花映旗红”的浩然气韵!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让抗洪英雄走上屏幕
  ——八一厂将推出一批抗洪题材作品
  在今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灾害中,勇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与动人业绩鼓舞和激励着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工作者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人员计划近期内推出一批反映抗洪抢险内容的作品。
  投入拍摄的纪实性专题片《赴汤蹈火》(暂名),以今年抗洪救灾为重点,全面展示人民解放军自建国以来在各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奋不顾身抢险救灾,为人民利益甘愿奉献的感人事迹,以此表现人民军队的宗旨与本色。
  拍摄一部故事片。影片将从党中央、江总书记的英明决策、亲自指挥,到广大军民英勇无畏、奋战洪水,多角度多侧面,大容量全景式地将波澜壮阔的98军民抗洪图展现于银幕,该片将作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片推出。
  还将拍摄一部电视剧《生死之间》。目前剧本创作已经完成。该剧力图反映出抗洪斗争中基层官兵舍生忘死勇战洪魔、救助他人的事迹,该剧近日开机,争取10月底完成。(周春铭)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比克曼世界》将播出
  电视片《比克曼世界》即将在几十家省市电视台开播,这一《十万个为什么》式的电视节目以神奇的科学试验、高超的特技效果及诙谐幽默的语言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该片取材于欧美家喻户晓的“比克曼博士”的科学故事,曾获美国电视“天使奖”、“国际银屏奖”。
  (陈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