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
  ——对吉林省发展生态农业经验的调查
  赵南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在耕地每年递减1%的情况下,创造了粮食总产每年平均递增11%的出色成绩。全省粮食总产量从1980年的85亿公斤,先后突破了100亿公斤、150亿公斤、200亿公斤,今年本应突破250亿公斤,但由于嫩江、松花江遭受特大洪灾,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得到多方面发展,农民生活得到相应改善。回顾吉林农业持续发展的历程,其成功固然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诸多因素,但长期坚持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月28日至8月10日笔者赴吉林,同省政协的同志一起就此进行了调查。
  经验
吉林是个农业大省。80年代初,该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东部林区由于长期过量采伐,不计后果地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面积达5258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0%。西部草原由于盲目毁草开荒和过度放牧,沙化、碱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26%,草场严重退化,年平均亩产草仅一二百斤。沙化侵害从50年代局限在白城地区,到80年代已侵害到四平、长春西部地区,全省沙化面积达4350万亩。中部产粮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50年代初在3%左右,到80年代初已降到2%左右,而且仍在日趋下降。
  面对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1983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全省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大计,果断作出了全力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决策,并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措施。
  ——加速山地绿化。全省大力推动山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荒山荒地造林1182万亩,封山育林604万亩,使有林面积达118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35.9%到现在的42.2%。有27个平原县达到部颁绿化标准,有8个县(市)和两个林业局实现人工林营造百万亩的目标,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成为通过国家验收的“北方消灭荒山第一省”。
  ——加强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松辽平原西部素有“八百里旱海”之称,风蚀沙化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全省加速农田防护林建设,建成林网12万个,治理沙丘1320个,防护林面积达900多万亩,农田林网化庇护了全省50%耕地。防护林有效改善了林网内的气候条件,全省大风次数比十年前减少67%,平均风速下降55%,风蚀耕地基本得到控制。林网化区域内,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平均风速下降0.33米/秒,蒸发量减少2.7%,扬沙日数减少40.7%,风沙受害面积比70年代减少95%;无霜期延长12.5天。
  ——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1800多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10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600多万亩,营造水土流失林934万亩、经济林99万亩,建设梯田38万亩,建设生态沟1000多条;开发生态示范沟330条。水土流失治理与破坏速度的比例由过去的1∶1.3下降到1∶0.25,水土流失量由80年代初的1.3亿立方米下降到0.9亿立方米,减少31%。每年淤积水库的泥沙,由80年代的4000万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2900万立方米,减少27%,从根本上扭转了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
  ——坚持用养结合,培肥地力。该省一方面利用农区畜牧业大发展的优势,每年过腹积造优质农肥1.5亿—1.6亿立方米,平均每亩投入农肥2立方米左右,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根茬粉碎还田,每年有1800万亩根茬还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吉林省依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制定了《吉林省环保条例》、《土地管理条例》、《森林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条例》、《农业资源综合治理条例》、《自然保护条例》、《五年禁猎决定》等十余部法规,完善农业法规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
  启示
吉林省建设生态农业,就总体而言只是遏制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达到根本治理还任重道远。从吉林看全国,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建设生态农业,必须彻底转变掠夺式经营观念,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一届接着一届干。在过去长时期内,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不同程度上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了掠夺式的经营,种植业广种薄收,林业过量采伐,草原超载放牧,渔业酷渔滥捕,忽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培育,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资源急剧衰退,农业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已经和正在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防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干部,面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却视而不见,满足于眼前过得去,或者担心着手治理投入多、见效慢、难度大,影响眼前政绩。
  按客观规律办事,把生态农业作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必须强调规划的科学性、治理的整体性,必须强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探索适合当地自然经济条件的生态农业建设之路。要大力提倡生态工程建设同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必须大幅度增加投入,在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胆引入投融资新体制,聚集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回顾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过多,一旦遇到风险年份,只能被动应付,所付出的代价巨大,造成的损失惨重。鉴于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必须从认识和行动的结合上,把农业真正摆到基础产业的地位,改革和完善农业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资渠道,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近年来,不少地方制定特殊灵活政策,推进荒山荒坡荒滩使用权的承包、租赁和拍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应认真加以总结,并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广到其它治理建设项目上去。
  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方面要治河防洪,一方面又出卖溪滩,挤占河道,难以自圆其说。矾山镇——
  “合法卖地”合法吗?
  本报记者 李雷 王澜
  8月中旬,记者收到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300余名群众来信反映:今年6月26日,当地政府以“筹措资金,治理河道”为由,不顾《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将一块溪滩地和一部分河道以“闲置地”的名义拍卖给私人建房。此举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他们曾多次上书县、市政府,要求纠正镇政府的错误做法,但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为此,记者前往矾山镇进行了采访,了解到的情况与群众反映基本相符,并于9月3日在《市场报》发表了《这块地能卖吗?》的调查报告。然而,又过了一个多月,此事非但没有得到处理,整治河道的工程却如期开工了。日前,镇委书记梁锋在电话中对记者解释:“我们治理河道、兴修水利是为民造福的好事,至于卖河滩是否妥当,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对于卖地,镇政府的解释为:工程集资。而申请拍卖河滩地之所以能一路绿灯得以成功,关键在于镇政府的干部瞒天过海,将溪滩地说成空闲地。在镇政府的委托下,县水利局、规划局、土地局也分别将这块土地当做“空闲地”进行了规划。几个本应对河道负责的部门都说:“从不知道那里原来是河道。”据了解,矾山镇历史上多有山洪,而镇内的一条矾山溪因多年疏于管理,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变窄,排洪、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基于此,镇政府于年初提出了挖深河道、修筑新堤的全面治理矾山溪的方案。但是,由于考虑到卖地的因素,在工程设计中,却将原有河道人为缩窄了。当地群众反映:矾山溪两边堤岸是于1969年由镇政府组织修建的,系块石干砌堤。现在,北岸石堤完好无损,南岸则有约100多米被毁和掩埋。位于溪宾路的河中有一块滩地,1996年7月,镇政府将滩地填平搭建临时市场,去年10月拆除。此次被拍卖的土地包括这块被人为填平的溪滩地和一部分计划填平的河道。这样,河道已由原来的40米宽被压窄到现在的25米。
  另据了解,经过县水利局设计的矾山溪防洪工程预算开支184万元,包括新建两条河堤、修6个蓄水坝,挖土5万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颇费周折的工程,其防洪标准却仅定为“五年一遇”。一位水利专家指出,这种工程设计于防洪几乎毫无意义。更有甚者,矾山镇明明已有较完整的防洪堤,而《设计报告》中竟然说“两岸只有土堤”。此外,在拍卖的河滩地上盖楼房,将距原河边居民的房仅4—7米,这显然不符合《城镇规划法》的要求。于是,这一排近几年才盖好的楼房在设计中被规划成一条公路。这几十户人家盖楼花了多少钱,拆迁还要花多少钱,镇政府及规划部门似乎并不关心。
  可见,矾山镇政府一方面治河防洪,一方面又在压窄河道,出让溪滩,实在难以自圆其说!苍南县水利局的一位干部反映,侵占河道在该地区十分普遍。温州市政府一位干部则分析得一针见血:“耕地被禁止侵占,有人便把脑筋动到了河道上来了。盲目与水争地,长此以往,贻害无穷。”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业也应核算成本
  刘政一
  报载,在近几年国内同行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南方某省一股份合作制农场却连年盈利,且经营业绩年年上台阶。在介绍其经营“秘诀”时,该农场的经理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在注重研究市场、不断适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业产品的同时,狠抓了生产成本管理。在同一市场价格下,成本降下来了,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笔者由此生出一种感慨:农业生产也到了把加强成本管理放到突出位置上来的时候了。
  近几年,笔者到农村时发现,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虽说大大增强了,但农业生产的成本意识却相当淡薄。产前没有计划、预算,产中盲目投入,不注意节省开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结果等到“秋后”一算账,不是亏损就是微利。有的农民因从不算账,到头来是盈是亏连自己都不清楚。只知道收了两缸小麦,至于这两缸小麦耗费了多少化肥、农药……却从不去细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有不少农民总认为自己的劳动力不值钱,在计算生产成本时一直忽略不计。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上同样在发挥调节作用。和工业生产、商业经营一样,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同样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目的。农产品的成本是决定生产盈亏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生产加强成本管理极为重要。
  那么,农业生产该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产前应搞好预算,对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减少农业生产投入的盲目性;二是严格控制支出,减少运输费用,解决好喷药、施肥、浇水等环节上的技术问题,尽量将生产资料的消耗降到最低;三是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方式,更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以适当的价格及时把农业产品销售出去,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总之,只有把农业生产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成本都降到最低,才能实现高产高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淄川建陶:阔步向市场
  王福忠 阎盛霆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紧紧依靠自身优势,把建筑陶瓷作为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植,重点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区已建成建陶企业100多家,每年产量1.1亿平方米,成为继广东佛山之后的全国第二大建陶生产基地。
  淄川区的建陶生产起始于70年代中后期。淄川区委、区政府在认真分析研究市场的基础上,果断将建陶作为全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实施肥水流肥田战略,着力培植,重点发展。他们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建陶业,一方面移植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工艺,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到目前,全区已建成合资企业30多家,生产能力占全区的60%以上。原来的老企业也通过嫁接改造,设备更新,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整体提高。
  全力扶持建陶业发展,促其迅速成为主导产业,淄川区的这一做法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去年建陶总量已达到1.1亿平方米,实现产值26.97亿元,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
  抓大放小,扶优壮强,是淄川区委、区政府调整建陶业结构、促进建陶业健康发展的一项得力措施。由于受资金、设备、管理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区100多家建陶企业有的在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有的则处境艰难。面对这样一种形势,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部署,一方面鼓励优势企业加大投入,迅速扩大规模,一方面通过对弱小企业实行联合、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盘活资产,让骨干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常鑫建陶公司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起皇冠集团,生产线达到9条,日产量突破4万平方米,成为江北最大的建陶生产企业。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围绕提高效益,淄川区委、区政府在各建陶企业中倡导开展了“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并全面推行邯钢的“倒逼成本管理法”,要求各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堵塞漏洞,提高效益。锦川建陶有限公司借鉴青岛海尔和广东佛陶管理经验,实行了挂牌管理办法,使产品优等率达到80%以上,合格率达到99%,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最近,10家骨干企业又自发组织成立起淄川建陶工业协会,商定会员间相互支持,交流经验,协调价格,攻克难关,形成了一支力量强大的建陶集团军。
  目前,全区各建陶企业已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100多个,区政府在俄罗斯建立的建陶产品分拨中心不日也将正式运营。淄川建陶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大步走向四方,走向世界。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为了摆脱贫困、富裕农民,在办好农业的基础上兴办企业。今年全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将突破5.4亿元人民币,农民们早已住上了由村里统一规划兴建的新楼房。
  图为小路下村农民住宅楼。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永兴镇“乡官”当“菜倌”
  本报讯 日前,在河南省尉氏县永兴镇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发包会上,镇党委、政府采取租赁、入股、有奖三种承包方式,与镇机关40名干部签订了园区蔬菜温室承包合同,从这天起,这些“乡官”转岗变成了“菜倌”。
  从1996年起,该镇党委、政府就分流有文凭、懂技术的26名农业科技人员转岗于农业服务领域,他们相继创办了“蔬菜开发公司”等近10个农业经济实体,今年,镇里又投资350万元新建了占地80亩的高新科技示范园区。9月底,第一期158栋蔬菜温棚刚建成,就有40多名镇干部报名要求承包温棚,从事农业生产。为此,镇党委、政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承包政策,鼓励他们投身农业第一线。
  (符双成 杜根生)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原阳黑米醋做好特色文章
  本报讯 地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桥北岸的河南省原阳县,是以盛产中国第一米而闻名的豫北新米乡。他们又在特色上做文章,发展营养丰富的优质黑米,并率先在我国酿成黑米醋。
  随着黑米醋产量的不断增长,原阳县黑米种植主产区师寨乡黑米种植面积已由1995年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亩,2万多农户仅黑米一项收入就达5000元。(庄园平)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赣榆推进对虾“健康养殖”
  本报讯 江苏省赣榆县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健康养殖”模式,实现对虾稳产高产,今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赣榆县有虾池3.1万亩,对虾生产曾连续4年在全国获单产、总产、面积、效益四个第一。1993年全球性“赤潮”发生后,至今世界无法治愈的对虾病毒病使对虾养殖业及相关水产、饲料加工业跌入低谷。鉴于此,赣榆县积极探索对虾复产新路,在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部门指导下,加大科技投入,改以往的粗放经营为以精养、以预防为主,重点抓改造池塘、改善水源、药物预防、科学投饵等环节,减少病害侵袭。今年,全县3万多亩虾池采用了这种养殖模式,结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57公斤。(王道江)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河北乐亭涌现出3000多名农民经纪人。他们随时了解各地蔬菜水果供需状况。图为乐亭菜果批发市场的张力权在同外地客商联系。新华社记者 周文广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层层提留,雁过拔毛,各种摊派,八方伸手,是农民兄弟搞农业开发、走向市场最头疼的问题。本来能卖到很好价钱的东西,最后到了农民手里却所剩无几。
  广西临桂县五通镇收购农民们种的茄子时,情形却不一样,尽管政府部门出了力,尽管产品供不应求,但镇党委却说——
  “这4毛6,全给农民”
  本报记者 罗昌爱
  时下,正是时鲜蔬菜大量上市季节。广西临桂县五通镇的农民们今年感到特别高兴——他们种的茄子,原订每斤4角6分钱的收购价,镇里一分一厘也没有提留,全都给了他们。
  五通镇今年同广东等地客商订了一项合同:由他们提供种苗,农民负责种植,产品由他们推销,每斤订的收购价格是4毛6分。
  农民们开始半信半疑:到了收购,镇里会不会提留?虽有顾虑,但大伙还是决定先种再说。
  农民有心政府有意。镇党委书记谢小明6次来回跑广州,给农民们拉回了种子,请来了技术员,建起了苗圃,还从镇里派出干部到村上蹲点“挂职”,指导农民们如何种植。
  收获季节到了,五通镇农民们种的茄子个大、肉多、色泽好,广东老板一看就满意,车子开到了田头,农民们从地里摘下多少,他们收购多少。
  这时,有人果然“眼红”,认为农民们种的茄子,我们也出了力,这4毛6留下几分,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农民们觉悟也很高,他们主动对干部说:没有你们指导,我们哪能种得这么好的茄子?镇里还是留一点吧!
  镇党委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对农民的承诺不能随意改变。从茄子收获的第一天起,镇党委便告示各方: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从这4毛6里取走哪怕1厘!为了保证农民卖多少收多少,镇领导分工负责,把关守隘,深入各收购点检查情况。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五通镇从农民手中收购的茄子已达上百万公斤,其收购价全都一分不留地兑现给农民。看到镇党委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广东老板也很感动,接着又与这里的农民签订了1200亩的“夏阳白”蔬菜生产销售合同。他们表示:明年还继续包销五通的蔬菜。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苦涩”的槟榔
  编辑同志:
  目前,海南省又到了槟榔收获季节了,但种植户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自去年后期价格大跌后,今年仍在跌低,每公斤生果原地收购价仅1.3元左右,是1979年以来的最低价。
  为何槟榔变得如此“苦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槟榔种植面积大增,目前全省已有20万亩,现收获面积达15万亩左右;二是适用地区不多,产大于需;三是槟榔属南药,药用需量不大,又不能随便深开发扩大市场。
  海南省通什市国营畅好农场 许玲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美洲的神奇植物——
  食用仙人掌
  我们生存的世界无奇不有。在遥远的美洲大陆,墨西哥人民以仙人掌为食,在那里,仙人掌的嫩茎被当作日常蔬菜,仙人掌的果实是上好的水果,仙人掌几乎成了这个国家的象征。事实上,仙人掌类植物,原产于美洲、非洲,而美洲的仙人掌以墨西哥为主要分布区。仙人掌王国墨西哥有着丰富的仙人掌类植物资源,占全世界仙人掌种类的一半。
  经过家园种植、驯化的漫长过程,从1945年开始,仙人掌进入了人工商业性开发阶段,科技人员从家庭种植品种中,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后,培育出现在的食用仙人掌。无论是植株,还是果实,都明显优于野生的品种,菜用品种无刺或少刺,果用品种的果实大而颜色诱人。据墨西哥农业部统计:1996年墨西哥人工种植食用仙人掌116.25万亩,其中,菜用仙人掌的栽培面积为15.75万亩,果用仙人掌的栽培面积为100.5万亩。食用仙人掌分化为果用、菜用、药用、染料用、饲料用5大类。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
  落户海南
  美洲的神奇植物——墨西哥食用仙人掌,远渡重洋,日前在海南风光秀丽的南渡江畔椰风农场落户。海南优农热带作物有限公司引进的食用仙人掌是墨西哥人从野生的仙人掌中经过人工杂交、长期驯化培育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型蔬菜,食用仙人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及铁、锌等微量元素。食用后对防治多种疾病有一定的作用。除美洲之外,它在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也受到青睐。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多样。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大面积的干热地区,地表少植被覆盖,土壤结构恶化、沙化。而食用仙人掌耐瘠薄,能适应这种环境生长。它不但高产,而且生生不息,起到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