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殚精竭虑拍力作
章绍同
表现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故事影片《男孩女孩》获得了1996年度的“中国电影华表奖”,我心情很不平静。回顾这一作品的创作历程,既充满艰辛,又洋溢着创作者们奋发拼搏的精神;既凝聚着从领导到各方友人的关心、爱心,也承受了各种压力。
在中国电影这盘棋上,我们福建电影制片厂只是个小卒子,但我们希望自己是个有个性的小卒子。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富于地域文化特色,小而精的制作——这就是我们所努力想表现的“个性”。几年来,沿着这条思路拍摄了十多部片子,看来运作得比较好的,主要还是青少年题材影片的创作。
1994年,我厂拍摄了一部表现学生生活的影片《最长的彩虹》,表现的是铁路职工子弟流动的“车厢小学”。
尽管剧本写得不错,“车厢小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也很有特色,但要拉上一群孩子,在铁路上完成拍摄任务,难度是很大的。而且,当时对投拍这一剧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是表现铁路战线扶持希望工程的好题材,应该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投拍这一类型的儿童片肯定要赔钱,厂里的经济已经这么困难,不要再冒险了。
正当我们犹豫的时候,省委宣传部分管文艺的负责同志热情地鼓励我们抓好这个题材,下力气把它拍成一个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同时,十分难得的是,铁道部副部长国林同志又电话指示上海铁路局和福州铁路分局,要大力支持这部影片的拍摄。福州铁路分局为此专门成立了局党委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临时增开了从漳平到湖头的道具列车供拍摄用。漳平铁路地区各路段和铁路小学听说影片是表现铁路工人和子女上学内容的,都纷纷无保留地给予影片拍摄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后来,这部影片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童牛奖”三个大奖。在“华表奖”的颁奖会上,当女导演葛晓英捧着那尊金灿灿、沉甸甸的奖杯时,这位在拍摄现场不管困难多大,从不叫一声苦、从不叹息的女强人,也忍不住涌出激动的泪花。她说,这奖太不容易了!她忘不了闽西山区,忘不了铁路工人,尤其忘不了那些孩子们。当我们把影片送到铁路地区时,连放了四场,场场满座,许多工人当场激动得落泪。他们说,这是真正表现我们的影片。
去年3月,“长沙会议”之后,当我们准备投拍《男孩女孩》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有过以往拍摄学校生活题材的经验,然而在强手如林的老大哥厂面前,我们的态势不容乐观。
何群毕竟是多年合作的伙伴,深知他作为导演、我作为制片人肩上的压力。国家需要精品电影,制片厂又面临许多困难,以前投拍这样的影片只需投资一百多万元,而现在的成本已经翻了一番,如果片子拍砸了,如何向上向下交代?
正因为压力大,整个摄制组都沉浸在紧张的工作中。何群和制片主任王利军等人几番下到中学,和校长、班主任、同学以及家长挨个谈心,听取意见,捕捉细节,完善剧本。拍摄过程更是一点也不敢马虎,演员表演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满意了才通过。去年北京的雪下得特别大,有时拍外景又是夜景,那刺骨的寒风真叫人难忘。因为长时间连续劳累,何群一直感到心脏不舒服,但因为出片的时间已经定死,一刻也无法停歇,他硬是连续服用救心丹坚持工作。
当我看完最后一批样片时,心情特别复杂。我意识到,这部以独特的视角,将镜头伸进当代中学生的心灵,展示出他们成长过程的作品,将是一部好片子。可是这中间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啊!当广电部的领导看完影片,语重心长地对何群和我说:“感谢你们为‘九五五○’工程立了一功”时,我深感领导期盼之切,创作人员奉献之大。
同样,福建省委领导也非常关心此片。他们要求我们做好宣传和发行工作,充分发挥两个效益。省委宣传部和广电厅的领导从剧本起到拍摄完成一直给予高度重视。没有这许多的关心、爱心,就没有《男孩女孩》的今天。
虽然昨天的一切已经画上句号,但我们对青少年题材影片创作的兴趣并没有就此了结。我们还想拍摄表现大学生生活方面的题材。当然,要想达到新的高度,难度更大,花费的力气更多。我常常想,电影的路很神奇,很诱人,很有拼头;同时,电影的路又很漫长,很坎坷,满是风险,弄不好要砸锅,要翻船。作为一个电影人,当拍电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你别无选择,你最要紧的事就是想方设法拍出好片子。(作者为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军旅小品电视大赛揭晓
总政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军旅小品电视大赛日前揭晓,《熄灯号响过之后》、《基本群众》等十三个小品分别获奖。
这次比赛荟萃了全军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专业文艺团体一年来的新作,是创作人员深入基层,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结晶。大赛组委会从各单位精心选送的近五十件作品中,评出十三件作品进入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济南军区前卫话剧团的《熄灯号响过之后》,总政话剧团的《基本群众》,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斤斤计较》夺得一等奖。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的《一二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文工团的《界碑内外》等六件作品荣获二等奖,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红叶》等四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这次参赛作品多以反映部队现实生活为主,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充满激励上进的力量和乐观情绪。艺术手法和表现样式也比以往有创新,有个性。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来自“双拥模范城”的河南新乡奇利公司对比赛给予了大力支持。 (刘文)
(附图片)
《基本群众》剧照
《斤斤计较》剧照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双休日看普通劳动者做歌手
《五省市电视演歌会》将播出
一套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以歌赛形式将普通劳动者推上荧屏的综艺音乐节目《挑战冠军——亲情、友情、爱情五省市电视演歌会》,将从9月起在北京、上海、辽宁、四川、武汉五家电视台的双休日节目中与观众见面。
这套旨在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节目,着眼于群众的参与性。节目将镜头对准上述五地的工厂、学校、部队,以团体或家庭、亲友的组合形式,通过歌曲演唱、音乐知识问答,在欢乐轻松的竞赛中,展示群众的自娱自乐。这套由北京创格广告公司和韩国巨星公司策划组织的节目,由上述五家电视台各制作十期,互换播出。(山夫)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紫禁城”又有新动作
影片《背起爸爸上学》投拍
继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之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精心运作的第二部作品《背起爸爸上学》于近日开机。
这部以西北一贫困山区学生在连续遭受各种不幸的情况下,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影片,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在和困难作斗争中,逐渐成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据创作者介绍,这部影片看起来是一部儿童片,但却是拍给成年人看的;表面上看是农村题材的电影,但却是拍给城里人看的。该片将力求最大的观众层面。影片以“情”取胜,特别是父子情将被主人公石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拍好这部影片,紫禁城影业公司从公司还未成立的去年起就多次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农村,和影片的原型一同生活,在深入生活中,逐步完善剧本,历时一年有余。摄制组组成后,又组织主要演员、职员到农村体验生活,找准创作感觉。
该剧编剧兼制片人王浙滨,导演周友朝。(山夫)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生活第一观众第一
——写在“第三只眼睛”播出百期
路海波
一九九六年一月五日,北京有线台纪录片栏目“第三只眼睛”播出了它的第一期节目《上大学》。片中那个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孩子张志峰与其家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亲情,农家孩子贫贱不移、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令观众感动得落泪。那期节目,标志着“第三只眼睛”确立的生活第一、观众第一的栏目定位,已使它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风格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生活第一”是强调栏目应该热切关注我们火热的现实生活,创作者应该潜入生活的深层,从现实中去发现最值得表现的新鲜事物和人物。“观众第一”是强调纪录片也应该和能够按照纪录片自身的艺术规律讲精彩的故事。“生活第一”和“观众第一”的提法都不仅仅是手段,乃是非常明确的根本目的。而栏目所以定名为“第三只眼睛”,是因为国内外影视界向来把摄影机称为艺术把握生活的独特眼睛,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眼睛。因此,“第三只眼睛”向来是以不辞辛苦地深入生活第一线,敏于表现现实生活中最新鲜、最令人感动的人物和事件,发人之所未发为己任,“第三只眼睛”这一栏目正是由此而得名。
“第三只眼睛”精心设计的一段题头语是:“用心去看/每一张面孔/都是一个故事。”在已经播出的一百期节目中,通过“用心去看”,观众已经在荧屏上见识了许多张面孔和许多动人的故事。《决战决口》中子弟兵为灾区人民抗洪抢险时的牺牲精神,令我们钦佩和振奋;《凡人小事》中劳模李金铭助人为乐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使我们感到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中,怀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可贵;《守门人》中八十岁的回族老人马福同十多年来为社会管闲事,给各级领导提合理化建议,促成大小好事上百件,并自费举办“为社会管闲事个人展”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也有不普通的生存价值。
“第三只眼睛”也关注比较引人瞩目的社会事件,《北京球迷济南远征记》讲述了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新型球迷走向成熟的故事;《北京打击血头血霸纪实》则是“第三只眼睛”与市公安局等单位合作,冒着风险,通过从冬到春的跟踪拍摄,记录和再现了我公安部门为了人民的健康,与一小撮不法分子进行艰苦斗争的故事。
“第三只眼睛”播出一百期以来,始终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应该说,这与它坚持生活第一和观众第一,强调按照纪录片自身的艺术规律讲述精彩生活故事,传达较深生活含义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这个经验,想来对所有的纪录片创作者也不无借鉴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