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批示强调
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江泽民总书记近日在姜春云副总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见今日第二版)上作了批示。全文如下:
看了这个调查报告,感到很高兴。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经验是好的。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包括甘肃、陕西在内的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所谓“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就是古来描绘陕西一带的自然风物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的发展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造成的损失,导致了陕、甘等西北地区的严重沙化、荒漠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江泽民
1997年8月5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批示提出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五年初见成效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李鹏总理近日在姜春云副总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了批示。全文如下:春云同志:
调查报告已看过,陕北水土保持经验值得重视。
抗日战争年代,延安的山是光秃秃一片,一发大水,延河泥浆就滚滚而来。今日延安已变了模样,满山遍野种植了苹果树,宝塔山周围松柏长青,乔儿沟进行了小流域治理,谷子亩产有的达到1000斤。
榆林本是不毛之地,沙漠化十分严重。日本农业专家原正市告诉我,榆林已种上了水稻,这得益于防护林的营造和地下水源的开发。陕北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随着铁路建设和能源开发,昔日荒凉的陕北可能成为全国富饶繁荣地区之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黄河经过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床,迫使黄河决口改道,成为中华民族心腹之患。建国以来黄河经过综合治理,已做到五十年岁岁安澜,成绩巨大。然而黄河并未根治,对下游人民造成重大灾难的危险依然存在。
小浪底有较大的死库容,它的建成为我们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建议,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精神,请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一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规划,争取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为根治黄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次谈到的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下游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工程也一并考虑进去。《规划》制定出来后,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
李鹏
1997年8月12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
本报西安9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鹿永建、胡西生,本报记者江夏报道:8月29日至9月1日,国务院在陕北召开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传达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批示,总结交流经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江泽民、李鹏同志的重要批示,深刻认识治理荒漠化、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扎实有效地实施好这一跨世纪的宏伟工程。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通过参观榆林、延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现场,听取全国其他地区先进单位的经验介绍,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看到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希望和前景,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加深了对江泽民、李鹏批示精神的理解。大家认为,在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前夕,总书记和总理作出这一重要批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反映了亿万人民的愿望。
姜春云在讲话中强调了5个问题:一、深刻领会江总书记、李鹏总理的批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治理路子,坚定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三、制订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四、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五、实行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打好治山治水治沙这场硬仗。
姜春云在回顾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后指出,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重要批示,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治理方略和奋斗目标。批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联系实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来一次再认识,再深化,再提高。
他指出,榆林、延安和其他地方的先进典型说明,再造秀美的山川,无疑是十分艰巨的,但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步伐,关键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治理路子。要以大流域重点治理为骨干,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由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掠夺自然资源,转变为恢复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由注重治理下游,转变为上下游兼治,从上游治起;由单一工程措施,零散治理,转变为以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治理;由偏重搞大中型工程转变为大中小微型工程相结合;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为防护与开发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姜春云强调,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制订科学、周密的总体规划。他谈了这一规划的初步设想,提出了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现有林木植被的保护,坚决把破坏林木植被的势头制止住。积极开展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继续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制止森林过度采伐和草场过度放牧。
二要认真抓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尤其是抓好林业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建设和草原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继续抓紧抓好在建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农田建设,要把“坡改梯”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大工程来抓。水利建设,按照“上蓄下疏”的方针,在搞好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发动群众,大搞小型微型拦蓄水工程。草原治理,要搞好人工草地建设,实行轮封轮牧制,尽快恢复草地植被。
三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国家重点大型生态保护治理工程,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立项投资,地方按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地方性的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入。小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草库伦建设等,主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劳务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投资治理开发。
四要落实“四荒”的有关政策,有计划地推动“四荒”使用权承包和拍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快治理进程。
五要依靠科学技术。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必须讲究科学,提高治理工程的科技含量。要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姜春云最后强调,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是改造大自然的一场硬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实施好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各级干部带头实干,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打一场生态建设的总体战。
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程安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刘济民、刘江、陈耀邦等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部分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五护士获南丁格尔奖章
江泽民为汪赛进、陆冰、孔芙蓉、关小瑛、黎秀芳颁奖
本报北京9月2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磊、新华社记者刘思扬、本报记者杨振武报道:我国五位在护理界作出杰出贡献的白衣使者,最近荣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今天下午,中国红十字会代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国家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五位获奖者颁奖。
南丁格尔是国际护理界的先驱,100多年来,她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一直激励着全世界的护理工作者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南丁格尔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的,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不超过50人。这次已是第三十六届。
据悉,1983年由中国红十字会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推荐第二十九届南丁格尔奖人选以来,中国已有22名优秀护士荣获南丁格尔奖章。荣获第三十六届南丁格尔奖章的是:安徽省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汪赛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陆冰、河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孔芙蓉、天津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关小瑛、解放军兰州军区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
国务委员彭珮云在颁奖会上讲话,赞扬获奖者以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技术,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南丁格尔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她希望全国广大护理工作者向五位获奖者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卫生部副部长张文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黎秀芳及护士代表分别在会上发了言。(黎秀芳发言见第五版)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荣誉会长宋平出席颁奖会。会议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钱正英主持。
颁奖大会前,江泽民亲切会见了五位获奖者。
(附图片)
9月2日,国家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江泽民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三十六届南丁格尔奖颁奖大会,并向获得奖章的汪赛进、陆冰、孔芙蓉、关小瑛、黎秀芳颁奖。这是江泽民主席向获奖者陆冰颁发奖章。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尼泊尔客人
希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
本报北京九月二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主席、尼泊尔前首相阿迪卡里时说,中国共产党愿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的友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并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江泽民对阿迪卡里主席来访表示欢迎。他说,中尼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已成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典范。目前,中尼两国高层交往不断,传统友谊进一步巩固,经贸往来也有了新的进展。江泽民表示相信,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的友好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江泽民说,去年十二月,他有机会访问了尼泊尔,对尼泊尔人民的热情友好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留下了深刻印象。江泽民对尼共(联合马列)在台湾、西藏和人权问题上对中国采取一贯支持的立场表示赞赏和感谢。
阿迪卡里主席说,尼中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尼泊尔人民不会忘记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尼泊尔建设上所给予的支持和援助。他说,尼泊尔共产党和尼泊尔人民一贯认为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外国利用人权等干涉中国内政。
阿迪卡里预祝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联部部长戴秉国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会见厄立特里亚客人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上午在中南海会见了厄立特里亚国防部长塞巴特·埃弗雷姆上将一行。
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中将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
在21世纪将要到来的历史时刻,在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的前夕,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大抓植树造林,治理我国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是我国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一场伟大斗争。实施好这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投入到这场改造山河的伟大斗争中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自然资源特别是林草植被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世界上许多地方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关注这一问题,并正在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我国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面积3000万公顷,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仍很严峻,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从整体上看,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完全控制住。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仍在继续恶化的生态环境,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农村和城市现代文明进程。以上情况说明,提高林草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党全民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成为中华民族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这项宏伟工程的重大意义。
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尤其是实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西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
据考证,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其余是一望无际的肥美草原。秦汉时期则以“山多林多、民以板为室”著称。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尤其是近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由“民以板为室”变成“民以窑而居”,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从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这一地区有成为水草丰美、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的基础。其次,我国西北各地多年来在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涌现出不少成功典型。从榆林、延安等地的实践来看,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也是可以实现的。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都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方,有的是不毛之地。经过40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特别是近十几年大规模植树种草,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恶性循环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第三,西北及其他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人民群众有改变目前生存环境和条件的迫切要求,有重造山河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气魄。只要我们积极发动,科学引导,充分调动群众治山治水治沙的积极性,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有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和山河旧貌。
大抓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再造壮丽秀美的新山河,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生命线的思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进行大规模综合性治理。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治理路子,以大流域重点治理为骨干,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农民经济利益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克服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走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的路子。必须制订科学周密的总体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分步骤实施,并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管理,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要依法查处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案件,坚决把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遏制住。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农民群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要依靠亿万群众的力量,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激发广大群众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要针对治理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好科技攻关。
再造壮丽秀美新山川,是改造大自然的一场硬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实施好这项工程,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真抓实干。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管领导集中精力抓,几套班子合力抓。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同作战,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坚持不懈地打一场总体战。各省(区、市)、地、市、县,要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各地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清晰的治理路子、有效的政策措施。把加强植被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作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实行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从现在起就要紧急行动起来,今冬明春就要取得新的进展。我们坚信,经过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国的生态环境必将有一个大的改观。


第1版(要闻)
专栏:特邀代表访谈录

  一张珍藏了65年的党证
——访十五大特邀代表耿飚
本报记者张严
刚过完88岁生日的耿飚同志,在家中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作为党的十五大特邀代表,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党的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一定会开得圆满、开得成功。”
在采访中,耿老拿出一张用红布裹着的党证告诉记者,这张党证是1932年党组织发给他的,他随身珍藏了65年,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它。这张小小的党证经历了65年革命风雨的洗礼,仍然保存得完整无缺,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耿老说:“每当我看到这张党证,眼中就充满自豪和激动的泪水。”这不是一张普通的身份证明,它体现了一个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
退休后的耿老,时刻关心国家、党和军队的建设。1995年,耿老看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征求意见稿后,认真思考,及时向党中央写建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耿老退休后仍坚持学习,每天看书看报。几年来,他重新学习了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和哲学著作,还写了几十本学习笔记。为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耿老写了8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上。
在谈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时,耿老高兴地说: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了不起的,改革开放的国策是完全正确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一个团结的、成熟的、坚强的领导集体,一定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1版(要闻)
专栏:党代表风采录

  当年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带领乡亲奔小康
本报记者刘伟
8月31日清早,记者走进大寨村十分醒目的工贸大楼,见到了山西省选出的党的十五大代表郭凤莲。
郭凤莲是山西省著名的劳动模范,曾当选为党的十一大、十四大代表。1991年她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时,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使大寨摆脱传统观念,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郭凤莲说:“大寨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寨人学全国。”她多次到山东、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乡镇企业搞得好的农村学习取经,带领大寨人走农工商并重发展的致富路。现今,大寨经济发展总公司已有八家村办企业。
走在大寨村高高低低青砖铺地的巷道上,郭凤莲与记者交谈。“大寨农民办企业,没有经验,刚开始我们走了许多弯路,办草编厂、加工厂失败了。一些项目不合当地实际,效果也不好。我们现在着眼大寨的实际,根据当地的资源,把水泥、煤炭、养殖业当作大寨的三大支柱产业来发展。”
当记者问及郭凤莲对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有何感想时,她说:“当我得知自己被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加倍努力工作,让大寨人日子过得更好,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报答党。”她介绍,从1991年到1996年,大寨经济总收入增长了14倍;人均纯收入由735元增加到2100元,成为昔阳县上交税金最多的首富村。她笑着说:“我要把这些年大寨发展变化的情况带到十五大,告诉关心大寨、支持大寨的人们。同时我要开好会,把大会精神带回来,使大寨步子走得更快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