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增强竞争力迎接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香港的回归,更对我国政治、经济、民族精神等各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之一,就是带给持续发展着的东部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在我们收到的来稿中,许多作者早就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我们挑选了其中一些优秀稿件,又约请有关人士专门写了文章,在此一并发表,此谓“笔谈”,借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编者
江苏省省长郑斯林
香港回归祖国,给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苏港两地在区位优势、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苏港合作,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竞争力。
进入90年代以来,顺应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江苏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这一时期香港同样也面临着新的产业升级。与80年代初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向珠江三角洲转移不同,香港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产业升级,投资重点转向了祖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作为这一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制造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科研水平较高,从而合作的前景更广阔,层次也更高。今后,利用香港商品与市场经营能力、资金实力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双向投资、联合科研攻关和科技开发,必将推动江苏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向高科技、高增值工业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1996年江苏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98.9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7%,其中对香港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5%。香港回归后,利用其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有利于我们更直接地把握国际市场的变化和波动,有利于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同时,香港回归为我们与国际经济接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扩大海外投资,在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升级中寻求发展机遇,提供了便捷的窗口和通道。通过这一窗口,我们将更紧密地与国际经济合作,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将有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当然,这样一来,也就对我们的基础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利用香港投资继续向内地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的有利时机,在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和项目营运上加强合作,推动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长期以来,资金紧缺一直影响和制约着江苏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6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1/4。有效地利用香港在金融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推动我们面向国际资本市场,为直接和间接利用外资提供便利;同时,吸引香港和外国驻港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运作和提高效率,也是产业升级必不可少的条件。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香港回归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我们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全球性经济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加速产业和产品升级、振兴民族工业的任务也更为紧迫。
此外,从地区经济来看,区域间的发展竞争也很激烈。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博采众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在协作和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借鉴成功经验推动外向经济
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印春
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翻三番、提前实现小康、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一轮创业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作为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桥梁和吸引外资的主要通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回归,将会给福建新一轮创业带来新机遇。因此,抢抓机遇,推进闽港合作,争创对港合作新优势,是福建实现新一轮创业目标的战略性措施。
从地域上说,福建毗邻港澳,在港闽籍同胞达80万人。闽台又一衣带水,台湾人有80%是闽籍,而台商投资福建,大多以香港为中介,香港已成为闽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正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外商在福建实际投资额达211.6亿美元,其中港资占57%。香港在内地每投资10美元,就有1美元在福建。港资已涉及电子、制衣、针织、建材、陶瓷、农业等领域。同时,香港也是福建向外投资的重点地区。迄今我省在香港设立企业已达107家。
但是,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向一体化,我们也日益面临诸多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国际引资热潮的兴起。进入90年代,国际性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国家间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东盟各国已经出台了种种引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从国内来看,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强劲发展和内陆省份的迅速崛起,对我省乃至东部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从闽港合作的现状看,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偏少,项目规模较小,港商投资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中下游产业。
借鉴香港经济发展成功经验,为用活用足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可以考虑以厦门为试点,扩大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提前让在港企业产品免半关税或全税进入厦门乃至整个福建市场,以带动刺激经济的进一步活跃,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过去15年中,香港注入内地的资金达900多亿美元,占内地使用外资总额的58%,香港成为内地不可或缺的“聚宝盆”。香港股市是内地企业到海外上市最主要的市场,赴港发行的H股共筹得资金约35亿美元,占国有企业在海外集资总额的80%以上。福建乃至整个东部应充分利用香港雄厚资本市场,积极鼓励引导港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以及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投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先进型、出口创汇型产业项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香港有资金、讯息、销售方面的优势,东部乃至内地则拥有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内地应与香港携手合作,组建海外高新技术产品推广公司,利用业已设立的各种开发区、保税区,建立高科技产品研究与开发基地,利用香港市场将科研成果迅速商品化、国际化。(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实力是关键
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帅廷
香港回归祖国,为内地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和利用香港走向世界的功能和作用,是东部乃至内地企业界面临的又一严峻课题。
我们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是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在内地参股投资兴办的企业之一。几年来的创业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抓住机遇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好内功、塑好形象,依靠自身的实力,增强香港企业界投资的信心,争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比如我公司彭城电厂一期工程开工之初,由于国家建贷利率调增和物价变动因素,工程概算合理调增,加之公司成立之初工程进展较慢,工程与生产准备严重失调,我公司最大的股东——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就出现了犹豫,甚至想把股份转让给英国NP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全力以赴加快工期、降低造价,全体员工奋力拼搏,让一号机组比国家定额工期提前三个月半以优良质量竣工,二号机组比国家定额工期提前了一百四十四天。工程造价节约近两亿元,单位千瓦造价仅在四千七百元左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了投资方的信任。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没有退股、转股,成为工程融资的最大来源和最可靠保障,而且主动提出要在彭城电厂二期甚至三期工程建设中提高投资比例。
成绩体现实力,实力来自企业的效率和水平。在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员工队伍,运用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增强企业活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根本途径。不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点,企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机遇上门也只能眼看着错过。我们短短三年内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努力奋斗的结果。香港的回归加快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也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将为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这些先进思想和技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靠实力抓机遇迎接挑战,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内地企业要善于自我宣传、自我推介,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这是内地企业抓住香港回归的历史机遇,谋求进步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有力手段。
机遇是等不来的,要靠不懈的努力去争取。我公司在电力行业中第一个实行全面的企业形象工程,导入CIS系统,就是基于这一认识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是我们在香港回归之际,外引内联,走资本国际化的道路,实施全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现有的基础,在全国电力行业中塑造华润电力的全新形象,实施电力名牌战略,为企业发展争得最广泛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没有实力就抓不住机遇,更谈不上谋求发展。我相信,我们只要切实从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入手,提高自身实力与水平,就一定能抓住香港回归的契机,加速自身的发展,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中共徐州市委书记王希龙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与香港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迅速发展,全方位拓展徐港合作有了良好的基础。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的第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农业商品生产和创汇基地,华东能源基地,江苏省重要基础工业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加之近年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外商特别是港商投资的“热土”。目前,香港是我市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和市场。近几年,全市对香港出口商品额占外贸出口商品总额的40%以上;从香港进口商品额占进口总额的50%以上。香港还是徐州吸引境外投资的主要地区。截至1996年底,港商在徐累计投资项目548个,实际利用2.5亿美元。徐港合资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彭城发电厂,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总额29.79亿元,协议利用港资10.4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华东电网乃至全国特大型主力电厂之一。徐州天宝电子实业集团,是我市第一个香港直接投资项目,也是我市第一家外向型企业集团。该集团生产的汽车收放机50%销往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香港回归,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的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徐连经济带的启动建设和徐州观音机场的即将通航,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开拓新市场,大力发展无形贸易、转运贸易和三角贸易。加快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提高出口商品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让更多的产品进入香港,走向世界。
其次是大力引进港资。我们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大引大,推出一批大集团、大企业与香港大财团、大公司进行联合与合作;以优引优,排出一批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与港商合资合作,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以港引港,办好现有徐港合资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信誉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港商来徐投资办企业。坚持把利用港资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引导港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开发性农业和第三产业,使利用外资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再次是培植我市信息产业。我市的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香港的经验,加快我市信息产业化进程。利用香港的各类信息网络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徐州的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发挥优势拓宽渠道
浙江省绍兴市市长纪根立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抓住香港回归这一机遇,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新思路,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绍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港资企业已撑起了绍兴外商投资企业的“半壁江山”。投资领域达38个行业。在1996年全市被表彰的15家外商投资“双优”企业中,港资企业占11家;12家外商投资出口创汇先进单位中,港资企业占6家;11家外商投资效益显著先进单位中,港资企业占7家。
香港回归后,在经济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我们要把融资作为绍兴与香港合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发,并继续向香港一些银团融资。鼓励条件成熟的市内企业到香港上市,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引导香港和国外资金投向我市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性农业和第三产业。针对绍兴与香港中小企业众多的共同特点,吸引香港中小企业对绍兴中小企业投资参股、收购、租赁、兼并、资产委托经营等,搞活中小企业。
作为东部外向型经济的一部分,优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由以粗加工产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是另一个重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利用香港与世界各地建立的贸易网络,以走向国际市场。
绍兴又是东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名人辈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们应当借鉴香港经验,把绍兴建成一流旅游城市。包括进一步开发旅游市场,引资合办旅行社、旅游交通公司、外资旅游办事处及旅游项目,把香港及海外到香港的游客吸引到绍兴。
绍兴是建筑大市,有国家一级建筑企业25家,二级建筑企业71家,建筑业年总产值240多亿元,年承接高层建筑100余幢,已获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142项,获奖数占浙江省一半以上。几年来,绍兴建筑企业已在新加坡、美国等地承接了大量业务,但只有少数企业涉足香港建筑市场,香港回归祖国,为我们开辟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机遇,拓宽渠道,向香港的建筑市场进军。(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竞争出强者
青岛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首,是举世公认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及信息中心。香港回归,使内地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能迅速通过香港发达的资讯及畅通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更多更快地获得相关产业的国际性信息,从而寻找到更多的机会,并通过这些机会,更快熟悉国际市场的各种国际规则,拓展海外市场。我们海信集团作为中国最先进大屏幕彩电生产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目前在南非、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已设立了海外分公司,其中许多经营人才,就是在与香港及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中锻炼与培养出来的。此外,特别值得内地大型企业关注的是,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内地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证券、合资等方式,在香港迅速筹集到自身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加快企业发展。我们有信心迎接挑战,通过与香港同行的真诚合作,使海信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中国内地企业即将面临的新挑战是:香港回归加快了国际资本及国际高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与之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是先进的企业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以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这无疑将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我们的体会是“竞争出强者”,内地企业应当看到挑战同样也是一种机遇,迅速转变经营观念和机制,加快资产重组,强化资本经营,勇敢地迎接挑战。
香港企业界和内地企业界最终将是携手共进,同在五星红旗下,双方为推动祖国经济现代化、为创中华民族灿烂的21世纪而共同奋斗。(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加快合作步伐
江苏省粮食局局长吴国梁
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每个炎黄子孙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香港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远东地区的世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国际航运、信息的中心之一。香港回归祖国后,将进一步密切香港与内地业已存在的紧密合作的经济关系。对香港企业界而言,他们既可以享受香港作为自由港所独具的市场经济优势,又可以享受祖国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这必将增强香港企业界在内地进一步投资的信心。由此可以断言,香港回归,为祖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
中国粮食产业有着世界上最广阔的原材料基地和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东部,粮食产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国粮食产业总体水平还较低,特别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水平相比,这种差距还在加大。我国粮食产业已到亟待大资金、高技术投入的阶段,目前也是这种投入的最佳时机。像泰国正大集团、台湾顶新国际集团、瑞士布勒国际公司等近期投资我们的粮食产业,都已获得巨大成功。内地粮食产业企业应当抓紧学习香港企业界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信息处理经验和市场拓展经验,双方共同携手,使我们的粮食产业很快地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港资在祖国粮食产业中已有投入,但所占的份额还不够大,我期望着内地与香港能加快合作步伐。
香港回归,为内地与香港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美好的21世纪奏响了嘹亮的序曲,我们应当努力脚踏实地演出更加雄壮辉煌的乐章。(附图片)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着眼更高层次的合作
上海市浦东新区凯发陈工
上海浦东开发以来,香港与浦东之间的贸易量以平均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两地进出口贸易总额从浦东开发初期的不足1000万美元,猛增到1996年的7.8亿美元,其中浦东对香港的出口总额已突破5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由单一的农产品,扩展到纺织、黑色金属、钢材、船舶、机械设备、集装箱零备件等各类商品。
近年来,香港企业界、金融界又积极参与浦东功能开发。香港的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用BOT方式参与了黄浦江越江隧道和大桥经营权的授让;香港华润集团与上海华联商厦合资组建的时代广场,已成为与第一八佰伴齐名的第二家中外合资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香港金融界共同参与了对浦东外高桥保税区二期、金桥出口加工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多项建设的大型项目银团贷款项目。最近,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的上海分行相继获准在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香港与浦东两地已建立起了互补性的合作构架。
由于浦东开发辐射能力的加强和上海外贸的发展,香港的转口贸易将更有广阔前景,浦东企业可以同香港的经销商、中介机构直接挂钩,扩大渠道。上海及浦东的科技特征是开展外向型科技,并以上海巨大的科技潜力不断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而香港需要的主要是应用技术和能在长期内形成商品的科研成果,这样通过两地合作并借助香港在市场开拓上的优势,可提高两地的高科技产业水平,为沪港两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目标的新的发展空间,作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发展基地,作为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舞台,争取到200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十周年之际,基本建成以陆家嘴沿江中心城区为标志的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的新城区框架,基本建成规范、有序的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主义大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上海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新基地框架,为实现跨世纪的腾飞奠定基础,为振兴上海、带动东部经济的新飞跃作出新的贡献。
浦东新一轮基础开发、功能开发和城市建设,将为香港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商业机会,在投资、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方面提供新的更高层次的合作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辐射功能的日益增强,浦东将为两地联手共同参与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