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教育)
专栏:

素质教育:历史性的变革
本报记者 毕全忠
我国的国民基础教育(主要是小学和初中)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推行。
现在,各地都有不少学校在程度不同地实施素质教育。记者在起步较早的湖南汨罗市、大连市、烟台市等地看到,素质教育已形成了初步完整的形态。尽管目前素质教育的推行还带有局部性和探索性,但它已是一种发展趋势,已不仅是一种教育主张,而且成了千百万人的实践,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对我国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产生重大影响。
三十年后的阐发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80年代后期,至今不过10年,因此在任何已出版的词典里都找不到它。它的涵义,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提高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民族基本素质最重要的阶段是基础教育,因此,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尽管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有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任务,但素质教育主要是与基础教育相联系,主要是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80年代针对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倾向提出来的。人们把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称为“应试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行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时代的根源。
基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奠定文明的基础。这是远远超出应试、升学需要之外的。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读书识字、谋生、升学、求职的阶梯。所以,“应试教育”的倾向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早已存在,只是近年来愈演愈烈。
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应当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观念看待教育的功能,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它已包含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个教育方针的提出,本应引起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认真贯彻方针,将会引起我国教育事业走上新的阶段。然而,当时全党全国对教育事业的地位认识不高,不像今天这样把它看作应当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次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加上科技、经济的落后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教育方针中包含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一直没有被阐发出来。社会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只是更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育方针的贯彻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外,还要有必要的办学条件,完善的课程、教材体系,而且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使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1957年到1966年,从全国来说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十年浩劫中教育方针更被抛到了一边,根本谈不上贯彻。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虽然受到了重视,但又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之中,“应试教育”倾向几乎左右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教育方针的贯彻又受到了严重干扰。因此,从1957年到90年代初这近40年间,一方面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贯彻教育方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各级各类人才,另一方面教育方针的贯彻是不够完全、不够充分的。基础教育中,考试的功能确实一直起着主要的作用。
80年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盛行,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使命,认真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究竟怎样贯彻教育方针。这时社会发展了,眼界开阔了,观念转变了,终于把教育方针中隐含了几十年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阐发出来了。人们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打下基本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形态。这是教育方针自1957年提出以来,人们对它认识的一次大的飞跃。在今天,要在基础教育中真正认真地贯彻教育方针,必然要实行素质教育。
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来看,以讲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任务、以考试为主要运作机制、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呼唤的是素质教育。
自下而上的改革
素质教育的实行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它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1985年前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正盛,有少数地方和学校就着手纠正它了。这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迈出了第一步。他们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在那时的大气候下,要率先解决“片追”这个复杂的难题,所冒的风险和所受的压力是很大的。湖南省汨罗县(现改为汨罗市)的情况很有代表性。
那时汨罗“片追”之风盛到这种程度:不少学生为了提高应试能力,竟自愿留级,多读一二年,有的甚至读到初三后又从初一读起。大量没有考上学校的高、初中毕业生回校复读。在考上大学、高中、中专的学生中,复读生占多数。于是更多毕业生又变为复读生,以至于全县高中生中70%是复读生,初中生中50%是复读生。1984年1月,汨罗一中的数学教师黄泽南被任命为县教育局长。黄泽南是岳阳地区著名的数学教师,也曾是“片追”高手。正因为如此,对“片追”的危害看得更清。他当局长后,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决心纠正“片追”。他采取的第一个强硬措施是清退复读生,不准任何学校再收复读生。此令一出,县里人群起而攻之。有些人向上级告他“把大批学生赶出校门”。有些领导和亲友也对他不满,一时竟是“四面楚歌”。他很清楚,如果复读制止不住,就休想动“片追”一根毫毛,因此决不退让。他三次差点被免去局长职务,是省里、岳阳市领导的支持,才没有被罢官。为了缓解矛盾,他支持社会力量办补习学校,以满足往届毕业生复习再考学的需要。复读被制止住了,接着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原来的薄弱学校,使各校按教学大纲开齐课程,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使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制定对教师、学校的考评制度,以刚性管理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全县中小学走上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汨罗的改革至今已延续了十多年,还在不断完善、深化。
各地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们尽管经历不同,但都作了开创性的艰苦探索,有各自的创造。他们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改革的勇气和坚定性、创造的智慧,令人钦佩。他们是真正的教育专家。由于他们的长期努力,也由于国家教委的热情支持和倡导,素质教育现已形成了大致系统的理论和初步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形成完整的方案和计划,自上而下地推行了。
重要的第一步
各地走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不完全相同,但有一个步骤是相同的,就是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各先行地区乘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区分。他们转而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尽力缩小学校间的办学水平的差距,从而按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在这方面,大连市、上海市静安区、烟台市、哈尔滨市等地做得较早,较彻底。大连市教委派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很快改变了薄弱学校面貌。上海市静安区经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消除了薄弱学校。烟台市调整学校布局,自1987年起十年间全市小学由5220所调整为2591所,初中由786所调整为362所,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队伍水平,基本消除了薄弱学校。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素质教育是全民的平等的普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这是它的第一要义。这体现了政府为公民提供合格的教育供给的责任,也体现了公民享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一步首先把小学生从升学竞争的压力下解放了出来。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有些地方如烟台市还改革高中阶段的招生制度,先对初中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把高中及中专的招生名额分配至初中,为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概观
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与“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有什么不同?根据记者了解到的各地的情况,目前大致可以作以下描述。
一、按教学大纲开齐课程,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应试教育”是只重视升学考试课目的教学,升学不考的课目很薄弱,开课率低,素质教育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烟台市总结推广了所属蓬莱市的经验,在学区完全小学配备了水平较高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在学区各小学巡回教学,解决了农村小学艺术、体育教育长期开课不足、水平低的问题。德育也得到改善和加强,更切合学生的实际。上海市和烟台市所属的海阳市等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使社区、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德育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大连市结合现代生活,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为大连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各先行地区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各领域中去,形成综合效应。烟台市很多中小学生反映,他们所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部分来自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受到了正确做人的熏陶和指引。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地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都极少发生。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着学生的个性差异,怎样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先行者们已创造了一套成功的学科教学模式,有的地方叫“分层次教学”,有的叫“分类指导,分层次施教”,有的叫“合格加特长培养模式”。较早采用这种模式的有东北师大附小、上海建平中学和辽宁盘锦等地的学校。具体做法是:同一年级的同一门课按不同教学要求和进度,分成A、B两个层次或A、B、C三个层次分别教学。其中A层次只要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合格就行,进度较慢。其他层次则要求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学得更深一些,甚至超出大纲带有兴趣钻研的性质。考试分两类题,一类是必考的,是按A层次要求出的,一类是选考,按B、C类教学内容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在老师指导下选择一个层次上课。一学期下来根据学习情况可以调整层次。这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快慢班”。一个学生某门课可能选A层次,而其他课可能选B或C层次。原来的教学班仍然存在,上课时各选各的课,下课后其他活动仍在原班参加。不论哪个层次,老师都尽量让学生多问、多思,着重教给学习的方法。这种办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办法对初中教育具有更大的意义。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剧烈,造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分化。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有相当多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辍学,初中生的流失率向来是最高的。分层次教学有效地减轻了学生个性分化所造成的问题,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业。烟台市的初中分层次教学更有特色。烟台市小学和初中实行五、四学制。初中四年,第四年分流出部分学生进行职业先修,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分化所造成的问题,保证每个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人们在烟台市牟平区大窑中学等很多城乡的初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现已在很多地方推广。可以预计,它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三、构建学生发展程度的评价制度。实施素质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环节。与分层次教学模式相适应,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发展程度的评价制度也明显地不同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人们可以在烟台市看到这种新的评价制度的成功实行。在初中,与分层次教学模式相适应,考试分必答题与选答题。必答题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的掌握,满分为100分,及格为60分。选答题共50分,要求较高。这样设题减轻了考试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又发掘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潜能。小学采取“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模式。一是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制,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消除了按分数排名次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二是各门课均分成多个单项分别考试。如语文,分字词句、听说读、阅读、作文四项,数学分口算、基础知识、计算、应用题、操作五项。考试随复习进行。各单项均按四等分项记入《学生评价手册》。如果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重考,按最理想的等级计绩。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优等”的机会大大增加,明显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长”是学生在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长处,也记评价手册。特别要说的是评语。评语是对学生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以前老师写评语空洞、生硬、缺乏感情,“该生如何如何”,是写给学生以外的人看的,尤其是写缺点时带有刺激性,学生往往惧怕评语,把它看作老师向家长告状。现在把“该生”改成“你”,成了老师对学生的充满爱心的谈话。班主任写评语之前,都要认真听取学生本人、同学、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力求全面。评语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优点、长处,对不足之处,采取商量的口吻,勉励学生改进。“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实行这种制度已两年。今年该校作过一次调查,有96%的学生家长赞同这个制度,92%的学生欢迎等级评价,100%的学生欢迎新的评语,97%的学生表示对考试不再感到紧张了,84%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心增强了。全校学生德、智、体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今年,烟台市将把这种评价制度推广至所有的小学。
四、具有吸收教育科学成果的活力。“应试教育”的整个过程受制于应试和升学,因此很难吸收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素质教育则为教育科学试验的开展与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素质教育的先行地方,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张思中外语教学法、邱学华数学尝试教学法等研究成果已被广泛采用,并获得显著成效。特别要提到的是烟台市龙口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试验。该校语文课从三年级起采用“大量读写、课内课外双轨运行”的教学新体系,使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令人吃惊的提高。学生3年内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书籍平均高达180万字,从书籍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也得到很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前不久记者采访时给该校五年级全体学生及部分四年级学生出作文题,他们在40分钟内不打草稿一气呵成,每篇在800字到1000字。尽管有些思想显得幼稚,但篇篇切题,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思考周密,用词准确,达到了一般高中生的水平,令采访的记者们惊叹不已。要不是亲见,很难相信。该校学生的其他功课及文体活动也都很好。这是教育科学实验创造的奇迹。
五、科学的管理。素质教育使学校教学过程复杂了许多,更要实行科学管理。各先行地区和学校都制订了详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
六、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办学效益。到目前为止,各素质教育先行地区和学校,教育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没有下降的。学生也不怕升学考试,只要试题是反映基础教育要求的,升学率也不会下降,这是全面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片面刻意追求的结果。
以上是对到目前为止的素质教育的粗线条的描述,也不是所有先行地方都做得一样。素质教育涉及的很多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它离成熟阶段还有一段路程,但它已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


第10版(教育)
专栏:

199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湖南省汨罗市考察素质教育。图为李岚清副总理在与中学生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摄


第10版(教育)
专栏:

基础教育与提高民族素质
陈兴贵
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倘若提出这个问题,也许都会回答:提高民族素质。仅从口头上回答这个问题,估计都可以得高分。然而,如果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来衡量,可就不像口头上回答那样让人满意。
目前各地对基础教育阶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这是一场十分有益的讨论。大家重视这一转变,是因为此项转变深刻地触及到了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值得高兴的是,这场变革不光在教育界,不光搞基础教育的人讨论得很热烈,新闻媒体、社会各界也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社会的关注、理解、支持和配合,对基础教育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无疑是个巨大推动和促进。
基础教育阶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涉及的是如何进行系统正规、切实有效、科学规范、普遍深入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发展关系极大。基础教育阶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进行得如何,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是一项奠基性的基础工作。正因为其重要,强化和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素质,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世界未来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各国政府或权力机构,都把提高其民族素质紧迫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对我国来说,要把人口负担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责任,则责无旁贷地落在基础教育(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肩上。这是既不能回避,也不容推卸的责任。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国家的战略决策。这两项战略决策,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要求每个劳动者都必须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这种能力,有赖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有良好的素质;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重新审视和塑造道德规范,学会关心社会,对社会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人,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这是“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对新世纪到来时新人素质提出的要求。这同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基础教育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结果。回溯历史,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以升学率论功过的现象普遍存在。校长、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当地的行政领导,注重的是如何考高分,重视的是考试能力,从总体上说,不大关心其它能力甚至排斥其它能力。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起着主导的作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常常很难落实。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严重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影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对我国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承担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也很难完成。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成为大势所趋。
今天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下一代素质的综合性教育。包括学生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道德修养、艺术修养、文明习惯等丰富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绝不是降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学习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不要考试。要改变的是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评估标准等的改革;不仅对学校的校长、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不光涉及教育部门,还涉及许多其它部门。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大胆探索,认真实践,及时总结,积极推广,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确定的目标前进。
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怎样,除掉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习惯、先代遗传等因素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影响极大。愿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在素质教育方面创造更多的好经验,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第10版(教育)
专栏:

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
大连市桃源小学宋兰春
教育评价制度是个指挥棒。教育价值观是教育评价制度的灵魂。过去,这个指挥棒为“应试教育”服务。近几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我校被辽宁省政府授予“辽宁省模范学校”称号。
一、取消期末考试,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从重视分数导向学会学习。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等级分所体现的仍然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为了使校内平时考核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成为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人,我们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取消了期末考试,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重点,从侧重评价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上。不以一张卷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而是通过对平时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的主动程度、准确程度和本人的进步程度的综合评价,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考核,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大胆精神。减少了对学生的不当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二、开展学生素质评价,把学生由单纯重视智育引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是最基础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六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完善了必修课、活动课、隐形课课程结构,做到校内有校(少年海军学校、少年艺术学校),班外有班(开设三十多种兴趣班、特长班),处处有声(学校一处一地、一草一木都会“说话”,都有教育作用),在完成各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一门外语,认识一种计算机语言,学会一种乐器,掌握一种绘画或书法、刺绣技巧,有一种终身受益的体育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三、学校、学生、家长共同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群体素质提高,把教师引向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工作态度好坏、水平高低特别是师德如何,学生和家长有直接的体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命根儿”(分数)掌握在教师手中。如今,我们把对教师评价的“法宝”交给学生和家长,定期印发师德、教学等评价表,把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自己的所有工作都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从而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10版(教育)
专栏:

应积极开展家庭素质教育
浙江省宁海城关镇中学 林安忠
当代社会充满变化、挑战与压力,对新一代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不仅学校教育要大力改革,家庭教育也必须积极配合。
根据在中小学校的调查,我们发现,家长普遍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关注的焦点。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许多家长甚至连削铅笔都替孩子代劳。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盯着孩子做作业,帮孩子检查作业,布置额外作业……围绕考试分数进行家庭“课堂教学”成为许多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通用办法。结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没上去,还引发了孩子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影响到孩子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可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非常有必要。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应当督促孩子学习。事实上,由于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重视孩子的学习是家长应尽的职责,而学习成绩通常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体现学生观察、注意、思维、语言等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并直接与学生的升学、就业有关,因此,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学习能力与效益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所以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学习成绩并不与素质教育相矛盾。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中,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是素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为考试分数而煎熬的痛苦过程,而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探索,发挥坚持性、独立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克服困难从而获得知识、增进能力的复杂过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其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挫折耐受力等重要能力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学习活动,以学习促进孩子的素质发展是应当引起家长足够重视的方面。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应当转变局限于分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充分重视学生自己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动机、坚持性、主动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树立以学习促发展的观念。总之,家庭中的学习与教育活动应当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家庭教育效益,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