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一份别致的菜单
荣华酒楼位于湾仔洛克道把角处,从我们驻地步行,只五六分钟即到。说是酒楼,实际上是附近“打工族”的快餐店,店面古色古香。
我们坐定后,随便点了几道茶点。领班蔡石祥先生过来照料,送上一份“菜单”,12道菜名如下:“庆贺金股旺”、“祝君寿而康”、“香江永兴盛”、“港人大展翅”、“九如献真心”、“七星耀东方”、“回顾繁华地”、“归来幸福多”、“同享富贵港”、“欢欣乐满城”、“喜见升平日”、“宴客笑呵呵”。再仔细看,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句头连读,即“庆祝香港九七回归同欢喜宴”。
(辛茹)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港督府”将改“博物馆”
“港督府”位于港岛中环半山腰,属花园别墅式建筑,是港督办公和家居所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仍住家中。“港督府”将改为“香港回归纪念博物馆”,“七一”后向公众开放。日后还准备置放全国各地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品,供世人参观。(闻一)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多彩的楹联文化
香港街面上洋溢着喜迎回归的浓郁气氛,多姿多彩的“灯饰文化”、“橱窗文化”、“广场文化”……让人目不暇接。也许是有所好,我更留意“楹联文化”。几天来,围绕迎接“九七回归”这一主题,香港出现多彩的楹联文化,有的制成霓虹灯,有的印在精致的礼盒、礼袋上,更讲究的则镶在镜框里,可谓各有高招。楹联内容丰富,如“九七回归普天同庆”,“回归情中国心”,“庆香港回归扬中华正气”,“香港回归腾飞鹏吐气扬眉共庆时”,“九七回归腾庆日锦花敷彩上云霄”,“迎香港回归百业齐利”等,难以尽录。(静竹)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花絮

  新闻大厅热闹起来了
从世界各地前来参加交接仪式报道的全球700多家传媒的数千名从业人员已陆续抵达香港。截至23日,已经办证的各国传媒记者已有5031位,新闻中心大厅人来人往。在设有600个座位的大厅里,一些传媒的记者已在此终日据守一席,从这里获取信息,打印、传稿。大街上,各种肤色的新闻界人士更是随处可见。一场新闻大战已经悄悄地打响。(江宝章)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访谈录

  “我由衷感到兴奋和自豪”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
本报记者邢凤炳
提起曾宪梓,海内外同胞和人士几乎都熟悉。他的成名,除了事业的成功,还包含着他的思想,他的情怀,他有一颗爱国爱港的炽热的心。
最近,曾宪梓博士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无限感慨地说:“作为一个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能够有幸目睹香港摆脱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从心底里感到兴奋和自豪。这种心情,就像失散的孩子回到久别的母亲身旁,温馨和幸福之情难以言表。”
记者和曾先生接触多次,深深感到他热爱祖国是发自内心的。他如今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香港知名人士,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特别是祖国对他的培育之恩。
曾宪梓于一九三四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贫苦农家。因家穷小学未毕业即辍学。解放后才上中学,靠助学金读完大学并毕业。一九六三年经香港去泰国,一九六八年定居香港。他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设计、剪裁,制作生产领带,经过三十多年的艰难奋斗,终于有所成就,创出中国人的名牌:金利来领带。他被誉为“领带大王”。
曾宪梓说:“我身在香港,心系祖国,我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都与祖国息息相关,是祖国培养了我,给我以知识,给我以智慧。是祖国的改革开放推动金利来事业的发展,如果说有所成就,那么功在国家。我不会忘记祖国的栽培和恩情,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报效祖国,为国家多作贡献!”
曾宪梓也是社会活动家。他于一九九二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一九九四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一九九五年至今一直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多年来,他积极参与香港过渡期事务,现为特区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他在许多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曾宪梓说:“在维护国家利益、香港利益和确保平稳过渡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都必须旗帜鲜明!”
曾宪梓至今在香港已生活了三十四年,当年血气方刚的他,如今年逾花甲。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他目睹了香港的沧桑变迁。特别是近些年来,他亲眼看到,香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冲破港英设置的重重障碍,顺利地沿着基本法规定的道路稳步迈进,如今筹组特区工作已取得丰硕成果。想到这些,他深感作为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曾宪梓还说:“过去英国把自己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不是它的殖民地,但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方式同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是一样的,为什么香港能成功,道理很简单,因为香港有祖国的支持,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是聪明的、勤劳的,香港的繁荣是靠中国人干出来的。我们完全相信,港人一定能治好香港,而且会比英国人管理得更好。”
曾先生满怀信心地说:“香港同胞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辉煌,今后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凭着勤劳敬业、不断进取的精神,必将创造出一个更加璀璨的明天!”(附图片)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江漫笔

  从入乡随俗说起
文哲
不久前有家报纸登了篇文章,谈香港人的“忌讳”,列举了若干条。第一条是,忌讳称丈夫或妻子为“爱人”。因爱人在英语中是指“情人”,俗称“相好的”,所以香港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别人相识时,总是说“他是我的先生”或“她是我的太太”;称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时,也是“您的先生”、“您的太太”。其他如对中老年人忌称“伯父”、“伯母”(因与“百无”谐音),而称“伯伯”、“伯娘”;祝贺新年不说“新年快乐”(因与“快落”谐音),而说“新年发财”、“万事如意”;探望病人和亲友忌送剑兰、茉莉、梅花,等等。
俗话说:“出门问禁,入乡随俗。”这是我们的先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条经验,是尊重他人、和别地人士和谐相处的一句箴言。从这个县到那个县,这个市到那个市,这个省到那个省,人们都会遵循这条古训。香港回归后,内地和香港的关系更密切,来来往往的人会更多,人们更要自觉地遵循这条古训。
进一步说,回归后的香港不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地区,也不是如深圳、珠海那样的经济特区,而是更特的特别行政区。特在哪里?就特在它是“一国两制”方针的产物,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出门问禁,入乡随俗”,不止是个尊重港人风俗习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尊重香港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尊重香港特区按基本法规定享有的广泛行政管理权力。也不止是内地的公民、民间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这样做,更重要的是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当这样做,带头尊重和维护香港的法制,不去干预特区依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更不能干有损香港利益的事。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香港同胞、社团在内地,也要尊重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以及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一国两制”是个伟大的创举,它首先在香港实行,意义非同寻常。内地和香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一定能和谐相处。这不仅会给澳门、台湾同胞以很大的鼓舞,也会给世界以很大的启示。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五自治区举办多种活动
各族人民喜迎香港回归
本报北京6月24日讯香港回归在即,全国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吟诗作赋,迎接香港回归,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繁荣稳定。下面是本报记者从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个自治区发回的报道。
内蒙古:篝火美酒翘首南望
在香港回归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内蒙古各族人民迎、庆活动热浪迭起。
自治区各族30多位著名书画家挥毫泼墨,企盼回归的欣喜急切之情满纸激荡;呼和浩特市数百位中老年人,在内蒙古体育馆广场上,轻摇彩扇、挥舞红绸,尽情表达喜庆团圆的欢乐;鄂尔多斯高原上,伊克昭盟数十万蒙汉各族青少年在百米红绸上,写满高原儿女对香港的祝愿;锡林郭勒草原上,男女老幼翘首南望、载歌载舞,很多老牧民在篝火前把马奶酒洒向草原,把哈达举向天空:祝香港赛白努(蒙语:好),祝祖国赛白努。(刘亮明)
新疆:戏曲书画共庆团圆
生活在天山南北的16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以拳拳爱国之心,采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香港回归的殷切期盼和喜悦之情。
乌鲁木齐迎回归活动异彩纷呈。为儿童举办百米书画联绘、演讲、主题队会;成人参加文艺汇演、书画图片展、香港知识大赛、理论研讨会;新疆老年大学京剧班的50多名老人,精心排演了一出现代京剧《回归颂》。
“洗雪百年耻、喜迎香港归”的活动,从吐鲁番到喀什,从石河子到巴里坤,热潮滚滚。(祝谦)
西藏:锅庄哈达遥寄祝福
连日来,西藏各地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迎回归活动。
在拉萨,归国藏胞们以亲身经历抒发爱国情怀,表达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定决心。拉萨市城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格桑卓玛说:“百年前,英帝国主义不仅侵占了香港,而且给西藏人民带来了灾难,是中国共产党彻底解放了西藏,使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西藏人民不会忘记历史!”
1997名各族青少年在长达1997厘米的巨幅哈达上签名,以藏族最隆重吉祥的传统礼仪,献上了对香港回归的衷心祝福。在藏北,以传统舞蹈“锅庄”(圈舞)为形式,组成了万人舞队,热烈欢快的场面,将高原儿女喜迎回归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张忠)
广西:真干务实喜事盈门
抓机遇、务实事是广西迎回归的一个重要特点。
连日来,各地、市、县纷纷举行座谈会、茶话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迎接回归神圣时刻的到来。
回归前夕,广西喜事盈门: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桂(林)柳(州)”公路全线通车;连接南昆铁路出海的另一条铁路黎(塘)钦(州)铁路拉开了动工的序幕;被称为“南方第二大港”的钦州市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为祖国这一百年盛事激动鼓舞的广西各族人民,把激情倾注到办好自己事情,以实际行动庆回归之上。(罗昌爱)
宁夏:万众开怀赞颂盛事
“巨龙华夏欲腾飞,大地神州倍增辉,耻辱百年今洗雪,喜迎香港庆回归”。宁夏农学院离休干部屈德林老人,把这首自作诗写成条幅,准备献给香港同胞。宁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和文艺界、宗教界等也以各种不同形式,抒发对香港回归的豪情。
以突出爱国主义、喜迎香港回归、讴歌改革开放、祖国繁荣昌盛为内容的活动,在全区20万中、小学生中展开,全区乡以上学校普遍组织了演唱会,每个县都进行了汇演和比赛。有6万多人以书面形式参加了“迎回归、颂中华”香港知识竞赛。(黄翊明)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从小心中有祖国
本报记者傅旭
“中国的首都在哪里?”
“北京。”
“万里长城位于哪个国家?”
“中国。”
…………
日前,在香港华富村妇女联合会举办的“迎回归嘉年华同乐日”的活动中,12岁的小学生欧阳丽贞对关于祖国的知识提问回答正确。她说,这都是老师教的。
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整个香港沉浸在一片喜庆气氛之中。各单位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孩子进行祖国意识的教育。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于6月21日上午在九龙的香岛中学和港岛的培侨中学举办了“升国旗学习班”,教授国旗的悬挂、升降以及奏放国歌时的注意事项,200多所中小学和幼稚园的校长、老师和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香港教联会会长杨耀宗介绍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香港中小学开展升国旗、奏国歌活动很有意义,它能培养孩子的祖国意识。据了解,香港有不少学校将于回归后的第一个上学日即7月3日,举行升国旗仪式。
香港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以回归为契机,为孩子们参加庆祝活动提供机会,注意培养他们的祖国意识。基金会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据基金会的义工、嘉诺撒圣心书院的老师陆恩美介绍,他们已组织学生参加了多项活动,有“中华儿女爱中华”祖国文化与香港基本法知识竞赛、“迎回归,颂祖国”合唱大赛,今年“六一”前夕还组织学生去北京中南海参加了“中华娃喜迎回归”文艺表演。在6月30日由香港妇女界庆委会于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的“万家欢乐庆回归嘉年华”活动中,也将有他们的表演。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新闻中心连着互联网
本报记者姚小敏
位于会展中心7层的新闻中心安置了28台电脑供新闻界使用,每一台电脑都可连通国际互联网。
目前在网上就有多个专为香港回归而设的网页。网页内容包括新闻稿、资料夹、电话册、传媒采访指南等等。新闻中心的电脑24小时与这个网页连通。新闻每半小时更新一次。在网上,记者叩开了行政长官办公室“大门”,迎面是一幅嵌有特别行政区区徽的精美彩色图片;图片下方一行文字告诉我:“阁下是本网页第33562位访客。”在这里,可以了解特首办公室的最新消息、特区政府官员的演说词、提交临时立法会的草案,还可向特首办提出意见和建议。据悉,“香港1997网站”准备将香港回归典礼的情况适时转播到网上,使世界各地关心香港回归的人士能迅速从电脑上获知最新消息。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边陲儿女迎回归
上图:6月18日,新疆师范大学3000多名维、汉、哈、蒙等民族师生参加签名活动,表达新疆高校各族师生迎接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
新华社记者
艾尼瓦尔摄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香港见闻

  民间社团颂回归
本报记者何加正黄幸群王楚
时间:6月22日19时30分。
地点:尖沙咀新世界中心。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庄严的国歌奏响,人们肃立在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前,和着国歌的旋律轻轻地唱了起来——由香港稳定协会、新香港联盟、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共同举办的“庆回归晚会”开始了。
“香港很快就要回归祖国。今天香港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的。”香港稳定协会主席陈日新致祝词,他说,香港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回归祖国会有更大发展。新香港联盟主席韦基舜在代表嘉宾的答词中更明言:“香港的命运和祖国紧紧相连。我们正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21世纪新时代的来临。”
晚会的表演以传统的醒狮点睛亮相。“民丰物阜”、“社会安宁”、“国泰民安”、“创业兴家”,醒狮队在阵阵锣鼓声中送上了一串串祝愿,句句扣人心弦,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接下来的是粤曲小调表演。上台的演员有护士,有会计,还有家庭妇女,她们演唱得十分投入。歌词中唱道:“欢歌新生我的香港,九七将至六百万人心向往;豪情满腔,春风吹送满香江;来日我的香港,紫荆花开更芬芳……”这些词都是她们自己填的,说的是她们的企盼,唱的是她们的心声。
这一夜,共有1500多人出席了这个晚会,是自1994年这三个协会携手举办同类活动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2版(香港回归专版)
专栏:

香港街头归意浓
下图:在香港的繁华商业街上,各种喜庆回归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
本报记者
李石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