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香港基本法问答

  基本法与中英联合声明有何内在联系?
香港基本法和中英联合声明,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但是,中英联合声明是一个外交条约,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通过外交谈判达成的,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文件;基本法则是我国的一个法律文件,它依据中国宪法来制定,是用国家法律形式来体现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按“一国两制”的方针来管理1997年后的香港。
联合声明也好,基本法也好,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条是香港回归中国,一条是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怎么能够达到这两条要求呢?那就是“一国两制”,以及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制定的特殊方针政策。基本法的条文将中英联合声明的精神,特别是中国政府对港的12条基本方针政策具体化和法律化了。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喜庆香港回归
叶君健
19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了高峰。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影响也扩散到了整个世界。所谓“大英帝国无落日”,也就是说它的殖民地世界每个角落都有。英国的统治阶级曾经一度以此踌躇满志,感到“自豪”。但对英国的老百姓和正直的知识分子说来,这却是一种羞耻。这意味着世界不可数计的人民受到奴役,被抽干了血汗,来养肥大英帝国和提高它的“威望”。这种威望铺及面越广,牺牲者就越多。
古老的中国也成了一个牺牲者。英帝国在大炮的掩护之下向它运来大量的鸦片。他们本国禁止吸食这种毒品,但却强迫别人接受,甚至掀起一场大战——鸦片战争——来达到目的。紧接着这场战争它抢走了中国的宝岛香港,作为它扩大侵略中国的基地。对于我们说来,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英国统治阶级却认为这是在英国王冠上添上了一颗珍珠。但这也说明英国资本主义有多么黑暗的一面:不择手段的残酷的掠夺。中国人民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斗争,今天才算使这个宝岛回归。香港回归,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这标志着一个野蛮时代的终结,也为英国在它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抹去了一个见不得人的污点。
英国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出了伟大的文化。莎士比亚、达尔文在那里出生,马克思在那里完成《资本论》。我在那里学习和生活过许多年,但总觉得他们有某种东西与这些成就不协调,那就是上述的污点。随着这个污点的消失,我们作为真正的朋友,也感到心情舒畅。我想我的英国朋友也一定是如此。我们应该共同庆祝香港回归!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沁园春
——香江感怀
阎增山
香江如画,涛声如诉,旖旎风光。看船去船来,波光浩淼;潮起潮落,世事沧桑。禁烟抗敌,关山浴血;长使英雄叹兴亡。多感慨,重读林少穆,荡气回肠。游子回归故乡,望晴空五星红旗扬。喜海天同歌,紫荆怒放,晶莹之港,沸腾之港。东方哲学,理性构想,一国两制谱华章。同携手,我炎黄子孙,再创辉煌!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国门卫士
——记深圳罗湖边防检查站
新华社记者盖金东本报记者毛磊
凡到过深圳从罗湖口岸入出境的海峡两岸及港澳同胞,都有过接受边防检查员验证的经历。作为深圳罗湖边防检查站的国门卫士,这些穿着草绿色军装的边防官兵耐得住清贫,顶得住辛苦,抗得住诱惑,出色地完成了以边防执勤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在迎香港回归中他们再立新功。
罗湖边检站是全国建立最早、人员最多、任务最重的陆路边防检查站,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口岸之一,每天大约有13万人通过关口,节日高峰期通关人数高达25万多人。
现任罗湖边防检查站站长刘顺义上校,是一个与罗湖边检站同龄的“老兵”。他于1971年调进罗湖边检站,从此与罗湖边关结下不解之缘。戍边26年,他经历了非常年代的寂寞和躁动;颠覆和反颠覆的刀光剑影;偷渡和反偷渡,走私和反走私的激烈较量,他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成为祖国边关上一名永不松懈的“哨兵”。
邬燕梅,被人们誉为“边关女猎手”。这位罗湖边检站上尉检查员,一副高挑的身材,清瘦亮丽的脸庞,加上警徽下一双锐利的眼睛,显示出军中巾帼刚柔并济的风采与神韵。
面对越来越狡猾猖獗的偷渡外逃分子和几可乱真的假护照、假证件,邬燕梅凭着平时苦练打下的扎实功底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炼就一双让不法之徒胆战心惊的“火眼金睛”,屡屡识破那些为了金钱和享乐而以身试法的闯关者的伪装。仅1991年以来,她在边防执勤中共查获持假护照签证及冒名顶替企图偷渡外逃分子58宗79人次,并且在1993年首次查获了假“单程证”。她还拒收旅客赠送的红包和不法分子贿赂的人民币3万多元。邬燕梅先后6次受到嘉奖并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和一次二等功。去年底,公安部授予她“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如果按罗湖边检站现有检查员的数量来计算,每个检查员每年平均要检查过往旅客18万人次,这相当于内地一些边防检查站全年的工作量。
大量的旅客出入境,使检查员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官兵们在检查柜台上过春节,已是“家常便饭”。今年春节,有300多万旅客过境,全站官兵坚守岗位,每天晚上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直到验放完最后一位旅客,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
官兵们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广大旅客创造了一个文明、宽松、祥和、安全、畅通的过境环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边检站站长刘顺义笑着说:“要说不累是假的,说官兵中没有任何怨言也是假的。但我们以大局为重,再苦再累也要确保通道畅通无阻。因为,我们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边防军人的历史使命。”
罗湖站不仅是最大、最早的边检站,也是技术力量和装备最好的边检站,这里的电脑查验系统全国领先,“硬件”可谓一流。如何使“软件”更上一层楼?这是官兵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边检站政委陈滨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自去年11月罗湖边检站开展了创一流边检站活动以来,塑造“国门卫士”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主旋律。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贝聿铭的故国情
——写在喜迎香港回归之际
本报记者计泓赓
香港回归,国耻洗雪,中国人扬眉吐气。从众多的迎回归、谈香港的电视节目上,舞台上,各种展览会上,报纸杂志上,大凡只要出现香港全景镜头和照片的,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建筑群中,有一幢特别隽秀、巍峨、引人注目的大厦,这就是高367米(连桅杆)共70层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它是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通体犹如多切面的钻石,周围箍以“X”大叉,不同角度、不同天气反射出不同光芒,昂首蓝天,独领风骚。1990年大厦落成时我曾专程去采访,一位建筑专家对我说:香港有万国建筑博览馆之称,中银大厦的崛起,使整个香港建筑群和空间旋律和节奏感更为优美动人,中银大厦可以说是富有魅力的主旋律。
贝聿铭,这位大名鼎鼎的美籍华人,在生他养他的中国已留下两个杰作,一个是落成于1982年的香山饭店,一个便是香港中银大厦。
我曾有幸与这位建筑大师有过数次交谈。贝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精湛超群的才华和眷恋故国的深情。
“我是因题制宜派”
杰出优美的建筑物向有“凝固音乐”的美称。而贝聿铭所奏出的“乐章”,则是最动听、最扣人心弦的了。他设计的建筑物,好像万花筒,出奇制胜,多姿多彩。他对我说:“如果你看过我设计的许多建筑,你也许难以相信它们都出自我一人之手。”不错,蜚声世界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厦、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纽约国际航空站、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伊朗德黑兰工业贷款银行大厦等等,都是他的大手笔,每一座都有独特的奇妙构思,都令人为之折服。
我曾好奇地问过他:“听说建筑设计有很多流派,您是属于哪一派的呢?”
他笑笑说:“我没派,但各种流派的长处我都吸收消化,要说有派的话,那我是因题制宜派。这个‘题’也包含‘地’,即因地制宜,不过用‘题’,含义更广一些。”
他说:“设计每个建筑物,都要从实际出发,因题制宜。巴黎卢浮宫扩建,我研究了法国历史和文化背景好几个月,玻璃金字塔在卢浮宫可以造,若搬到中国故宫,一定失败。香港中银大厦这块地皮,靠里了点,离维多利亚海港稍远,而且前面有好几座高楼挡着,若造得不高不新颖,大厦就会屈居其中,不显眼,不好看,也不经济。”
贝氏又说:“香港是多台风地区,在这里盖70层楼,其技术要求不亚于在纽约盖100多层高楼。这些就是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果不其然,正由于贝氏“因题制宜”,尽管地皮的地理位置差些,香港中银大厦硬是做到了在群芳争妍中一枝独秀,在众多富有气派的建筑群中凸现出来,竹节形,水晶体,三角形,多棱形,人们一眼便能望到它,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而对北京香山饭店,他却依山设计成错错落落的低层楼群。
耄耋赤子眷恋深
在交谈中,贝氏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每每溢于言表。他那颗火热而深沉的心,至今我犹难以忘怀。
他说:“只要我能为中国作出一点贡献的,我一定做。中国在改革,中国在变。中国的前途大有希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高,我们在国外的人就越感到光荣!”
贝氏的根在中国,对故国一往情深。他祖籍苏州,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原是贝氏本家花园。他生于广州,在上海念中学,后来到美国留学。他虽然入了美国国籍,仍是一派中国学者风度,平易近人,一点没有世界著名大人物的派头,吴语、粤语、上海话、普通话都讲得不错,不过,似乎,他更习惯于讲上海话。他的父亲贝祖诒,是香港中国银行第一任经理。1982年香山饭店落成时,他九旬高龄的父亲尚在世,行动不便,他对我说:“我特地带了录音机,把在中国的见闻录下来,回去好放给老人家听,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
任岁月流逝,贝聿铭的一颗中国心始终跳动不息。1994年春天,七十七高龄的他,还亲自率领一个由著名美籍华人组成的百人委员会到中国访问。他退而不休,他的又一设计——坐落在西单闹市区的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于去年4月30日奠基。他说过:“我对主持设计中银大厦怀有特殊的感情。”这座大厦规模宏伟,坚实庄重,色调淡雅,明快大方。“因题制宜”是他的宗旨嘛,自然又是另一番气势,它体现了贝氏毕生孜孜追求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又一高峰,已得到专家与管理人员的交口称赞。尤其是那四季花园大厅,别具一格,自然采光,闹中取静,令人叫绝。这将是一个耄耋之年的海外赤子,为中华大地献上的又一传世杰作!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牵挂倒计时
张帆
世界上有无数串奇妙的数字
变化无数串美妙的遐想
却没有任何一个数字
能使我如此动情
动情得泪花飞扬
世界上有无数个精美的时钟
呼唤无数个梦中的曙光
却没有任何一个时钟
能使我如此向往
向往得挂肚牵肠
世界上有无数座凝重的标牌
展示无数座风雨的画廊
却没有任何一座标牌
能使我如此关注
关注得血脉激荡
世界上最宽阔的天安门广场
和十字路口、电视荧屏……
牵引着无数炎黄子孙的目光
1997年7月1日倒计时
镌刻在12亿人民心上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
比生命更宝贵的是民族的热望
百年的沧桑
同时钟一起飞转
迎来神州展翅飞翔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七话香港

  香港稳步跨越“97”
张弛
今年7月1日,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一件大事,是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这件大事也为世界所瞩目。
香港回归的大局已定。香港回归祖国后,能否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这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将对香港未来作出这样的回答:有“一国两制”的方针作指导,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作法律保障,有祖国日益强盛的综合国力作依托,香港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稳定。
一、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深入人心,从而为香港回归后更加繁荣稳定提供了正确指针和可靠保证。
从1841年英国武力侵占香港岛开始,中国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无论是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蒋介石国民政府,都曾为收复香港进行过努力。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后,才真正有能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夙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50年代就已宣布不承认英国强加给中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重申香港不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的主权一直归属于中国。
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从1982年9月开始和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举行了22轮会谈,于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于同日将香港交还中国。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后,香港即进入过渡期。我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扎扎实实做好香港过渡期的工作。首先,在广泛征求包括港人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意见的基础上,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制定了香港基本法,为香港的顺利过渡和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法律保护。其次,在英方改变政策,采取不合作甚至对抗之后,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经过两年半的工作,预委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第三,去年1月26日,按照香港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筹委会成立一年多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组建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设立特区临时立法会;研究与香港政权交接和平稳过渡有关的重大经济问题。根据原有法律不变的原则,筹委会对所有香港现行成文法律共640多项条例和1100多项附属立法进行了审查,对其中与基本法相抵触的各种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第四,去年4月,筹委会就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在香港开展了广泛的咨询活动,先后举行了16场咨询会议,香港各界336个团体、1000多位人士参加了咨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第一个由港人选举产生的、由港人担任的香港的行政长官人选。第五,今年2月21日,我国政府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提名,任命了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的23名主要官员。这些官员将于今年7月1日就职。现任港英政府的主要官员,除一名因是外籍人士而更换外,其他均被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并在原岗位上留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贯彻基本法的诚意和决心,充分表明国家希望香港公务员队伍保持稳定。
以上工作都是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得到了广大港人的拥护和参与。“一国两制”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不仅为今后解决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英国前首相梅杰认为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1984年中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澳门总督韦奇立称颂“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推动者,并作为对澳门居民具有深远影响的‘一国两制’的创造者,邓小平先生将名垂青史”。可以这样说,香港问题的解决靠的是“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靠的还是“一国两制”。虽然邓小平同志未能实现他在“九七”后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但他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深深植根于香港,将在未来香港特区的实践中维系长久的繁荣与稳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为了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首要任务是把联合声明的内容法律化。1985年,根据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成立了有59人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开展制定香港基本法的工作。
制定香港基本法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宪法的第三十一条中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经过四年零八个月的起草而于1990年4月通过的香港基本法,规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勾画了未来香港的蓝图,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它是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香港基本法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作为一部全国性的法律,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被英国占领。”还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基本法的主要特征是把“一国”和“两制”紧密结合,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就是说,香港回归以后,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
基本法还把香港回归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加以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由中央政府负责外,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向香港派一官一吏,香港的行政、立法机关由香港的永久居民依照基本法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中国政府多次声明,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坚决贯彻落实基本法。香港同胞和国际社会都从我国在筹建香港特区的各项工作中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的实际行动,看到了我国政府贯彻基本法的立场和诚意,从而大大增强了对香港美好未来的信心。
三、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兴衰与共。坚定而稳健地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是香港保持繁荣和稳定的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即使在被英国侵占的150多年里,香港与祖国内地始终保持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联系更为密切。近三四十年间,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凭借着祖国“内地因素”,香港经济获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70年代末以来,祖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香港的转口贸易、金融、房地产和旅游、航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香港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香港转口贸易的近90%来自或转至内地,从1985年起,中国内地取代美国成为香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丰富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及潜力深厚的市场,引来了大量港资,来自香港的资金占内地引进外资总额的六成左右,到1996年中已达到894亿美元。香港在内地的投资带动了两地的贸易。根据香港的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两地贸易由108亿港元增加到10498亿港元,增长了近100倍。
80年代以来,来自祖国内地各地区、各部门的中资企业一跃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内地在港企业的投资已超过400亿美元。中资贸易企业根据国家政策,长期向香港提供价格稳定的基本生活资料,其中鲜活食品占香港消费总量的95%,这对保持香港同胞的生活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国正在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纲要,预计未来10年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几千亿美元的投资,巨大的投资需求将为香港经济的发展再次提供良机;内地将维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保证通货膨胀低于经济增长率,这对香港十分有利;内地庞大的外汇储备也将对未来香港金融市场起到稳定作用。内地作为香港的腹地,将使香港减少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可以说,内地既是未来香港经济的依托,又是未来香港经济的重要的可靠的稳定力量。
四、香港的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作为重要的国际性经济城市的香港必然更加繁荣。
香港地处亚太地区中心,与旧金山和里约热内卢并列为世界三大天然深水港;它还位于欧洲和美洲之间,有利的时差条件使香港成为世界金融的接力点。70年代以后,凭借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旅游和信息中心。香港的经济成就和重要地位令人注目。
银行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到1996年中,香港共有185家注册银行,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85家在港设立了机构,成为世界上外资银行最集中的三大国际银行中心之一、五大外汇交易中心之一,外汇储备和证券市值分别居世界第七、第八位。1996年5月底,全港银行客户存款共22644亿港元(折合2903亿美元),客户贷款为37646亿港元(折合4826亿美元),总资产达77990亿港元(折合近1万亿美元)。香港总贸易额居全球第八位,其生产或转口的产品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香港以其雄厚实力和贸易活力对国际金融、贸易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
香港拥有或经营的远洋货轮达1200多艘,总载重吨位超过全球远洋货轮总吨位的10%,港口吞吐量连续5年居全球之首。每年大约有12万多艘远洋货轮使用香港码头,是世界最大的货柜港。它还拥有世界第三大国际客运机场,是当之无愧的国际重要航运中心。香港是一个全面开放的自由港。除少数产品外,商品无需办理许可证,只需登记便可免税进入,没有外汇管制;人员出入境自由;开办企业手续简便;税率远低于欧美和亚太各国。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回归后仍然执行上述政策。
香港还是重要的国际旅游和信息中心。据香港当局有关方面公布的数字,近10年来,香港旅游业每年的增长率超过10%,1996年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创汇800亿港元。香港旅游协会的资料显示,从1997年6月至2000年4月,已落实在港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有54个。目前香港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实行免签证,回归之后这种政策不会改变。香港回归引起世人的关注,预计今年7月1日前后的一个多月内,将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地专程赴港。香港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电信设施,国际直通电话连接207个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内地600多个城市。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展览上百个。
上述资料表明,香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其经济体系已与世界融为一体。在国际经济大舞台上,它担当着一个重要角色。世界经济正处于1988年以来最景气的时期。香港是一个具有广泛国际经济联系和交往的地区,必将从国际经济发展中获益。加之,回归之后,香港作为更加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各国进入拥有12亿人口巨大中国市场的渠道,其经济地位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本栏目至此结束,感谢作者和读者的支持。)(附图片)
美丽的香港中区王世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