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国有企业改革要迈出更大步伐

编者按:
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突出任务。如何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6条措施,即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推进再就业;多渠道增资减债;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认真抓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这6条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6位学者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刊登如下,供读者参考。
  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沈志渔
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数量虽少,但在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只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起到行业排头兵作用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可以把握住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次,通过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带动起一批处于困境之中的国有中小型企业,给国有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活力。中央及各地将从金融、税收和财政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再次,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培养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将对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工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上。
为促进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当前应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企业要抓紧落实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在转换机制和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上取得实效。一部分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尽可能改为多元投资主体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改为国有独资公司的,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新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取得切实进展。企业集团试点,要尽快强化产权联结纽带,在集团公司和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建立起规范的产权关系,并通过公司化改造形成母子公司体制。
二是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筹资、融资功能。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来说,要充分运用股票、债券、增资、合资等多种筹融资方式,广泛地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本,以较少量的国有资本,来调动和控制较多的其他社会资本。对国家来说,一方面,在发展国内或海外上市公司时,优先考虑那些具备条件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国有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办财务公司,并根据企业规模扩张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扩大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促进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扩张机制的形成。
三是尽快将大型企业集团列入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试点范围。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这一概念随着《公司法》的实施,已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家行业性总公司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试点也已开始启动。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经营业绩、资本运作经验、管理制度、领导体制和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都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它们是建立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的最佳选择。将大型企业集团列入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试点范围,不仅有利于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促进我国的企业集团成为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世界级大企业,也有利于我国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确立。
四是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资产重组,鼓励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近几年,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愈演愈烈,充分表明我国的企业正面临着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事件给我们以警示:世界级的大企业都能够合并,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之间应该携手并进。当前,对那些处于基础工业、支柱产业等竞争性产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各地区、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扶优扶强,在保证维护行业内部有序竞争的基础上,鼓励它们之间进行联合、控股、兼并,以迅速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第9版(理论)
专栏:国有企业改革要迈出更大步伐

  放活国有小企业
陈乃醒
国有小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24万多户国有小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市、县管理的,构成了市、县经济的基础。从整体上看,国有小企业活力不强,造成产销率降低,产品市场份额减少,经济效益下降。由于国有小企业经济效益差,严重地影响了作为市、县一级直接管理的工业的积累能力,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安排就业和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些地方采取改革、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使一大批国有小企业焕发了生机。实践证明:加大国有小企业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为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中央提出“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改革方针。这一方针有着丰富的内涵。就“放活小的”而言,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国有小企业改革工作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中央只作大的方针政策方面的引导,具体如何操作,不作统一规定;二是在改革内容和方式上,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动群众,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小企业;三是在具体操作上,对国有资产的流动、转让,坚持科学评估,市场定价,防止流失。转让所得收入用于再投入,建立基金,扶持小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为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多项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综合配套,在本地区形成有利于推动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条件。
“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是从企业规模方面提出问题的一种政策界限。所以,应当从企业规模的界定出发,属于大的方面应当是“抓好”的范围,而属于小的方面应当是“放活”的范围。用这样的标准衡量,有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大的国有企业,假如一定要抓大,那就把该放活的也没有放活,混淆了政策界限。也有的地方为了抓大,没有现成的大企业,就临时拼凑,出现了“拉郎配”,效果很不好。与此同时,要灵活地处理好中型企业的改革。
这几年来,各地区别不同情况,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搞好搞活国有小企业的有效形式。其中,一些地方运用得较多,效果较好的就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一方面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能转变职工对企业资产经营效果的漠然态度;另一方面坚持了社会主义经济性质,避免了“私有化”。在对国有小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多数地方实行了职工参股和国家控股的方式。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适合于在一些国有小企业中实行。由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既是企业的财产所有者即股东,又是企业集体劳动者中的一员,因而在分配方面既有按劳分配的部分,又有按资分配的部分。所以,股份合作制企业既有合作的因素,又是一种股权仅限于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特殊的股份制企业。这就促使职工既努力工作又关心企业资产经营效益,职工工作有动力,监督有权力,从而真正确立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实现民主管理。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企业经营效果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能感觉到,可以通过本职工作进行监督。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放活国有小企业过程中,还应注意理顺产权关系,改革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首要的是坚定信心
浩茫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攻坚的力量、决心从何而来?许多单位的成功实践说明,首先要坚定信心。有了坚定的信心,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深入求实的作风,就有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坚定行动,也就有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坚强决心。
信心,是指人们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虽然无形无状、不可触摸,但它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就源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景。
诚然,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块“硬骨头”,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改革难题。但是在我国,存在着攻克这道难题的诸多有利条件。首先,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看作“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强调“要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关心和重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舆论氛围。广大职工作为国有企业的主人,对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着很高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经过多年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已进一步明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路数、明确的是非标准以及越来越具体化的实施方略。这些基本方针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这是我们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可靠保证。
第三,十几年来的改革,不仅使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而且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逐步深入,不仅基本摸清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必要的条件,而且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新的路子。同时,随着宏观经济调控“软着陆”的成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也为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由上可知,我们完全有条件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国有企业已不存在困难。困难客观存在。讲信心,同样包含着对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和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科学认识。首先,不能把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困难看得过头,认为国有企业“积重难返”、“不可救药”,更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是所有制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作为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亏损、压库等在计划经济的卖方市场下就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企业中,只是到了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下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有些传统产业、“夕阳工业”、“小、散、低”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出现亏损是必然的。其次,要看到当前国有企业遇到的困难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逐步积累起来的,是多种复杂原因综合作用,特别是重复建设的结果。改革不是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源,而是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出路所在。再次,要看到当前遇到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不论其有多么复杂与艰巨,也都不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就国有企业冗员问题而言,虽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会有许多富余人员需要重新安排就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吸纳工人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现在,我国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这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把我国第三产业的水平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则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我们是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冗员问题如此,国有企业所遇到的其他各种困难同样也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关键在于,对这些困难,应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态度。只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工作,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一定能成功,整个国有经济一定能搞得更好。


第9版(理论)
专栏:

  多渠道增资减债
张承耀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负债率过高是影响国有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把“拨改贷”形成的债务逐步转为国家资本金,煤炭、水利、水电、军工等四个行业今年要转完,其他行业也要抓紧进行。在改革之初,“拨改贷”是作为对企业“扩权让利”的一个补充措施而提出的,其目的就是在减少国家资本金投入的同时,让企业感到压力,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公司法》,企业也就不可能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而改造成为真正的有限责任制企业。因而,“拨改贷”并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盲目扩张、争资金、争项目的情况,相反,它却使企业的负债率大大提高了。这种情况说明,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明确出资者的出资权和法人财产权,就不能保证债权人的权利。
第二,1989年以后的基本建设经营性基金形成的债务,也要逐步转化为国家资本金。应该说,各种基本建设经营性基金在本质上都属于国家专项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支持某些特定行业的基本建设。但由于以前我们只管税收收取的数额,而不管投资发放的性质,因而它实际上变成了国家的无偿投入。现在,如果把这部分资金算成债权投入的话,利息率的确定必须合理,因为如果利息率太高,企业就借不起;如果太低,就可能变成无偿的了,国家就没有得到出资者的权益。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应该考虑建立一种能够吸收社会资金的体制,如发展各类投资基金,以努力吸收社会资金。
第三,选择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行股票或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国外股票上市的股份公司多数都是大型企业,而在以前,我国的上市公司许多是中小型企业,加之由于是按照条块分割的,每一家企业的规模就被切得更小了,实际上这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投机性。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从以中小型企业发行股票为主转变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行股票为主;从主要以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发行股票为主转变为基础设施企业发行股票为主。至于可转换债券,这首先要求企业股票上市,同时还必须意识到,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在实践中加强风险防范。
第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本级财政资金,解决一些骨干企业资本金不足的困难。这可以理解为是“政府扶持补一块”。实际上,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在用自己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企业中去了,对于原来中央直属的后来下放到地方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这种依靠财政资金从外部注资输血的方式,因受财政实力的影响,其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同时,要使这种方式真正起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与企业自我造血消化方式结合起来。
第五,鼓励企业主动用自己的财力,积极补充公积金和资本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企业负债率。对于企业来说,利润积累是最廉价的资金来源之一。这里遇到的根本问题是,有了利润之后,国家作为出资者,把多少利润留在企业?对此,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确定某种分配比例,既能使国家享有出资者的权益,又能使企业拥有稳定的利润留存收益。


第9版(理论)
专栏:

  搞好扭亏增盈工作
郑怀勋
当前,我国一些国有工业企业亏损严重。造成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体制性原因和非体制性原因两大类。体制性原因又分为企业自身原因和企业客观原因。企业自身原因,即机制弊端和企业管理滞后;企业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三条:一是传统体制留给国有企业很多历史包袱;二是十几年来改革的成本大都由国有企业承担;三是有关政策问题。非体制性原因分为结构变动性原因和成本上升性原因。所谓结构变动性原因,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某些产业的结构性衰退,加之衰退产业的退出障碍,引起该产业的行业性亏损。所谓成本上升性原因,是指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一方面由于形成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之后,企业产量增加和产品提价受到市场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各项成本要素,如劳动力价格和能源、原材料、土地等“稀缺资源”价格都呈上升趋势,抵消并超过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呈上升趋势。应该看到,体制性原因是由体制的弊端或不完善造成的;而非体制性原因则是工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客观走势,并在体制变动中被大大强化。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建立起市场竞争机制,并按价值规律大幅度调整了工农业等产业之间的比价,从而加大了工业品成本上升的幅度,造成一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为解决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采取一系列措施,现在关键是要狠抓落实。
一是强化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强化经营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优化配置的责任约束。强化的主要手段,首先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通过董事会聘任、解聘制度和监事会的监督制度(监事会须有外部监事),从组织上保证对经营者的强有力监督。其次是,明确规定在限期年份内不能扭转亏损的厂长、经理就地免职。第三是通过舆论宣传,对扭亏为盈、经营有方的优秀厂长、经理,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
二是对现有严重亏损企业的厂长、经理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对企业的盈亏事关重大,甚至成为一个企业衰败或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抓好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与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做好工作,需要调整充实的要及时采取措施。要将那些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较丰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团结协作、廉洁公正、开拓进取的干部充实到企业领导岗位。同时鼓励优秀厂长、经理兼任亏损企业的厂长、经理,推动亏损企业改进管理,扭亏为盈。
三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改革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把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到新水平。针对许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同市场经济要求严重脱节和滞后的现状,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市场经济,改革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宣传、讨论和培训活动,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此外,应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开展多种经营,提高现有大企业人力、物力的利用效率。
四是对传统产业的行业性亏损,必须把扭亏工作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对传统产业中困难企业的转产行为予以政策鼓励,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需封存和淘汰部分设备,可以按比例得到优先或优惠贷款或采用特别折旧率,或按封存和淘汰的设备数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等等。由于传统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就业问题特别突出,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部分人员失业所带来的冲击。


第9版(理论)
专栏:

  破产·兼并·再就业
黄速建
“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推进再就业”这项措施,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重组企业存量资产,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保证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规范破产。无论有多么错综复杂的具体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只要存在着竞争,每一个企业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能够生存下去,企业同样存在着生老病死的问题。如果不通过破产制度,将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国有经济的存量结构就得不到调整,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经营业绩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这些企业每存在一天,将占用和消耗社会的大量资源。如果对这些企业不敢实行破产,不断增加投入进行“抢救”,结果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实际上已经破产的企业实行破产时,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规范地实施破产。要防止片面地从本地区、本企业的局部利益出发,不讲信用,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搞以逃债为目的的假破产、真逃债。
二是鼓励兼并。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其中,兼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负债率高、亏损严重,但没有完全失去生命力。这些企业若被其他优势企业兼并,可以使其有效部分恢复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兼并不像企业破产那样涉及面广、波动大、难度高,具有社会震动小、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利益等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大力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绩优企业和上市公司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多种具体的形式兼并近期或中长期发展有利的但目前经济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推动有效资源向大型企业、绩优企业和上市公司流动,从而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目前,国家出台了鼓励国有企业兼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需要强调的是,兼并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对被兼并企业的富余人员实行下岗分流,这是使被兼并企业恢复竞争力的一项根本措施。富余人员减不下来,不仅被兼并的困难企业活不了,而且优势企业也将被拖垮,国家支出的成本将付之东流。在鼓励企业兼并时,还要提倡企业联合,通过优势互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三是推进再就业。我国国有企业中本来就有许多富余人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关键,是各级领导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已进入结构优化升级、企业优胜劣汰的新阶段,必须切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走破产、兼并和职工再就业的路子。在推动企业破产与兼并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兼并企业不顾自身的经济利益,无条件地接受被兼并企业的全体职工。无论是对兼并企业还是被兼并企业、破产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而言,进行企业破产与兼并的一个最大的难点问题,就是企业下岗职工、破产企业职工和被兼并企业中兼并企业不需要的部分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再就业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上述职工的生计。如果不努力地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企业的破产与兼并便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也难以真正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推进再就业过程中,下岗职工的择业观念与就业观念一定要转变。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杜莹芬
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些企业生产和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劳动无定额,物耗无核算,质量无检验,资金设备的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力,形成“高消耗低效益”的状态。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滞后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问题;国有企业扭亏的根本出路,在于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搞好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因此,必须建立起企业领导人员选拔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企业领导者监督机制。当前,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把整顿和建设企业领导班子放在突出的位置,需要调整充实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领导人员驾驭企业走向市场的能力。
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必然会有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并非要等到转变机制完成后再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走集约化经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道路。企业集约化经营战略有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着眼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着眼于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为此,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机制,使内涵扩大再生产成为企业的一种内在要求和自觉的行为规范。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大有潜力可挖。目前,不仅要重视传统意义上的挖潜,如清仓核库、修旧利废、增产节约等,而且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实行组织创新;并要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高职工素质、技术装备素质、企业管理素质等在内的企业整体素质,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拓新市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和物化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逐步达到和超过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归根结底是企业行为。要认真组织实施“九五”企业管理纲要,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学邯钢活动,抓好企业各项基础工作,以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为重点,严格管理,奖惩结合,切实改变不少企业管理松懈、基础工作薄弱的状况。企业在严格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要注重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企业领导人员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苦练内功,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理论界应重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关注改革中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及时总结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建立新时期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理论。政府应该结合自身的职能转变,为企业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重视企业经营管理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工作,营造一个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气氛。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已经日益成为影响这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动力已经由政府推动转向市场推动、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主动要求上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也日益踊跃,不少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目前世界范围的企业经营管理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应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