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传播科技富万家
——农村科技带头人李常水先进事迹之二
本报记者吴兴华
“李常水种柑桔致富了!”消息传遍了五岭山麓湘粤边界。远近几十里的农民都来找他买种苗,学技术。李常水盼望的传播科技,帮助乡亲们致富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把自己刚刚起步的水果种植规模控制下来,把主要精力放到传播果木种植技术上,帮助一户又一户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还在1983年,乡亲们开始试种蜜桔时,李常水便把传授种果技术当作自己分内的责任。他一户一户去指导,告诉村民们怎么挖穴,如何下底肥,怎样保护苗木过冬。他担心村民们记不住、记错,又把技术要点写成条子,一户一户送到种果村民的手里。他挤出时间编写水果种植技术资料,自己刻钢板自己印,上门求教者都发一份。想种果的农民缺钱买果苗,他不收钱。
1984年,李罗村要把后山种了七八年不结果的360株蜜桔承包出去,5年的承包费共为700元。李常昭和罗六刚想包,又担心没有技术。李常水鼓励他们:“赶快包下来!”并许诺:“技术,我包下来!”李常水给他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从施肥到修剪、杀虫、打梢、保花、保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到现场指导和示范操作。在李常水精心指导下,那片桔园第二年就挂果了,第四年,达到2万多公斤,收入2万多元。在李常水的帮带下,李常昭又承包了一块荒地,种上桔树、柰梨、金沙梨、皇冠梨等果树,现在,他一年收入6万多元,走上了富裕之路,花了11万多元,盖起了三层的新楼房。
李常水把帮技术与扶贫、扶志结合起来,帮助乡亲致富。他先后拿出2.8万元,2万多株苗木无偿送给贫困农民。9组村民黄建华,见常水种果发了,也想拥有自己的果园。没有资金,常水赊给他400多株苗木,又先后三次借给他2600元改造“小老树”。在常水的帮助下,黄建华的果园第三年产果2万多公斤,成为笠头村先富户之一。
邻居刘宁标,1985年独立门户时,背了一屁股债。他以为自己没希望翻过身来。1986年,村里出现种果热潮。李常水看到刘宁标按兵不动,便说:“宁标,大家都种果,你也种吧!”刘宁标说:“没有钱买苗子!”常水说:“这还不好说,到我那里扯来种下去再说。有钱就给,没钱就算了。”压根儿不想种果树的刘宁标又说:“常水啊,没地方种。”常水说:“我看过了,对门岭上可以种。”刘宁标不好拂去李常水的好心,带着儿子上山开了一块地。快过年了,天下大雪,刘宁标坐在家里烤火。一天,李常水扛了锄头推门进来:“宁标,挖山去!”刘宁标说:“天还这么冷,等暖和一点再去吧!”常水说:“桔树开春就要下种,耽搁不得。我们一起去挖吧!”说完,就拉着刘宁标往外走。这时,山上结着一层厚冰,滑得迈不开步。他俩就用稻草绑在鞋子上,一步一溜往上爬。刘宁标被感动了:他这是一心把我往富路上推啊!在李常水手把手的帮教下,施肥、修枝、保花、保果、治虫,刘宁标都成了行家里手。后来,他又开荒种下200多株桔树,100多株蜜桃、柰梨和枇杷。近几年,光水果一项,每年纯收入就有1万余元。他又向常水学习科学养猪的技术,一年养肥猪10多头,年纯收入3万多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李常水帮一个,富一个。村里村外的农民都亲切地叫他“李师傅”。李常水对这个称呼特别喜欢,也认可自己就是要做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在李常水的带动下,笠头村80%的农户种上了蜜桔等果木。水果面积由1982年的25亩发展到3100多亩,涌现了一批规模经营大户,人均纯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村民存款余额达300多万元。
李常水常说,一户富,不算富;一村富,也不算富,要全乡、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了,才算富。他在帮助笠头村村民致富的同时,走出笠头村,走出宜章县,播撒科技火种,帮助邻县、邻省的农民致富。
与宜章县相邻的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凤头村农民陈洪街承包的桔园不结果。1986年,58岁的陈洪街慕名到笠头村请李常水去现场指导。李常水有求必应,骑车跑了10多公里到陈洪街桔园。察看后,他对陈洪街说:“不结果的原因是没有剪枝,施肥不当,杀虫不及时。”并制定出一个改造方案,写在纸上,交给陈洪街。为了让陈洪街的桔树尽早挂果,李常水多次骑车去陈洪街家,指导打梢、治虫。一次,在去陈家的路上遇上大雨,李常水浑身被淋得透湿。到了陈家,没等衣服烘干,就往桔园走。第二年,陈家桔园就产桔2500公斤,第四年产桔2万多公斤,收入3万多元。陈老汉对常水感激不已,但常水来指导,饭不吃,东西不收。1994年,陈老汉听说常水盖了新房,跑了10多公里,送上一个500元的红包。常水无论如何不收,说:“老人家,我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情,不用谢。你老人家富起来了,我心里就比什么都高兴!”陈老汉逢人就说:“李常水那个人,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李常水感到,要把果木高产技术迅速地传播开,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二传手”、“三传手”、“四传手”,才能形成燎原之势。他确定37名种植大户作为他的第一批“二传手”,自己掏钱办培训班,编技术资料,讲理论,手把手地教,再通过他们传给四周的农户。
1988年,天塘乡猴子冲村的谭峰高考落第,感到前途无望,无可奈何承包了组里的15亩桔园,由于不懂技术,桔树开花不结果,买了植物刺激素也不会用,急得直跺脚。谭峰和两个弟弟骑车跑了20多公里来到笠头村找李常水。李常水像对待亲人一样接待了他们。他多次上门讲如何剪枝、追肥、杀虫,还送园艺科技书给他们。第二年,谭峰的桔子丰收了。以后,他们经常来往,谭峰也成了技术能手。李常水鼓励谭峰说:“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青年,应该帮助乡亲们致富。”从此,谭峰像李常水一样,到处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成为宜章县“十佳青年”、省“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15年来,李常水带出了240多名“二传手”,“二传手”又带出一批批“三传手”、“四传手”、“五传手”,把农业科技的火种撒播在村村寨寨,加快了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据统计,全县23.9万人已脱贫,脱贫速度居郴州市首位,其中靠种果脱贫的近30%。
现在,李常水年收入约4万元,但他带出的种果户,有的收入10多万元。每谈到这一点,李常水坦然地说:“我自己虽然还不算太富,但看到这么多乡亲富起来了,我就高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魏建昆取得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重大成果
本报石家庄5月26日电新华社记者杨树勋、本报记者李新彦报道: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农业专家魏建昆从事农业科研40年来,在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引起国内外科技界的重视。加拿大将他们的国家农业最高奖——“国际成就奖”授予魏建昆,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
早在60年代初,魏建昆就在李竞雄院士的指导下,发现了T细胞质玉米的不抗病现象,并建议我国停止推广这种玉米。而有的国家对这种现象未能及时发现,结果造成1970年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5亿公斤。为了探寻农作物抗病抗旱的理论,魏建昆与美国著名科学家斯达德曼合作,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玉米细胞质的质量与其抗病抗旱等抗逆性能有着对应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细胞原生质理论,为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找到一个方便之门。
魏建昆的农作物抗旱抗病研究,多次走在世界同类研究的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验,首次查明了自然界有一种专门使C细胞质玉米致病的病菌,即小斑病菌C小种。这项成果在世界科技界引起强烈震动,普遍认为这为避免杂交玉米造成重大损失作出了贡献。美国植物病理学会特吸收魏建昆为会员。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研究,又首次找到使野败型水稻致病的病菌,即“野败”小种。这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七五”开始,他主持农业部重点课题,对小麦、玉米抗旱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揭示了干旱对小麦、玉米造成伤害的机理,提出了作物抗旱的综合生理指标。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魏建昆在科研中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农民,尽快使高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发现C小种后,他和合作者很快研究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应用方法,并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推广。他主持的小麦、玉米抗旱研究和一套抗旱栽培技术,已在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省推广上千万亩。他主持的中加合作旱地农业项目,已有几项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这些成果又变成了农民可直接应用的实用技术。如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每亩可增产60多公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际命名“杨振宁星”
本报南京5月25日电记者杨明方报道:今天,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举行仪式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已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据悉,该星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35亿公里,公转一周需3.34年。
1956年,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合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新理论,并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蔡冠深行星科学奖”首次颁奖仪式同时举行。该奖是去年3月由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先生捐资人民币100万元设立的。“彗木相撞预报”等十余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日频频断流令人忧
缓解黄河断流刻不容缓
本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近年来却频频发出断流的警报,成为制约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5月22日,国家环保局召开黄河断流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讨会,共商缓解黄河断流大计。与会专家指出,必须加强流域生态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尽快走出断流困境,重振黄河雄姿。
据了解,黄河断流自1972年开始后,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道长度均逐年增加,26年共有20年发生断流。按90年代前7年中断流6年的趋势预测,到2000年以后,黄河下游将会年年断流,或至少出现10年断流8次、9次的局面。愈演愈烈的黄河季节性断流,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干扰了群众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潜在影响,如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及土地资源退化、水产资源损失等。为此,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玉庆指出,黄河断流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和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我们必须采取有力对策改变断流现状。
与会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对水资源实行严格配额制度,使水利用计划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间得以平衡。二要建立节水机制,把黄河流域及沿黄地区高度膨胀的水资源需求坚决降下来。三要建立流域水资源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开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四要加强黄河引水工程管理,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五要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坚持不懈搞好水土保持,改善流域生态恶化状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工程百万企业献百万活动”启动
本报北京五月二十六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今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拉开帷幕,“希望工程百万企业献百万活动”正式启动。此项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十一月底。其间,受中国青基会委托,中国工商银行将在其所属的分支机构的会计营业厅(台)代收企事业单位(包括工商个体户)的希望工程捐款,以在本世纪末基本完成青基会累计救助失学儿童二百五十万至三百万名,援建希望小学六千所的历史使命。今天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捐款二百二十万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筹备有序
本报讯记者温红彦、李仲春报道:旨在了解西藏建设成就、了解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概况和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进展的首届中国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将于七月二十九日开营,目前筹备工作进展顺利。记者在日前召开的组委会筹备工作汇报会上了解到,此次中国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活动是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首次提出的,先后得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香港大学、中国科协、团中央、全国学联、中科院等的热情支持。此次去西藏参加夏令营的人数不超过三十人。据悉,此次夏令营的主要活动地点有拉萨、达孜、羊八井、日喀则和定日等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石油钢管生产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本报讯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战,一座现代化的年产30万吨大口径石油钢管生产装置在上海埃力生国际高科技工业园内拔地而起,并正式投入生产。这条高起点、高科技、高水平的高频直缝焊石油钢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我国的石油钢管生产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碳钢焊管的需求急速增加。到2000年,我国将需要石油输送管200万吨以上。而且周边的东南亚各国也在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工程,焊管市场缺口很大,前景广阔。我国现在石油输送管普遍采用传统的螺旋焊管生产技术,其工艺设备落后,产量低,成本高,远远不能适应石油天然气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状况,该公司大胆引进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石油钢管生产线,并进行吸收、消化、创新,使其更加完善,效率进一步提高。工程总投资为1.2亿美元,其中第一期工程年产就达30万吨。这些产品问世后,以其高质量、高品位的优势,迅速抢占了钢管市场的制高点。仅5月份就有20多个国家的用户前来洽谈出口业务,产品大量出口。
(张恭春齐新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