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如何创造中国现代家具风格
刘治平
我国家具设计水平偏低,亟待提高,这在《没有设计的“家具大世界”》一文(见本报3月30日第四版)中已经谈及。今后10年内,全国家具需求量将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如何迅速提高家具的设计艺术水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们认为,今后家具设计艺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创造出中国现代的家具风格。
中国式的现代化
李书才(北京建工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家具必须用硬木,这离人民生活比较远,但就像京剧一样,作为传统的艺术应该保留下来。问题是怎样才能搞出中国式的现代家具?这是需要探讨的,就好比城市规划,不能说修了几个亭子便是继承了古都风貌。
李凤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国外分高档家具和实用家具两种,高档家具不仅材料好,构造、造型、色彩也讲究,耐看,用的时间也长一些,价钱当然高。另一类是实用家具,价钱低,淘汰更新快。我观察英国,实用家具为主流,占70—80%,总有10—20%的家具设计特别怪,纯粹讲形式,表现一种艺术流派,造价很高,但也有人买。我国也有一类属于观赏家具,强调的是审美功能。在中国的家具设计发展史上,明代家具体现了古代设计的最高水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陈设效果,有的宾馆饭店就将明式家具陈设在大堂,国外也有一些很讲究的场所或家庭摆一两件中国家具作为陈设,只是为了表明趣味。当然这不是主流。今后的家具设计应与民族、地域、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相适应。
罗无逸(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不能一提民族特色就是仿古,这种理解是不对的,提倡民族传统,更需要创新。比如最近市场上有一种模压家具,本来很好,省料省钱,可偏要搞雕龙画凤,我看着不舒服。应该创造现代中国的东西,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是现代的。欧式可以借鉴,但不是主题,主题应是创造中国自己的东西,搞出既是现代的又有中国特色的家具。
李凤崧:盲目崇拜不好,欧洲风格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目前家居空间都比较小,欧式大衣柜、沙发搬不进电梯,老百姓叫苦,看着挺好,不实用。应该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设计出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款式。在实用的基础上力求美观。
王岩明(北方工业大学讲师):家具风格应多样化,目前欧式家具风行,但我接触的很多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情有独钟,偏爱中式家具。最有代表性的红木家具太贵,工薪阶层买不起。应该设计生产一些非红木的传统家具,满足喜欢中式家具的消费者需求。
与室内装修风格相协调
罗无逸:要让家具设计和建筑、装修结合起来。现在很多专业设计人员都在给宾馆搞设计,其实面向家庭的家具设计比起搞宾馆设计来说更有生命力。我认为,应该更关注民用家具的设计。
李书才:家具在室内占的比重很大,对室内效果影响明显。现在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完全脱节,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学校教育应强调多途径培养,既学规划、单体建筑,也要学室内装饰与家具。
罗无逸:家具行业应该批量小、多品种,设备转换更要快。行业协会可以在宏观调控、发展方向上起作用,先抓几个点,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然后以点带面,引导市场。
李书才: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不行了,几年都做一个产品。日本曾有一个家具代表团访华,其中的厂家超过100名员工的只有两家,超过200名员工的没有,一般都是二三十人,不可能大,工艺设备也都是多功能的,从订货到送上门只用两三天时间。小厂可以满足个性化和经常更新的需要。
王岩明:根据我国目前家居环境普遍较小的特点,还应该提倡家具的多功能性。另外,求异是个趋势,厂商应该抓住这种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
不忘资源和环境保护
李书才:中国是个缺林的国家,偷采超采现象很严重,连九寨沟等原始森林也遭到破坏,这和家具制造有关,我们看了非常痛心。而德国90%的家具都是人造板。
罗无逸:设计上要考虑实用、美观,还要考虑节约木材,不讲木材综合利用不行。很多厂家不考虑资源问题。我曾建议一些厂家把沙发木扶手改进一下,不必太宽,他们不以为然,认为好销就行。应该发展一些以钢代木的家具,在这方面,我们设计者有责任引导市场,不要认为市场开放了,就都以市场为导向。
除了专家的意见外,笔者还采访了一些家具用户,请他们就家具设计艺术谈谈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对现代都市人来说,居室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供人憩息的场所,人们对安居环境美的追求已日渐强烈,于是人们对室内装饰,尤其是作为装饰家庭占主体地位的家具在不知不觉中讲究起来。家具,是家的组成部分,不再单纯具有实用价值,还应讲究对人的精神的愉悦,更有情调,与主人的个性、审美和谐统一,相映成趣。和谐即美。就家具而言,对和谐的追求,重在量体裁衣,应当根据你自己的支付能力营造出一份适合于你自己的和谐。
专家与用户有许多颇具见地的想法,但要提高设计水平,还要依靠生产者和设计师。我们期待着!


第4版(副刊)
专栏:谈画录

  《魂系山河》赞赏
沈鹏
时代孕育豪情,艺术呼唤崇高。从标志着近代史发端的鸦片战争一段历史中,钩沉,发掘,提炼,凝聚,塑造出鲜活的群体形象,李延声同志的《魂系山河》,经过长期酝酿,历时两年,终于在香港归期迫近的日子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这是一套高2.8米、宽60多米的重大题材的中国画历史长卷。题材本身要求艺术上采取再现的调式,但是再现不是也不可能是铺叙罗列。我们毋宁把《魂系山河》看作史诗性的作品。它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追思历史,寓深广的历史感于强烈的爱国主义之中;它突现史实的片段,用俯视角度作大跨度的扫描,又用近镜头逼近特写。由六大部分组成的这套《魂系山河》,一开始就显示了洋枪洋炮袭击,清廷签订卖国条约以及林则徐大义凛然的奏折这样三个独立的旋律,接着抗争转为主旋律步步强化,以盛大场面表现抗英将士殉国的悲壮,虎门销毁鸦片的同仇敌忾,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澎湃怒潮,这中间又突出了首先慷慨陈词并力行严刑峻法的黄爵滋、林则徐等八位改革开放的先驱者的形象,画面推波逐浪,跌宕起伏,然而作者并没有“廉价”地敷衍一个“乐观”的结尾。“圆明园沉思”为这套组画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1861年雨果愤怒斥责的强盗行径至今还在警策后人,成为全世界历史的教训。
这套历史画对作者的认识水平、概括能力、艺术技巧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每个观者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设想,而作者却要调动他的全部积累,从全部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属于他本人的独特语言。这套历史画,首先是历史的人物画,而人物肖像的刻画又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李延声同志的可贵,在于他知难而进,将形象的探索与历史的思考相统一,将历史人物的肖像置于当今时代的认识之中。李延声早在1985年举办的《正气篇人物画展》,从屈原、荆轲开始直至现当代,画了近百个历史人物,弘扬民族正气,歌颂民族脊梁,在他的创作中有一条鲜明的锦线。再追溯李延声的经历,他原名延生,已表明了他的生地,时在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不错,他曾是令人羡慕的红色种子,然而“文革”的浪潮席卷之下,立即成了最底层的黑后代,紧接着在山西过了八年煤矿生活,他画了系列矿工劳动者。以上,已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调。近作《魂系山河》可以看作他全部生涯、全部艺术的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与结晶。画家的良知从生活与历史的底蕴找到了深刻的形象性语言。
《魂系山河》幅面大,作者对外部形式的这种选择,取决于主题内在张力的发挥需要达到何等程度。画上林则徐等八位先驱者比真人更高大,既适应远距离观看,又具有雕塑般的厚重感。作者考虑到这一大幅作品与一般小品在格调上、手法上有着质的区别,特别强调凝重、浑厚的悲壮之气、阳刚之美。除了文字与印章略敷色彩以外,全部发挥中国画特有的墨的效应,尤其是浓墨在对比中的运用强化了作品激越、高亢的调子撼人心魄。在作者“知难而进”的创作过程中,自然也遇到如何庞大而不空泛,充实而不迫塞,丰富而不繁琐,以至绘画性与装饰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与细节描绘的穿插,还有虚实、轻重、动静、雄秀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等等,可以说中国人物画遇到的问题在《魂系山河》里都要遇到,都要求作者以大匠运斤的魄力与功力尽广大与精微之能事。单是作品第二部分国殇累累中站立着的一匹“节马”(鸦片战争里殉国的节烈之马),便显示了作者的匠心,从暗淡中勃发生气与希望。面对《魂系山河》这一巨制,要细论其得失,尚非本篇短文所能胜任。在最初的构思确立的同时,怎样画与画什么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主题的深化全靠形象的深化。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巨制体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家的良知,超越了颓唐与玲珑,摒弃了猥琐与短见,直入时代漩涡的深处,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魂系山河》的潜在语言始终是:
毋忘国耻,振兴中华!
(魂系山河——庆香港回归祖国李延声画展将于4月26日至5月3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上图为作品的局部。


第4版(副刊)
专栏:海外艺苑

  “音乐的前提是倾听”
江霖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已经到京,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
祖克曼先生是一位具有高超演奏技巧的大师,他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水准享誉世界,被国际音乐评论界称为“我们时代卓越的小提琴家”。
祖克曼1948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父亲是一位从华沙流亡到特拉维夫的小提琴家。祖克曼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8岁那年,他在父亲处学习了一年的小提琴课,就考取特拉维夫音乐学院。祖克曼在这里遇上了大名鼎鼎的伊萨克·斯特恩。斯特恩很为祖克曼的天赋和勤奋所赞叹,经过他的运筹,祖克曼14岁时获得了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来到美国师从小提琴教育家伊凡·加拉米安,完成了在朱利亚的学业,祖克曼又到斯特恩的培训班继续深造,得到最后一番精雕细琢:“他教会我不是把音乐作为职业,而是把它作为生活方式来对待。”祖克曼后来曾回忆这段学习的岁月,在五年的时间里,他最少花费了一万小时,练习了作为一名小提琴家必须掌握的曲目。“一万小时”,这即是说,在整整五年的时间里,祖克曼无论寒暑节假,平均每天要用五个半小时练琴。1967年5月,祖克曼在列文特里特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获得一等奖,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小提琴独奏家的地位。
祖克曼初登舞台时的保留曲目大多是德国作曲家的作品,凭借特有的自信,他经常对一些不很出名的曲目进行研究,不断打破了保留曲目的老框框。祖克曼还经常演奏中提琴,1974年,他又开始了指挥生涯,先后担任了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和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有人向祖克曼提出如何能够兼顾小提琴、中提琴和指挥这三种高难度的行当的问题时,祖克曼回答说:“当然,所有这三样都很难,但这三样都与音乐有关。14岁时我就开始演奏中提琴,因为我在演重奏乐时想知道舞台的另一面是什么样子。小提琴、中提琴、指挥有共同的起点,因为音乐的前提是倾听。一个人只需要非常严格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的天赋引入正轨。”
在中国的访演活动中,祖克曼将同长期默契合作的钢琴家马克·耐克鲁格共同演出贝多芬、莫扎特和弗朗克的奏鸣曲。


第4版(副刊)
专栏:邮苑

  方寸细品茶文化
孟春
在当今世界,茶与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三大饮料。而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具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今年4月8日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并未直接表现茶叶品种,而是以茶树、茶圣、茶器、茶会为题材,着重表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茶》邮票全套4枚。第一枚为“茶树”。邮票主图是位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的一棵大茶树。它高11.8米,树围约9米,树龄已逾千年,至今仍枝繁叶茂。邦崴古茶树是野生型茶树到栽培型茶树的过渡型茶树,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它充分证明了“茶树原产于中国”、“饮茶源于中国”这一论点。
第二枚为“茶圣”。主图是竖立于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院内的陆羽铜像(见下图右)。陆羽(733—804),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一生事茶,孜孜不倦,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我国茶叶的起源、栽培、采制、品饮作出了系统总结,对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邮票上的陆羽,发束纶巾,身着逸士长服,脚着麻鞋,右手执《茶经》,左托茶碗,神情专注而执著。铜像背景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红色建筑和郁郁葱葱的龙井茶园。
第三枚为“茶器”。1987年4月,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唐代地宫中出土了一套金银茶具,有焙炙器、炙茶器、罗茶器、贮茶器、点茶器等10余件,据考证是唐僖宗所供奉。从这套做工精细的茶器中可看出唐代宫廷茶道的庄严、奢华、繁缛、讲究。同时,由于这套茶器被用作敬祖礼佛,说明了茶在宫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茶器”邮票选取其中一件鎏金银茶碾为图案。这件银茶碾通高7.1厘米,横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重1168克;底外錾有铭文,记载了茶碾的制作年代、重量、工匠等资料。
第四枚为“茶会”。茶会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常见形式,也是诗人吟咏、画家作画的重要题材。此枚邮票主图为明代画家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局部)(见下图左)。该画描绘了清明时节画家与朋友在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边煮茶品茗、赋诗唱和的情形,以此表现古代文人以茶会友、亲和礼让、清节砺志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自然清静、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朝鲜血海歌剧团再次访华
应文化部邀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血海歌剧团《凤仙花》剧组将于4月底来我国进行为期20余天的巡回演出。这是享誉国际的血海歌剧团第四次来华访演,也是参加由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的第一个外国艺术团。此次活动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暨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承办。
7场11幕大型歌舞剧《凤仙花》,是根据金正日同志1957年6月在“文学之夜”活动中为青少年学子们所讲的神话故事《凤仙花》改编而成。全剧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突出表现了惩恶扬善的思想主题,使观众在颂扬真、善、美的艺术创作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朝鲜艺术家精湛、绝美的艺术风姿。到目前为止,该剧已在朝鲜演出90余场。
《凤仙花》将在北京、青岛、上海、长春等地巡演。(钟俨)
(附图片)
朝鲜歌剧《凤仙花》剧照


第4版(副刊)
专栏:服务窗

  音乐爱好者的指南
世界著名唱片评论杂志漫谈(一)
耿纯
自从1877年,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滚桶式留声机以来,人们就开始了记录和保留声音的时代。十年以后,另一位发明家伯林纳发明了圆盘式留声机,并于1901年开设了胜利公司,开始大量生产圆盘式唱片。从此,人类就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音乐软件生产历程。时至今日,世界上音乐软件的种类与数量已浩如烟海。
自从有了音乐,同时也就产生了乐评人;自从有了大量的音乐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的唱片评论杂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高水平、高质量的唱片评论杂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权威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唱片评论杂志有三种。一种是美国的《TAS榜》,其上榜的唱片,必须要具有当时最优秀的录音技术水平。TAS榜的上榜片,不是固定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上榜片的排位顺序会有所变动,还经常有新片上榜、旧片落榜的现象。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论重点是唱片的演绎水平,兼顾唱片的录音技术质量。由于全部评论家均为英国人,所以英国出品的唱片上榜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日本的《唱片艺术》杂志是由日本著名的老一代评论家志鸟荣八郎先生主办的,由于是一批对音乐有着深刻理解的老一代评论家,所以《唱片艺术》的上榜片,也以富尔特·温格勒、托斯卡尼尼等老艺术家的作品为多。
影响较大的中文版的唱片评论杂志有两种。一种是台湾刘汉盛先生主编的《唱片购买指南》,其内容选自《TAS》、《企鹅唱片指南》和《唱片艺术》杂志,按原评论杂志排序。译文客观、准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另一种是香港陈英光先生主编的《CD圣经》。每年出一本,年年进行修订。古典音乐部分,主要参照《TAS》、《企鹅》和《唱片艺术》,但增加了轻音乐和中国音乐,这对于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了解高水平的通俗音乐和中国自己的经典音乐和近代创作作品,提供了参考。只要音乐爱好者能够了解上述音乐评论杂志各自的特点,一定会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收获。


第4版(副刊)
专栏:

  “全国交响乐团电视展演”开幕在即
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由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音乐厅”栏目发起并主办的“全国交响乐团电视展演”活动将于四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开幕。此次活动将通过电视转播的形式将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特色的交响音乐会搬上荧屏。天津、陕西、内蒙古、新疆、广州、昆明等地的交响乐演奏团体已将其音乐会节目摄制完成,将在此次活动中陆续播出。四月二十六日,活动组委会将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开幕式音乐会,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一百六十名乐手将合作演出中外名曲。(钊)


第4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总政歌舞团推出军营新歌
为迎接建军70周年,总政歌舞团最近推出了一批军营歌曲新作品,已录制完成,通过舞台、电台、电视台与听众见面。
坚持为兵服务,是总政歌舞团一贯坚持的建团方针。去年底到今年初,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总政歌舞团由团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多个演出队奔赴各地基层连队,连续为部队官兵演出40多场,受到热情欢迎和好评。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又组织创作人员创作。在歌曲新作中,有队列歌曲《千万个张思德跟上来》、《只要党需要》、《英勇战斗黄继光》、《火中凤凰邱少云》、《请喊我一声雷锋》、《踏着苏宁的脚步走》。此外,表现生龙活虎军营生活的歌曲《第一次》,反映我军在新时期继承前辈光荣传统、保持军队革命本色的歌曲《翻山越岭过大河》,表现我军新型的官兵关系的歌曲《是谁走在最前头》等,也是以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风格构成。(大鹏)


第4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西部高原上的无名雕像
由总政话剧团拍摄的6集电视剧《坐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的称赞。这是继《八个活着的人》、《走出空白》后又一部反映总参测绘兵生活题材的电视剧。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该剧题写了片名。
《坐标》以中央军委命名的“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成都军区测绘大队为原型,着重描写了三个测绘兵的家庭和一群年轻可爱的测绘兵的生活,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充盈于他们身上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战友情,通过展示一群普普通通的测绘兵的生活,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军人那种长期默默的奉献精神。这个剧的总体风格是朴素真实而又抒情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竭力去深入人物的家庭,深入人物的情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展现了西部高原上的无名雕像。
该剧编剧是秦方,导演林达信,主演有翟万臣、庞敏、杜源等。(付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堂·吉诃德》再上舞台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已经独家代理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一九九七年度在北京的全部商业演出,在首轮演出《天鹅湖》圆满结束后,第二轮演出于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将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推出四场古典芭蕾名剧《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在艺术上的成就,与《天鹅湖》不相上下,其中一些精彩片断,已成为当今国际芭蕾比赛中考验演员技巧水平的“试金石”。(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香港回归纪念币面世
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随电冰箱赠送香港回归祖国纪念币。这套包括七币一章的铜质镀银纪念币是由香港中银钱币有限公司出品的,面值十八点八○港币。另外长岭公司还准备向消费者赠送一套六枚由上海制币厂铸造的二次镀金香港回归纪念币。(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