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会见埃及总理詹祖里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罗辉)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正在访华的埃及总理卡迈勒·艾哈迈德·詹祖里,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朱镕基热烈欢迎詹祖里访华,对有机会在北京与老朋友见面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三年前,我有幸作为你的客人访问了美丽的埃及,那次愉快的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我们十分重视总理阁下的这次访问,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和李瑞环主席已经同阁下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见、会谈,并签署了几项双边合作协定。我相信此次访问会促进中埃两国面向21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詹祖里说,埃中两国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加强两国友好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埃及政府非常重视他的这次访华,他本人对这次访问的结果感到满意,认为它有助于推动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继续发展。
朱镕基说,中埃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重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中埃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两国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十分重视加强同埃及的经贸合作,对同埃方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持十分积极的态度。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持续、稳步发展。目前,双方正在探讨扩大经贸合作的新途径、新形式。我们相信,在加深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两国的互利合作将会日益扩大。
参加会见的有中国政府陪同团长史大桢、中国驻埃及大使杨福昌、外经贸部副部长陈新华、外交部部长助理吉佩定。
今天上午,詹祖里会见了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贝宁国民议会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罗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议长布律诺·阿穆苏率领的贝宁国民议会代表团。双方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全国人大同贝宁国民议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乔石对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国和贝宁的关系很好,中国全国人大同贝宁国民议会之间也有着很多的往来和交流,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互相支持与援助。中国希望贝宁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
乔石介绍了中国经济建设情况。他说,近20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乔石说,我们希望国际上有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中国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我们也注意国内12亿多人政治和经济上的稳定。“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局面,不可能把经济建设搞好。”
阿穆苏说,贝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贝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贝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援助。
他说,贝宁看到中国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发展经济和建设新社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贝宁人民关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参加了会见。
代表团是应全国人大常委会邀请访华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三代领导人的嘱托
——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现代化建设纪事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张钊新华社通讯员张卫星本报记者李成华
编者按:今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建立48周年纪念日。48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这里刊登的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现代化建设纪事,大体上反映了这支部队40多年来,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为保卫祖国的蓝色疆土、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们的经历,正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乘着迭起的春潮,人民海军近两个月来先后派出两支舰艇编队访问美洲和东南亚。
这两支令世界瞩目的出访编队的“旗舰”“哈尔滨”号和“青岛”号,都来自某驱逐舰支队。
毛泽东主席写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一九五四年,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诞生,一代代官兵成为人民海军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一九九五年金秋十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海军并观看海上演习。
辽阔海空演兵布阵,一场现代“海战”拉开了帷幕。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作为水面舰艇群的“旗舰”,带领编队同时向空中、海面和水下目标发起迅猛攻击,各类导弹相继发射,全部命中目标。江主席目睹了我国新型导弹驱逐舰在演习中的雄姿,高兴地说:“打得好!打得好!”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第一代驱逐舰舰员刘子庚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四十多年前,他作为“洛阳”舰上的水兵在毛主席身边度过了一生最难忘的幸福航程;他当国产第一艘导弹驱逐舰舰长时,驾舰护送邓小平同志出海视察;今天他又和战友们在我国第三代驱逐舰上接受江主席的检阅。这位共和国的老水兵深切地感受到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走过的光辉历程,无不凝聚着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深情的关怀。
一九五三年二月,毛主席首次登上由人民海军水兵驾驶的战舰。在连续三天四夜的航行中,毛主席与官兵们亲切交谈,问装备性能,了解水兵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登上驾驶台,钻进狭小的机舱,边问边看。随后,毛主席一连五次写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毛主席的题词集中了全民族的愿望和意志,成为照亮人民海军航程的灯塔!
一九五四年,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诞生。四艘从苏联进口的驱逐舰被分别命名为“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和“太原”号。当时,它们是人民海军拥有的最强大的水面战斗舰艇。
提起第一代驱逐舰,年逾古稀的苏军不禁感慨万千。他是这支驱逐舰部队的第一任军事主官,是“鞍山”舰的首任舰长。当初,官兵们没有驾驭现代化大型战舰的经验,但他们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掌握了独立操作的本领,并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从熟悉舰体结构、武器装备到对空中、水面、水下目标实施攻击和防御等所有六个科目的训练,比苏联训练教范规定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毛泽东主席始终惦念着人民海军的第一支驱逐舰部队。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建军三十年之际,毛主席委托周恩来总理来部队检阅了“鞍山”舰等共和国海军的第一代战舰。次日,毛泽东、周恩来又在青岛汇泉广场接见了包括这支部队主要领导在内的海军军官。毛主席再次对海军建设发出号召,要求海军官兵不要怕惊涛骇浪,要多组织海上训练。
从那时起,战狂风恶浪,练海上精兵成了这支驱逐舰部队生成战斗力的重要方式。一代又一代水兵用青春和汗水为这支驱逐舰部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个“摇篮”也哺育出众多的军中骁将。驱逐舰支队政委张中熹大校告诉记者,这支部队三十八年间共向海军乃至全军输送了军以上干部三十多名,师职干部数百名,还有一千多名官兵荣立三等以上的军功。
一九七九年,邓小平同志写下“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题词,为新时期海军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日,邓小平同志健步登上国产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开始了六个多小时的出海视察。
八时三十分,“济南”舰徐徐离开了码头,兴致极高的邓小平向舰上的最高处举目眺望。随后,小平同志走进会议室,为海军挥笔写下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题词。
这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指明了海军进入新时期后的建设方向。
18年过去了,“济南”舰官兵一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小平同志在题词中对强大海军必须具备“现代战斗能力”的要求。
作为我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在磨砺自己海上作战能力的同时,担当了繁重的装备试验任务。这艘舰服役25年来,先后完成了2200多项试验任务,获得100多万个试验数据,建立和完善各种条例280多种,为后续舰的生产和形成战斗力,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海军装备现代化的“开路先锋”。1983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为“济南”舰记集体一等功。
一次,为了进行舰艇抗风浪试验,“济南”舰驶抵台风频繁的某海域。一天,二天,三天,一星期过去了,大风一直没来。第九天,终于“盼”来了10级大风。那一天,风助浪势,浪借风威,巨浪像猛兽一样向战舰扑来。官兵们战风斗浪,连续工作了10个多小时,终于获取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性能优越的装备呼唤高层次的训练。我国新型驱逐舰首舰“哈尔滨”舰装备了全封闭的作战情报指挥中心,指挥员的指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哈尔滨”舰的指挥官们由此开始了历史性的跨越。他们带头掌握新装备,熟悉海军现代兵器,更多地了解外军,潜心探讨现代海战的主要作战样式和规律。
随着电子战系统上舰,“电子对抗”和“制电磁权”在训练中上升到重要位置。官兵们在训练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课题,潜心研究“软武器”系统的战术运用及“软”、“硬”武器的配合使用,训练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曾是共和国第一代驱逐舰最年轻的舰长、现为海军最年轻的驱逐舰支队支队长的杜景臣大校,在他27年的军旅生涯中,在海上航行了35万海里,出访过6个国家,先后10次执行国家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和大型军事演习。他以现代军事指挥官的气魄和胆识,开创了这支“海上精锐之师”军事训练的新局面。如今计算机模拟、战法研究、战术合成,又成了这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新方式。
严格训练使这支驱逐舰部队成为捍卫祖国海洋权益的“海上铁拳”。43年来,他们已累计航行130多万海里,完成9000多项新装备试验任务,创造了海军史上40多个第一。
江泽民主席为新型驱逐舰“哈尔滨”号题词:“做驾驭新型战舰的开拓者”,指引官兵们迈向新世纪的航程
1995年10月的一天,停泊在海军某军港的国产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悬挂满旗,接受江泽民主席与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军委领导的检阅。
舰长吴洪乐向江主席举手敬礼,激动地汇报说:“江主席第二次来我舰视察,这是对我舰全体官兵的极大鼓舞,您对我舰的题词‘做驾驭新型战舰的开拓者’,为我们驾驭现代化装备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牢记江主席的指示,管好用好新型战舰,让党中央、中央军委放心!”
江主席握着舰长吴洪乐的手,亲切地说:“你们驾驶这艘现代化的战舰,责任重大,也很光荣。”
这是江主席第二次登上“哈尔滨”舰。一年前,这艘国产新型战舰刚刚建成下水不久,江主席就风尘仆仆地亲临视察。他从右舷来到前甲板,详细询问了舰艇的排水量、主机马力以及装载的武器情况。舰长吴洪乐向江主席一一作了汇报。江主席说,海军是高技术兵种,你们要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技术,成为思想技术都过硬的海上精兵。随后,江主席来到舰上的大会议室,为舰员们写下了“做驾驭新型战舰的开拓者”的题词。
这是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对人民海军第三代驱逐舰的驾驭者的勉励与期望。
全舰官兵叫响了“驾一流战舰,做一流舰员”的口号。机电部门自编英语教材,通晓英语的机电长杜长余,自告奋勇担任教员,开辟了“甲板英语角”。早晨、课余、饭后,每天三个“英语半小时”,日积月累一年间,每人都掌握了700多个单词和一些简单的句型,人人能熟练地识别各种部件上的标签,能够进行“人机对话”,部门以上干部都能识读英文资料。
技术难关接踵而至。官兵们面对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力装置。“机电一体化”的新概念,使过去专门学“机”或学“电”的科班毕业的军官们,也遇到了新课题。为此,机电部门的53名官兵走进了海军工程学院。官兵们不逛街,不看电视,熄灯后还躺在床上打手电学。两个月后,官兵们人人获得了合格证书。
在进工厂接新舰期间,这艘舰还派出2000多人次,分赴全国50多个厂接受技术培训,全部以优良的成绩满载而归。官兵们独立驾驭着这艘现代化战舰驶入了大海。
“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青岛”舰副舰长王仲才,这位驱逐舰支队的佼佼者,从一位飞行员苦练成为一名能熟练操纵护卫舰和驱逐舰的副舰长。在3年时间里,他操纵多种型号的舰艇与舰载机协同训练,次次成功。
“兵专家”凌树林,一人能操纵不同专业的10部机器,绘制中英文图表50多种300余件,排除各类装备故障200余起。他撰写的《新型战舰传动装置故障的应急维修》,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如今,这支部队80%以上的舰上指挥官是“谋略型”舰长,800多名水兵成为“专家型”精武标兵。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这支满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情嘱托的驱逐舰部队,正开拓着更加辉煌的航程。
(附图片)上图为一九九五年十月,江泽民主席在青岛视察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新华社稿)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南加大农业投入
据新华社昆明4月19日电(记者徐玉长)今年云南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将比去年再增加7.5%,同时加大农业金融贷款。
云南由于过去农业基础薄弱,近年对这一产业一直很重视投入。云南省在“九五”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全省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预算,其中农业投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20%以上;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必须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全省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到18%。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业贷款贴息,支持农村集体和农民搞小型农田水利、改土造地、推广实用技术等。此外还规定,农业贷款的增长率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2个百分点以上,每年新增贷款规模的10%以上要用于农业。
据了解,去年云南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达41.5亿元,今年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增加额不低于3亿元。今年金融支农情况也令人欣喜,一季度,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观测哨站沿淮建联防联治斩“黑龙”
安徽治理淮河污染开始攻坚
本报合肥4月19日电记者刘杰、黄振中报道:日前,安徽省组织多路小分队,深入沿淮7个城市,在该省所辖400多公里长的淮河线上,进行环保教育和联合防治水污染科技攻关,全面拉开治理淮河污染第二个攻坚战。
安徽处于淮河的中段,既要接收上游排放的污水,本身又产生污染,治理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为此4次召开有关淮河污染防治会议,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大动作”:
——摸清工业污染源,全面实行排污达标倒计时。在去年6月和9月关停、取缔沿淮“15类”企业458家之后,各地又开展了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排污申报登记和COD总量指标分配。初步查清了省辖淮河流域共有县以上工业污染源2686个,随之编制了1997年达标排放计划,分别送达各地政府和企业,省及地市报刊刊登达标排放倒计时执行情况,年中亮黄牌,年底亮红牌,谁不治污谁就“死”,从而促进领导和企业加快行动步伐。今年实施倒计时计划的340家企业,已有83家企业顺利“过关”。
——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清洁生产,把污染消灭在源头。各技术小分队深入企业,面对面研讨,提供治污信息、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关键难题。省里召开了两次淮河水污染防治技术国际研讨会,同时吸引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参与,使一些本来无望解决的污染问题迎刃而解。蚌埠柠檬酸厂、蚌埠酒精厂、太和化肥厂等5家“国家级限产停产治理”的企业大见成效。在注重科技治污的同时,各地还千方百计筹集治污资金,仅去年全省淮河流域新上32个企业治污工程,总投资就达1.52亿元,今年又有340个企业治污工程开工,总投资需20亿元左右。
——加强治淮污染领导力量,落实组织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网络。省里组织各地市领导认真学习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精神,在党校开设环保专业课,做到一把手抓环保,盯治污。年初,沿淮7个地市又成立了一级环保局,沿淮34个县已有21个县环保局“升格定位”,这些机构对已办、新办各类项目均有“环保第一审批权”。一年多来已拒批污染工业项目40多个,“三同时”上马的130个项目减少废水排放3.4亿吨、COD10万吨。各地在淮河干支流出入境处还设置水质监测哨,沿淮12个监测站,与13条主要支流、8个城市的污染监测系统同步监测,成为淮河污染防治的好哨兵。去年4月,淮河水奇缺,各环保部门根据监测情报,对30家企业的污染限产限排,减少污染事故损失1亿多元,今年枯水期又对44家企业发出限产限排令,有效地控制了淮河水污染。


第1版(要闻)
专栏:

  福建投巨资兴建千里江堤
闽江、晋江、九龙江治理拉开序幕
本报福州4月19日电记者赵鹏报道:日前,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全面启动闽江、晋江、九龙江三大江1014公里江堤加固建设,并在3—5年内完工,力争在下世纪初彻底解决水患水灾。目前,万余名福建省水电职工挥师山区,迅速开始了千里江堤建设先期工程。
近年来,福建省内陆山区夏秋季节频繁暴发山洪水灾,损失日重。1991年以来,全省主要产粮区南平、三明和龙岩5年中连遭4次特大高强度暴雨洪灾,江堤毁坏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全省三大江中上游及其他江河沿岸的57个市、县城区大部分都未建设防洪工程。即使已建的,也是标准偏低,老化不堪。其中还有整整30座县城处于洪水位以下,有500万人口和千亿元产值的工农业面临着巨大威胁。加快全省内陆山区三大江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今年初,当千里海堤加固竣工伊始,福建省委、省政府立即决定:除每年拨款2000万元继续用于三江堤防建设的政策保持不变外,还将原先每年用于海堤建设的2000万元也一并投向千里江堤建设。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将此列入今年为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地市也坚决按照国务院关于“城市防洪由市长负责”的指示,以及省政府提出的“全面铺开,重点突破”要求,力争第一年首先在长汀县等12处重点工程段取得进展。
日前,来自福州、南平、龙岩、三明等7个地区的水电局长,已分别与福建省水利厅签订了首期完成150公里江堤建设的责任状,其中已有21个县市开始动工。预计千里江堤总投资约24.7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人物介绍

  乌拉圭总统桑吉内蒂
今起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乌拉圭东岸共和国总统胡利奥·玛丽亚·桑吉内蒂将于4月20日至24日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桑吉内蒂1936年1月6日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1961年毕业于乌拉圭共和国大学法律和社会学系,获律师职称。他青年时期投身红党活动,三次当选众议员,担任过工商部长、教育和文化部长等职。桑吉内蒂曾任《行动报》编辑和副社长,1981年创办《星期五邮报》,任社长。1982年他成为红党“团结与改革派”(多数派)领导人,1983年当选为该党总书记,1985年至1990年任总统,1990年起任红党“巴特列主义论坛”派领袖。桑吉内蒂1994年11月再次当选总统,翌年3月1日就职,任期5年。1988年2月,中乌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11月和1993年4月,桑吉内蒂作为总统和红党领袖两度访华。(新华社发)
(附图片)
桑吉内蒂


第1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道的地方

  兰考如今“吃”泡桐
本报记者江绍高岳富荣李杰
编者按:读了这篇通讯,令人振奋,也令人感慨。兰考的泡桐,是以焦裕禄而闻名于世的,长期以来,人们“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可是恐怕很少有人想到泡桐还是制作古琴、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的良材。其实,桐木作为乐器的上等材料,早已见诸典籍。《后汉书·蔡邕传》就有关于良琴“焦尾枯桐”的故事:“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这里讲的桐木是否即是泡桐,无可查考,但属于桐科,想应无疑。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种泡桐的人过去却并不了解泡桐有这么高的附加值?为什么用泡桐制作的乐器受到专家赞赏之后,人们还慨叹“没有想到”?看来,认识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需要见识,需要眼界。领导农民致富,很重要的一点是向他们提供知识,提供信息,开拓他们的眼界。就这个意义上说,蔡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到目前为止,类似把“桐木”当柴烧的事情,不还到处可见吗?
进入兰考,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的泡桐树。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当年兰考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严重,是焦裕禄带领人民栽种泡桐,根治“三害”,如今农桐间作面积52万多亩。
汽车穿行在桐林间,在一个村子停下来。进村看看,嗬!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院子里都堆架着加工后的泡桐板材和木条;院落里传出电动工具发出的吱吱声。
“这个村叫孔场村,村民们除了种粮,就是加工泡桐木材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彦林介绍,村里80年代起就用上了泡桐,从一般的板材、线材发展到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的建筑物装饰材料。全村23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从事泡桐加工,村里还成立了装饰材料集团公司,负责组织农民生产和产品的市场销售。加工的桐木产品已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生产规模扩大了,他们还从周围地区购进泡桐木进行加工。1996年,全村完成桐木加工产值2700万元,纯利润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
孔场村是“兰考‘吃’泡桐”的一个缩影。这个县农村加工泡桐木材已形成规模。县里的同志介绍,全县20万农户中,已有1/4从事泡桐加工产业。就说堌阳镇吧,全镇有18个桐木加工专业村,从事桐木加工的农户有3600多家、8800多人;桐木原材料产品运输、销售的事业应运而生,专业户达400多个。县里还有独资、股份制桐木加工企业116家。去年兰考桐木加工量10万立方米,总产值达10.8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产值的1/3。
兰考从事桐木加工的企业和农户虽多,但多而不散,主要集中在堌阳、阎楼、红庙、城关等几个乡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专业户,为了追求共同利益,抵御风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政府的引导,正在形成有序的联合与组合,形成一条“龙”:龙头是河南省最大的桐木加工集团——兰桐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是1995年8月以兰考县三家较大的桐木加工企业为骨干组建的;龙身是包括该集团成员在内的一大批桐木加工企业;龙尾是从事桐木加工的千家万户。兰考的桐木加工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带动一大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有人问:兰考大规模加工桐木,会不会给桐木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兰考的同志说:不会的。一是对泡桐的砍伐,县里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二是目前采伐的量只占加工总量的一半,另一半是从外地区购进来的。当然,农民看到泡桐的利益,种植泡桐的积极性很高,是最根本的,全县泡桐每年以2%的速度增加,活立木已超过60万立方米,人均10棵泡桐树。
“最重要的,还是农民在实践中懂得了技术附加值。”这一点,记者在堌阳镇开了眼界。镇上有一家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真没想到是农民自己办的。公司总经理戴士永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年近50,10多年前一直经营泡桐木材。
戴士永说,兰考的泡桐因质地柔韧,纹理清晰等特点,是生产古筝、琵琶等乐器的上好材料。和乐器厂交道打多了,也长了见识,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把卖木头变成卖乐器?
创办乐器加工厂!戴士永走南闯北,向乐器制作专家请教,寻求合作。他终于用“三顾茅庐”的精神,把一名上海的乐器制作师请到了村里。1988年春天,堌阳福利乐器厂在农家院里开工了。戴士永和几个青年农民,在上海师傅的指点下,用握惯了锄头的双手,把自己种的桐木托上了艺术的殿堂。
戴士永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开始他们带了制作的四把琵琶,送到昆明一家乐器商店。这时进来一位中年女同志,问有没有上海产的琵琶。店里回答没有上海的,有兰考产的。
女同志连连摆手:兰考的?不要。“我们没有急。恭恭敬敬请她看一看,不是要她买,而是请她提提意见。”女同志是搞琵琶演奏的,她弹了一段,一脸惊讶:“兰考能生产出这么好的琵琶!”提出要把四把琵琶全部买下。戴士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制作的乐器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而且受到赞赏。
以后的路就好走多了。1993年,堌阳福利乐器厂与台湾台中民族乐器公司合资,组建了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如今这个公司120名职工,都是从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中走出来的,有80多名已是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有10多人熟悉乐理。他们生产的乐器有琵琶、古筝、扬琴、柳琴、二胡、阮等6大品种30多个系列,1996年生产乐器1万多件,80%以上出口,产值6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
在乐器厂车间参观是一种享受。一把把琵琶,一架架古筝,每一件都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在琵琶生产车间,年轻的女工正伏案,在琵琶上雕刻唐诗;古筝生产处,小伙子正刻意打磨。细看成品,做工十分精细,表面光洁柔润,接口天衣无缝。这些,难道不是说,兰考人“吃”泡桐“吃”出水平来了吗!(附图片)
图为兰考农民在用泡桐制作琵琶。
本报记者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