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老导演今年八十八
蓝为洁
我的丈夫汤晓丹刚刚跨入“人生88”,就接到来自海内外的许多电话。其中,小儿子汤沐海说:“我刚指挥完歌剧……”大儿子汤沐黎说:“我的画展很成功……”
我们的一家,是艺术之家。
把一切献给事业
汤晓丹比我年长18岁。我们相识在山城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时候,他已是有名的艺术家。而我才刚刚高中毕业,可以说与他是差距极大的两代人。那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为掌握一门谋职的技巧,汤晓丹耐心教我英文打字。那是他在香港十年自学掌握的一门外语。从断断续续谈话中,我还知道他对音乐、绘画都很有研究,都是在强烈的生存竞争中学到的看家本领,因此,我对自学更产生信心。人们抬爱我是“南方第一剪”、“剪辑专家”,就是我在上海译制片厂工作时学到的技艺。不过,世俗的偏见不相信自学能成材。当我产生困惑和苦恼时,汤晓丹大胆鼓励我担任《不夜城》故事片剪辑。以后,夫唱妇随,我又在他导演的《红日》、《南昌起义》、《廖仲恺》影片中任剪辑。尽管如此,我仍得不到承认。直到我剪辑了故事片《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等后,在新导演的赏识下,我才走了出来。尤其1983年我退休后,到全国许多电视台,剪辑了难度大的电视片,才算站稳了脚跟。这都是汤晓丹当初的勉励和提携的结果。
从50年代开始,他接到任务就全身心投入。妻子、儿子都不能令他分心。当然,我们有事也不打扰他。三年困难时期,他带着摄制组在山东拍《红日》外景,老百姓饿得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他从不叫个苦字。那时,我的大儿子体育活动时骨折,我们母子三人商量好不告诉父亲。儿子知道这个家风,所以去年汤晓丹因病住院,小儿子在电话里表示:
“妈妈,如果家里发生什么事,不要瞒住我和哥哥。”
去年岁末,汤沐海趁两场音乐会之间休假,回沪探望父亲,原打算父子共叙天伦之乐的,却又被上海、南京、北京三台新年音乐会冲掉。我对汤晓丹说:“你年青时,接到剧本就离家,很少管儿子,现在儿子成了世界瞩目者,时间也由不得自己安排了。我去机场接他后,路过医院时父子见见面吧。”
汤晓丹还是那句关心事业的老话:“我在医院条件好,你不要管我,好好帮助儿子把三场音乐会都指挥成功吧。”
汤晓丹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献给事业,把家人也献给事业,这样的胸怀,促使我把温馨小家融入社会大家庭。
宅心仁厚的长者
我在娘家是老大,下面还有弟妹七个。主要经济负担在我和两个已婚的妹妹肩上。50年代初,我的父母和读书的弟妹共四人来上海,生活开销猛增,尤其弟妹的中学、大学都是我出资,我感到很吃力,常常发火,也引起父母和弟弟妹妹的不快。
汤晓丹为人宽厚,时常暗中劝我:“钱不够花,又再烦心,就是自讨苦吃……”
不仅如此,他还把零用钱给他们。对他们说:“蓝为洁自己很省,很吃苦,心不顺说几句,你们不要摆在心里。”
以后,弟弟妹妹们都大学毕业,当上了教授、专家、工程师、企业家。逢年过节,他们都打电话来向老汤问候,还分别汇款表示感激“老汤当年对他们的支持”。人人都说“汤晓丹真是好人!”
记得解放不久,过年发双薪。我高高兴兴把汤晓丹和我的钱全领了放在口袋里,在电车上被扒手偷光。回到家里,我气得直哭,汤晓丹反而安慰我说:“既然没了,就当没有发,不要伤心,还是高高兴兴过自己的年吧!”
笔墨纸砚寄情趣
别看他还有两年就90岁了,可能因为心胸开阔的缘故,眼明、耳聪、头脑反应灵敏,特别四肢活络,样样不求人。在医院,他主动配合医生护士,有时,把自己的病情病变摘记在本子上,自己研究。所以,病友们都喜欢与他同房。
医院有花园和草坪。桂花开放时节,香味满园。我看见有的探望者都折枝桂花带走,也想动手,汤晓丹拉着我说:“都这把年纪了,更自觉一点讲个社会公德吧!”
这样的忠告,出现在不折不扣的七老八十的老人花园闲步时,别有意境。我常常感到我的家有一股清新芳香,突然会散发出来,它与时代的脉搏跳动是一致的。这可能就是许多青年朋友愿意来我家玩,与汤晓丹交朋友的缘故。
汤晓丹喜欢照相、书法、绘画,只要静下来,这三样支配着他。今年除夕,我去医院接他回家过年,他还捎着重重的照相器材。那是两个儿子各送他的玩物。有时用这只,有时用那只,据说里面胶片黑白和彩色分类。日景、夜色、花草树木、来往路人,他都爱拍下作纪念。
大年三十下午,汤晓丹提出要去文具店买绘画颜料和书法墨汁,我们在路上还碰上电视台的记者带着摄像机在街上寻找对象,见了我们,一直跟着。他们拍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反正,会新奇:“大年三十,汤晓丹家不是采购年货,而是买笔墨纸砚……”
是呀,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乐趣。


第8版(副刊)
专栏:建筑艺术大家谈

  建筑艺术要走出误区
顾孟潮
春节前夕,《人民日报》开设“建筑艺术大家谈”专栏,刊登了署名王军的“众说纷纭大屋顶”。仅隔一天,27日《文汇报》“新观察”栏发表赵鑫珊文章“我们的建筑评论在哪里?”见此两栏两文的相继出现,令人十分高兴。我国建筑艺术水平和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必须认真倾听“纷纭众说”——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评论。
建筑的首要条件
一位建筑师(或建筑的决策者)是否成熟,能否成功地完成一个建筑杰作,首要的条件便是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倾听各种意见。因为建筑创作活动是服务行为,而不是个人可以随意决定的私事,建筑使用者是建筑师的上帝,必须认真倾听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人民英雄纪念碑之所以能成为建筑杰作,便是广听和博采的结果。它是在全国广泛征求的180份设计方案基础上综合提炼而成的。当时彭真市长倾听并采纳了梁思成教授的建议方案,改掉了“大大违反结构常理”的“大平台,下面开三个门洞”的送审方案,才有了今日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北京1959年完成的国庆十大建筑,如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等“大屋顶”之所以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为中外各界人士所赞赏,也是由于贯彻倾听博采古今中外高见,“一切精华,皆为我用”方针的结果。
然而,这种传统近年来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未能很好地继承下来,不少建筑艺术作品脱离生活,以致在住宅建设中常常表现出七个方面的脱节:①住宅设计与住户需求脱节;②住宅设计与住宅产品脱节;③住宅建设与城乡建设脱节;④住宅产品与住户需求脱节;⑤住宅建设与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脱节;⑥住宅建设与居住对象脱节;⑦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低、工程质量差(可谓与建设目的要求脱节)。人们或许有这样的遭遇:当我们祝贺朋友“乔迁新居”之喜时,往往听到的却是住户对新迁入住宅的“诉苦”与“抱怨”……
什么是科学的标准
倾听与博采必须有科学的标准,“只有纷纭而没有集中”是无法决定取舍和有所前进的。
几十年来,我国尚未形成自己的建筑理论,主要引用国外理论,或者以“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这句话来衡量一个建筑作品的得失,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的。因此造成对建筑的各种解释,有人当作窠穴,当作绘画,当作雕塑,当作音乐,有人当作史书,当作住人的机器,当作空间艺术……就是不“把建筑当作建筑”来要求,创作建筑作品也未能坚持“以人为核心”。
按照当代建筑学观念认为,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见《建筑师的华沙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四次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按此标准,一个建筑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建筑环境的艺术质量和科学水平。而我们许多建筑师常犯的最大毛病便是,突出自己的建筑,忘记了相关的环境。建筑单体尚可,看环境时则是败笔。
明代学者文震亨早在400年前便提出建筑艺术的环境设计应达到“三忘”境界,即“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见文震亨《长物志》卷一)。想到40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达到“三忘”境界的建筑艺术作品仍属凤毛麟角,我们不能不为之汗颜。
误区在哪里
有误解必然会进入误区。这使我想到,45年前梁思成先生在修改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送审稿时,所坚决反对过的“大平台”、“大门洞”、“大大违反结构常理”的现象,竟然出现在一些跨世纪的重点工程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实用建筑,应追求效率、速度、方便与舒适,不应把追求纪念性的雄伟、庄严摆在首位。如果是“气概非凡”但“诸多不便”,那到底是纪念什么呢?
我认为,我们的建筑艺术已进入了几个误区:过分追求“纪念性”;把“巨大”误当作“伟大”;把时代风格误为“古代建筑艺术形式”;把建筑个体好当成环境好;把建筑评论当成只听建筑专家的意见;把“片面深刻的意见”当成否定一切来反对;把批评建筑等同了批评单位和个人;把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误同了设计质量;把建筑师、领导者、建设者、艺术家需求等同了一般使用者需求;乱加装饰、乱用高级装饰材料和新潮的建筑艺术符号、标签。
以上也算是众说纷纭中的一论吧。


第8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与日本游客话“江枫”
刘斌
到苏州游玩,没有不惦着去园林、虎丘的。代表园林艺术的拙政园去过了,感觉人工雕痕太多,与盆雕艺术异曲同工,毕竟失去了自然本真。而虎丘之神秘,又是种种传说,未敢信实,很难引起情趣共振。倒是在寒山寺议起张继的绝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才来了兴趣。
苏州城内流的是运河的水,诗中的“江”不知何指,而诗中的“枫树”岸边更无一棵。正在思忖,船家约我们坐游船,说来寒山寺没有不水上一游的。同上船的还有一位日本小姐,因帮她照了一张相,有机会问了她的名字。她叫咪哆丽,这名字挺风趣,和张继的诗一样灵活可爱。我问她喜欢苏州吗?她说更喜欢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我说唐诗就是东方的太阳,永远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她微笑着点点头。我又和她闲话起“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对“江枫”一词的解释有人倾向于江岸水边的枫树。另一种说法为“江枫”是“江村”的讹传。意谓“枫”是“村”字之误而流传古今。咪哆丽小姐倾向于后者。我问船家这两个字的意思,船家说:“‘江’是指江村桥,‘枫’是指枫桥。”这时我才注意到与枫桥对望的还有一座江村桥,我们疑团顿解,都争着拍两座桥留念。张继诗中一句未言河,只有一个“泊”字表示动态;“对愁眠”表现两座桥船火辉映中的朦胧感,古人造句之奇、之工、之准可见一斑。倒是后人对古诗的解释多于书斋中根据文献资料和字面意思去理解,以致误解诗人本意,以讹传讹。咪哆丽小姐说到苏州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这句诗的真正含义,兴奋之余,送了我一张名片。原来咪哆丽小姐是日本东京都练马区大泉学园町教汉语的教师。和她握别后,我们在悠远的古钟声中离开了寒山寺。


第8版(副刊)
专栏:乐海泛舟

  迈进丰收季节
陈一鸣
十六年前在北京幽美怡静的什刹海边,一个少年与他的父亲遥遥挥手,洒泪而别。十年后,他在一首歌中写道:“远方的人向你挥挥手!”并以平淡、朴实的手法表白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这个少年就是冯晓泉。
冯晓泉是哈尔滨人,六岁起随父、民族管乐演奏家冯永兴学习唢呐,九岁时便获“全国城市少年儿童音乐比赛一等奖”,11岁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从师胡海泉先生。在胡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晓泉又获“全国首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金牌。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保送升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几年来刻苦的学习,使他在管子、唢呐、巴乌、葫芦丝、双管等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毕业后他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工作至今,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他成为一名青年民乐演奏家。
冯晓泉在上学期间就很喜欢唐诗、宋词,也爱听流行歌曲。他说:“歌,是最直接的表达。”他最初是唱欧美和港台歌曲,但时间一长,觉得光模仿不行,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从1988年起冯晓泉便开始创作,1989年创作了《中华民谣》,五年后红遍了中国。1995年他和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和北京京文音像公司签约,1996年初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遥远的城镇遥远的人》。《遥远的城镇遥远的人》获“1995年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铜奖,《中华民谣》获“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优秀作品”一等奖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95全国十大金曲奖”。冯晓泉担任制作人并作曲的《霸王别姬》在1996年初一炮打响,大气磅礴的创作风格与清新脱俗的《中华民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很难相信两首作品居然出自一人之手。1996年冯晓泉为话剧《冰糖葫芦》创作主题歌及音乐。《冰糖葫芦》这首歌以其朴实、独特的北京风味唱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唱出了人间的苦辣酸甜。音乐电视《冰糖葫芦》一推出,大街小巷处处传唱。1996年可谓冯晓泉丰收的一年,他创作的《冰糖葫芦》、《霸王别姬》获“96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他作词、作曲,王志文演唱的《宝贝》获“银奖”。
10年前就已崭露头角的冯晓泉不满足所取得的成绩,他希望在艺术上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他说: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与沟通,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民歌新唱这个阶段上,写“口水歌”适合部分人的口味比较容易,难的是常写常新,好的流行曲同样具有绕梁三日之韵味,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创作及演唱肯定会在世界音乐界占一席之地。


第8版(副刊)
专栏:

  哀颂邓小平同志
莫文骅
革命低潮举义旗,
太行抗寇计出奇。
南渡黄河穿敌腹,
突破长江毁蒋基。
党内坎坷均屈委,
改革开放利群黎。
一国两制英明策,
团结安定众心齐。
丰功伟业铭青史,
继承发展是无疑。
今公已乘黄鹤去,
安息勿虑亿民祈。
一九九七年二月廿日午夜于北京
作者是曾参加过百色起义的红七军老战士。


第8版(副刊)
专栏:

  长诗《邓小平》
“我知道,在今日中国,这三个字所包含的意蕴,我知道,在人民心中,这三个字所显示的内容……”湖北作家罗高林的长诗《邓小平》(作家出版社出版)由此开篇。在这部六章115节6000余行的诗中,诗人以饱满的政治激情,记述了一代伟人的历史足迹,颂扬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丰功伟绩。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在《为新时代而歌》的序言中说:“长诗《邓小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难得的好诗,作者用诗的形式,浓墨重彩颂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把他们为人民事业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紧紧同历史的波澜、同时代的进步、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高贵品质与雄才大略,感受到了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气息。”
在《邓小平》中,诗人运用长短句结合的形式,注意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既有对历史场景的描绘、又有对革命领袖伟大而平凡性格的刻画,是一卷昂扬奋发的革命历史画图。(叶于)(附图片)
上图为长诗《邓小平》封面。


第8版(副刊)
专栏:

  《长河入海》播出
一部描写企业家奋争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长河入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这部作品对两位农民企业家——山东二金,有着细致的刻画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故事也起伏曲折,情节动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解放军艺术学院人才济济
解放军艺术学院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有舞蹈、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文化管理等各种专业,音乐系里还有声乐与器乐。一九九七年,他们又面向全军、全国招生,期望有更多的艺术人才进入学院。


第8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号手心系官兵
▲小号演奏家逄丰成的独奏盒带、CD专辑近日分别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河南音像出版社出版。春节前夕,逄丰成自费购买1000盒盒带送给边防连队,受到边防连队官兵的好评。
逄丰成是解放军军乐团小号首席兼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奏员。他1954年生于山东栖霞,1970年考入解放军军乐团,师从我国著名小号演奏家、教育家朱尧洲学习小号演奏,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从艺26年来,逄丰成对小号演奏艺术孜孜以求,逐步形成了极富个性的小号演奏风格。他还经常为中央及各地电台、电视台综艺节目担任独奏。 (达鹏)


第8版(副刊)
专栏:音像天地

  《珠穆朗玛》构思新颖
▲由北京英冠文化发展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音乐电视《珠穆朗玛》,经过反复的精心制作和多次的修改整理,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了有关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和集体荣誉奖。
由彭丽媛演唱的《珠穆朗玛》(李幼容词、臧云飞曲)是一首聚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大众性紧密结合为一体的佳作。
这首歌曲从歌词内容上是歌颂体的,但不以单纯的旋律为音乐走向,而是采用了一种立体的综合音乐构思,既有藏族的风格、又不局限于藏族的风格——在诉说的强烈节奏的铺垫下,80位合唱队员一层层轻声的伴唱,藏族的鼓声、号声有起有落,在一种神圣的音乐氛围中,捧出彭丽媛清亮、飘洒的歌声。(胡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工作的史海波擅长水彩画,分外钟情于水与彩、神与韵带来的效果,在动与静的交融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境,把画面的意蕴像抒情诗那样显现出来。他融合中西绘画技法,吸收中国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某些意韵,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刊头图为他的“花卉静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