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要闻)
专栏:

  小平指引改革路
本报湖北记者站集体采写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近日,记者走访了小平同志视察过的东风汽车公司(原二汽)、武汉钢铁公司。
面对小平同志的遗像,原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黄正夏悲痛难言。他哽咽着回忆起17年前小平同志视察二汽的情景:
1980年7月22日上午8时,小平同志乘专列到达十堰。按照小平同志要求,前来迎接的除河南省的两位书记段君毅、胡立教(他们是专程迎接小平到河南视察的)外,二汽只有黄正夏、王兆国两人。
一见面,60年代曾任一机部长的段君毅对小平同志说:“二汽建在十堰,当年还是您批的哩!您当时说,‘三天之内不答复就是批准了’。”小平同志沉吟片刻,微笑着说:“记得,记得,我当天晚上就请示了周总理。”
面对群山环抱的新兴汽车城,小平同志兴奋不已。当他听到二汽的同志介绍说正在组织联营,第一批已组织了南方几省8家汽车厂搞专业化协作,共同开发东风汽车时,小平同志赞许地说:“你们的做法很好。汽车工业就要走大协作的路子,组织大生产,否则没有出路。”
如今,东汽的干部职工记忆犹新:正是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赞许,当年的二汽很快成立了东风联营公司,从最早的8家发展到100多家,横跨全国20多个省市,开了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先河。黄正夏深情地说,东风汽车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与小平同志的关怀分不开。
东汽的同志永远忘不了的是,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关心青年干部的成长,关心着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陪同小平同志视察的王兆国,当时是二汽副厂长,当小平同志得知他只有39岁,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提上来的,十分高兴。他说:“三十几岁就当副厂长,中国有人才!”以后他多次提及,中国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否发现。老同志的责任就是多提拔青年干部。
从20日上午开始,武汉青山区十里钢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中。早晨8时一上班,许多员工肃立在车间默哀3分钟。武汉钢铁公司总经理刘本仁说:“武钢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得到了小平同志的关心与鼓励。”
邓小平曾3次视察武钢。第一次是在1958年12月下旬,武钢刚刚建成投产;1973年底,武钢正与外商进行引进“一米七”轧机的谈判,小平再次来到武钢;1980年7月16日,“一米七”轧机试生产,小平同志亲临视察。
武钢二炼钢厂原厂长李凤喜告诉记者,二炼钢厂投产初期,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一天发生几次漏钢事故。小平同志得知后,专程来到钢厂现场商议解决的办法。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钢厂以“漏钢”作为攻关课题,刻苦钻研,于1985年实现了全连铸,并把这项先进技术输送到其他钢铁公司,使二炼钢厂成为我国连铸钢实验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吹起了改革的春风。像武钢这样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如何搞活搞好,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武钢当年的负责人沈因洛同志说:“1980年7月16日上午,我陪同小平同志从宾馆前往武钢。在半个小时的路途中,我抓紧时间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企业面临的困难,希望扩大企业自主权,给武钢外贸权。小平同志仔细地听着,除了极简短的插话,当时并没有表态。出乎意料的是,国有企业的呼声立即引起了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久,武钢在冶金系统首先取得外贸权,由此走上了改革之路。”
刘本仁告诉记者:“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我们的教诲,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第5版(要闻)
专栏:

  大别山为您自豪
本报记者李杰
2月20日晨,当邓小平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传到大别山后,老区信阳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在我国革命史上,大别山有着特殊的地位。1947年8月,邓小平同志和刘伯承同志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5万人,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在他们卓越非凡的指挥下,先后歼敌19万余人,重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对扭转全国解放战争的战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息县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抢渡淮河的地方。当年作为交通向导带领大部队趟水过淮河的王传真老人噙着眼泪回忆说:当时我才18岁,是个船工。大部队过淮河,原准备搭浮桥,后来改用船只摆渡,为抢时间,干脆趟水过河。天亮前趁退潮,千军万马沿着河面上的标志,手拉手浩浩荡荡趟水过河,一连几天几夜顺利到达淮河南岸的大别山。解放军渡河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我和老伴心里难受得很,全村人都非常悲痛。是邓小平同志让我们由穷变富。今年过年我和老伴俩人买了个16斤重的猪头,又割了13斤肉,买了10斤鱼,没有邓小平同志的英明政策,哪能过这样的好年。
在光山县城一个四合院里,我们见到了77岁的革命老人王玉美,他流着眼泪正在看“刘邓在平汉前线”的电视剧。他含泪告诉记者,他参加了这次战斗。回忆起跃进大别山的往事,王玉美说:平汉战役后,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打了几仗,然后突然甩开敌人向南疾进。等过了陇海路,部队拖着敌人,打打休休。8月下旬到达大别山后才知道,这是邓政委的用兵策略。因为我们靠的是两条腿,敌人有汽车、火车,如不拖着敌人,他们坐汽车、火车一天就到大别山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转移就困难多了。刘邓首长的战略战术英明得很。他说,作为一个老兵听到小平政委逝世的消息后,这几天我含着眼泪看电视,缅怀邓政委的丰功伟绩。
光山县在刘邓大军恢复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争中,一直是刘邓首长和野司、野政的主要所在地。加速中原战场胜利进程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王大湾位于光山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砖桥镇。部队初到大别山,刘邓首长在此召开了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王大湾会议”。在王大湾会议旧址,记者看到,当地群众怀着沉痛心情到此悼念小平同志。74岁的张跃清老大娘含泪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她说,邓小平同志当时才43岁,壮年英气、一身雄风。开会时,首长们都蹲在地上,邓小平讲话时挥着手,很激动。看得出会议开得很好。当时俺给会议送开水,帮助首长们洗衣服。她激动地对记者说:是刘邓首长解放了我们,是邓小平让我们由穷变富。小平同志逝世后,俺哭了几场。他是个好领导,俺们享的都是邓小平的福。
王大湾手拉手希望小学是全国的小朋友捐20万元压岁钱和零用钱建成的。学校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全校460名师生员工听到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后,万分沉痛,教职工们表示一定化悲痛为力量,把希望小学办好,为建设好大别山,培养更多的人才。
信阳地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中共信阳地委书记李中央对记者说,战争年代,敬爱的小平同志的足迹踏遍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对此,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信阳人民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全区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6元,贫困人口由257万降到50万。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制订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信阳地区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


第5版(要闻)
专栏:

  重庆人民怀念您
本报记者李维平
“16岁的风华少年从这里离开四川走向革命征程,45岁的开国元勋率千军万马进军西南解放山城”。这幅挂在一位普通干部家庭的悼文,一下子道出了小平同志与重庆人民的亲情。
两天来,无尽的哀思笼罩着巴渝大地,千万个回忆重温着小平的丰功伟绩。
20日清晨,低回的哀乐将雾中的山城惊醒。87岁的老红军、跟随小平同志转战南北的段大明,一看到电视早间新闻中播放的小平遗像,顿时悲痛万分,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他说,几十年忘不了小平的一句话: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动员报告会上,小平说毛主席分析进军大别山有三种可能,一是站住脚,二是退回来,三是在里面打转转。小平坚定地告诉我们,我选择第一种可能,并且在毛主席那里立了军令状,共产党人没有办不成的事!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一生。
在小平曾工作过的西南局办公大楼,现今的市委办公大楼门口,高悬着一幅“敬爱的小平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不论在机关、学校,还是公司、厂矿,无论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学生,大家谈论的都是令人哀痛的话题。
曾在西南局工作的老干部张文澄哽咽着说,小平同志给他的强烈感觉,就是在进军西南和在西南局工作的近三年中,抓经济建设为主是他一贯的思想。刚解放时,面对100多万人口的重庆,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小平同志作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马上动工修建成渝铁路。这项工程成为启动四川经济的金钥匙。一位老同志说,不光是修成渝铁路,在刚建国的头几年,西南局又陆续决策建成了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体育馆、劳动人民文化宫、枇杷山公园、博物馆、展览馆、少年宫等一批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工程。原市顾委主任王效才、副主任刘隆华动情地说,从那时就看出,小平是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想让百姓尽快过上好日子。
小平心系生他养他的四川人民,更心系他曾读书、生活、工作过的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深有感触地说,从三线建设开始,小平就亲自主持研究了重庆的发展问题。到了改革开放之初,重庆又被列为第一个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多年来,小平每次见到重庆的同志都要问:“重庆发展得怎样?”“如今,每每想起这些,我们倍感鼓舞和压力。”21日上午,正在一起座谈缅怀小平同志的重庆市党政领导共同表达了他们的心愿:“小平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我们一定要完成好他的心愿,努力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重庆的移民、大城市带大农村等各项任务,为把重庆建成美丽、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而奋斗。”


第5版(要闻)
专栏:

  藏胞雪域寄哀思
本报记者宣宇才
“小平同志给了我第二次政治生命!”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雪域高原,原十八军老战士娜真禁不住泪如泉涌。
1950年,18岁的四川巴塘藏族姑娘娜真怀着对解放军的无比崇敬心情毅然告别家人,随第二野战军所属第十八军的南路先遣支队挺进西藏。老百姓夹道欢迎,赞扬十八军战士是菩萨兵。“文革”期间,她和丈夫竟被扣上“国民党特务”的罪名,“幸亏小平同志为我们平反昭雪,才使我们这些从小参加革命的苦孩子洗刷冤屈,得到公正待遇。”娜真说。
十八军是刘邓大军奉命进军西藏最早的部队。十八军的官兵对小平同志十分敬仰,1976年,当时任拉萨市委书记的老战士郎杰领着市委党校的校长悄悄走到北京东交民巷小平住处附近,渴望看看老首长的身影。
两天来,年过花甲的郎杰夜不能寐:“我们是小平同志的部下,对小平同志最敬仰。1953年我随贺龙元帅到朝鲜战场慰问,贺老总曾说:‘在我们党内小平同志够得上马列主义的化身。’这句话我铭刻在心。今天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怎能叫我们不伤心!”
郎杰陷入深深的回忆中:“1980年,我在中央党校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反映西藏的干部问题。小平三天之内就作了批复,说明小平同志对咱西藏的关怀和重视。”
十八军进藏时,小平同志欣然题词:“接受与完成党所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军人无上的光荣。”并指示,解放西藏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广大官兵坚决贯彻了小平的思想,顺利地将西藏由封建奴隶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更加关心西藏工作,为西藏确定了基本发展路线。他说:关键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拿西藏来说,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搞一些建设项目,而且要作为一个长期任务。
古稀之年的爱国人士拉鲁·次旺多吉和丹增赤列对此记忆犹新。
拉鲁·次旺多吉说:“旧社会里,西藏98%的土地被贵族占有,人民没有任何权力,只是会说话的动物。和平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教育水平极大提高,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和内地支援西藏的43项工程、62项工程加快了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些在旧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
丹增次列民主改革前是西藏三大寺色拉寺的格西(佛学博士)。谈起邓小平,70多岁的老人眼圈微红。他一字一顿地诉说:“小平逝世,我们这些经历过历史变迁的老人非常悲痛。他的离去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巨大损失。作为爱国者,我要认真学习小平理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位老同志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与小平同志见面的情景。1980年小平同志在接见各地国庆参观团时特意问:“西藏团来了没有?”并向大家问好。他们对小平的个人印象:平易近人,说话不多,切中要害,不愧是一代伟人!


第5版(要闻)
专栏:

  他给牧民带来吉祥
本报记者刘亮明
早春的寒风缓缓吹过寥廓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杜尔伯特草原,积雪皑皑久未化去,厚重的白云缀在低低的天空。小平去世的消息沉沉地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坐在敞亮的屋子里,49岁的蒙古族牧民赛音吉雅反复念叨着一句话:“眼看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可是给咱牧民带来吉祥、幸福的他老人家怎么就走了呢?”
他的妻子娜仁花低着头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介绍家里的变化:没改革开放那会儿,家里穷得只有两条破毡一床旧被子,常常为柴米油盐犯愁。小平他老人家定下改革开放政策,牧区一搞草畜双承包,家里的日子很快就好转了。如今他们夫妻俩放牧着800多只羊,每年纯收入5万多元。“没有他老人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哪有这些呢。”指着一件件家用电器,娜仁花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老人家永远活在咱牧民的心里头。”
从电视上突然看到小平去世的新闻,查干宝力格苏木70多岁的老牧民扎嘎森图布敦一下就愣住了,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回顾内蒙古在改革之初,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大包干,牧区实行“草场、牲畜双承包”。他是“眼瞅着”苏木的牧民弟兄们在十几年间由穷变富、安居乐业的。“咱牧民多会儿也不会忘了他老人家的恩德。咱要放好牧,多给国家做贡献。”
在呼和浩特市西龙王庙村,63岁的农民杨有有说起小平去世就“心疼得厉害”。他侧过悲伤的脸一字一顿仿佛自言自语:“这会儿咱越过越滋润,还不是全靠了他老人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政府主席乌力吉心情沉痛地说:内蒙古各族人民对小平去世的深切哀悼是发自内心的。小平虽未到过内蒙古,但时时关心、激励着内蒙古各族人民。他给草原带来的繁荣幸福是实实在在的。他曾说过:内蒙古草原辽阔、人民勤劳、民族团结,发展起来,会走向全国的前列。这给内蒙古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小平的预见是科学的,可以实现的。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把内蒙古的各项事业搞好,早日把“走向前列”的厚望变为现实,以告慰他的英灵。


第5版(要闻)
专栏:

  南粤儿女的缅怀
本报记者梁兆明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广东,南粤人民沉浸在巨大悲痛中。
20日,广东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在广州举行。清晨惊闻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代表们感到无比悲痛。1992年春受过小平同志接见的珠海市代表李阐道含着泪水说:珠海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都市,是在小平同志创立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平同志设计的改革开放蓝图使粤西边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人民摆脱了贫困。
21日下午4时,参加省人大会议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参加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座谈学习《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家深情地说:小平同志生前多次来广东视察指导工作,始终关心和支持广东的改革开放。到去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已逾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提前实现了省里确定的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广东人民永远感谢和怀念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广东时到了顺德市,1992年春在南方视察中到了顺德。顺德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敬仰他,深情地爱戴他。”市委书记陈用志含着泪水,在哀乐声中领着市的党政领导来到小平同志南方视察的最后一站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宁回顾说:小平同志来公司视察是1992年1月29日,他老人家听到公司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厂发展成为年产值7亿多元的大型企业时微笑着插话强调:我们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次见过小平同志的市委书记陈用志回顾说: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方视察来到顺德,听了汇报后高兴地说:顺德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而且还要胆大一点。
“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来到顺德,原定15分钟,小平同志高兴地延长了20分钟。汇报时间只是5分钟,其余30分钟都是小平同志发表重要谈话。”当时在场的顺德市长冯润胜,在回顾中用“敏锐、坚决、真理”三个词语来概括他亲聆小平同志谈话后的感受。最使他震动的是邓小平同志一再重复的两个观点:一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穷了几千年,再穷下去就没有地位了;二是“不改革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还要胆大一些。顺德人民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教诲,大胆探索,今天已初步建成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第5版(要闻)
专栏:

  听韶山诉说
本报记者吴兴华
韶峰含悲,湘江哭泣。2月20日,邓小平逝世的噩耗传到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市沉浸在悲痛之中。无论是韶山人,还是外来参观者,都在交口赞扬邓小平的丰功伟绩,都在为痛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叹息。
2月21日,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馆长田余粮说:邓小平同志热爱毛泽东同志,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1973年10月19日,他在广州送别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后,专程到韶山参观。参观时,他看得很仔细。一边看,一边说。在参观毛泽东故居时,走进毛泽覃卧室,小平同志说:“‘邓毛谢古’,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在参观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时,小平同志对纪念馆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陈列的是历史,只要是事实就行。
1983年,毛泽东同志旧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改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当年4月2日,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牌匾,题写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馆牌。
田余粮馆长深情地说:“小平同志是个了不起的伟人。他受过不少委屈,但不计个人恩怨。粉碎‘四人帮’后,有的人对毛泽东同志功过的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挺身站出来,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并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不仅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捍卫毛泽东思想,他还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纪念馆的同志告诉记者,大家决心继承小平同志的遗愿,为四个现代化贡献我们的力量。纪念馆正在充实小平同志与毛泽东同志关系方面的内容,正在筹办一个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展览。
饮水思源。韶山人民忘不了邓小平同志的恩情。韶山村党支部书记毛雨时对记者说:“我们韶山人民永远忘不了毛主席,永远忘不了小平同志。毛主席领导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开辟了致富路。我们韶山村1980年时,人均纯收入只有298元。在小平的理论指引下,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现在,全村90%的户盖起了新楼房,70%的户有了彩电;全村有摩托车185辆;供自己乘坐的小汽车5台,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韶山人的今天。”
听韶山诉说: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


第5版(要闻)
专栏:

几天来,北京大学校园内宁静而肃穆。学校教职员工和寒假留校的部分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表达对邓小平同志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思念。图为在学校教职员工刚刚布置的《邓小平生平图片展》的橱窗前,同学们驻足认真阅读。本报记者陶源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