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李慎明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的优秀成果的继承,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最先进的道德。在现阶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要努力做到“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共产党人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这与国家的现行政策是否矛盾?不矛盾。因为,我国现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它对包括党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都适用。提倡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决不排斥党员正当的个人利益,决不是反对党员和党员干部取得合理的劳动报酬。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归根到底取决于民族的、阶级的利益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我们必须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共产党人的个人利益只有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中得以实现,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总的状况和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制定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时,应表现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标准。如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应带头发扬不计报酬、多做贡献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决不能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在对待商品交换原则时,只能把这一原则限定在经济生活范围内,决不能带入党内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中来;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关系时,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时,应尽可能地把二者统一起来,当两个效益不能同时实现时,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贯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时,共产党员应该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带头致富,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忘记带领广大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决不主张无谓的牺牲,但是必要的自我牺牲应该提倡。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应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个人的物质利益以至生命。党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既不是“超越阶段”,也不是“唱高调”,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不这样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把共产党员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其后果必然是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最终目标不可能改变。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不能把党的组织降到群众组织的水平,把共产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降到普通群众的水平。因此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种现行经济政策的同时,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年来,确有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决议》重新强调这一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认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就是“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包括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
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关键在党,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贯重视的。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这一方针,虽然在执行过程中曾一度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但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但也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准,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工人运动和人民群众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而必须靠外面去灌输。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全社会无疑是灌输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从五六十年代的雷锋、焦裕禄,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孔繁森、李润五、徐虎等,他们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奋着人们,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各个重要岗位上,如果每个同志都能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这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力量,同时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就能影响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这样,精神文明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逐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间去,并逐步变为广大群众的行为准则。
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样需要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先进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必然表现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与人的道德风貌密切相关。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既可以促进广大劳动群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的提高,激发全体人民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热情,又可以协调和加强人们之间相互平等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团结的局面,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要实现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它需要我们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这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觉悟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四有”公民。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对克服一些青年中信奉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根本不相信大公无私先进分子的存在等错误思想,使他们的成长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图谋和克服腐朽道德观
念影响的需要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搞下去,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动摇,不然,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同样,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松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渗透。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后,这种渗透的机会和条件大大增多。特别是他们在苏联、东欧连连得手之后,更是踌躇满志,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着演变与反“演变”的严峻考验。
目前,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一些利益主体为了取得丰厚的利润,就可能对手中握有各种实权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腐蚀拉拢。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关系和物质生活改变后,落后腐朽的道德观念并不会立即消失,有时甚至经过几个历史阶段后,还仍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还可能有所泛滥。这些势力、因素相互交织,把我们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置于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面前。
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经受住了这一考验,但也确有一部分人“败走麦城”。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尖锐指出:“我国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犯罪分子”。这些人之所以“马失前蹄”,其根本原因是,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头脑里泛滥。党纪国法无疑是震慑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的利剑。但是,无限膨胀的私欲仍然会使一部分党员和干部凭着“冒死吃河豚”的侥幸心理而不顾高悬的利剑去承接含着砒霜的糖弹。因此,只有牢固地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才是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抵御各种落后腐朽思想和道德侵蚀的真正的铁壁铜墙。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靠科学才有希望
朱丽兰
每个时代都会造就出有时代特色的文明体系。科学技术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杠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优秀分子,以及关心民族富强的仁人志士都一向重视科学,提倡科学。“五四”时期,提倡科学和民主是吸引广大群众投身进步运动的两面旗帜。正是在这两面旗帜的昭示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为中国人民冲破落后、反抗压迫、解放自己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使中国在许多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使中华民族空前觉悟,空前振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科技事业。科学成为新教育的基础,为国家的振兴培育了一代代新人;科学与新文学、新文化遥相呼应,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大力弘扬,为破除愚昧和迷信,改造传统学术,发展民族科技以及新医学、新学术创造了思想前提。同时科学知识和思想也引导人们以开明、积极的态度来关注男女平等、婚姻、家庭、慈幼等一系列新的观念和事物。在从落后走向进步的探索和奋斗中,中华民族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这一新的价值观和社会风尚,认识到科学是移风易俗、繁荣社稷、富民强国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如果说“五四”时期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与文化关系层面,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自觉地把科技事业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目前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在持续地缩小这一差距,并且已建立起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整而自主的科学技术发展体系。我们的科技事业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技的大发展,我国在国际上就没有今天的重要地位。
当前,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我们观察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观察整个世界的发展,观察社会主义的发展,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大趋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句话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做了一个高度概括,对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最为恳切的嘱托。
提倡科学,就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的思想。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提倡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面向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倡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面向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培育“四有”新人,克服愚昧,破除迷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为此,面对世纪之交出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深刻理解小平同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的重要论断,在思想上摆正“提倡科学”的位置,在理论上认清“提倡科学”的意义,在战略上落实“提倡科学”的举措,在行动上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的提倡者和传播者。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关于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赵家治
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指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城市。同新兴工业城市相比较,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资产存量大,但设备比较陈旧。二是职工人数较多,但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三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小。四是门类齐全,但产业和企业关联度不高。五是企业数目多,但规模和组织形式都不够合理和科学。
在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史上,老工业基地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投入产出效率低,经济质量差,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物质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投资分散,经济运行缺乏“聚合效应”和“聚合速度”;工艺设备老化出现的“跑、冒、滴、漏”,造成很多企业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平衡。因此,加快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扭转被动局面,不仅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紧迫。
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具有投资环境优势。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老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集约化生产不需要注入更多资金来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其次,具有投资效益优势。老工业基地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新投资与原有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可以节省资金,缩短周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具有科学管理优势。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管理经验,这些管理基础和管理经验绝大多数是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第四,具有人才优势。老工业基地聚集、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产业工人队伍精,劳动力素质高。这些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思路和主攻方向
老工业基地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与新兴工业地区经济发展不同的路子。从吉林市的现实特点出发,推进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狠抓老企业的工艺设备改造。要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紧密围绕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重新构筑和夯实老工业基地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实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只有推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有可能,只有多数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在工艺技术、设备和管理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会变为现实。
第二,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加快生产要素重组。要通过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方式尽快由资产高占用、低产出,转到少占用、多产出的发展轨道上来。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效率低、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资产占用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目前,由于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增多,闲置资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比,创造出比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要通过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国有资产运营来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资产占用和运营不合理的问题。
第三,按不同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确定和构筑科学合理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根据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趋势,生产方式依据不同生产内容,正在向不同方向演化。对于基础原材料工业、重化工、机械、冶金、电力等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依然是向规模经济迈进。对于日用消费品生产来说,由于其花色品种多,市场变化快,故而应依据其必须灵活的特点要求,努力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小巨人”企业,靠大公司的组织形式把有关的生产企业相互联结起来。企业规模存在大中小,这是生产特点和生产分工决定的。任何一个社会,工业现代化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改变不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发展格局。所以,对众多小企业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方向并不是求“大”,而是应求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各级政府在小企业改革中,要注意把“放小”同“求高”结合起来,并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小企业群体发展方式的可能和途径。总之,在抓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出现对集约经济的错误理解,不能把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仅仅理解为就是发展规模经济。
第四,积极组织区域内的工业协作和配套,拉长产业链,努力形成区域内的群体效应和群体优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割据,老工业基地的众多企业独自为战,相互之间关联度较差,不但增加了许多不应有的劳动消耗和物力、运力的浪费,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体,要比同样数量“大而全”、“小而全”的分散企业,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更高的效率,能产生出更高的竞争能力和形成更强的经济实力。加强区域内的协作配套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中遇到的体制障碍和机制障碍。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涉及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关系到原有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必须切实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和手段,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的目的和着眼点。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两个根本性转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既不能把两个根本性转变分割开来,也不能将两个根本性转变对立起来。
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向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与资金投向和资金实际投入有直接关系。为推动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今后的资金投放政策上,应重点向技术改造倾斜,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向规模经济项目倾斜,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刀刃上,投在关键上。
第三,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决好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当前,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普遍遇到富余职工不断增多这一难题,越是技术进步,生产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这个矛盾就越突出,越尖锐。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政治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一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二是要通过大力开拓就业门路,使下岗人员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得到妥善安置。
第四,注意经济增长与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关系,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要确定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选择哪些行业作为地区的骨干行业和支柱产业,各产业在发展中达到何种规模和程度,在客观上都受到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水平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确定又有着直接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约经济要注意把握好各阶段的“度”,要着眼于保持长期、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孤立地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就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不但收效低,而且损失大。
第五,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扶持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对国家来说,主要应当给予两方面的支持:一是加大技改投入,通过建立老工业基地更新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提高老工业基地在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手段。具体做法可以由国家投放低息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退库方式,对所属企业实行技改资本金投入;由各级政府实行技改贷款贴息,企业只负责还本;也可以实行利税承包,靠企业自我积累解决自我发展问题。一是减轻债务负担,使老工业基地在转轨和竞争当中轻装上阵。具体做法可以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退库办法,对具有全局重要意义的项目实行以税还贷;也可以通过政府贴息的办法,使企业减轻技改过程中出现的利息负担。


第9版(理论)
专栏:

  农村家庭建设: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曲延科
近年来,农村家庭建设已经引起广泛重视,并创造出一些丰富的经验。
家庭建设的工作思路,应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
家庭建设要以家庭道德建设、家庭法制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家庭经济建设为主线,全面展开工作。在家庭道德建设方面,要求每个家庭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做到爱国家、爱集体、尽义务、讲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夫妻平等、互敬互爱、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在家庭法制建设方面,要求每个家庭自觉学法用法、遵纪守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做斗争。在家庭文化建设方面,要求每个家庭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在家庭经济建设方面,要求每个家庭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的同时,搞好家庭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依法勤劳致富、科学致富。
家庭建设的四项内容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家庭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要顺应广大农民想富、求富的迫切愿望,把家庭经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并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同时,通过家庭道德、法制、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家庭经济建设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敢富、能富、快富。搞好农村家庭建设充分体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
家庭建设的内涵,应体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当今农村,家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和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的功能同样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家庭建设要开展一些兼顾家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社会教育、社会管理两种功能的活动,让每个家庭成员在参与活动中,搞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接受社会教育、社会管理。近几年,各地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烟台市牟平区开展的家庭经济竞赛、家庭文化节及手拉手连帮带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上进心,使农民在求知、求乐、求荣的活动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增强了治家、管家、发家的本领。他们兴办的家政学校、建立和使用村民档案、进行婚姻规范化管理的家庭法律服务,是以社会教育、社会管理为主。通过强化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信念、理想、道德、法律知识的教育,促进家庭成员的学习和提高。他们开展的“十星”家庭评选和评选中采取的家庭自报,村民小组评议,党支部、村委会审批的自报公议办法,是一种融自我管理与社会管理为一体的方法。“自报”即是每个家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公议”是将自我置于社会的大舞台上,在他人与集体的监督下,让公众与社会对自我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摆正家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建立起一整套直接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
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有助于正确处理家庭内外各种关系。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会迎刃而解,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社会教育、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使道德法制观念、科技致富观念、文明处事观念渗透到每个家庭,从而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构筑起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家庭建设的运行机制,应体现领导决策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
家庭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再好的思路,再正确的决策也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农户经营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要动员千家万户农民积极参与家庭建设,就必须加强领导、典型引路、活动吸引、党员带头等。
首先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体系。由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吸纳组织、宣传、政法、群团、民政、文化、科技、农业等与农村工作有关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定期总结检查,实行目标管理。领导小组成员要搞好分工,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其次,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调整思路,研制题目,引导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庭建设活动。如近几年各地开展的科技致富活动,法律进万家,美德进万家,美好家庭、特色家庭、藏书家庭评选,家庭文艺演唱会比赛等,既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又符合群众的愿望,效果较好。
其三,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家庭建设中的作用。基层党员干部在社会工作中是带头人,在家庭建设中也应是带头人。党组织对他们在敬老爱妻教子、致富帮贫、邻里团结、遵纪守法、计划生育、履行义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使其在社会、单位和家庭中都做出表率。
第四,培养、树立各类先进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说,典型的水平有多高,面上家庭建设的水平就有多高。所以,一定要重视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一些地方近几年开展的评选十佳文明家庭活动,弘扬了正气,和谐了人际关系,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从各地的实践看,抓家庭建设,村级班子是关键。村级班子坚强了,才能提高对家庭建设的认识,才能使家庭建设工作虚功实做、软功硬做、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