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脱贫之路
——来自山西万荣的报道
竹建华
山西省万荣县曾以干旱贫穷闻名。1991年,县财政收入仅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80元。
6年过去了,万荣县发生了历史性巨变:1996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12.4亿元,是1990年的3.36倍;乡镇企业产值15亿元,是1990年的8倍;财政收入4620万元,并且卸掉了困扰多年的赤字包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元。全县17个乡镇整体脱贫,提前两年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严峻的现实
多少年来,万荣流行这样一句民谣:“宁让吃口馍,不让喝口水”,形容这里十分干旱。干旱和贫穷互为因果。贫困,像巨石般地压在农民的身上,也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头。
1992年,新到任不久的县长安德天沿着羊肠小道去西村乡的几个山区村庄,问在场的农民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回答令人吃惊:“满打满算也不过百十块钱。”安德天禁不住流泪。
“不通则痛”。山里人尝够了行路难的苦头。因为穷,修不起路,没有路就封闭,越封闭就越穷。可怕的恶性循环。
万荣县委、县政府领导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警醒了,交通不便是造成万荣贫困的主要原因。一个有40万人口、1081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县,县乡柏油路仅48公里,剩下的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便是狭窄难行的小道。路,成了制约万荣经济发展的“瓶颈”。万荣贫困的根源是路,走出贫困的根本出路也在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要在三年内实现乡乡镇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柏油路的宏伟目标。
苦干创奇迹
要铺全县通乡、通村柏油路,少说也需7000余万元。这对一个贫困县来说,其艰难可想而知。县财政入不敷出,如果仅靠每年50万元的民工建勤费,一年顶多能修几公里柏油路。
万荣的领导层认识到:要想使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克服困难,必须有新的路子。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全县有40万人口,这是一笔巨大的劳力资源;群众有强烈的致富愿望,这是强大的力量源泉。
1993年,一场村村通油路的战役在万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乡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有任务。东畅村农民畅运生把搞建筑挣的500万元拿出来,修了8公里水泥路;接着,他和六毋村农民孙武兴又拿出900万元,一年修成了15公里水泥路。
经过3年苦干,万荣人干成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迹。全县投入1.62亿元,投工1750余万个,出动机动车辆21万次,动土石2400万立方米,拓宽改造二、三、四级道路1355公里,削平大小山头12座,填平沟壑40余处,修筑涵洞88孔,架桥31座,铺装油路、水泥路596.4公里,是解放以来42年所修油路的12倍。17个乡镇都通了二级路,281个行政村通了油路,使全县油路、水泥路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万荣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柏油路的县。
做“借”路文章
县委、县政府引导干部群众拿出修路的精神,在发展经济上,敢为人先,走自己的路,并确立了一条符合县情的工作思路,就是“借路兴县,优势扩张,多业并举,加快发展。”
万荣虽然是个农业大县,但过去形成“气候”的农产品却不多。几年前,万荣人发现自己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是苹果生产的最佳地带,产出的苹果个大色好,含糖量高,深受客商青睐。认准了就干,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确立苹果的主导产业地位。短短几年,全县发展苹果30万亩,年产苹果2亿公斤,产值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得益最明显的还是县财政,去年,仅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收入近2000万元,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如今,苹果在万荣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不仅富了农民,而且推动了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全县兴建了8000多孔果窖,贮果1.5亿公斤,可增值5000余万元,还办起了20多个果品加工企业,年消化苹果3000万公斤。
万荣是全国五大优种牛基地,但过去农民养牛是为耕田,从没有想到养牛挣钱。几年前,居善村42岁的妇女任春英,看准了养牛是个好门路,便饲养了60多头牛,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许多农民纷纷效仿任春英。县里制定了优惠政策,引导养殖业走向区域化、规模化的路子。年屠宰2万头的县黄牛加工厂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养牛业大发展,使全县迅速出现了养牛热,饲养3头以上的农户达8300多户,30头以上的有15户。全县还形成东、西两大养牛区,黄牛存栏量达到8.6万头,每年外销黄牛1.7万头。看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农民们喜上眉梢地说:“园里的苹果圈里的牛,实现小康不用愁。”
随着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种植日益明显,农民迫切希望有一个服务组织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销售中遇到的难题。顺应农民的要求,万荣县着力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导向功能,把农户的分散经营纳入到大市场之中。以17个基层供销社为依托,组建了苹果、柿子、大葱、药材等11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坚持自愿、互惠互利,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短短两年,吸纳社员3760户,股金达827.6万元,服务覆盖全县农村的65%。全县有80%的苹果、大葱和药材通过合作社销到国内外市场,农民一般不再为卖难犯愁了。
无工不富。万荣人对办企业从没像今天这样迫切。油路修到哪里,企业就办到哪里。1994年以来,沿公路新办乡镇企业50多家,出现了荣河、通化、城关等一批亿元乡镇。万临线二级路成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小区,小区内的孙庄肉联厂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收购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周围几个乡镇形成养兔、养鸡基地。
公路不仅给万荣人带来了便利,更打开了这块封闭土地的大门。以前,万荣人足不出门、小富即安,在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现在,“走出万荣”成为一股热流,万荣人一拨一拨地涌向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有3万余人在北京、天津、沈阳、西安、海口、广州等几十个大城市办工厂、搞贸易、跑推销。外出的3万农民每年至少带回收入5亿元,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11倍,更带回了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还带来了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万荣走出了贫困,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目标:创一流效益
——江苏宿豫粮食系统以改革谋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余继军
面对1996年粮多、资金紧、价格下滑、销售不畅的粮食市场大环境,江苏省宿豫县粮食系统在江苏省率先完成了7800万公斤国家定购粮任务的同时,收购议价粮油1.73亿公斤,完成销售额5.2亿元,职工人均创利和收入分别比去年增长10%和11%。
问起个中原因,宿豫粮食系统的职工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改革。
宿豫粮食系统的改革始于1994年。1993年国家对粮食系统实行“三放开”政策,在普通粮食系统职工看来,这就意味着“断了皇粮”,于是宿豫粮食系统有近400名职工找门路“另谋高就”去了。这时,张裔江由环保局长转任粮食局长。上任伊始,他就“逼”着吃惯了“皇粮”的3000名职工“下海学游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去年夏粮丰收,收购资金暂时吃紧,宿豫粮食局不坐等,立即停止全系统一切基建项目,全体职工则主动要求停发一个月工资,把每一分钱都优先用于夏粮收购,终于6800万元的收购资金全部到位,保证了连续三年不向农民打白条,为企业赢得了良好信誉。
跳出卖粮旧路求发展,是张裔江上任后的又一高招。三年来宿豫粮食局共投入技改资金4500万元,是前44年全系统技改投入总和的4.5倍。宿豫粮食系统本来粮食加工业等于零,今天已拥有新老米厂16个,面粉厂10个,形成了年产20万吨大米、5万吨面粉的生产加工能力。从此宿豫“粮食”人不再走单纯卖粮的老路,而是自己加工使其增值;他们也因此敢在别人不敢收购的时候,边收购边销售。
“要让每个职工真正热爱集体,莫过于让他们真正拥有集体。”宿豫粮食系统在商业经营领域创造性地实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了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全系统共有2046人购股。股份制使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效益骨肉相连,主人翁意识渗透到工作中、经营中。经过了三年改革,经历了去年粮食市场风浪的考验,宿豫“粮食人”终于敢说:“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扭亏增盈,而是创一流效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社旗“畜牧银行”帮贫困户脱贫
本报讯眼下,不少地方饲养业发展中出现了难题:有钱户想扩大规模,因劳力、技术不足而搁浅;有劳力或有技术的盼饲养而资金短缺。这一难题在河南社旗县得到较好的解决:该县千余家饲养大户把牛羊“放贷”给缺资金农户饲养,既解决了贫困户买畜难题,又增加了自身收入。当地群众称之为“畜牧银行”。“畜牧银行”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饲养大户将部分牛羊以“贷款”形式赊销给缺资金农户,到期还本付息。二是饲养大户将母羊羔、牛犊无偿投放给农户,农户负责饲养、防疫,繁殖幼仔归己,一年或两年后返还原来牛羊。
两年来,全县有一千四百家专业大户建立了“畜牧银行”,使一万多缺钱户靠饲养致了富。(郭金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农民张玉杰、金运祥依法保护承包合同
本报讯近日河南省泌阳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水库承包合同纠纷案,泌阳县大路庄乡焦竹园村农民张玉杰、金运祥状告大路庄乡政府胜诉。
大路庄乡焦竹园村金沟水库属“小二型”水库,1983年7月28日,焦竹园村委与农民张玉杰、金运祥签订了期限为20年的金沟水库承包合同。1994年12月,泌阳县大路庄乡人民政府所属单位大路庄乡农业综合开发总公司在没有收回所有权的情况下,将金沟水库发包给李恒亮。农民张玉杰、金运祥和第三人李恒亮均要求继续履行水库承包合同,为此产生纠纷。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张玉杰、金运祥依法状告大路庄乡政府。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与焦竹园村委所签订的水库承包合同,符合国家的农业政策和有关水利法规,且正在履行中,属有效合同,原告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理由成立,应予支持。(程新青)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书记帮咱“关上”猪圈门
□唐勇王熏陶
1996年“双抢”期间,当四川巴中地委副书记李克明再次来到南江县红顶乡鼓锣村时,立刻被闻讯赶来的农民团团围住,问长问短。一些村民拉住他的手说,要不是李书记送来及时雨,至今我们也“关不上”猪圈门啊!
原来,位于南江县西部海拔800米的鼓锣村,是个山区贫困村。一段时期农民养不起猪,猪圈都空着,一天到晚不用关门。1995年10月,地委副书记李克明将这里作为定点联系的贫困村以后,先后10余次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调查研究,走访干部、群众,共同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增添措施。在村里召开的党员干部会上,李克明要求把彻底转变干部作风同帮助群众实施致富工程结合起来,为群众办好生产生活上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1996年3月,李克明检查致富工程实施情况时,了解到鼓锣村还有35户村民因手头缺钱买仔猪而迟迟未关猪圈门时,他心急如焚,当即决定,从自己每年包干的公用经费中拿出1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养猪,并且责成工作人员很快将这笔钱送到红顶乡。为了用好这笔钱,全体村干部商议,不必把钱直接发到农户,而用来建立生猪发展基金,制定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正确使用,发挥效益。
同时,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帮助购猪送到农户。三个逢场天,购买仔猪1250头,户均养猪10头以上的大户占21户,35家农户全部“关上了猪圈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

  ’96各省(市、区)农村经济十件大事
甘肃
1.为解决中、东部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而兴建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取得成功。
2.实施集雨灌溉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
3.在遭受了两年的自然灾害之后农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总产达80亿公斤。
4.又有9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
5.扶贫攻坚取得新成就,全省共有100多万人脱贫。
6.“九五”农业重点工程——疏勒河灌溉移民工程启动。
7.“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插栽培技术”的试验成功和推广应用使小麦生产获得重大突破。
8.彩色棉花试种研究工作获得重要进展,居国内前列。
9.农村支柱产业开发结硕果。
10.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工程实施取得成效。(甘肃日报供稿)
内蒙古
1.农业获全面特大丰收,粮食总产153.53亿公斤,增长总量和增长幅度均居全国之首。
2.牲畜头数达到6697.9万头(只),比上年纯增622万头(只),创历史最高纪录。
3.全区68万人实现当年稳定脱贫,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7.2%。
4.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5.全区实施“380”工程,力争本世纪末解决380万人口、2200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
6.扑灭“四二三”草原森林大火,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表彰。
7.农垦系统首次实现利润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8.建成全国良种肉牛繁育中心。
9.建设吨粮田138万亩。
10.山区和沙区有林面积达1.53亿亩,实现了“人进沙退”。
(内蒙古日报供稿)
河南
1.江泽民总书记来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
2.粮食生产实现历史跨越,达到383.9亿公斤。
3.全省开展造林绿化决战年活动,完成大面积造林543·37万亩,超过了省委、省政府提出350万亩造林目标。
4.人民治黄50周年纪念大会在郑州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豫西山区200多万人吃上自来水,全省已经解决了近300万人的吃水难问题。
6.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洞全线贯通。
7.黄河防汛出现新情况,中常洪水造成的高水位、大灾害在黄河中下游防汛中首次出现。
8.小麦高产开发示范区项目在河南省启动,设置1万亩21世纪超高产样板田、10万亩实验区、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
9.首届全国棉花交易会在郑州举行。
10.许昌市把企业管理机制引入高效农业园区。(河南日报供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洋”萝卜回“娘家”
□樊宝刚
最近,一批批被山东省惠民县清河镇的农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洋”萝卜——日本黑田五寸“人参”,被“请”上卡车转运到大连港,然后被装上货轮,漂洋过海回到“娘家”——日本。
清河镇从1994年以来每年都以外贸部门为“媒”,从日本引进胡萝卜新品种黑田五寸“人参”。为了使这远道而来的“洋姑娘”在穷乡僻壤安家落户,造福乡里,首先,该镇心甘情愿做了一笔亏本生意——为农民免费供种,几年来,这个镇累计补贴30多万元,供种5000公斤。其次,实行保值种植,规定:农民种一亩“洋”萝卜的产值如果抵不上400公斤玉米的价值,差额部分由财政补贴。保值种植犹如一粒定心丸,使农民放心种植,面积由1994年的500亩发展到5000亩。再次,科技服务到地头。刚开始引种时,一些技术问题农民解决不了,造成品质差、产量低。为此,镇上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常年指导,先后解决了浸种催芽、湿度撒播等技术难题,亩产量由原来的3000公斤猛增到4500公斤。
精诚服务赢得“人参”丰,该镇5000亩日本黑田五寸“人参”总产达2000万公斤。面对堆积如山的“人参”,喜上眉梢的农民们悦色未退却又添愁容,3200多个“人参”种植户被“卖难”困扰。党委书记兼镇长宋玉彬连夜赶赴沈阳,投奔日本太阳经济贸易株式会社驻沈阳办事处这家“远亲”求助。经过磋商,双方很快达成了1500万公斤“人参”出口协议。这样,清河镇的农民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日本黑田五寸“人参”,终于回到了“娘家”,为农民增加收入300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减负要动真格的
读了这两则报道,眼前不禁一亮。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想出各种名目,给农民增加了种种不合理的负担。如夸大农民人均收入,既可出“政绩”,又可使农民负担不超出有关规定限额;再者,以修路、修水利为名,搞集资,打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旗号,将集资经费挪作他用,修路和修水利成了“钓鱼工程”;还有,这费那费,不一而足,既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影响了干群关系。
蒙城县的做法,好就好在敢于动真格的。你不是要随意增加农民负担吗?那就罢你的官。一年来,这个县就有19名村乡干部因随意加重农民负担而被免职。这对那些不按政策办事的人是一种教育。
蒙城的做法,好就好在把减负工作细化。全面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和乡村财务定期张榜公布制度,让农民心里有本明白帐;在减负的机制上,让人大代表作为减负监督员,有关部门联合进行农民负担执法大检查,查出问题及时处理。
减轻农民负担,就要敢于动真格的,出硬招,并且持之以恒。只要这样做,何愁农民负担减不下来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绥棱农民收入增加负担下降
本报讯黑龙江省绥棱县农民收入增加负担下降,1996年人均收入达2600元,比上年增加15.8%,全县减轻农民负担956.3万元,户均减轻负担252元。
绥棱县实行农村财务总帐控制、农民经济负担公开,遏制住政出多门和擅自出台农民负担项目。
绥棱县还针对乡村办教育超标集资、乱罚款等问题,进行专题清理。对计划成本高、面积偏大的集资进行压缩,24所学校减轻农民负担53万元。(李耀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应城个体工商户兴办农业实体
本报讯随着农业升温,农产品比较效益的提高,湖北省应城市到农业领域办实业的个体工商户日渐增多。目前全市一万七千多家个体工商户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户兴办实业,一九九六年完成产值十六亿元以上。
应城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一九九五年初,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一万五千多家。近年来,这些工商户根据市场需求,纷纷转产兴办农业实体。目前,该市个体工商户办实业已形成畜禽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开发利用、镇村工业延伸等四个类型。(徐爱军彭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蒙城:谁增加农民负担就罢谁的官
本报讯元月中旬,安徽省蒙城县免去9名乡村干部的职务。这是去年以来该县亮出“减负”的硬招,谁加重农民负担就罢谁的官。一年来,全县有19名乡村干部被免去职务,共退回不合理集资365万元,追回滥发的奖金及吃喝款37.6万元。1996年蒙城县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比上年净增414元,而全县农民负担人均减少50元。
去年4月份以来,该县发布了38个“减负”文件,并对1993年以来的51份涉农文件进行清理,修改了9份、废止2份,并在全县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和乡村财务定期张榜公布制度,让农户心中有本明白帐。同时,聘请人大代表为减负监督员。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减负”责任书,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县里先后6次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农户进行执法大检查,查出问题及时处理。检查组先后查处了漆园镇黄寨村、葛店村等20余个村存在的收费加码问题。县委、县政府果断处理,给予14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人开除党籍,免去7人村支书、村委主任职务,并有2人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蒙城县的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于林才戴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上图:广东省番禺市新星镇去年莲藕喜获丰收,所产莲藕九成以上销往欧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右图:河北省保定市西韩蒋村积极引导全村农民从小农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目前,全村有2/3的人员参与市场经营。该村集中精力完善市场建设,为客商提供了较好的经营环境。每天从这里出入的蔬菜果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张宝林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驻马店分行对国家级贫困县上蔡县崇礼乡张庄村实行定点扶贫。图为春节前夕,该行领导率行里的同志把200件棉大衣送到贫困户手中。
张贺群 李文波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