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1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藏期间,走访了藏族农民阿旺丹巴家,并给他以亲切的关怀和勉励。如今,7年过去了,阿旺丹巴近况如何?藏历火牛新年前夕,记者专程前往采访——
  阿丹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张忠
阿旺丹巴家住拉萨近郊堆龙德庆县东嘎镇南嘎村。离藏历新年尚有几天,驱车前往东嘎路上,已能感受到藏族独有的节日气氛。一辆手扶拖拉机载着满满的细木杆迎面而过。新年里,藏族人家将在房顶上用细木杆插挂五颜六色的风幡。
五大间住房,加上偌大的院子,阿旺丹巴家占地将近500平方米。屋檐下挂满了风干牛羊肉,一台太阳灶上烧着水,小孩们在院里玩气球。在阿旺丹巴家的藏式客厅里,记者和主人聊了起来。
回想起江总书记来家里的情景,今年64岁的阿丹老人记忆犹新。他从隔壁房里捧来一只石英挂钟,对记者说:“这是总书记送的。”说话间,用一块毛巾小心擦拭着。他说,这么多年了,钟一直走得挺准,总书记当时还叮嘱隔半年换一次电池。
80年代末,阿旺丹巴不满足于种好村里分的7亩地,大着胆子率先搞起了运输,不久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阿旺丹巴说,那时东嘎去拉萨或其他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少,跑客运挣钱确实快。于是一发不可收,几年里,他卖旧车,购新车,总计换了9辆车。现在,阿旺丹巴的名下有4辆车,成了东嘎一带的首富。
说起致富诀窍,阿丹老人说,首先是党的政策好,其次靠勤劳,靠动脑筋。他说:“总书记在我家说过:凡是有利于西藏人民改善生活的政策一律不变。从此,我勤劳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记者问起他家过年的打算,阿旺丹巴笑着说,如今过年没以前那么费心了。前几天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头牦牛外加一条后腿,还有45斤酥油,在藏北工作的儿子托人带来一条牛后腿,肉和酥油都绰绰有余。说话间,门外有人来找,阿丹老人出去招呼。不一会儿,兴冲冲进来。一问,原来老人的女儿刚刚生了个胖小子。“是头胎,有点难产。不过现在医院条件好,母子都没事了!”阿丹老人感到很欣慰,记者连忙恭喜老人新年喜添外孙。
临别时,阿丹老人希望记者给总书记捎句话。他说:“祝总书记身体健康,春节好!请总书记放心,阿丹和乡亲们的生活比过去更好了。”(附图片)
上图:藏历火牛新年前夕,阿旺丹巴细心擦拭着江总书记赠送的石英挂钟。
本报记者张忠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渔家忙赶海
本报记者江宝章
从福建连江县城往东北,左面高山,右面大海,海风凛冽,渔舟点点。当汽车到达黄岐半岛的官坞村时,一座簇新的渔村连同咸腥的海风便一起扑面而来。
地处海天一隅的官坞村,因历史上曾是清朝官盐的停泊点而得名。如今,它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加工村。3200多口人的村子,养殖了近4000亩的海带、紫菜、牡蛎、扇贝等水产品。去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万吨,海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居福建省村级首位。渔民一家年收入可达3万元至4万元甚至更多。
虽说春节在即,官坞村民却与往常一样忙碌。万顷波涛,渔舟往来,浮标密密麻麻;房前屋后,绿云曳地,姑娘们正巧手织网,一派繁忙的赶海景象。
在与渔民交谈中,记者真切地感到,刚刚富裕起来的渔民们对过去的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33岁的林哲施和他的几个兄弟说自己是“饿大的”。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他们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在拾柴、砍柴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去年,几兄弟各种了六七亩海带。他们说:“哪有心思去玩啊?海带养殖没有节日,春节也要下海,看海潮,整理种养的藻类,捕捞鳗苗,一天都歇不得。”
“劳动创造财富”,“发展是硬道理”。官坞的渔民们虽不会讲艰深的大道理,但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并感受着这些朴素的真理。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老矿绽新枝
本报记者周立耘
纷纷扬扬的大雪铺天盖地,湖南资兴矿务局百里矿山披上了银装。
1月23日一早,记者随着人流来到矿区所属的工商银行三都分理处,但见营业厅储蓄窗口前,矿工们排起了存款的长队。队列中一位名叫黄明标的退休工人告诉我:他家四口人除老伴外,三个全在矿上。去年,他们所在的采掘队盈了利,不仅工资全部兑了现,年底还得了一笔可观的奖金。孩子们一高兴,就到商店里搬了套“家庭影院”回来。余下的几千元钱,就拿来给存上了。
上午10时,记者来到宝源煤矿采矿六队工人陈国才家,女主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边泡茶边说:“老陈上早班,下井去了。”陈国才是矿山闻名的老先进。多年来,他不是自己当班,就是给同事代班,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在井下度过的。前年,矿上想提拔他,没想到,他却回答得挺干脆:“当官我不在行,还不如在井下多挖几吨煤。”为了使今年春节过得更有意义,陈国才决定与矿上的年轻人一道,到深圳、珠海走走,去游览一番山外的世界。
下午2时,记者来到三都农贸市场,站在入口处望去,蔬菜、肉食、水果应有尽有。人流中,碰上了要找的李志泉经理。他于1994年5月离开宝源煤矿劳资科,与几位从机关压缩下来的同事组建了一家林工贸公司,在矿里的支持下,他们利用废矿井设备,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去年,该公司产值过100万元。随行的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李德辉告诉记者,像李志泉这样转入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的,全矿不下3000人。
据矿务局局长欧资源透露,该局去年内部挖潜措施得力,原煤产销两旺,多种经营、第三产业红红火火,年底一算帐,盈利100多万元,是多年来头一回。消息一传开,全局2万多职工欢欣鼓舞,决心今年大干一场。
离开时,夜幕已降临。回头望去,这个百年老矿区已沉浸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中。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鲜花下江南
朱疆李自松李浩
1月13日凌晨6时,银装素裹的边城乌鲁木齐已是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可园林局鲜切花基地的塑料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花香扑鼻。工作人员正满怀喜悦地采摘着鲜花。
“这1000枝金百合,待会儿就要搭乘航班销往深圳了。”基地董主任兴奋地对记者说。
多少年来,新疆因气候条件不能大面积种植鲜花,世界名贵花卉的种植更是个空白。进入90年代,新疆的鲜花消费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剧扩大,成本高的空运鲜花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乌鲁木齐市园林局通过建立塑料大棚解决了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风大寒冷等难题,同时利用新疆阳光资源充足的优势,使本地产的鲜花以色泽鲜艳、个体大的特点优于内地同类品种。目前,基地拥有30亩土地、12个花棚,年产鲜花40万枝。
“占有新疆市场以后,我们就瞄准了内地市场。一开始内地人根本不信新疆冬季能生产鲜花。”市园林局局长郭依坤边走边对我们说,“我们的样品花运去,他们吃了一惊,长期购销的合同就一份份传了回来。1997年基地除了引进天堂鸟、风信子等世界名花外,还将新增加100亩的大棚,鲜花年产量可望达到100万枝以上。”
说话间,装满1000枝金百合的大纸箱已打好包。8时整,天才蒙蒙亮,当我们坐上满载鲜花的空调车准备去机场时,“老园林”刘树林从花棚里追出来气喘吁吁地告诉我们,春节期间,上海、昆明、厦门的市场上,也会有新疆鲜花。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凝聚人心最重要
——上海长宁区委书记茅明贵访谈录
本报记者郭伟成
茅明贵,46岁。历任上海机电局团委书记、公司党委书记、局党委副书记、书记,1993年初担任中共上海长宁区委书记。
在长宁区工作的这几年,感想很多、体会也多,但是,千头万绪就一条,深入群众为民服务,凝聚人心最重要。
长宁在上海西部,沿苏州河一带旧区棚户多。经过努力,我们完成了70多万平方米的旧区改造。拓宽了长宁路干线,不仅地面通,地下也通,一举解决了沿线居民雨季的“水患”。去年又辟通、拓宽仙霞西路,为淞虹小区8万户动迁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还在全区9街1镇300多个居民党支部推广了华阳街道的“凝聚力工程”,要求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凝聚力促生产力,增向心力出战斗力。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下岗的多了。1994年,我们在全市各区首先创办了“西区劳动力市场”,不但让近2万人重新就业,还开辟了新的服务门类,培训了“家政服务业”人员,为条件好的居民提供“星级服务”。
只有抓社会热点,为民服务才算做到点子上,干部心中有群众,党和政府才会有威信。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长宁区和上海一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风雪守边关
本报记者陈沸宇
狂风怒吼,大雪纷飞,春节前的西北边陲天寒地冻。记者驱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中哈边境线蜿蜒前行,来到驻扎在阿拉套山上的边防哨卡。
在突兀的山巅上,江巴斯哨卡巍然屹立。谁能想到,在这漫天风雪、人迹罕至的大山里,还伫立着一个个边防卫士。
来自四川南充的战士刘蒲宾正在望哨上值勤。刀割般的风雪里,他两颊通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警觉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连指导员蒲青伟告诉我,这位战士入伍三年多了,连距哨卡最近的博乐市都没去过,仅有的几次外出还是到附近的阿拉山口参加劳动。
中午时分,一队驮着铺盖、食物的马队上来了,换防的战友们卸下一堆堆白菜、萝卜与土豆。
到了塞里克边防站,我发现它比江巴斯条件更艰苦。这个边防站车辆、马匹都上不去。所需的水、面、菜等给养均须战士们自己背上去。漫长的严冬,无休无止的大风,更加重了运输的难度。即便如此,战士们仍一如既往坚守着哨卡。
如今,春节将至,他们又怎能不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参谋吴小平告诉记者,他已两年没回江苏老家,每年妻子和7岁的儿子打来的除夕电话都令他无法平静。今年他已提前打电话将家中诸事安排妥当,春节将在哨卡上与一线的士兵们一起度过。参谋鲍林则讲道,在这节日前夕,他实在不愿让自己远在四川的父母知道他与女友分手的消息。女友嫌他离得太远太远,他理解对方,但更理解至今仍在为他操心的年迈的父母。
在这风雪弥漫的边关,矗立着一块高高的“爱国碑”。这里长眠着一位年仅20岁的战士。他在那年的春节前夕倒在了哨卡上。同行的营教导员张继美说:“为了牺牲的战友,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守卫边关,吃点苦头算什么?”(附图片)
左图:阿拉套山边防战士冒着风雪向前沿哨卡运送春节物资。
傅维军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谋路子抓落实
——陕西洋县县委书记邱军一席谈
任之刘天雄
邱军,48岁,大专文化。历任乡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副县长、县长,1995年8月任洋县县委书记。
洋县这地方,经济实力不那么雄厚,但也不是什么贫困县,如何发展得更快一些,关键是找到一条适合县情的经济发展思路,自我造势求发展。
1995年8月,我到县委工作后,根据洋县地处盆地比较闭塞,而108国道横穿东西达百公里的区位特点,提出了“两通五带动”的经济发展思路。其基本内涵是: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交通促流通,带动农村支柱产业规模开发,带动农村集镇化建设,带动县办工业拳头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农副产品及地方工业品远销外运,带动县级财政收入多路进军,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沿108国道的科工贸经济带,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没有思路,哪黑哪歇,经济肯定不可能有快的发展;但有了思路,不抓落实,只喊空口号,也无异于纸上谈兵。为使“两通五带动”思路成为全县上下的行动纲领,我们对“两通”和“五带动”都明确了具体的工作重点,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县级领导、部门领导和乡镇领导的头上,做到层层有指标,人人挑重担。
通过狠抓落实,尽管新思路提出仅一年时间,已经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移民喜乔迁
向维佳
元月8日,天气晴好。笔者乘船来到三峡库区奉节县安坪乡三沱村,江边码头上堆满金灿灿的脐橙,散发着醉人的果香,装船驮运,人声鼎沸。这里是著名的“脐橙之乡”。安坪乡去年将1200多亩脐橙无偿就近分给签订生产安置合同的移民,使他们尝到了“移民果”的甜头。
爬上宽阔平缓的山坡,“奉节县三沱移民新村“九个大字赫然入目。一层层梯田展现新绿,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红对联、白瓷砖、蓝玻璃将新楼房点缀得熠熠生辉。新房前,背花被的姑娘,抬柜子的小伙,扛床架的老头,一个个喜笑颜开,脚下生风……
三沱移民新村有40户人家。为安排好移民的生产、生活,在移民迁移前即着手进行了土地开发。两年来,总计成片开发土地268.9亩,比安置前人均还多0.4亩。去年10月,县移民局为每个移民提供了70株“奉节72—1”良种脐橙苗。几年后,移民仅脐橙一项,年人均收入就可达1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移民新村居民点的建设中,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定点、施工、建设和管理发放移民补偿资金,分户自建新房。
走访移民余善英的新居,只见东西已收拾停当,火炉上烧着开水。家中老人操宗培高兴地说:“早就想把土屋换成砖房,这下可好,赶上了移民搬迁的好机会。”余善英补充说:“我和哥哥两家,共领了3.2万多元房屋补偿费,现在修好这两幢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只贴了8000多元。”
村里人告诉笔者,整个新村已有37户建好房子,5户搬进新居,乡政府正在设法引水进村。只要水一通,春节前全部搬完不成问题。(附图片)
下图:乔迁新居的操宗孝大叔脸上绽开了笑容。 李斌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灾民喜迎春
河北省平山县72岁的五保户刘美联大娘高兴地让民政局局长帮她贴上对联。高洁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金牛呈祥韩美林塑方云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