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面向21世纪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中共农业部党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为实现我国农业跨世纪目标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加快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革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的峰值,按人均占有400公斤的粮食安全低限计算,粮食总产必须达到6.4亿吨,即今后30多年要净增粮食1.5亿吨以上。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要保证上述目标的如期实现,出路、希望和潜力都在科技,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我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农业科技革命能够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革命。1949—1988年,世界粮食单产由每公顷1000公斤提高到2499公斤,年均增长39公斤,是前50年的28倍。在这场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率先在战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强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发起了一场作为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有效地改善了粮食供应状况,并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50年代开始,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相继育成了一批矮秆水稻和杂交水稻品种,使我国稻谷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技术的大面积、大规模推广应用,使我国粮食在播种面积调减近1.5亿亩的情况下,总产量由1978年的3亿多吨增加到1996年的4.9亿吨,连续上了近4个台阶,养殖业生产水平也大大提高,成为世界畜禽、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70年代末的27%提高到1996年的39%。
进入本世纪50年代后,由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和能源科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加速应用,正在对农业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序幕已经拉开。
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在全球人口、食物、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寻求21世纪农业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发生的,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形势,正确确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战略。
      正确选择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道路和目标
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必须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坚持走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管理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实现技术目标与经济、社会、生态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为实现下世纪上半叶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按照以上要求,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应当采取分步走的战略。初步设想,到本世纪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为下个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到2010年,力争在超级动植物品种选育、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工程装备及生物技术等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等农业发达国家行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力争关键农业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世界中等农业发达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为我国人口高峰期的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到下世纪中叶,按照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科技有更大发展。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在制度保证、物质基础、政策环境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只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就能够实现。
      合理确定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
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抓好农业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三大重点。
第一,强化农业科研,突破重点领域。
农业科研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实现农业科研的重大突破,一方面要加强自主研究,在继续保持已有领先技术领域优势的同时,争取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对短期内难以突破和赶超的技术领域,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引进。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农业科研实际,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三个层次统筹规划,力争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解决农业面临的重大科技难题,增加科技储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需要突破的关键领域,增加投入,下大力气组织全国跨行业、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形成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有利于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机制。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搞好各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攻克农业科技难题的中坚力量。
大胆引进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引进成果的消化、完善、吸收特别是创新,同时,重视人才引进。
第二,强化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应用。
要通过农业技术规范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技术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对科技新成果及时组织中试,制定技术标准和规程,认真搞好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完善,使其简便、规范,便于农民接受和应用。加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和中试基地的建设,强化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监督工作。
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形成一批新的科技产业。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兴办科技企业,进行成果开发,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鼓励企业投资农业科研,参与成果开发和推广,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成果开发的主体。
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加强国家在基层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技术服务组织。
第三,强化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对从根本上改进科技推广的效率至关重要。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高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各级各类教育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农业教育体系。在加快农村“扫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到2000年使农村半数以上新增劳动力接受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同时加强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农村远距离教育,为广大回乡青年接受中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条件。扩大实用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还要通过专业技术教育,造就一支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队伍,到2010年主要村干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乡镇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强化措施,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提供保障
      (一)加紧制定发展规划
制定发展规划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部正在组织力量,在现有各类农业科技规划、计划的基础上,以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宗旨,以解决21世纪上半叶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为重点,抓紧研究和制定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规划和行动计划。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科技要革命,必须增加投入。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形成国家、集体、社会多渠道筹资机制。国家和地方财政都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保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及新技术推广的资金需要,同时要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网络畅通、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统筹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科研、开发、推广协调发展、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强化政府统筹。
      (四)加速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教育抓起。高等农业教育要根据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农业科技革命培养高素质的梯队人员队伍,同时注重从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少指责多服务
方世宏
年终将至,上级机关对基层乡镇的层层考核、考评即将开始。基层乡镇对村组工作在考评后,往往对完成任务较差或某项工作未达标的基层单位和干部扣奖金,还要通报批评,有的还因某项工作不达标对全年工作一票否决。不少农村干部最怕的是过年终关。
对农村工作检查考评,奖优罚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考核农村基层工作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差距,制定改正措施,鼓励基层干部来年干得更好,也就是以为基层服务的方法,来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而不应一味指责、处罚,搞得大家心灰意冷,对搞好工作并无益处。
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上级机关要利用年终考评的机会,帮助基层搞好总结,帮助把党的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暂时较差的单位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赶上先进。
另外,在帮助基层总结经验教训时,也要找一找上级机关对农村基层的指导有无失误,要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服务是否周到。要广泛听取下面的意见,来年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年终考评应该少指责、多服务,把年终考评变成鼓励基层来年迈大步的加油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保权转权按年收租
——襄阳用地新机制探析
夏珺张鸿志
今年初,一项新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湖北省襄阳县拉开序幕:全面组织实施保权转权收租用地管理。到10月底,该县行政划拨获得的1548宗420多万平方米存量土地,以及89宗40万平方米新增用地,全部进入了有偿使用的笼子。
京城的专家评价:此举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具有充足的法律法规依据;可以推进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增量土地的需求;也有利于规范市场,盘活资产,一举数得。
      改革的初衷
襄阳的探索当初也是出于无奈。
“全国农业百强县”、粮食生产排在全国第七位的荣誉,的确让勤劳的130万襄阳人自豪。然而,全县人均才1.35亩耕地,且每年新增3万人口。飞机场、火力发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摆在襄阳,仅襄樊铁路编组枢纽工程就占用耕地2000多亩。一批大中小型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耕地占用还将呈上升趋势。前些年以50年期有偿方式出让的土地,至今仍有一些被高墙围着,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计划经济体制下划拨的用地,绝大多数被无偿无限期占用,土地产出率低下,难以盘活。
“走出困境,关键靠自己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县委书记张克禄说,“必须强化‘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节地挖潜意识,以有偿使用土地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宏观调控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减少对增量土地的需求。”
县土地局长李之义说:“过去出让定价低,随意性大,每年每平方米折算租金仅为0.5元,根本不能体现土地资产的价值。而以保权转权收租方式管理的77宗1273亩地,租费标准每年每平方米2元—5元,比过去出让高出5倍—8倍。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还可以解决不少历史遗留问题。”
      新办法出台
襄阳县的这项改革探索始于1994年,当时取名为“收取场地费”。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经过实地考察,给予肯定,并为之命名“保权转权收租用地”。经过试点并完善管理办法,今年2月28日,县政府《关于印发〈保权转权收租用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正式出台。
所谓“保权收租”是对存量土地而言,即县土地局代表政府,按照有偿、有限期使用原则,将已使用的存量国有土地通过登记、签约,由使用者按规定分年度向县政府缴纳租金。(教育、文化体育场馆、居民个人住宅等用地免缴租金。)
所谓“转权收租”是对新增土地而言,即县土地局代表县政府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按照有偿、有限期使用的原则,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以合同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使用者依照合同规定向政府按年度缴纳租金。需要新增用地的单位和个人,除军事、监狱用地,铁路、市政道路等事业用地采取定向划拨、并由土地局按国家规定核定用地定额外,其余均实行“转权收租”方式供地。
襄阳县根据行业性质、土地用途,将用地分为金融保险业、商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工业仓储和居住用地五类。凡辖区内需要新增用地和现已使用原划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均按转权和保权方式,以3年为一个收租合同期进行管理;期满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确定下一个合同期租金标准。其中,“转权收租”第一个合同期,根据不同的行业、用途和区位条件,每平方米每年收费4元—8元;“保权收租”,每平方米每年为2元—5元。逾期不交纳者,从滞纳之日起加收3‰的滞纳金;滞纳期超过6个月的,由政府委托土地局和财政局通知银行直接划转。
      成效与启示
由于传统土地使用制度的影响,土地这一宝贵资产的价值长期被忽视了,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不能实现。特别是企业等生产经营性用地面积较大,虽有很大的潜力,但难以盘活。
从襄阳的实践来看,实行出让,必须一次性拿出巨资,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实行入股,政府用土地入股分红,土地占居较高股本,难以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实行租赁,企业使用土地,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租赁费用,不仅随意性大,而且缴纳标准固定不变,不利于土地的保值、增值。用“保权转权收租”方式供地,企业用地租期一般为3年,还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租费标准,实行动态管理。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企业容易接受,也较好地显现了土地资产价值,为土地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保证。
实行保权转权收租供地办法,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政府始终把握着土地的支配权、调控权和管理权。政府可以将国土收益进行全局调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土地使用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应鼓励的产业可以实行低租扶持,反之则采取高租限制。同时,可以以土地有偿使用作为宏观调控土地资源分配的杠杆,盘活大量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新增用地,有利于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实行保权转权收租办法以来,许多单位主动退出了多余的土地,全县共退出627亩,30多家新用地户用的都是存量土地。近两年来,全县共净增耕地6000多亩。
实行保权转权收租,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已有10余家外资企业前来投资,投资总额达40多亿元。泰国正大集团要在中南地区建饲料工业产业化基地,有50多个地区前往洽谈,但正大最终还是选择了襄阳。他们说:“襄阳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我们不用在土地上一次性投入巨资。”4年来,襄阳县财政收入每年以4000万元的速度递增,跨入全国农业百强县行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唐海县水稻全面丰收
本报讯10月26日,河北省唐海县“水稻旱育种植及配套增产技术”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40万亩水稻经现场测产稻谷平均亩产达662.3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高166公斤,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亩产增产10.49%,总增稻谷5137.04万公斤,全县人均增加纯收入1185元。
该项目以柏各庄农场为实施单位,省农垦科研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分1996和1997两个年度在柏各庄农场11个分场实施。项目区落实水稻旱育稀植面积40万亩,其中旱育抛秧20万亩,稻田养蟹3.06万亩。两年累计科技投入超过100万元。丰收计划实施两年来,全县共增产稻谷6746万公斤,全县人均增收2369元。 (李瑞军刘志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漳州芦柑有了保品牌措施
本报讯近年来,全国各地柑桔生产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地方出现假冒漳州芦柑品牌、以次充好现象。为维护漳州芦柑品牌的声誉,让消费者买到货真价实的漳州芦柑,今秋,漳州市政府采取了防假冒伪劣的系列措施,并于日前来京举行信息发布会,公布漳州芦柑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品标识,统一包装规格,并在京设立直销点、直销户,挂牌销售,保障消费者买到正宗的漳州芦柑。
漳州芦柑,是福建六大名果之一,始种于唐,被列为宫廷贡品。1985年,在全国优质柑桔类果品评选会上,漳州芦柑被评为优质水果。长泰县岩溪青年果林场生产的漳州芦柑和漳浦长桥的“八卦芦柑”,还分别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如今,漳州芦柑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游建兴赵永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临淄万余人从事蔬菜运销
本报讯近年来,一个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蔬菜运销业,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悄然形成。它与当地的蔬菜种植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构筑了临淄蔬菜产业化经营格局。
临淄区是全国知名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今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可达22万亩,总产量可达12亿公斤。一批有着多年种菜实践、积累了一定资金、熟悉蔬菜产销形势的农民,首先从单纯的蔬菜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临淄蔬菜运销业的“开路先锋”。
目前,全区运销瓜菜的机动车辆达7.5万多台,从业人员1万多人。在这些个体运销户的开拓下,临淄蔬菜运销到京津、东北、中原、长江中下游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城市,并在太原、沈阳、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蔬菜直销处,打通了“绿色通道”。(王雁蔡传银王素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宁都菜农跨省种菜
11月12日,江西省宁都县8名菜农喜气洋洋登上长途汽车,前往广东韶关租地种菜。宁都菜农跨省租地种菜是最近一二年出现的新鲜事。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300多位菜农落户他乡,种菜面积8000多亩,获纯利超过千万元。
蔬菜生产是宁都县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反季节蔬菜栽种更是红火。少数有经营头脑的菜农便把眼光投向市场更大的外省区,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为菜农牵线搭桥,他们的活动范围已扩展到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浙江等省份。此举不仅可使种菜者获利,还丰富了当地的“菜篮子”,为当地农民不出家门学到种菜技术提供方便,因而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据悉,各地已有上万名农民掌握了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邱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以前被河南原阳人当做燃料的稻草如今大都织成了草苫,稻农们年加工草苫150万条,从炉灶中省出收益近1000万元。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收益,该县已成为河南最大的草编基地。 田野 梁旗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西藏达孜县彭堆乡64岁的农民次仁旺堆怀着喜悦的心情在乡粮站向国家售粮5330公斤,使他家成为该乡人均售粮最多的一户。他说是国家出资兴修水利,丰收了就要多向国家售粮。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