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真假优劣之间
刘征
一般说来,真优而假劣,可是也不尽然。假而优,真而劣,也往往有之。再加上歪风吹,斜雨打,真假优劣之间织成一片迷离恍惚的雾,隔着这层雾看世界,若非火眼金睛,很容易上当。
假的却是优的,随手就可以拾来许多例子。《西游记》里的假孙悟空就是好样的。一真一假,“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武艺势均力敌,法术齐驱并驾,打上天宫,玉皇大帝难分真假,打到南海,观音菩萨真假难分,打到雷音胜境,如来佛才认出来那个假的是“六耳猕猴”。这样的赝品,若是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九妖十八洞一路打下去,也必然畅行无阻。《聊斋》里写一个狐仙变成绝顶漂亮的阿绣,连最爱阿绣的刘公子也真假难辨,接二连三地认错了人。倒是公子的仆人冷眼旁观,辨入毫芒,说狐女“面色过白,两颊稍瘦,笑处无微涡”。以这样的“赝品”为妻,刘公子也算得艳福不浅了。
古代的士子都读过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可是没读懂,直到清代辨伪之学大兴,才知道古书中有许多是赝品,或托古人之名,或窃古人之作为己有,不一而足。厚厚的一部《伪书通考》,考出的伪作可真不少。但是伪作并不一定就劣。《诗经》的序,是汉人托名子夏的伪作,但那序中却有千古不刊的名论,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即始见于《诗经》首篇《关雎》的序里。《列子》,据考是魏晋间人士掇拾古事而成,著者列御寇是伪托的。但那书中不乏思想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佳作,例如《愚公移山》。
真的却是劣的,例子也不少。
一是名手的败笔。郑板桥很聪明,他在《板桥诗钞·序》里说:“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滥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高雅如板桥居士也难免要无聊应酬,这类作品虽然千真万确出于板桥之手,却也千真万确并非优等。板桥绝不敝帚自珍,所以真动了肝火。
我手头有一部五色批《杜工部集》,紫蓝黄绿黑,五色烂然,称得上是清代的精刻本。诸家的批语有一个有趣的特色,不但赞誉,也指瑕疵,“殊无风旨”,“文义难通”,“此篇为劣”,“此类皆不必作”之类批语颇有一些。一方面,批者很有些狂,批语未必尽当;另一方面,即便是诗圣,所作也并非篇篇都“一览众山小”的。曾见米芾自书《中秋登海岱楼作》诗稿(墨迹影印本),自在行间批道:“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也。”此老自律甚严,但也说明,大书家笔下,也并非字字都是铁画银钩。
再是真品的变质。表面上还是原样儿,金是金银是银,内囊里却变成朽木或粪土了。李贾曾对杜十娘信誓旦旦,可是还是这个李贾,却拿十娘换了元宝。怒沉百宝箱,比之金玉奴式的一顿无情棒或者包青天式的一声“开铡”更引人深思。风流清介的侯方域受到李香君的倾爱,可是明亡后侯氏变节,作了清朝的官。话剧《桃花扇》的结尾,香君看到站在面前的侯方域背后竟拖着个大辫子,她心中的侯公子已经死去了。
名家有败笔,几乎是不可免的,被“名”字迷了眼,只好怪自己。唯有真品的变质最伤脑筋,文化圈子里的事还算不得什么。试看极少数人,头顶乌纱,手握权要,是个真正的官员,绝非果戈理笔下的那个假冒的钦差大臣。但他骨子里已发了霉,生了蛆,残民以逞,无法无天。可是这号人,有一身神光赫然的华衮,还有一副法力无边的钩爪锯牙。一旦被识破,他会凭其真而自保,会进行疯狂的反噬。祸国殃民,唯此为甚。
老百姓最痛恨的是这号人,老百姓担忧酿成大患的是存在于这号人身上的腐败,老百姓寄于肃贪的最大希望是对这号人施以铁腕,不论他是丈二金刚还是铜头太岁,一律绳以严刑峻法,犁庭扫穴。


第12版(副刊)
专栏:

  辉煌时刻
——为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而作
王永华
这是一声神圣的礼炮
在东方的时空
成为一种绝响
让世界为之一惊
啊 多少期望多少渴望
凝聚成这辉煌的一刻
大江截流了太精彩啊
刚刚迎接香港回归
紫荆花开放的季节
大江截流了太精彩啊
党的十五大凯歌高奏
春风送暖
新世纪在风帆中起航
哦,大江截流
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
“愚公移山”已不是久远的神话
“人定胜天”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宣言
“高峡出平湖”一个巨人的声音
在历史的回音壁里久久萦绕
只有辛勤耕耘
才有收获的心情
只有惊雷穿过茫茫的夜空
才有那闪光的一刹那
只有挥洒血汗
才有飞翔的花朵守望春天
感谢这个时代
给人民一个弄潮的契机
这里的每一个脚印
都镶嵌了跋涉者的旅程
这里的每一滴汗水
都潮湿了一片鲜活的梦境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
都记录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
这里的每一个黎明
都映照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啊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啊 三峡的情三峡的爱
都汇成同一个声音
绝响的赞歌——
献给新世纪的曙光


第12版(副刊)
专栏:

  穿越世纪之梦
孙智
我们从宜昌顺着长江向上游进发。
前面是崇山峻岭,旁边长江在汹涌。我们不可能像前辈一样,以笨拙的姿态,缓慢地从山脚爬上山顶,从山顶走下沟壑,从深涧祈望山巅……
我们要在山体内拓展像城市大街一样宽阔的道路,因为三峡工程——世纪之梦在远方急促地呼唤。
我们开着钻机,以祖先在猿声高啼的两岸开凿栈道的精神,我们知道,面前不是一道门,而是重重叠叠的山岩,但我们一定要穿越,尽管会短时间走进黑暗。
我们穿越,穿透震旦系、奥陶系石灰岩,这是最古老的岩石,有着神圣的尊严。沉睡亿万年的化石让钻机敲醒,珊瑚花在演绎太古的故事,海螺吟唱亘古的涛声……
我们穿越,走进花岗岩;我们的意志比花岗岩坚硬,我们的信心比花岗岩坚定,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巍然不动千万年的花岗岩,屈服地向后退却……
我们穿越,付出的是汗水、鲜血、生命……我们铸筑的是坦途、速度、效益、对理想的忠诚,是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典范与奇迹。
一条路,不,是一条血脉,牵来民族的光明。
从此,地层深处,有了一条弧线优美、灯火辉煌的长廊,仿佛是从太阳中涌来的一束光芒,簇拥隧道中的生命与车轮;亿万年的海洋化石,永远时时刻刻聆听现代文明高亢的旋律;而隧道的那边,长江的涛声正和着高速公路的歌唱。
伟大的穿越,我们对光明的渴望和奉献,都通过它,源源不断地涌向未来光明的心脏——三峡工程。
山里的隧道是忙碌和喧闹的,而山外仍是那样宁静,葱茏的森林,歌唱的小鸟,山腰间飞翔的鹰,自然与文明的和谐,形成一道迷人的风景。


第12版(副刊)
专栏:

  车过草原
丁茂
我虽然生长在内蒙古,但一直没有去过草原,或者说一直没有见过真正的草原。今年7月份,正值全区人民热烈庆祝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应朋友的邀请,第一次去锡林郭勒大草原。
草原,似乎对我并不陌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过许多赞美草原的歌曲,看过许多歌颂草原的诗文。像“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有事没事,我常哼哼。有时到外地开会,外地的同志们往往向我讨教草原的情趣,我也确实以内蒙古人自居,向人家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述过草原的美景。然而,那只不过是我想象中的草原。这次一去锡林郭勒大草原,才知道我想象中的草原和我亲眼见到的草原,根本不是一回事。这才是人常说的百闻不如一见。我想象中的草原,尽管无限地夸张,却仍然远不如我亲眼见到的草原那么辽阔,那么美丽,那么壮观,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我再回头哼哼那首我唯一会哼哼的歌,别有一番新意,体味和以前截然不同。不说别的,就那么一块天,那么一片云,那是在城市或别的地方绝对看不到的。同是一块天,同是一片云,差别之大是没去过草原的人体会不到和不可想象的。
草原的辽阔,那是罕见的。坐上小车,以每小时一百公里至一百二十公里的速度,在新修的特别平坦的柏油公路上奔驰两小时,几乎看不到一个城镇和村庄。偶尔会看到几个白色的蒙古包,那是牧民们夏季放牧临时用的。现在,牧民多数定居,住房子了。牧民的生活富裕了,几乎家家都购买了小四轮、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汽车,牧民定居的浩特(村庄)多数通了电,这是我早已知道的。草原虽然辽阔,但你并不觉得寂寞、荒凉或空阔。小车在奔驰,你向前望去,眼前永远是一道地平线,这地平线好像就没有一个尽头。辽阔无际的大草原,像一块绿色的一直铺到天边的大地毯。微风吹起,草原顿时掀起像浮云一般的波浪。在那绿色的海洋里,你会不时地看到羊群、马群、驼群、牛群……远处静卧的羊群,像撒在草原上雪白的珍珠,那流动的羊群,又像一片片飘动的白云。这时,你不禁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千古佳句的妙处。尤其是新来乍到的客人,一路美景目不暇接,你不但不会感到草原的空阔、寂寞,而且你会觉得草原的富有和美丽。那傲慢的驼儿、憨实的牛儿、机灵的马儿,个个吃得滚瓜溜圆,它们时不时抬起头望着新来的客人,像要告诉你什么似的。草原的低洼处,蓄着碧波荡漾的清水。这些生灵生活在这里,有草吃、有水喝,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它们无疑是幸福的。一路专注,你或许有些困了。这时,忽然从草丛里窜起一只或几只百灵鸟,它们唱着婉转动听的歌,悠然自得地飞向蓝天。你的注意力又被引向天空,那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像用清水洗过的一般洁净。天空盘旋着的大老雕,给草原抹了一笔雄壮的色彩。草原常起风,有时风刮得很大,但没有灰尘,因为那厚厚的草被,严严实实地覆盖在大地上。这风,只能给你送来凉爽和花草的芳香,驱散盛夏的炎热。
早晨从呼和浩特出发,行程六百多公里,下午四时多,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盟的首府锡林浩特市。这是一座特别漂亮的中等城市。不论是街道,还是高楼大厦,都是那么整洁、那么干净、那么一尘不染,美化市容的各种树木,显得格外嫩绿,这一切都让你赏心悦目。主人向我们介绍,锡林浩特市是全国的卫生模范城。
草原上的同志们非常好客。第二天,他们陪同我们参观草原。锡林浩特市被绿色的草原包围着。只要出了城,不论是向哪个方向走,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这草原的深处,开辟了许多供客人游览的旅游点。我们参观了甸子和灰腾梁两个旅游点。灰腾梁的草长得特别高,在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上,百花盛开,芬芳四溢。七月的草原啊,那真是一片花的原野,花的海洋。这些花朵,我在家乡的沟里坡上也都见过,可它们汇聚在这大草原上,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天地相连,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简直觉得就像置身传说中的仙境一般。主人向我们介绍,雨后的草原更秀丽、更壮观,游人还会在草丛里采摘到白白胖胖的香蘑。主人还向我们介绍,今年干旱,入夏以来,没下过一滴雨。往年,草长得比现在还高。但对我们来说,这就大饱眼福了。我们开始摄影,蓝天、白云、草原、畜群……这么好的风景,我们当然要留影的。带来的胶卷很快就用光了。遗憾啊!我们再多带些胶卷就好了,这里值得我们留影的地方太多了。
在西乌旗甸子草原,主人用牧区特有的美味佳肴招待了我们。烤全羊、牛奶酒、马奶酒、牛奶大王……在城里常听人说,在牧区吃饭,不喝得酩酊大醉,主人是不会让你出门的。其实不然,穿着民族服装的蒙古姑娘,双手捧着银碗,一曲敬酒歌唱罢,你喝多喝少,主人都高兴。
一天的光阴,在草原上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晚上,我一闭眼睛,草原的风光,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真疑心自己不是躺在床上,而是依然置身在大草原。可当我睁开眼一看,什么也没有了。后来,我沉沉地睡着了。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在花的原野,我盖起几间房子,又像是几座蒙古包,我们全家人住在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牧民。


第12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守望关角
冯文超
1984年5月1日,在这个国际劳动者的节日里,青藏高原亘古荒凉的柴达木盆地上以一声嘹亮的汽笛献上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当时驻北京的外国记者立即捕捉报道这一消息:中国人修了一条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它在青海省境内西宁至格尔木,是通往西藏铁路的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通过戈壁、沙漠和海拔很高的关角山一条长达四公里的隧洞……可以预见,养护这条铁路保证畅通,其难度比修路更大……
如果你仔细浏览青藏铁路示意图,会发现关角山是最高点,呈凸形,海拔四千米左右。列车通过这里,线路大坡度上升,在通过这条深深长长的隧洞时,车内的旅客都感到呼吸艰难。捱过这段可怕的旅程,就好比度过了鬼门关。曾有内地到格尔木探亲的老人路过关角时猝死在车上的事情发生。
说到这些,负责养护关角隧道的通风工区的铁路工人会风趣地说:坐在舒适的车厢里都那么难受,那我们在隧洞里干活的这些人呢?
关角山位于天峻草原的银光闪闪的雪峰环绕之中,一年四季寒气袭人。这里的工人离不开皮袄、火炉。夏季洞内的温度最高也在零摄氏度左右,冬天更不用说了,温度最高时也是零下二十四摄氏度至二十五摄氏度左右。由于高寒缺氧,机车功率下降,柴油不能完全燃烧,通过隧洞时会排出大量废气油烟,在洞里干活,感到呛得肺部疼如针扎,呕吐不止,戴上防尘口罩也不管用。工区十三名职工都有晕倒在洞中的经历……由于这里地质构造复杂,石灰岩层不断渗水,一到冬天,会结成一根根长长的冰凌,如果在旅游胜地,恐怕是受欢迎的好景观,但在这里,却会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工人们争分夺秒在洞内架起梯子,举起手灯照着,用撬杠一点点敲冰。这是很危险的活,工人小胡描述过一次他刚进洞,一根水桶般粗的冰凌自行脱落,直朝他的脑袋砸来,如果不是后边跟着的人及时瞧见,使劲拽了他一把,恐怕他已到马克思那里报到了。
老工长张福勤,近五十岁了,在关角山一呆就是四五年。他的家属在农村,到这里探亲,住了几天,哭着让他回去,觉得在家种地也比这鬼地方好。老张风趣地说:我回不去了。在这里适应了高寒缺氧气候,回到内地,倒因氧气多而呈氧中毒现象。退休工人回老家因此而猝死者不在少数,只能生是高原人,死是高原鬼了。
还有一个工人,妻子在内地,怀了孕来看他,住了几天却流产了。这里的确是生命禁区。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铁路工人在默默奉献。老工长退休了,新工长接班,继续带领大家守护着关角隧洞,确保列车安全畅通。每当乘车到东洞口干活时,短短的十几分钟,他们也不忘提上一大壶开水,给车上旅客送水。这规矩实行好几年了,也是关角铁路工人精神文明的一个体现。不明原因的旅客总会很惊异:这水不要钱吗?
他们会笑笑:关角人从不为钱。
有一个工人破例在车上打了一架,原因是列车通过隧洞时,有一个旅客上厕所,他看见后一把将那人拎了出来:“你知道吗,我们成年累月吃的就是这洞中渗出的地下水。”按照铁路部门规定,车到关角要封闭所有厕所,可是有的列车员却忘记了,屡屡发生忘锁厕所的事。尽管发生这次打架事件有情可原,但这个工人还是在工区做了检讨,被扣了奖金。
兰州铁路局的领导知道关角隧洞的艰苦,给这里的每个工人配备了一个氧气袋,以解决洞内作业的缺氧问题。但是至今,这些氧气袋都整整齐齐摆在工人们的宿舍里。为什么不使用呢?由于洞内作业需携带大量工具,身上再背氧气袋就无法工作,所以只有放在家里,干活回来吸上几口。他们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入夜的关角通风工区,万籁俱寂,灯火通明。工人们没有喝酒、搓麻,而是在冥思苦想背技术题、学习文化。因为缺氧,大脑皮层也受到抑制,学习起来很吃力,但大家都在一点点啃,叫苦者不是关角人。如今的青藏铁路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也在大搞“建线”活动,提高线路质量和工人技术素质。工人们说:我们是落后于内地,但我们无愧于时代。马克思说过,人首先是社会需要,其次才是个人需要,这是一种高远的境界。为了青藏铁路畅通使经济腾飞,我们甘愿当铺路石!
(作者单位:铁道报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

  巫山一段云
叶缓
停驻巫山,已将近中午。在灿烂阳光中走下客船,却不敢相信真的踏上了这个有着千古传说的地方。
第一眼见巫峡十二峰,是在清晨的江轮上,极尽目力在笋一样耸立的群峰中寻找,那个柔情似水的女子究竟藏在何处呢?廊道上密密攒动着人头,在别人热心的指点下,我才发现那小小的人形石柱,立在一个山尖上,正翘首远望。这就是那未嫁而死的赤帝之女瑶姬么?这就是那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么?在这些踏江流顶霄汉的峰峦中,她变得如此渺小和寂寥,然而她那神奇的光芒却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巫峡的名字铭刻了一代又一代。
有带状的云帛,亘在绵延的山颈,凝重而纯净。天越发蓝得彻底了,而这一段云帛却不为所感,做着缥缈的逍遥游,长久地痴绕诸峰,原是与神女有一份心灵的契约么?
走上斜斜上升的水泥长坡,虽说并不是想象中高高峭峭青石条的台阶,但窄窄的街巷、卵石基的房屋、背背篓的妇人,却依然是我所喜欢的巫山。选了一处便宜的住所,倒也干净,又有阳台可以望见江水和隔岸的山峰,真是意外之喜。打听了次日去小三峡大宁河的情况,便开心地去寻饭吃。
小的饭铺,举目皆是。店家并不热衷于招呼,往往搬一只板凳坐门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行人。街道上三三两两南腔北调的异乡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展现着兴奋的好奇的笑靥,从这些注视的目光中从容地走过。路往往走着走着就打了折,折下去是台阶,折上去也是台阶,小山城的模样总是这样罢。
傍晚时分在阳台上晾衣服,有几缕残阳扑到我的脸上,一抬眼,对面山峰上白云片片,都被滚了红边,如鸾翔鹤舞,弥久不散。江流是沉默的,几乎看不出它的涌动;山峦是沉默的,竖着挺直的脊梁。只有那飘动着的白云,是巫山黄昏最美丽的语言。在无雨的暮色中,神女会化为什么呢?就连宋玉那样多情的诗人,大约也不知道罢。
夜的巫山,有星一样的繁灯,在宁静的山影里温暖着游人。这便是一家挨一家摆在街道上的夜市摊。也不知从哪里钻出来这么多人,一下子填满了窄巷,繁华了巫山。腾腾的雾气模糊了灯影,相伴而来的青年们便在雾气腾腾的灯影中发出时隐时现的笑声。
当江轮的汽笛尖锐地响起,最后一眼里的巫山,是澄静的一幅水粉画。一天的滞留也许还不如一段云的缠绕,但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巫山又怎会走出我心灵的家园?也许十数年后,高峡出平湖,神女再不能够在岸上做她寂寞的守候,但我一定会在漫漫旅途邂逅如她一样袅娜的仙子。


第12版(副刊)
专栏:

  黄般若的艺术世界
穆紫
前不久,在香港各界正在积极筹备庆祝回归祖国后第一个国庆节活动之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黄般若的艺术世界》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地与香港的艺术交流活动,同时,使人们得以有机会欣赏香港著名画家黄般若的艺术世界。
黄般若是香港已故的著名画家、文物鉴赏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活动家。黄般若生于1901年,少年时代受辛亥革命元老潘达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收尸人)的影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二十年代活跃于穗港画坛。在民族灾难深重的三四十年代,他与何香凝、叶恭绰、许地山等知名人士一起,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起,每年均应邀回内地观光写生,多次参加国务院举办的五一、国庆庆典活动。1965年周总理邀请他回故宫博物院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未果,后于1968年病逝香港。
黄般若二十年代便以高超的画艺享誉南北,传统功力深厚,深受黄宾虹先生赞许。在“全盘西化”的声浪中,他坚持在传统自身中寻求中国画的发展,终于在博厚的传统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画艺术。晚年创作了大量以香港山水入画及在内地写生的作品,引起海内外艺术界的关注,被誉为“走出传统最快、步子最大”的画家。叶浅予称他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及“先驱”;黄苗子称他是一位“卓越天才的画家”,“在近代中国画中的地位,深信时间推进,会逐渐给他揭出辉煌的本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阿方兹博士称赞他“为中国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展览中,人们看到了画家笔下香港昔日的山水风光,而且还看到了一个传统画家是如何走出传统,独创新风的艺术历程。
(附图片)
八仙岭(中国画)黄般若


第12版(副刊)
专栏:

  拉柴草的大车
翁景贵
拉柴草的大车
在田野晃动
两片车轮子
滚动一座山的重量
从田野到村子
是一段几百米的道路
拉柴草的大车
走了一春一夏一秋
粮食已收完了
拉柴草的大车
是田野最后一朵浪花
整整一春一夏一秋
满车柴草也是
金色的收获
拉柴草的大车
在田野晃动
田野村庄和
几百米的道路
都很充实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全国第四届中外传记文学研讨会召开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北京大学英语系、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芙蓉》杂志联合主办的全国第四届中外传记文学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召开,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翻译家、作家等六十余人,就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历史感、传记文学理论研究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者展望,传记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将有可能成为下个世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和出版热点。 (赵白生)
  《中华散文》改为月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散文》从明年起改为月刊。改刊后的《中华散文》装帧新颖,栏目丰富,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现实,贴近生活,集纳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任中)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由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编辑的《传记文学研究》,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丽宏的散文集《心里的珍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余胜海的诗集《无雪冬季》,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沈学印的诗集《摇响岁月的风铃》,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