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举行会议
江泽民主席叶利钦总统致贺辞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唐进修报道: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次会议,近60名中俄方面的委员出席了会议。
委员会中方副主席兼秘书长、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和委员会俄方副主席兼秘书长、外交部副部长卡拉辛分别宣读了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对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贺辞。两位元首都对委员会的正式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
江主席的贺辞说,中俄建设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俄长期友好合作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保持和发展两国关系的良好势头,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贺辞指出,促进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政治家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各界人士为之共同努力的崇高事业。两国元首共同倡议成立这个委员会,目的在于将中俄友好合作、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思想植根于两国人民中间,使之世代相传,后继有人。
江主席衷心希望各位委员能运用各自的影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中俄友好合作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叶利钦总统的贺辞指出:委员会的活动是俄中新型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远大的前途。我们两国的老一辈之间曾建立起深厚的传统友谊,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曾相互支持。今天,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又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叶利钦总统在贺辞中说,我与江泽民主席已迈出了这样的一步——委员会已经建立。现在该是你们行动的时候了。如何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充实两国、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与睦邻关系,我们期待着你们的全新的、有分量的和有趣的建议。你们可以相信,这一工作将会得到俄罗斯总统的全力支持。
委员会中方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毅诚和委员会俄方主席、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盟主席沃尔斯基分别就委员会今后工作讲了话。
出席会议的委员们一致通过了《关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活动指导原则的协议》。黄毅诚、沃尔斯基主席分别在协议上签了字。
协议就委员会的宗旨、任务、活动方式、成员组成及与中俄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等作了明确规定。
成立于今年4月的这个委员会由中俄两国社会各界代表组成。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叶利钦会见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双方委员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十日电(记者罗辉、于海生)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今天中午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会见了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双方委员。
江泽民表示很高兴与委员们见面。他说:“我和叶利钦总统共同倡议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目的是要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进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他说,各位委员都是两国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都热心于中俄友好事业。他希望委员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中俄两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江泽民祝委员会的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叶利钦说:“俄中两国现在正作为友好国家、友好邻邦进行着友好的合作。两国领导人相互间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他认为委员会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有利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叶利钦祝委员会一切顺利。


第1版(要闻)
专栏:

  南斯拉夫总统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将于11月13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同叶利钦举行会谈
两国元首一致认为中俄关系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宣布中俄东段国界勘界工作全部完成签署中俄联合声明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
江泽民首先对叶利钦第三次访华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们之间举行中俄第五次最高级会晤感到高兴。他对叶利钦说:“你是我们的老朋友,每次见面我都感到很高兴、很亲切。”
两国国家元首一致认为,六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实践表明,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平等合作,共同发展,既不结盟,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完全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有利于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江泽民满意地指出,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就是通过各项联合声明及其他文件,双方承诺在相互关系中严格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已经有了有效的机制保证,这就是两国元首、总理、外长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随着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两国各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相互了解将会加强,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社会基础将会更加深厚。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不仅将会更好地造福于两国人民,而且必将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中方愿与俄方共同努力,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推向21世纪。
叶利钦表示完全同意江泽民的看法。他说,俄中已经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友谊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不仅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而且还有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亲自关心和培育。叶利钦说,俄中两国之间不存在什么问题,经过这次会晤,两国的关系将会继续向前推进。
两国国家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东段国界勘界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江泽民说,这是中俄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我们已经签订了两个边界协定,并签订了五国边境地区信任措施和裁军协定等重要文件。这些协议的达成,包括勘界问题的解决,是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是对两国边境地区的永久和平、安宁、发展与繁荣的有力保障。
叶利钦说,我们解决了几十年来未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具体体现,俄中两国有一条和平、安宁的边界,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经贸关系,江泽民指出,中俄经贸关系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们要下大力气充分发挥两国各自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开拓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特别是需要在大中型长期合作项目上取得突破。在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航天、机械制造以及高技术等领域,我们完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合作。中方将以积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合作过程中,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可以对促进经贸等各领域的合作发挥很好的作用,两国企业界应在加强接触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
叶利钦表示,俄中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在扩大经贸合作方面已经有许多很好的项目和建议,应加强合作,尽快落实。
双方表示相信,经过两国不懈努力,到200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200亿美元是完全可能的。
叶利钦对香港顺利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祝贺,并祝愿中国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叶利钦说,俄罗斯愿意看到中国繁荣富强。
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他说,作为两个大国,又是具有漫长共同边界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的繁荣富强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
江泽民向叶利钦介绍了他不久前访问美国的情况。在谈到国际形势时,他表示,中国主张各国自己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管,世界的事情大家管,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大国之间应该摒弃冷战思维,尊重世界多样化的现实,顺应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这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中国将继续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积极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创世界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会谈后,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出席了签字仪式。两位国家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李岚清副总理和俄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签署了中俄关于铺设天然气输气管道、开发凝析气田项目基础原则的谅解备忘录,中俄关于中俄地方政府之间合作原则的协定,中俄关于经济、科技合作基本方向的谅解备忘录。
今天,两国有关部门负责人还签署了中俄关于对界河中个别岛屿及其附近水域进行共同经济利用的指导原则的协定,中俄关于发展两国金刚石、钻石领域的合作协定,中俄关于保护虎的议定书以及两国银行关于金融机构业务监管的合作协议。
签字仪式后,两国国家元首共同会见了记者并回答了他们的提问。
会谈前,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一行。
参加欢迎仪式、会谈和签字仪式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陪同团团长、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国家计委副主任叶青,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蒋心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周永康,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黄毅诚,中国驻俄大使李凤林,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外经贸部副部长陈新华;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俄罗斯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等。
晚上,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欢迎叶利钦总统和夫人奈娜一行。
(附图片)
11月1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北京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刘建国摄
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在签字仪式上。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学习座谈十五大精神强调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繁荣我国文化事业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邵建武、杨少波报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这是日前在京举行的“营造文化环境、发展文化事业”研讨会上,与会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达成的共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会。与会文化界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从文化、教育、科研、创作、宣传等角度,畅谈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体会,对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与会人士指出,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环境意识,不能以牺牲文化发展来换取一时的物质增长。他们认为,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营造文化环境的阐述与构想,不仅开拓了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而且强化了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化、道德修养水准的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的增强、科技知识含量的加大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为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快与慢、综合国力的强与弱。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从这个战略高度来统一认识,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努力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与会人士高度评价近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地文化建设的成就,充分肯定了各地作为标志性工程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他们强调,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地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减少文化建设的短期行为;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减少文化资源的浪费。
文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与会人士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利用,而应该进行改造、吸收与创新,让优秀传统与现代科学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强有力的双翼。
与会人士还谈到了首都北京文化事业的规划与建设。他们认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古都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辉映。
党的十五大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使文化界人士信心大增。与会人士表示,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党的十五大精神贯彻到各项文化工作中去,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强化精品意识,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辉煌。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讲话。参加这次研讨会并发言的还有龙新民、刘习良、李准、侯仁之、王琦、程允贤、黄济等。季羡林、王朝闻、宿白、林书煌等作了书面发言。


第1版(要闻)
专栏:

  攻坚中的新突破
——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述评(一)
本报记者江世杰
编者按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作了一系列深刻、全面、准确的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这些论述,在理论上搞清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意义和内容,在实践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坚决落实有关方针政策,循序渐进,才能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这项艰巨复杂的改革逐步引向深入,才能真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此,本报从今天起刊登三篇有关学习十五大精神,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记者述评,供读者参考。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论述,成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议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不仅是全党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中的一次关键性突破。
重要的理论突破
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十五大报告有关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问题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是对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
首先一点,“公有”不能与“国有”画等号。公有制为主体,不能理解为国有制为主体,还应包括集体所有制经济;同时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与集体成分。这一思想使我们的眼界大开。它进一步突破了几十年来认为只有“纯国有”才算国有的误区,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拆掉了樊篱,拓宽了渠道。
第二,我们强调公有制为主体,过去把主体理解为所占的份额比重“越大越好”。十五大明确了“主体”即优势、即控制力的思想。“主体”是从全国范围总体而言,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有差别,不是一律要求。主体不是以单纯量的比重来判断,而是既有量又有质的统一体。对公有制“主体地位”作了更为科学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在公有资产占优势的前提下,去千方百计保持和扩大公有资产的控制力。
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家命脉产业的控制上,这就突破了以往国有经济“全面出击”、“包打天下”的误区,有利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适当调整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确保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真正占据主导支配地位。
第四,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就不仅肯定了过去18年我们已经寻找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而且为今后继续寻找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开了绿灯。
股份制作为公有制可以采纳的一种实现形式,被写进十五大报告,这就突破了股份制是资本主义“专利”的误区,为今后大量利用股份公司这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建立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扫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障碍。特别是明确了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这就为四年来股份合作制姓“公”姓“私”之争,做出了权威的结论。股份合作制的劳动者所有、劳动者经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基本特征,说明这种典型的集体经济组织,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
第五,改革开放近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无可辩驳地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不仅再次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还给了它重要的应有的地位,这就不仅重申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必要补充”的思想,而且赋予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平等条件下共同发展的权力。
深化改革的指路明灯
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与发展,必将成为我们取得新的业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指路明灯。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的改革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深层次的改革,它的任何变动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多年来,所有制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到1992年,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四大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中又强调了这一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允许有些国有小型企业“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
十四大以后,我国公有制小型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公有制实现形式也逐步多样化。在深圳,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有十种:一是国有制,二是社区所有制,三是股份合作制,四是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五是社团所有制,六是社会基金所有制,七是股份制,八是技术所有制,九是经营资本制,十是混合所有制。这还不包括属于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层面的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商社、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等。多种经济形式适应了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需要,显示出了它们的生命力。
但是,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都不是一出现就成熟、完整的,要在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中,逐步地调整、完善。这个“适应”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十五大的召开,使我们对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等问题,认识又进了一大步。这种认识上的进步,将会指导我们冲破一些僵化的或传统习惯的思维方式,更大胆地改革、探索,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判断是非,从而推动社会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进行优化组合,推动生产力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理论上的突破,也将会结束以往由于分不清一些界限而导致的各种争论,有利于我们把精力集中到按照十五大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解决“攻坚”中的难点,摆脱困境,步入一条较为顺畅的发展之路。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会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也将为国有经济调整结构,实施再就业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