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一年读完几本书
戴子聪
在总结刚刚过去的一年时,某单位党委向干部特别提出一条:“你一年读完几本书?”这个要求提得好。
学习、读书是江泽民同志近几年来一再号召的。他提倡博览群书,还亲自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三本书分别写了序言,推荐给大家。年终岁末,认真检查一年的读书情况,这对于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为重要。
我们不妨留出一个静谧的夜晚,理一理书橱,回忆一年来读的书,看一看理论书、业务书、修身养性的书读了多少。哪几本是精读的,哪几本是粗读的?哪几本读得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需要像牛反刍一样,再花一番咀嚼功夫?随后,思考新的一年再读哪些书,还需吸取哪些新的知识营养,才能真正“努力打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
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令人高兴地看到许多书被画着粗粗细细的杠杠和大大小小的圈圈点点,也可能会令人遗憾地发现还有一些没来得及读的书,甚至也有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的书。
当然,对于一年来没有认真读书的干部,应当引起警觉。读书贵在自觉,“牛不吃水硬按头”是不行的。对一些把宝贵时间虚掷在觥筹交错、轻歌曼舞中的干部要提个醒儿:这样混下去,会变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淘汰!对那些忙于工作而放松读书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要请他们再听一听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三国时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故事。我们今天工作的繁忙总不能同战争年代相比吧?革命前辈能够手不释卷、发奋攻读,因为他们有巨大的动力,要寻求民族解放的真理。今天,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同样十分艰巨复杂,只有像革命前辈一样发奋学习,才能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增长才干,才能工作卓有成效,为中国的强盛做出贡献。
总结工作,不要忘记总结学习;考察干部,读书情况应是很重要的一项。新年伊始,制订新的学习计划,该是题义中的事吧。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平实的魅力
——随感孙伟的《聚焦现实》
陈建功
孙伟选择了《聚焦现实》作为个人作品集的书名,其意深焉。我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做出这一选择时的庄严。这是一位十分认真地面对现实的记者,在他笔下,英雄烈士、普通劳动者、当代大学生、科技专家、文艺明星,纷纷向我们走来。孙伟以其特有的郑重和认真,开掘出这些人物可能提供给青年读者的启迪,展现他们的性格风采。这些文章中的不少篇章,早已为读者所熟知,曾引起强烈的反响。特别是那些流星一般,灿烂地从天空中划过的生命,因为孙伟这枝饱蘸激情的笔而光耀不泯,延续至今,和一代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结伴同行。我们在景仰那些有价值的生命的同时,也该对这枝有价值的笔表示应有的敬意吧。
孙伟也写过不少社会问题的纪实特写,这本集子里就辑纳了他十多篇代表性作品,在提供大量社会信息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值得思索的社会现实问题。
坦率地说,我以往读过的新闻特写中,不乏动人篇章,也不乏平庸之作。最令人不能容忍的平庸,是“大言炎炎”的平庸——不从人物最平易最质朴的行为言语中开掘思想的境界,只是矫情地为人物罩上某种光环;不遵循人物特有的性格逻辑去展现心灵的魅力,只是把人物作为某种概念的传声筒。这样的文章,作者即便有再饱满的激情、再崇高的动机,他又怎么能让所讴歌的人物走入我们中间,成为我们可亲可近的朋友?这样的文章,又怎能搅起我们感情的波澜,引导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前行?
我之所以喜欢孙伟的特写,正因为他笔下的人和事具有平实的魅力。
平易、朴实,却又独具魅力。难。
从书中许多文章里可以看出,孙伟是有境界的,他对所传人物所述事件境界的捕捉就是他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潜藏在平实之中——被写的人和事是这样,写人和事的人也是这样。就这样,平实中渐渐地透出一股子雄浑,一股子深沉来。而这,恰恰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有理由为这位还算年轻的老记者而欣喜。
在读过了孙伟的不少篇特写之后,我又有幸读到了一篇写孙伟的特写。这篇特写提到了安徒生那篇著名的童话《魔鞋》。文章说,现在,孙伟觉得,那双魔鞋就穿在自己的脚上,想脱都难。只不过驱使他在人生旅途上不停迈进的,并不是什么魔力,而是他手中的那枝笔。我相信这是孙伟笔耕多年的由衷之叹。同时我也相信,在孙伟的心灵深处,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感触未被点透,那就是,驱使他手中那枝笔永不停歇的,是他决心为他们立传立言的王桂荣们、王柏生们、陈章良们……
想到他们,我们更有理由对这位还算年轻的老记者新的努力寄予厚望。
(《聚焦现实》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弘扬古都文化展现钟山风采
王武龙
钟山,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东郊,名胜众多,山水秀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不仅自然风貌独特,而且人文景观荟萃。诸葛亮曾赞叹南京“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可见,此后许多朝代均建都于此,都离不开历代君王对钟山的情有独钟。梁武帝、梁元帝、明太祖、明成祖、康熙、乾隆等诸多帝王,以及王羲之、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众多文人骚客,都曾来此游历览胜,他们的踪迹遗墨成为当今宝贵的人文景点。吴王孙权选今梅花山修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择钟山南麓建陵,最令世人瞩目的还数气势雄伟的中山陵,使古老的钟山增添了隽永的魅力。
本世纪初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创民主共和之宪制。孙中山逝世后,遵孙先生的遗愿,在钟山南坡建起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中山陵。如今中山陵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世界著名的观光胜地。值得称道的是,中山陵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为中山陵的保护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山陵园的领导和职工,对钟山风景区加强保护,合理开发,有序利用,完善管理,维修和新建了一批人文景观,增加和添置了许多旅游设施,使得钟山更加独具风采和神韵,并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当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和中山陵建陵70周年之际,一部全面介绍钟山古今的丛书——《钟山风采》与读者见面了。它既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也是在南京开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教育的有益之举,同时更是开掘和发展南京旅游文化的可喜成果。丛书共分《钟山风雨》、《钟山风物》、《钟山风光》、《钟山风韵》四册。它的出版必将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对钟山乃至南京的了解,增强520万南京人民对家乡的热爱。相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保护和开发好钟山风景区,展现南京的古都风采。也一定能建设好南京这座名城,并使南京的未来更加辉煌。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之光

  地火——
记保护文物、历史名城专家郑孝燮
柏桦
保存一块鱼化石有什么用呢?
保存一个系列的兵马俑又有什么用呢?
保存一个系统的敦煌石窟又有什么用呢?
似乎没有用。因为它既不是一棵庄稼可以管吃,也不是一枚硬币到手就能用。
但是,它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过去和现在,然后,沿着过去和现在连通的射线,你便能顺利地到达遥远的未来。
因此也就想起了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专家郑孝燮,想起了他的奔走呼号。
郑孝燮,高高的鼻子。也许因此,他对事物的嗅觉特别灵敏;身材高大,谈话的时候,总把脖子向下弯一点,也就格外地显出了和善。但是,为了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他却会据理力争,寸土不让。
不久前,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郑孝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建议进一步考察这两处。
1995年9月底,他到了丽江。
丽江居住着纳西族。许多国家的研究者认为,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人类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可称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现存约2万余册,分别由17个国家收藏,国内尚存5000余册。东巴音乐保存了古风,1995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还特请他们去英国演奏。
丽江远郊的石鼓镇,是元朝忽必烈为统一中国,进攻大理国,渡金沙江的地方;红军长征北上,贺龙也是从这里渡金沙江的。
丽江是水乡城市。家家临水,顺应河道,布局自然。民居颇有特色,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山墙保留木楞房风格。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也反映在建筑上。明清时期,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即,改土司为流官管理。其实是土司与流官并存,两个政府,各有衙门,但流官掌实权。现在东城还有流官衙门城墙遗址可寻。
郑孝燮停车下榻,一路寻访。陪同的人看他偌大年纪,胸前竟挎着三个相机,再加上长镜头,多大分量!就抢着帮他背。
这一趟,他对丽江掌握了更加系统的资料。
同年12月,他又到了平遥。
中国的第一家票号产生在平遥,这是中国金融业的里程碑。过去商业往来的银子要请镖行押运,费事费时不安全。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山西帮一个染料商,让北京分号的人拿了信到平遥去兑现,这就是原始的汇兑。他们把这种方法发展到全国,并改行专做汇兑,建成了日升昌。又在朝鲜、日本、蒙古、俄国、南洋开了分号。清朝晚期,就连户部的汇兑都托它办理。后来,平遥票号发展到十几家。平遥商人多,赚了钱都要在本乡本土盖房,以光宗耀祖。
平遥古城,明代砖城墙完整,城内街道、民居、庙宇,都保存着明清风格。南北街上建有市楼。郑孝燮站在市楼上,俯视全城,体验到平遥古城那纯粹的山西风格和典型的黄河中游文化特色。他叹道:像平遥这样保存完整的汉族文化特色的明清小城,中国还没有发现第二个!
跑这两处他累得不轻,考察可不是坐跑车兜风。就是兜风,南几千里,北几千里,也够要命,何况,开会、谈话、调查……不过,他很高兴:丽江是纳西族文化,平遥是汉族文化,一南一北,各有特色,都是原汁原味,他更加坚定了:义不容辞,坚持申报。
值得一提的是,丽江和平遥当地做得很好,都采取了保存旧城,另辟新区的总体规划。
在专门研究保护卢沟桥的会议上,郑孝燮说道:“这桥不能再走车了!”
可有人说:“桥,就是走车的。”
他有些愤怒了:“过去是走车的,但现在不行!碗是用来吃饭的,但我们能用故宫里的金碗吃饭吗?”
现在,卢沟桥头已立上了“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的牌子。每当他来到卢沟桥上,总高兴地笑着说:这只大金碗只能是看的,而不是用来吃饭的。他多希望全国人民都懂得“不能用金饭碗吃饭”的道理啊!
北京德胜门箭楼,这一明朝建筑地处十三陵风景区游览公路的起点,也是唯一的重要对景,又是南面什刹海的借景,并与东北面的鼓楼、钟楼遥相呼应。在周围各条路上,它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映入人们的眼帘。有人却要拆除它,理由是“解决交通”。郑孝燮知道后十分生气:照此说法,巴黎的凯旋门岂不早该拆掉了吗?他这样思索着,立即上书陈云同志。
这是1979年12月4日。很快,陈云批给了谷牧副总理。
他又讲起了80年代他遇到的事。“香港青年大陆观光团”到了虎门炮台的历史遗址。讲解员讲解了鸦片战争如何引起,主战派如何浴血牺牲,关天培为国捐躯,遗体运到广州,林则徐开棺看别,写了挽联哀悼:“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毁长城,孤注空教公尽瘁,双忠同坎坦,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悲壮至极。陈连生将军战死,他的战马被俘到香港,英军喂它,它不吃,直至眼冲大陆饿死。清同治年间,给这匹战马绘形建碑,记了这段历史。马尚爱国,作为中国人又该如何?香港青年听了感动得流泪,即把团名改为“香港青年祖国观光团”。他们说,香港的英国教科书不讲这些,他们从来不知道。
想起这些情景,郑孝燮心中热浪翻滚。这证明了文物建筑与环境内在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历史对我们的回报。
郑孝燮以前是搞建筑规划的,对于保护古建筑,自然处处想到整体问题,想到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进入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现代化不能完全从零开始。现代与历史不是你死我活,应当有机地融于一城。
作为人类聚居中心的城市,是高层次的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则是历史积淀更多、更深的无字史书。它可以托物寄史、托物寄情。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于保护有重要价值的历史。
郑孝燮越来越把他的理论系统化。他进一步提出了“文态”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文态环境的前提。保护历史名城古建要放大到文态环境保护。文态环境,就是以建筑规划布局为主导,以某种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而体现“美的秩序”。
美的秩序有如凝固的交响乐,夹个噪音当然不行。比如故宫旁修个18层大厦就是噪音。美的秩序讲整体美,也包括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建筑杂乱无章,体现不出一种精神,就是文态有问题。因此,名城的规划,既要适当保护原有的格局与风貌,注重文物古迹的合理利用,又要搞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郑孝燮80岁时,建设部部长侯捷题词道:“德高望重,为人师表”;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叶如棠题词道:“育人华夏,松风鹤寿”。王景慧副司长代表城市规划司写了对联送他:“古城保护先驱,遍踏神州,杜鹃啼血,行程何止九万。城市规划前辈,华夏育人,春蚕吐丝,愿君再续八旬”。
现在,他总觉得还有太多的事要做,总还在不停地奔波。他2/3的时间出差在外,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他已考察了87个,足迹未到的已为数不多了。他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英国有324个历史文化名城(镇),前苏联有975个历史文化名城(镇),美国把200年以上历史的城市均列为历史名城。现在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才有99个,所以,任重而道远。
我总是想到《老人与海》。郑孝燮不只是在大海里划桨,他是在古海里钩沉。古海里最深沉的是石油。他所钩起的油的火焰,将把历史和未来紧紧熔铸,把炎黄子孙的热血燃烧得沸腾。


第12版(副刊)
专栏:江山走笔

  悠悠马迹山
朱至晶
多少年来,鼋头渚一直被人们称为观赏太湖的最佳胜地。其实,到鼋头渚西去40里水路的太湖深处——马迹山,才能真正领略到太湖的风采。
马迹山是湖中第二大岛。传说秦始皇南巡会稽时路过此地,他的神马把这美丽的湖岛当作蓬莱仙山,一声长嘶,凌空跃起,踏出四个蹄印,马迹山由此而得名。现在,石壁下还真有四个形如马蹄的浅穴。
马迹山宛若一朵出水芙蓉。车在花瓣边上缓行,那空濛的山岗随着逶迤的湖湾,遥望着湖中青螺般的岛屿;沙渚上几丛水菖蒲透出乡野气息,小岛投在碧波上的倒影显得那么恬静,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笔。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的记载。夫椒即马迹山古称。传说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与勾践战于夫椒。临战前夜梦有巨龙,告诉他若失利,连呼三声青龙便可转安。次日交战果不利,夫差向天三呼青龙,夫椒山中倏地向湖内伸出一溜狭长山渚,夫差登岸,来到战鼓墩擂鼓督战,军心大振,大败勾践。那伸出的山渚原是青龙化身,常兴风作浪,十八猛士当夜趁青龙安眠之时,斩断了龙头。果然,我们在龙颈处发现了一条横裂隙。
真实的历史和虚幻的神话是如此默契,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吸引力。怀一腔思古之幽情,我来到离龙头不远的战鼓墩。战鼓墩背倚“一湾春色醉桃花”的桃花村,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要不是那块勒有“战鼓墩”三字的篆体石碑,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是折旌断镞、震撼山川的古战场,而从湖滩出土的春秋铜剑、铜箭头,会向你述说当年战事的激烈。战鼓墩是个奇特的土墩,踩上会发出如鼓的回鸣。“文革”中,有人以为埋有古物,破土深挖,损坏了土墩的构造,回鸣声远不如前了。我想,就让这鼓声永远地沉寂吧,不必去评说古人的功过是非。沿湖如带的芦荻在风中俯仰,不还在执意倾诉安邦兴国的道理么!
马迹山古迹众多,撩人情趣的春秋遗迹几乎可以书写一部吴钩野史:在耿湾有景色秀丽的伴奴湾,相传西施曾伴夫差居住过;伴奴湾前有胥山,乡里百姓自古在此凭吊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忠魂;在章青湾之岭有伍子盟顶,伍子胥在此誓师伐越,上有伍子胥试剑石;冠嶂峰下有聚马湾,是吴王牧马处;闾江之西有闾城,为阖闾所建,仍有古城基可寻。当然,最负盛名的还是内闾湾的吴王避暑行宫。
千年之后,古行宫早已湮灭在沧桑历变之中,唯有离宫前一口吴王井的残墟犹在叹息亡国的遗恨。据说,唐时农人曾从井中拾得金簪玉钗,可是西子对井梳妆时不慎失落之物?
排开思绪,从山坞里向太湖远眺,不禁一振:太湖竟变得那么温柔端庄,恬雅妩媚!湖水澄澈,在日光的反映下,或呈一片蓝,或透一片青,或耀一片银;远山化作一痕空灵的剪影,如美人淡淡的眉,眉下脉脉含情的眼,比龙头的一湖雪涛更摄人心魄。三五只白鸥在湖上展翅飞翔,许是为这派风光倾倒了吧?太湖的水光山色是如此丰富,变幻无穷,以各种不同的情调展示她的美色。
我几乎到过太湖所有的风景区,虽然都富魅力,但没有一处有如此回肠荡气的韵味。仅因为它的天然野趣吗?不,景色再宜人总能浏览尽情,而历史却回味无穷。当一段盛传不衰的千古佳话消融于灵山秀水之间时,便赋予它梦一样扑朔迷离的云翳,史诗一样深邃丰富的内涵,令人在陶醉中思索,在思索中慨叹盘桓……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五彩云霞(摄影) 朱芗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南国广州(速写) 高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