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一话香港

  香江夜璀璨
本报记者徐运平
香港又称香江。香港得名除了“古时盛产香木”之说外,还有另一种传说。在港岛薄扶林一带,早年有一汩泉水流注入海,附近居民及过往船只常在此汲水。泉水清甜甘香,闻名遐迩,故有“香江”之美称。由是,“香江”入海的港口也就成为“香港”了。在英文中有人把香港干脆直译为FragrantHarbour“芬芳的港口”。
      香江夜色世人称奇
“静听扣舷渔歌唱,满滩明月晒银沙。”古代诗人这一佳句,吟唱的正是祖国南海之滨,旧时广州府新安镇香港之地的旖旎夜色。不过,题写《赤湾胜概》的这位文人墨客倘若置身于今天的香港,再来咏颂霓虹闪烁、彻夜不息的香江之夜,肯定会激起更加美妙的灵感。
古往今来,人们在赞誉香江之美时,总是把香江赏夜列为“香江八景”之首。到香港,要想真正领会“东方之珠”的神韵与风采,夜登太平山和信步尖沙咀是两个好去处。
一个晴朗的夜晚,记者从港岛中环圣约翰大厦乘缆车登上太平山顶,凭栏远眺,这号称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奇妙景致尽收眼底。
黄昏,天边退去最后一抹落日余晖,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夜香港,恰似一位睡眼惺忪的美人映入眼帘。看远处,南丫岛、长洲、大屿山等离岛,灯光闪烁,若隐若现。观近处,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湾两岸,高楼大厦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倒映海面,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重重灯火万星悬”,或闪烁耀眼、流动飘浮,或静止清幽,犹如繁星溅落人间,又似焰火倾泻地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太平山顶的露天瞭望台到山腰的狮子亭,再到山麓的宝云道观景台,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获得不同的美感。你看,被称为香港摩天大楼的中银大厦和中环大厦,直插夜空,雄踞港岛中区和湾仔海旁,格外耀眼;港岛东部的东区走廊车水马龙,像一条彩绸沿着海岸蜿蜒飘舞;九龙东区启德机场延伸入海的跑道上又一架客机闪着强光腾空而起……
下山穿过红磡海底隧道,来到九龙尖沙咀海滨长廊,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香江夜色的平面美。九龙半岛夜空寥廓,横无际涯。弥敦道上人流如鲫,霓虹斑斓;维港海面百舸争流,汽笛声声;遥望港岛,仿佛一座“海市蜃楼”在波光中飘浮变幻;更有尖东海边夜色中那窃窃私语的对对情侣……
      香港繁荣与经济奇迹
人们说,璀璨夺目的香江夜色是香港繁荣的象征。记者为香江夜色的神韵与风采而陶醉,更为香港所创造的繁荣与经济奇迹而感叹!
近20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跃成为当今闻名于世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信息中心。
新近出版的《世界竞争能力年报》,在列举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时,香港排名第三。据统计,1995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达11113.9亿港元,人均折合2.3万美元,高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居亚洲第二,居世界第六位。香港已成为世界第一货柜港、第五大银行中心、第四大黄金市场、第五大外汇市场和第八大股票市场。1995年底,香港外汇储备达571.7亿美元,人均73100港元,按人均计居世界第二位。1996年香港外汇储备超过600亿美元。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当之无愧。漫步香港街头,星罗棋布的各国银行令人目不暇接。被视为经济生活“中枢”的香港金融业,已基本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在港开业的持牌银行有186家,外资银行在港设立的办事处150多家。全球最具规模的100家银行中,有85家在港开业。以海外银行数目计算,香港仅次于伦敦与纽约,居世界第三。1995年,香港银行总资产7.8379万亿港元,总存款达2.20万亿港元,总贷款达3.73万亿港元。香港每天与世界各地外汇成交量超过910亿美元。1995年香港上市公司已达530多家,成为亚太第二大股市。
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也是名副其实。活跃而强劲的进出口贸易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和收入来源。据香港贸发局统计,多年来,香港的成衣、玩具、钟表等在出口方面常居世界第一位。1988年,香港就以人均贸易总值21600美元跃居世界第二。1995年香港贸易总值高达3635亿美元,占亚太地区贸易总额的1/5,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地区。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之一,香港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葵涌货柜码头和启德机场。1995年香港机场空运量为139.65万吨,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居全球第二位和第四位;1996年上半年,香港机场客、货运量分别达1390万人次和149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5%;而码头货柜吞吐量达1252.87万个标准箱,自1992年以来连续四年摘取了“世界第一货柜港”的桂冠。
      “祖国因素”造就香港繁荣
伫立维港岸边,融入香江迷人夜色之中,记者禁不住浮想联翩:是什么赋予香江夜色如此璀璨?香港的繁荣从何而来?
波光粼粼,涛声依旧,仿佛细说着香江的百年沧桑。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香港由昔日华南边陲一个渔村小岛发展到当今的现代化都市,其间历经百余年的历史兴衰。如今,你再也找不到湾仔鹅颈桥下那淙淙溪水和林荫下渔翁垂钓的怡然自得;更没有了“扶林飞瀑”的自然景观和孤帆木舟、渔歌互答的意境,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摩天楼宇、纵横交错的高架天桥和不同国籍的远洋巨轮……
香江不会忘记,一个半世纪前那场罪恶的鸦片贸易,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毒害与创伤。英国殖民主义者凭借洋枪洋炮,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香港。
百年岁月,流逝无声。同样是实行自由港政策,同样在这个天然良港,同样是地处欧、亚、美各大洲交通要冲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给香港带来繁荣。相反,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香江留下了数不清的苦难和屈辱的记忆。直到本世纪50年代,香港仍然仅能依赖少量的转口贸易生存,本地生产总值才30多亿港元,以经济发展水平而论,还落后于上海和广州。
然而,百年离散割不断香港与祖国的纽带,更没有改变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同胞的勤劳与智慧。翻开当代香港经济发展史,人们不难得出结论:香港真正走向繁荣还是近20多年的事。正是祖国,造就了香港今日的繁荣。
香港工商界一位有识之士说得好:香港繁荣除了港人的勤力之外,“祖国因素”是关键。没有祖国作后盾,香港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东方之珠”将黯然失色。
如果说,香江是孕育香港繁荣的摇篮,那么祖国正如母亲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为自己的婴儿供给营养。不用说来自祖国、供应港人主要饮用水源的东江之水30年源远流长;不必言来自内地为香港供应副食品的三趟专列三十三载风雨无阻……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热络的金融、贸易往来,香港从中受益匪浅。
70年代末以来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近水楼台”香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贸易方面看,1978年至1995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总额由108.45亿港元上升到9871亿港元,17年间增长近90倍;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进出口市场和最大转口货源供应地。每年香港从内地的转口贸易中获取利润超过1200亿港元。
在金融方面,1978年至1995年香港银行由88家增加到186家;1995年香港银行业资产总值达到78379亿港元,比1978年增长41.68倍。香港恒生指数更是从1984年的1800点上升至1996年12月底的13300点。近年,内地筹措银团贷款总额每年超过62亿美元,其中多数是通过香港的;去年香港银行对内地企业贷款达2382亿港元。目前,香港有20多家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在内地设立了分行,内地亦有18家银行在港设立分行和代表处。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目前在港上市的国企达20家,国有企业股票在港上市为香港经济增添了活力。
在投资方面,内地改革开放17年间,香港每年在内地的投资均占内地外商投资总额的60%左右,1995年更高达67%,成为内地最大的外来投资地区。生产成本的降低,不仅使香港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大大提高了香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祖国好,香港才好,香港与祖国命运紧相连。
      香江明天夜更美
香江之夜,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赏夜归来,耳畔仿佛又响起《东方之珠》那熟悉的旋律:“我的家园,我的骄傲,愿你明天更美好。”明快的节奏就像是香港回归响亮的足音。
昔日,香港依托于祖国,渡过了经济发展的险滩和难关,得以欣欣向荣;今天,内地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为香港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源源动力。毫无疑问,在灿若繁星的香江夜景中“祖国因素”是最耀眼的亮点!
香江,有过在茫茫尘世里流浪迷惘,也曾在惊涛骇浪中风雨飘摇。如今,她正抖落历史的尘埃,洗雪民族耻辱,扬起“一国两制”的风帆,踏上归航的最后历程,走近1997那霞光绚丽的历史时刻!
香江明天夜更美……
(附图片)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稳步迈向“九七”
——一九九六年香港形势述评
本报记者邢凤炳
1996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之前最关键的一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宣告成立。随后,在筹委会的主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组建完成,并顺利开展工作,这是香港政治上的两件大事,这标志着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工作已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
特区筹委会自成立之日起至11月,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举行了6次全体会议,就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筹组推选委员会、推举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等重大问题通过了十几项决定。这些决定以基本法为依据,符合香港的实际,反映了绝大多数港人的意愿。为筹建特区政府架构铺平了道路。
在筹建特区的过程中,筹委会充分贯彻“以我为主”和“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方针,广泛征询香港各个阶层、各个界别的意见和建议,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吸收港人参与特区的筹建工作,为“九七”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实施以及为“港人治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香港的历史上,港人从来没有如此踊跃地参与香港的政治事务,如此大规模地参政议政。有几件事可以证明,一是特区筹委会推委会小组4月中旬在香港开展的咨询活动,有363个团体和1071人参与,涵盖了工商、金融、劳工、宗教、原政界等界别以及香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应热烈;二是9月14日在香港结束的推委会参选人报名工作,有22106人领取了报名表,上交有效的达5838份,大大超过预想;三是11月18日至12月9日为期3周的特区临时立法会议员的提名,各界别报名领取候选人提名表的共有218人,交回提名表的有134人,参选人数超过应选名额的一倍多。
伴随着回归的进程,香港社会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其特征是广大港人参与过渡期事务的热情日益高涨,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民主参与不断深化,由不自觉发展为自觉;参与面逐步扩大,从各界知名人士扩大到普通市民;参与形式日趋多样化,从一般的口头交谈、信件传递,发展到讨论会、大型的咨询活动等。
11月15日推委会的组建,是“港人治港”迈出的重要一步。由港人自己组成一个机构推选出行政长官人选,这在殖民统治下是不可想象的事。英国在香港统治期间,委任港督从未咨询过港人的意见。只有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时,港人才获得了这种民主权利。
推委会肩负着推举产生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和选举产生特区临时立法会议员的双重任务。400位推委不负重托,辛勤工作,在广泛征询港人意见、听取行政长官候选人政纲的基础上,民主、公开、公正地推选出特区政府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和临时立法会60名议员。特区政府的架构逐渐形成。
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这个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日子的到来,香港民间迎“九七”、庆回归的活动盛况空前。由各界别和各社会团体自发成立的“香港各界同胞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也于11月6日正式成立。香港同胞共襄盛举,各项庆祝活动成为今年回归庆典的序曲和前奏。
纵观去年的经济形势,总的比人们预料的要好。经过近两年局部调整,香港经济已经走出谷底,呈稳步回升的态势。特别是进入下半年,香港的私人消费上升,港元稳定、楼市转旺。
目前,海内外普遍看好香港前景。据悉,近期流入香港的海外资金高达200亿美元。到去年年中,在香港设有办事处的外国公司已达到4523家,这些公司约有四成是在近5年中进入香港的。另据几个外资商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外商不但准备继续留在香港发展,而且准备“九七”之后扩大在港业务。香港移民回流的数字也在不断增长,据去年6月统计,香港人口比上年增加154900人,增长了2.5%。这是自7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估计今年上半年会形成港人回流的高潮。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新年致读者
1997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过,随着今年香港的回归,祖国统一的步伐日益加快,对于我们来说,台港澳报道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适应这一新形势,今年的台港澳专版将由去年的每月两块调整为四块,版面增加了一倍,信息量和时效性也相应地增加和增强了。
为了让读者较为详尽、迅速地了解台港澳的情况,了解祖国统一的进程,我们除办好目前已开办的一些较有影响的栏目外,拟新开办几个栏目,以更好地反映全国人民及全世界华人企盼和迎接香港回归的心情,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促进祖国统一尽力。
我们已开办的栏目有:
1.时事经纬:一个时期的新闻综述;2.华夏人语:有关台港澳的评论;3.人物长廊:介绍台港澳人物,今年将以香港人物为主;4.焦点沙龙:就某一新闻事件请专家学者或有关人士发表看法;5.迎九七话香港: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香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6.香港基本法问答:就香港基本法中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以简明的解答。
拟开办的栏目有:
1.香港回归笔谈:请有关人士结合香港历史、现状,或自己的经历等谈香港回归,话祖国统一;2.香港风情:介绍香港的人文、地理和自然风貌等;3.三资企业巡礼:介绍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港澳资企业的发展与现状。
自台港澳专版开办以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谨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欢迎大家一如既往,为我们踊跃供稿。对如何办好专版还应开办什么栏目,刊登什么内容的文章等,请不吝赐教。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香港基本法问答

  香港回归后可否单独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不能单独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持和发展外交关系。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中国外交部在香港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
易言之,中央人民政府赋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的自治权,这包括对外事务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发表意见;对不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参加而香港也以某种形式参加了的国际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使香港特别行政区以适当形式继续保持在这些组织中的地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参加而香港已以某种形式参加的国际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将根据需要使香港特别行政区以适当形式继续参加这些组织。
这样做,既体现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又保证了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性经济城市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友好合作平稳过渡
——一九九六年澳门形势回眸
王志根
1996年是澳门进入后过渡期的第四年。中葡继续友好合作,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涉及澳门政权交接的各种问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后过渡期各项事务,参政议政热情日益高涨;经济在调整中发展,保持温和低幅增长。
1996年,中葡两国继续保持了高层互访的良好势头,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年初,葡萄牙外长雅伊梅·加马就任不久即率团访华。3月,国务委员李贵鲜代表江泽民主席赴葡出席新总统桑巴约的就职仪式。两国高层的频繁互访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加强了两国间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中葡双方一致认为,在澳门问题上保持良好合作不仅符合澳门的利益,也符合中葡两国的利益。两国在过去一年为确保澳门平稳过渡作出了努力。中葡联合联络小组去年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和多次专家会议,就解决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中文官方地位“三大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磋商,审议和讨论了刑事诉讼法典和公司法典、国籍、公务员退休金、有效期跨越1999年的专营合约、档案移交等有关澳门平稳过渡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双方审议并通过了澳门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瑞典、德国等国的航空协定,并就澳门加入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达成共识。双方取得的这些成果为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大问题”是实现澳门平稳过渡的重大问题。1996年,中葡在解决“三大问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公务员本地化方面,澳督在4月底颁布了年底实现处、组级公务员本地化的批示。据澳门政府统计,到年底政府各部门约有80%的处长和组长完成了本地化。在法律本地化方面,双方完成了《刑事诉讼法典》文本的审议并达成共识。澳门1996年还历史性地产生了首批3名当地司法官员,并实现了首次用中文审理案件。中方希望葡方在解决“三大问题”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第六届立法会选举是去年澳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9月22日,澳门举行立法会换届选举,产生了16名议员,其中直选和间选各占一半。这是澳门在葡萄牙管理下最后一次立法会选举,新一届立法会任期将跨越1999年。这次选举形成了澳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参政议政热潮。澳门居民以实际行动表达拥护澳门回归祖国的心愿和对“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信心。
澳门居民去年掀起了学习、宣传基本法的新高潮。为使基本法进一步深入人心,他们又创造了宣传推介基本法的新形式。5月,澳门基本法协进会把基本法中、葡、英三种文本输入澳门电讯国际互联网络,向澳门及世界各地的国际互联网用户推广基本法。7月他们举办了“齐来认识基本法”学界硬笔书法比赛,大大增强了青少年关注基本法的意识。
去年,澳门经济发展在调整中继续放缓,形势喜忧参半。澳门国际机场1995年底启用以来,已与外国及其他地区签署了15个航空协定,开辟了19条客运航线、3条货运航线,已有19家航空公司的班机使用澳门国际机场。至去年11月底,乘客已达120万人次,预计到12月底客运量可达到130万人次。国际机场的启用明显地促进了旅游、酒店、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1996年,来澳游客头9个月达613.7万人次,比1995年同期增加4.6%;酒店及同类场所入住旅客增加7.8%。金融业稳定发展,存、贷款稳定增长。到9月底,全澳银行存款总额达731亿澳门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贷款444亿澳门元,增长7%。资金供求矛盾趋于缓和。
人心思稳,人心思归,这是澳门当今的大势。中葡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加强,香港回归祖国和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必然给澳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问题专家在京座谈
回顾与展望两岸关系发展
本报讯记者徐运平报道: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台湾形势及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部分台湾问题专家、学者回顾、总结一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并对1997年的两岸关系进行展望和分析。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1996年的两岸关系是在“低谷中徘徊,缓步发展中积累,僵持之中等待调整”。
与会学者对一年来反“台独”、反分裂的斗争给予积极评价。全国台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殿铭、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李家泉、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辛旗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海内外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反对,公开鼓吹“台独”的势力受到遏制,岛内统独之争开始降温。但是,台湾当局并未放弃搞分裂、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因此,反“台独”、反分裂是一项持久的斗争。
许多学者对年中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急转弯进行了分析和抨击。他们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由于台湾当局的打压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从长远看,经济规律和利益驱动作用远大于政治压制、行政干扰的作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挡不住的。
与会学者对今年的两岸关系多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台湾当局坚持“分裂分治”、在国际上推行“务实外交”的活动会继续进行,因而反“台独”、反分裂的斗争必须坚持下去。两岸政治关系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状。经贸关系方面,台湾工商界认为,李登辉的“务实外交”收到的是不务实的结果,严重危害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他们迫切希望稳定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随着祖国大陆各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细则的相继制定,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和《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这两项重要措施的推动,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等积极因素的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会有一定的发展。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1992年以来连续四年获“世界第一货柜港”称号。图为位于维多利亚港西北部的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可供第三代货柜船停泊。
新华社记者张瑞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