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农民积极性问题的核心是个政策问题。
●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
  保护农民积极性
韩长赋
农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千家万户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这种小规模的、相对分散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意识更为重要。真正调动起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把5亿农村劳动力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发展我国农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农民积极性问题的核心是个政策问题。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
在实际工作中,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承包是家庭承包经营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关键环节。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对土地的投入,包括活劳动和资金、物质的投入,是农民务农积极性的集中表现。由于土地的改造、升级,土地的投入产出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调动起并保持住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必须长期稳定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这方面,应按照中央的精神,做好做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早已明文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延长土地承包期,使农民获得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承包权,农民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舍得向土地投工投劳投资,搞农田水利建设,平整土地,增肥改土。
二、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是市场主体,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尊重农民的这种自主经营者的地位。具体来讲,一是允许农民按照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依据效益原则,安排种植计划,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二是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定购任务之后,有权自主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动不动就搞地区封锁。三是允许农民根据家庭经营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不能强制农民参加某种生产经营组织。推广技术也应采取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自觉接受。尊重农民的自主创造精神,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就会充满活力;剥夺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就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按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按价值规律同农民打交道,核心是个农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农产品应逐步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近年来,国家几次提高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但由于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工农产品剪刀差仍然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深化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真正放开搞活。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国家必须掌握一定的粮源,以确保供求平衡,维护社会稳定。为此,需要农民交售一定数量的定购粮,这是国家的任务,农民的义务。对此,农民是拥护的,但应逐步努力实现按市场价收购。同时,国家还要确定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当市场出现地区性或暂时性剩余、卖难时,市场价低时,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以免谷贱伤农。
四、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自身比较效益低的基础产业,而且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以支持和保护,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处于不利的地位。从我国的实践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主要应体现在,帮助农业增强竞争能力,减少风险。具体来讲:一是国家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向农业倾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改善生产条件,包括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科技进步,装备现代机械和增加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同时逐步增加对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补贴,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和健全主要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和储备调节制度,制定合理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以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三是对农业实行轻赋税的政策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切实减轻农业和农民的负担,增强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吸引社会资源向农业流动。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积极性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擅自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搞严重脱离实际的所谓达标升级活动,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农民的实际负担已超过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0%,少数地方甚至高达20%以上,远远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而农民负担基本上是按地亩分摊的,因此农民负担重主要是种地的负担重。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民不可能安心下力种田。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说要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对自己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是农民最基本的权利。应当指出,没有法规依据的收取就是剥夺农民的财产所有权;违背农民意愿的“达标升级”实际上是侵犯农民的财产支配权。农民的钱怎么用,说到底应当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村搞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否则农民就不高兴,不拥护,不赞成。至于那些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以权谋私,对农民随意摊派、肆意挥霍甚至侵吞提留摊派款项的;或者为了追求所谓“政绩”,捞取个人升迁资本而不惜搞“层层加码”那一套的,更应为正直的干部所不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要修路先护树
胡子龙
近年来,农村各地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因修路使得道路通畅而带动经济开发,人民群众靠修路脱贫致富的例子,愈来愈多。“若要富,先修路”,已成了人们的共识。
笔者完全赞成这句口号,但同时还要强调另一句话,叫做:“要修路,先护树。”
在几年的采访中,我发现因修路带来环境恶化、田园丧失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滇中某区,路通后当地盲目开采煤矿、矿用地毁林,育植工作却没相应地跟上,导致石砂裸露。八十年代末的几场暴风雨,地塌田毁、路断桥失,“滇中小西双版纳”转眼间变成了“云南撒哈拉”,黄尘滚滚,满目疮痍。虽几年艰苦治理,至今仍一片荒凉。
修路无疑是件大好事,一个没有一条或几条像样道路的地区,将永远是贫穷落后之地。但在发展交通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将护林措施放在重要位置。一句话:“路市长”“路县长”首先要当好“林市长”“林县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为了出山的路
秦希香刘惠民
岁末的辽北农村,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开原市八棵树镇陈家村新街基屯的农民正忙着打场送粮。当地农民向记者介绍说:这里本无路,是一位叫丁绍林的农民带着家人将山削低了5米后修成的。今年风调雨顺闹个好收成,咱农民往镇里送粮也方便多了,这都是这条“绍林路”给大家的方便啊!
新街基屯,三面低山环绕,平时农民进城出山,孩子们上学都得向西绕行4公里。到了清明开河时节,孩子们上学,河水和桥一般高,家家大人的心都悬着。大家都盼着有条出山的路。
1989年夏天,丁绍林决定自己出钱出工在南面的团山上修出一条出山的路。7月骄阳似火,丁绍林花2000元钱雇推土机向团山“开战”。推土机在前推,丁绍林就和家人在后边一锹一镐地平,经过一个月的苦战,山尖削下5米,一条长1.2公里、2米多宽的路出现了,新街基屯与外界缩短了2公里距离。开通那天,乡亲们买来鞭炮庆祝这难忘的一天。
丁绍林今年48岁,常年风吹雨淋一个心思修路的艰辛都写在脸上。他家并不富裕,一年只吃了3.5公斤豆油,算是中下水平。但村里人都说,凭丁家人的勤快劲,早就该致富了,丁绍林是把钱和心思都用在修路上了。
屯中有个叫小东沟的山,一些农民承包后种上了田,栽上树,到了秋天,满山的果子,满园的庄稼,全靠人把粮食、山货背下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1994年,丁绍林用自己家的2亩口粮田换下这里的一块地来修路。
日出、日落。丁绍林与妻子经过半年的劳作终于修出一条1公里的方便路,自己却没有了承包地。1995年开原百年不遇的水灾,把这条路冲得荡然无存,丁绍林难过地流下眼泪。1996年初他提出,用自己承包8年已见效益的果园、承包田换下这里的荒山和土地,9个月过去了,这里有了一条能行车的山道,还有长满绿色幼苗的山坡。丁绍林笑了。
从1986年至今,丁绍林共投资1万多元修了6条山路,总长11.2公里。每天他的马车上有三件宝:镰刀、铁锹、镐,走哪儿修哪儿,路见不平就修补。10年来他除了侍弄庄稼就是护路、养路。1995年他被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标兵。当记者采访时,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活着总得给后人留个好念想,也不白活一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一体化经营的理想载体
——衢县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组织的启示
瞿宣
如何根据产业化的要求,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同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连成一体?浙江省衢县围绕柑桔这一支柱产业,按照专业合作、贸工农一体的思想,以供销社为依托创建了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其成功经验颇能给人以启示。
柑桔是衢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致富产业。去年,全县柑桔总收入3亿多元,农民人均柑桔收入600多元,年产柑桔500公斤以上的农户有4万多户。由于人直接进入市场的制约因素很多,许多桔农希望有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难题,于是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衢县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形式和为农服务方式上有哪些特点?衢县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前年5月,总社下设6个基层专业社,是以资本为纽带的“民办、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社发展社员以适度规模的种桔户为主要对象,入社入股以自愿为原则,股金实行保息分红。目前,专业社有入社社员3000多户,总股本金300多万元。
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开辟了为桔农系列化服务的新领域。在服务内容上,产前提供规划、良种等服务,产中提供技术、物资等服务,产后提供市场信息、包装、加工、代办出运手续和代运、代销等服务,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到或办不好的难题。在服务手段上,以有形为主,建立社员档案,物资需求预约登记,柑桔生产中遇到疑难病症上门诊断等。专业社自成立以来,为6个基层社社区桔农适时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9期45次,下设的6家柑桔庄稼医院,接待桔农技术咨询7480多人次,使专业社成为广受欢迎和信赖的“桔农之家”。
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柑桔产销的组织化程度。6个基层社根据社员分布状况划分为33个片,用产业化链条把单体经营、块状经济连接起来,形成“形散实不散”的格局;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的主导功能,通过覆盖面较广的市场信息网络,架起信息“天线”,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指导科学运销,减轻社员和桔农的市场风险。
衢县柑桔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年多来,成为一体化经营的理想载体。在为柑桔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使专业合作社本身得到了发展壮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鲜储葡萄待售
谁解果农忧愁
辽宁省北宁市常兴店镇是东北地区有名的“葡萄生产第一镇”和“葡萄鲜储第一镇”。1996年,这里的葡萄获得了大丰收。五个鲜储小区的恒温大窖加上各家恒温小窖储果1250万公斤。目前仅售出极小一部分,还有90%以上的优等巨丰鲜储葡萄在窖中待售。
据去年12月统计,外来购果车辆不足百数,且价格日降。由两元四五直降至一元五六,尚有1000多万公斤待售。果农急需卖果换钱,好准备春耕生产。若不能及时售出,势必影响今年农业生产,果农们忧心忡忡。(常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打工仔设奖学金
电话扶贫进山村
本报讯日前,河南省固始县丰港乡育新希望小学收到一张来自上海的1800元汇款单,汇款单的附言中注明:请将此款作为该校学生的奖学金。汇款人是18名在上海打工的青年。从此,这所贫困地区的民办小学有了第一笔奖学金。
1996年“三夏”期间,李德才、岳孝忠、李治银等6位在上海做工的青年,回家乡参加麦收,他们了解到这所民办小学的近况后即萌发了捐款设立奖学金,以激励家乡青少年勤奋学习、立志成材的念头。10月下旬,在李德才、岳孝忠、李治银等人的倡导下,18名在上海做工的固始籍青年自发捐款1800元,邮寄到育新希望小学。
在致全校师生的一封公开信中,他们写道:“我们是一群远在他乡的打工青年,几年的务工生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文化缺知识,就学不来技术,赚不了大钱,做不了大事。我们设立这笔奖学金的目的就是鼓励家乡的小弟弟、小妹妹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家乡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张兵)
本报讯“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沟也能通上程控电话。”这是日前笔者在浙江南部山区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片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石仓片有9个行政村。前些年,他们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搞起了食用菌栽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然而,令石仓人苦恼的是信息不灵,影响了他们和外界的联系。生产出的香菇要等山外客商来收购,上等的香菇也卖不到好价钱。香菇生产因此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去年初,松阳县邮电局与石仓片结成扶贫对子。在单位已负债上千万元的情况下,松阳县邮电局急群众之所急,借贷130万元,建设石仓片的程控电话。
程控电话的开通,不仅给石仓人带来了喜悦,更是大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种菇积极性。据统计,去年石仓片的香菇菌棒猛增到了550多万袋,成了全县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在六村村民阙维林家里,阙维林高兴地对我们说:“有了电话,联系就方便了,种菇的劲头也就更大了。”他还告诉我们,他家种了6000袋,单项收入就可达9000多元。
(叶良雄周伟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组织起来
——渑池县烟农自发创办烟农协会纪实
刘彩望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怎样组织引导分散经营的烟农,搞好烟叶生产,增强其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河南省渑池县烟农自发创办烟农协会,普及推广技术,实行规模生产,促进了烟叶质量的提高,增加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与烟农协会成立之前比,全县烟叶亩均单产增加43.6公斤,上等烟提高22.6个百分点,亩均产值增加118.62元,烟农每年增加纯收入700余万元。烟农称赞烟农协会是他们的“致富会”、“贴心会”。
      一
河南豫西地区渑池县自然条件适宜烟叶生产,被列为河南省崤山优质烟叶开发基地。烟叶是这个县的主要农业经济作物。近几年来,随着烟叶生产的发展,广大烟农要求提高烟叶质量,增加收益,减少市场风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积极寻求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渑池县烟农协会创建于1991年春。当时,是由这个县果园乡青杨沟村的三个农民烟叶技术员倡议成立的。4月23日,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选举产生了青杨沟烟农协会,制定了《烟农协会章程》,确定了“自觉自愿,不计报酬,互助合作,甘尽义务,全心全意为烟农服务”的入会原则,明确规定了烟农协会的任务和会员责任。烟农协会在产前为烟农统一规划烟地,采购生产物资,开展科普讲座;产中统一选种育苗移栽,统一平顶打杈,现场指导,推广科学烘烤新技术;产后指导挑拣分级,协调烟农与烟站的关系。当年该村145亩烟叶,亩均产量188.5公斤,上等烟比例占52.4%,亩产值807.4元。与邻村相比,分别高出41.2公斤、23.7个百分点和204.56元。
      二
烟农自发创办烟农协会,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重视。他们认为,这种自发的群众组织,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发展烟叶生产,完全符合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也使烟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向发展。为正确引导和规范村烟农协会的健康成长,县建立了烟农协会总会,在种烟的15个乡镇相继成立了烟农协会分会,形成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县、乡、村三级烟农协会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逐级指导,帮助烟农解决难题。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烟农协会示范章程》等文件,使全县各级烟农协会不断完善规范,健康发展,会员达到1148名。
      三
为使烟农协会真正成为烟农欢迎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县委、县政府还对其进行了具体扶持。烟叶生产基础好,或者是正在发展的基础较差的乡镇,烟叶税超基数部分,分别返还50%、70%和100%作为烟农协会活动经费。在村实现烟叶税额中提成3%奖励村烟农协会会员。烟农协会在烟田每打一眼土井补助100元,建一座新式炕房补助500元。开发一亩高效烟田奖励70元。
近年来,渑池县还先后投资10余万元,利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展技术讲座,聘请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巡回讲学和示范,传授科学技术,投资111.2万元,印制烤烟旱作栽培生产技术书籍、资料、“明白纸”,发至烟农协会及会员手中,举办各类培训班317场次,使烟农协会自身功能不断增强,会员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种烟科技户、种烟能手,有188名会员被评为农民烟叶技师、助理技师和农民烟叶技术员。
渑池县烟农协会不断完善发展,促进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小农户搏击市场风云的能力,在省内外产烟区引起浓厚的兴趣。有关专家、领导考察后认为,烟农协会这种烟农自发的群众组织,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烟农主动适应市场的一个创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要有新招
晓朋
花农刘德全种花,大棚里套小棚;牧民哈马什养羊,冬季产小羔。他们都通过这种“反常”的新做法,提高了自己的收入。
如今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种田老手”,如果单靠过去的老套套,生产一些大路货,也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发展,得有一些新招数。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招数从何而来?
刘德全的办法,是依靠科技。他在大塑料棚里支起小塑料棚,使“温室”更温,营造了适合名贵花种生长的小环境。
哈马什的办法,是瞄准市场。他了解到秋季出栏的绵羊能卖好价钱,就想法儿让羊羔在冬季生下来。这个时间差,使他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市场灵活,人更灵活。面对多变的市场,一些农民朋友难以适应。生产的东西要么多了,要么少了;选择的品种要么超前了,要么落伍了。但是像刘德全、哈马什这样的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成功之处,不外乎肯动脑筋、下功夫琢磨。如果大家都能想新法、出奇招,那么驾驭市场、勤劳致富,也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电话扶贫进山村
本报讯“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沟也能通上程控电话。”这是日前笔者在浙江南部山区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片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石仓片有9个行政村。前些年,他们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搞起了食用菌栽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然而,令石仓人苦恼的是信息不灵,影响了他们和外界的联系。生产出的香菇要等山外客商来收购,上等的香菇也卖不到好价钱。香菇生产因此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去年初,松阳县邮电局与石仓片结成扶贫对子。在单位已负债上千万元的情况下,松阳县邮电局急群众之所急,借贷130万元,建设石仓片的程控电话。
程控电话的开通,不仅给石仓人带来了喜悦,更是大大地激发了村民们的种菇积极性。据统计,去年石仓片的香菇菌棒猛增到了550多万袋,成了全县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在六村村民阙维林家里,阙维林高兴地对我们说:“有了电话,联系就方便了,种菇的劲头也就更大了。”他还告诉我们,他家种了6000袋,单项收入就可达9000多元。
(叶良雄周伟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如今俺也要潇洒
今年,在河南省尉氏县的农村集贸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景观:从苦日子中走过来的老哥儿们,一改过去“天冷就要穿棉袄”的传统穿戴,三五成群地赶集选购皮袄,也要潇洒潇洒。 李玉梅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生财有道

大棚套小棚 养花收益高
山东寿光县五台镇王效村花农刘德全科学养花见成效。他在冬暖大棚里套上小棚,引种外国名贵花种。一年从小棚中出售的名贵花草即可收入十余万元。
新华社记者 张鲁成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生财有道

冬季产羊羔 多赚一百元
新疆福海县阔克阿尔什乡哈萨克族牧民哈马什抱着一只冬季产的小绵羊喜上眉梢。冬羔在秋季出栏时可以比春羔多收入100元。目前这项技术在新疆牧区得到广泛推广。
新华社记者 沈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