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重视精神文明的理论研究
——中国精神文明理论研究丛书评介
沙英
范英主编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精神文明学论纲》;海天出版社出版了《社会公德概论》、《社会公德漫话》、《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职业道德新探》、《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近期还将继续出版《精神文明学简明教程》、《精神文明学百题问答》等书。这是一项研究精神文明理论的有一定规模的工程。
从已经出版的著作来看,丛书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从各个方面来探索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这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就以《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这部著作来说,作者以邓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这个思想为全书的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广阔范围为背景,以人文科学尤其是精神文明理论为基础,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力图揭示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现代文明社会全面发展。
该书作者对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一国两制”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尤其是对精神文明理论的创建,界定了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述了这一理论有关的概念、范畴、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体系。
作者提出的问题和立论不是从本本、概念出发,也不是抽象的空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甚至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疑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有理有据。例如,关于《社会公德概论》、《社会公德漫话》两本书的出版,当时正值广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社会公德大讨论”,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他们抓住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本、最普遍、人人都关心的社会公德这一重大主题而写作,对社会公德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从而给这场讨论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体现了理论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方向。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两个转变
——第四届“风筝文化与潍坊经济”理论研讨会综述
第十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本报经济部、《求是》杂志经济部、山东省委宣传部、潍坊市委在潍坊市联合召开了第四届“风筝文化与潍坊经济”理论研讨会。国务院研究室及山东省和潍坊市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近八十人参加了会议,主要围绕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两个转变的问题开展研讨。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名牌战略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与会者认为,名牌战略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和措施之一。市场竞争就是产品竞争,名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谁拥有了名牌产品,谁就获得了通向21世纪的通行证。展望21世纪,以名牌产品为先锋队和主力军,拓展全球市场,将是国际竞争的一大趋势。我们能否创造出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从每个企业来看,企业要创名牌,必然要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积累这个主体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实力和信誉,把市场、质量、技改、效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就迫使企业从外延扩张型转换到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从整个社会来看,名牌企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因而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与会者认为,一个名牌产品可以带动一个主导行业,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乃至一方经济的发展。他们强调,企业的效益靠产品,产品销路靠市场,市场竞争靠名牌。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来改造和管理自己的整个企业,逐步改进和完善机制转换、企业管理、技术改造、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创立和发展自己的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名牌战略的实施原则
与会者认为,名牌战略是指一个地区和单位把创立名牌和发展名牌作为自己经济运作的重要战略。实施名牌战略就是要走自立、自强之路,造就高素质的企业群体,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一批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企业。与会者认为,实施名牌战略应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名优原则,注重质量好、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品开发;二是坚持规模经济原则,对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加大开发力度,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外向原则,努力使产品向国际市场渗透、拓展,把名牌打到国外去;四是因地制宜原则,立足于本地的资源、市场、生产条件、地方传统等优势,力求名牌产品区域布局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五是循序渐进原则,开发和创立名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练好内功,建立起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名牌战略的有关措施
与会者认为,实施名牌战略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措施: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名牌意识。名牌意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至少包括市场意识、信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宣传意识、革新意识与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不足,缺乏以质量求生存的危机感。有的名牌意识淡薄,本来有了一定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却疏于开发、利用,以致形不成规模,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发挥不出来,出现“优而无势”的现象;有的认识片面,把创名牌仅仅看作某个企业的效益问题,对实施名牌战略在整个经济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缺乏全方位推进名牌战略的胆略和措施。针对这些问题,要注意转变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名牌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全民名牌意识的教育普及。
深化改革,完善名牌主体机制。对企业来说,实施名牌战略,要建立起主动争创名牌的内在机制,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名牌档次。实施名牌战略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这就要突出培植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产业,不断扩大高科技产品生产规模,实行重点扶持,尽快创出名牌。为此,要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特别要重视操作技术的提高,并加大对名牌产品的科技投入。同时,要统筹兼顾,制订好名牌战略的规划,有力地推动地方的名牌开发和发展。
坚持外向带动,以开放促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强化自己的名牌。与会者强调,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许多问题是跨地区、跨行业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与会者认为,要使名牌战略顺利实施,富有成效,还必须努力为名牌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他们强调,目前威胁中国名牌发展的主要是假冒名牌和滥评名牌这两种现象。名牌不是捧出来的,而是创出来的。政府应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名牌事业的发展,坚决杜绝名优产品评比的混乱现象,特别是对名牌产品的评比更要慎重。还应充分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加大打假力度,保护名牌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全社会要为名牌事业呐喊助威,积极倡导、传播、推广名牌文化,真正形成创造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名牌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名牌的基础是质量,名牌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区别,关键是质量的区别。这不仅表现在内在质量的差别上,还表现在包装、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与会者指出,名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融经济、文化于一体,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名牌的内涵包含着质量、知名度、市场覆盖率、相应的文化含量,以及形成这一切的企业在科技、管理、经营、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从名牌战略着眼,它应包括名牌产品、名牌企业,还有名牌区域和整体形象。与会者还强调,应树立大名牌的工作思路,把本地区、本单位的各项工作都纳入其范畴之中,它不仅要与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而且要通过一个名牌产品带起一个主导产业,并带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力促进两个转变。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跨世纪领导者》简介
齐民
李春亭和常文光主编的《跨世纪领导者》一书,近日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处于世纪之交的各级领导者如何面对新世纪,如何驾驭新世纪的领导科学专著。从跨世纪领导者应该如何提高素质、如何履行职能、如何提高领导效能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吸收了许多中外有关领导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穿插了不少古今名人从政、议政的实例和言论,既有对以往领导学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借鉴,又有不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显然,这本书对跨世纪领导干部有启迪作用。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对党政领导干部要全程化管理
张国荣
在纪念建党75周年的日子里,江泽民同志强调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语重心长地说:“建设这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需要。各级党委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把干部队伍建设这件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绝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和懈怠。”(见本报1996年6月24日)通过较长时间的调查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应严格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这有助于解决在干部管理中一些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到位、经常性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为此,对党政干部要采取全程化管理的对策,就是遵照中央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把干部的考核、使用、教育、监督、锻炼等管理内容全面系统地贯穿于干部的任职过程。
实行对党政干部全程化管理,是针对干部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而提出的。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是,人们必须看到: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还没有消除,一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广大党员干部存在着很强的侵蚀力;另一方面,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使许多部门的干部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比以往大为增加,这就为诱发各种钱权交易、以权谋私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政干部面临着能否有效地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渗透,能否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对待权力和使用权力的一系列严峻考验。这种考验不是短期的,而是伴随着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漫长过程,伴随着当前每个干部任职的全过程。因此,为了保证各级党政干部队伍能始终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对其实行全程化管理,适时地做好提醒、告诫、鼓励、支持等工作,使每个干部在任职期间,都能经常受到党的组织监督、纪律约束、教育培训、工作考核,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克服当前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重就职提拔前考查、轻就职后管理,轻发生问题前的防范、重发生问题后的处理,使用多教育少等现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避免小缺点变成大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干部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识别、培养、锻炼、提高的过程,对干部的管理必须贯穿其中,服务于这个过程。因此,对干部实行全程化管理有助于我们根据干部成长的规律,加强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中吟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人们要历史地看待干部,对他们的识别衡量,必须既看其在关键时期的表现,又要结合其平时长期的言行,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增强广大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也必须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培养和锻炼。所以,对干部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干部尽快走向成熟,必须遵循人才逐步成长的发展规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远观念,注意经常不断地为干部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决不可采取临时抱佛脚,搞拔苗助长的方法,那样就会事与愿违。同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经不起考验,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以及如何帮助青年干部打好德才全面发展的基础,如何充分发挥中年干部年富力强的优势,如何使老干部有所作为发挥作用等问题,都存在于干部任职的发展过程中。组织人事部门只有从干部成长的全过程着眼,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才能科学地制定出各种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妥善解决干部在任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的干部管理工作避免发生滞后局面,防止出现重大偏差,把经常性的管理落于实处,并不断加以深化。
实行干部全程化管理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各级党委能否把干部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面地抓起来,不仅要抓好组织人事、宣传、纪检等部门的配合工作,而且要把各项管理制度持之以恒地落实在日常工作中。近几年来,全国许多省市委按照中央要抓好党建工作的要求,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河南省焦作市委自上而下逐级实行党委管党责任制,对所属干部的管理工作由过去党委有关部门分散抓,变成各级党委统一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各部门齐抓共管,各种管理措施紧密配合,做到责任、行动全面到位,把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推向全程化。首先,按照全程化管理要求,制定实施管理方案,明确党委各部门在全程化管理中的职能和任务,使各项管理工作责任明确,加以认真落实。其次,狠抓党委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通过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形成有规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抓好日常的干部管理的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上级对下级党委工作的经常考核和定期考核进行督促落实,促使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促使干部管理逐步走上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广大干部坚持和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努力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显然,应倡导这方面的探索,促使党政干部全程化管理日趋完善。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战略思路
舒惠国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好些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我们要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并认真探索与研究这个经营方式的途径。这要从市场经济出发,围绕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通过加强农业的宏观调控,扶持专业大户发展生产,组建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谈论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他说:“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这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规律性,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的必然趋势,因而必须进行认真的理论探讨,推进中国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
一、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目前,我国许多乡村,走的就是把服务送入千家,把万户引入市场的路子,通过“公司加农户”经营服务组织,使全村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规模,产生了规模经营效益,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和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增长。这种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规模经营方式,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既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又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率,保证市场需求的大批量农产品。因此,从我国农业发展进程来看,目前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以农业生产项目为龙头,也就是指从各地方的资源和基础条件出发,面向市场,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大批量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这也就是人们所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形式。
经过17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产量农业向“三高”型效益农业的转化,农村经济出现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好些地方已具备了推进规模经济的客观条件。家庭联产承包制对推行区域化支柱产业的规模经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但是,我国农业劳动力众多,人均耕地较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也是有一定的容量的。以农户为基本单元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约束性。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围绕区域化的生产优势,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起来,统一规划,发展区域化的商品生产规模,就能够挖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蕴藏的巨大潜力。这就是说,形成双层经营体制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是目前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村经济出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规范化生产,就能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这都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产品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越高,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就越强,规模效益也就越大,这是价值法则的普遍规律和巨大效应。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确立发展区域化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产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形成适度规模,才能够促进农村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并吸引农村外部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农业自我补偿机制,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不利地位。综上所述,实现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关键在于实现理论的飞跃。经验表明,往往是思想观念的突破,才能使人们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所以,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中,要重视总结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并运用于实践,推进其协调发展。
二、规模经营途径的研究与探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我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围绕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来进行。这就需要加强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扶持,通过扶持专业大户生产,组建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农村各类专业大户有生产技术、有经营本领,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劳动和技术潜能,加快致富步伐。他们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专业经营,进而获取规模效益。所以,专业大户从它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树立了榜样。他们是当前农村中最具有活力的生产经营者,是农村规模经营的示范者。他们可以带头围绕某项生产实行专业化经营,率先通过土地的依法有偿转让、转包和开垦“五荒”等方式,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农民共同参与开发经营,并为农民提供多种信息技术和良种,带动周围的农户从事专项生产。可见,我们应支持农村专业大户发展生产,让其在农村示范带头,发挥“能人”效应。
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形成商品,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其关键是要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通过量多、质优、价廉的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发挥优势产品效应。这就必须明确,要把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形成同市场建设结合进行,有一个主导产业,就建设和发展一个批发或专业市场,并创造条件,向期货市场发展;同样,建一个市场,就要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达到产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传统产业和产品的优势,也要吸收引进和开发新的产业,信息要广,思路要宽,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形成县域经济的规模经营。
专项生产必须有一个相应组织形式,并不断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根据广大农民创造的经验,应通过建立“实体加农户”等现代农村产业组织,引导农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证明,发挥组织规模效应,要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方式,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使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规模经济中的买难、卖难和加工难等问题,架设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从各地创造的经验来看,组建该经营体系,比较好的形式是:公司加农户,生产企业加农户,服务体系加农户,甚至基地加农户、专业户加农户等形式。这些公司以及生产企业、服务体系同农户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双方形成利益均等、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与公司和生产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并保证相应的配套服务,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销售产品有门路,销售价格有保护,农民生产同一产品可以减少市场风险,使得原来的生产户之间的竞争变成规模联合的优势。
发挥基地生产效应,稳定的生产基地是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规模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保证某项专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商品供给批量的基础。这应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产业带、产业链、产业群,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优化专项产品布局,要避免一哄而起,低效益重复。为此,在具体措施上,应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正确引导和管理,发展一项见效一项;在发展步子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按照不同产业、产品的生产特征及其加工配套状况,找准容易突破的产业或产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简言之,我们要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基地源源不断生产出各种专项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人们不可忘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始终坚持发挥科技进步效应,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巩固和提高规模经营的强大动力。当前,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要找准重点扶持,积极发挥政府在科技推广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组织农业科技部门围绕规模经营进行科技攻关,在各种农产品中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品种,解决当前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并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一些有益人们健康,群众欢迎的新的生产项目。要集中发展资源节约利用,特别是土地节约利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主攻方向除品种外,要继续大力推行已在全国推广,已取得一定效果,群众欢迎又需要的“丰产模式操作”方法。如我们在农村调查中发现,江西省万载县围绕生猪的模式化经营,即以畜禽水产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以基层兽医站为依托,为农户提供良种改良、技术培训、防疫承包、饲料供应、资金扶助、定购定销等方面的服务,增加了生猪生产的技术含量,促进了养猪规模化的很大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把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曹伯纯在《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学习》一文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注重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方法,实践的观点和探求真理的方法,联系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地观察问题的方法,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方法,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真正领会和正确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把握全党工作大局,克服片面性、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坚定性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在实践中正确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认真研读邓小平的著作。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体现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我们就会看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始终。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认识和处理上,在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在“两手抓”的认识和处理上,在社会主义本质与计划、市场都是手段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等等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都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带全局性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它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些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各方面以及相互转化的“度”,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它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新成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自《人民论坛》1996年第7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