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新变化新矛盾
——中外专家笔谈北约内部关系调整
今年6月3日,北约柏林外长会议决定组建多国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以逐步在北约内部确立“欧洲防务特性”。北约内部美欧关系的这一新变化,将会给美欧关系和欧洲内部关系带来新的矛盾。两个多月来,国内及西欧的有关人士对此正在作深入思考。现刊载几位国际问题专家的意见,供读者参考。
  法德英关系变化
德国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与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彼得·施采特顾问格奥尔格·鲍茨曼
发展“欧洲特性”出于三个需要:一是欧盟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实行“共同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二是德国统一加强了这一要求,即德国必须被置于稳定的政治框架之中;三是冷战结束,华约威胁不复存在,地区冲突和危机取而代之。因此,欧洲必须找到应付危机的机制。法国回归北约,在军事上为发展“欧洲特性”提供了可能。
问题在于美国“放”到什么程度,欧洲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自立。如果“将欧洲交给欧洲人”,而欧洲人又因意见分歧无法决策和行动,那就还需要美国干预。
从中期来说,欧洲安全的独立性还只是假设,而美国也必须继续保持其在欧洲的存在和影响力,理由如下:美国与欧洲有传统关系,在欧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须与核大国俄罗斯保持平衡;从军事上讲,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保证对海洋对岸的影响,美国不会放弃大西洋彼岸;美国还需以欧洲为基地,必要时有效地出击海湾等地区。
在“欧洲特性”的发展过程中,德、法、英三个主要欧洲大国的关系将出现重大变化。从战略上讲,这是一次“角色分工”:德国作为北约前沿,它将把重点放在稳定中欧安全方面;法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外干预方面,保证欧洲外围的稳定,但法国必须用另一只眼睛盯住德国,防止德国成为中欧的军事强国和主宰。对法国来说,由于英国所具备的军事实力,在对外干预方面,它是比德国更好的伙伴,但英国不甘于受控于欧盟,会更强烈地要求美国继续发挥作用,何况英美之间有传统的“特殊关系”。总的来说,在坚持美国作用方面,英国态度最为积极,法国强烈反对,德国则居中——既希望欧洲具有行动能力,又在欧美关系方面保持谨慎,并在法、英之间寻求平衡。在发展“欧洲特性”的过程中,三国会不时地发生摩擦和矛盾。由于法国在对外干预方面出头,它在欧盟的政治地位将由于其军事作用而升高,然而有一个前提,即俄罗斯、中东欧局势稳定。如中东欧局势变化(目前尚不可能),德国的作用将随之突出。
根据柏林会议的安排,北约军事委员会正在草拟实施“欧洲特性”的方案,年底可望出台,估计执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报驻德国记者刘华新采访)
  北欧国家有疑虑
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迈克尔·温纳斯迪克
在北欧五国中,只有瑞典和芬兰不是北约成员国。加入欧盟以后,两国的政治家都强调加强欧洲防务合作的重要性,愿意看到英、法、德等国在欧洲防务上更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依靠美国。北约确定发展“欧洲防务特性”符合北欧国家的愿望。
但是,北欧国家对能否实现“欧洲特性”有疑虑。西欧联盟虽被规定为欧盟执行安全政策的机构,其地位也得到北约的认可,然而目前它与欧盟的关系尚未理顺,丹麦、瑞典、芬兰、爱尔兰和奥地利是欧盟成员国,却都不是西欧联盟的成员。西欧联盟在执行诸如维和、边界监督等行动方面还很难与欧盟协调,今后它究竟能在军事上发挥多大作用还值得怀疑。而且,从现实看,欧洲一旦出现危机而没有美国参与,恐难以解决问题。基于这些考虑,瑞典、芬兰既不急于加入北约,也不愿意成为西欧联盟的成员国,而只是维持西欧联盟国观察员的地位。
瑞典和芬兰都是小国,单靠本国力量难以维护自身安全,需要寻求保护伞。瑞典虽然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但与北约的关系非常密切。冷战时期,瑞典就与北约签有秘密协议,有一系列接受北约保护和支援的计划。丹麦、挪威和冰岛等国倾向于认为瑞典实际上是北约成员国。瑞典与北约的合作目前正逐步扩大和深化。芬兰跟俄罗斯毗邻,但靠拢北约的步子也很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它一改过去依靠苏制武器装备军队的做法,开始从美国购买武器。
可以说,瑞典和芬兰对实现北约“欧洲特性”虽有疑虑,但随着与北约合作的加深,对“欧洲特性”将会进一步认同。 (本报驻瑞典记者章念生采访)
  欧美互有需要
法国战略问题专家贝特朗·贝藏塞诺
“欧洲防务特性”的观念早就有了,但直到不久前,还只是一个构想。柏林会议使构想有可能变成现实。
过去,发展“欧洲防务特性”同维护跨大西洋关系,常被认为是相互抵触的。而今,欧美在两者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维持欧洲的稳定,预防战争和冲突蔓延。对美国而言,同意发展欧洲防务特性,既可保持美欧的紧密联系,又可以卸下部分包袱;对欧洲盟国而言,既可借此建立起欧洲自己的防务机制,又可使美国仍然承担对欧洲的防务责任。在新的形势下,欧洲防务和大西洋防务可并行不悖。发展欧洲防务的终极目标是使欧盟具备一个真正有效的防务机制。
从根本上看,美国不愿也不会放弃欧洲,建立“欧洲防务特性”并不意味着它从欧洲脱身,它在欧洲保持一定数量的驻军,维护欧洲的安全和稳定,这符合美国的利益。欧洲也并不希望美国离开欧洲,欧洲仍然能在同美国保持这种联系中得到好处。另外,欧洲各国都面临紧缩预算的难题,想发展独立防务,目前还不完全具备这个经济能力。“欧洲防务特性”得到确认,可使欧美关系在相互承担义务的方式上变得更加灵活。
不过,在发展北约防务“欧洲特性”的过程中,美国将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既希望欧洲负起更大的防务责任,又害怕欧洲过于独立。
(本报驻法国记者杨汝生采访)
  美国心态复杂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蒂埃尔·德·蒙布里亚尔
法国一直希望发展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但过去不可能办到。1996年的北约同1989年的北约很不相同。过去,冷战使美国在北约占据首要地位,欧洲伙伴对法国的主张也不热心;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来自华约的直接威胁已经不复存在,北约的性质和使命也与过去不同了。它面对的是一种新的地缘政治和新的战略形势,今天处理欧洲的任何危机,美国都不愿意也不能在军事上扮演第一角色。例如,在波黑战争中,美国是在欧洲的巨大压力下才决定派兵参加维和行动的。美国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它既不愿介入过多,国内舆论也反对这样做,希望欧洲对自己的防务负起更多责任,但又不愿看到欧洲的作用过大,害怕欧洲过于独立。
欧美之间之所以在柏林达成妥协,首先是因为双方都希望维持欧洲的稳定,不愿看到战争和混乱蔓延。若是欧洲陷入冲突和动乱之中,不仅会给欧洲造成灾难,美国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二是大西洋两岸的联系历史悠久,经济关系也很密切,经济利益同样是很重要的。
“欧洲防务支柱”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经过若干年的时间。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正向前发展,有些问题一时还看不清楚。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既有认识上的困难,也有具体的困难。
(本报驻法国记者杨汝生采访)
  趋势不可扭转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成绪
北约柏林外长会议达成的协议表明,欧洲的防卫和安全自主性以及在北约中的影响和比重将进一步加强。欧洲希望今后和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
根据协议,西欧联盟可视需要临时组建特遣部队,由一位担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副司令的欧洲将军来指挥。欧洲在建立独立防务道路上迈出的这一步,反映了冷战后美欧关系的新变化。法国外长德沙雷特盛赞这是“欧洲的巨大成就”。实际上,美国做出的让步十分有限。这支特遣部队并不设有单独的司令部,任务完成后,还受北约司令部统率。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仍由美国将军担任,而且派出特遣部队时必须由北约理事会一致通过,这就是说,没有美国的同意,西欧联盟仍不能单独决定派出自己的部队。美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称:美国今后继续在北约内发挥领导作用,并且始终坚持美国是“欧洲大国”,今后仍将介入欧洲发生的任何较大的危机。
战后建立北约,对美国而言,有三重目的:坚持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对付苏联的威胁和加强对德国的控制。冷战结束后,美欧的共同敌人消失,凝聚力下降,欧洲独立自主性加强,同美国的矛盾加剧。30年前,法国为反对美国对北约的控制,退出了北约军事机构。从去年12月起,法国又开始回归北约。法国强调,它重新参加的,应是经过改革的北约。在“新北约”中,欧洲要和美国一起构成两个相互平等的支柱。
北约组建多国多兵种特遣部队,是美欧协调关系,既确认美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又适当满足欧洲国家建立相对独立防务愿望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美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另一方面双方又认识到,欧洲还潜伏着危机,俄罗斯前途未卜,美欧只有加强关系,才能共渡难关。但从长远看来,随着美国力量相对下降,欧盟作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美欧关系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法塔赫”中央会议闭幕
卡杜米称“哈马斯”是爱国运动
本报开罗8月12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为期两天的巴解组织主流派“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会议昨天在这里闭幕。
巴自治政府计划和国际合作部长沙阿斯会后向记者发表声明指出,自从以色列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巴勒斯坦人民正经历真正的危机。这表现在以色列已从过去的和平承诺上退缩。
沙阿斯说,这次会议将导致加强巴勒斯坦人民的团结。他说,“法塔赫”中央作出的重要决定之一是支持巴自治政权。
巴解政治部主任卡杜米说,扩建定居点是“法塔赫”中央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在回答会议是否研究了“恢复巴勒斯坦起义”这一问题时,卡杜米称“这是一个无需作出决定的事情”。他强调,“巴勒斯坦人将以所有合法的方式反对以色列的霸道行径”。
卡杜米还否认巴警和以色列治安部门在协调打击“哈马斯”。他认为“哈马斯”是一个“爱国运动”。他说,巴解和“哈马斯”领导之间的对话仍在继续。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美国进一步涉足波海
章念生
8月5日,上任不到半年的瑞典首相佩尔松抵美访问。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佩尔松讨论了波罗的海地区安全、波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加入北约及欧盟等问题。舆论认为,克林顿邀佩尔松访美表明,美国要进一步涉足波罗的海事务。
美瑞首脑此次会晤,取得两项具体结果:曾担任波黑问题调停人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将参加波罗的海问题专家委员会;美国联邦调查局将协助在波海地区打击贩毒、走私等活动。佩尔松提出瑞典与波海三国进行双边合作、在环波海国家理事会内开展地区合作、接收三国加入欧盟、促进三国加入北约、三国与俄罗斯加强对话、加强波海安全合作等问题,也基本上得到了美国的认同。佩尔松说,在这次会晤中,美国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希望瑞典在波海地区发挥“领导作用”,二是“美国已认识到了波罗的海地区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参与波罗的海事务”。
波罗的海地区大部分原属苏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忙于国内事务无暇顾及波海地区,致使在那里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出现了某种“安全真空”。立陶宛等三国出于自身安全,进一步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向西方靠拢,并希望加入北约和欧盟。由于俄罗斯坚决反对,且欧盟内部存在“东进”、“南下”之争,波海三国恐难列为北约东扩和欧盟东进的第一批成员。它们于是开始寻求美国的支持。今年5月,瑞典支持召开环波海国家首脑会议,德、俄等11国领导人与会,讨论了安全合作等问题,而美国无缘参加,颇为介意。
随后,美国邀波海三国政府首脑访问华盛顿,讨论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问题,如今又邀请环波海国家理事会主要联系国瑞典的首相访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称,美瑞关系“非常好”,他还特意提到1993年底美瑞两国共同促使俄罗斯从波海三国撤军的那段历史。瑞典舆论认为,美国是想通过邀请佩尔松访美同瑞典建立一种新的合作方式,以利于进一步在波罗的海施加影响。
波罗的海三国虽小,却牵动着俄、德及北欧的瑞典、芬兰等国的切身利益。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意识到前华约成员波兰等国的加入已“不可避免”,但对波海三国的加入坚决阻止。不过,德国与波海三国有着传统的联系,瑞典和芬兰这两个军事不结盟国家也支持三国加入欧盟乃至北约,希望借此加强其自身安全。如今美国的介入有可能使该地区的形势更趋复杂。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将在格罗兹尼实行紧急状态
列别德同车臣反政府武装谈判
据新华社莫斯科8月11日电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11日在政府大厦召开的解决车臣危机国家委员会紧急会议上提出,将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实行紧急状态并授权司法部为此做准备工作。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俄总理强调,上述准备工作应在二至三天内完成。
本报莫斯科8月12日电记者许宏治报道:刚从车臣回来的俄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列别德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和车臣反政府武装总参谋长马斯哈多夫谈判达成了共识:必须“把争斗的双方拉开”。
列别德说,他和马斯哈多夫的会晤是“没有先决条件”的。在会谈过程中他得出的印象是,车臣分离主义分子如能得到例如鞑靼自治共和国在俄罗斯联邦中的地位,就会感到满意。他说,根据达成的协议,将由俄联邦驻车臣部队代理司令普利科夫斯基将军出面和马斯哈多夫联系,以解决停火和从格罗兹尼撤出武装分子的问题。
列别德说叶利钦总统很快将签署命令,授权安全委员会和他本人领导解决车臣问题的进程。
列别德表示,他坚决反对在车臣实行紧急状态。他说:“我们没有关于车臣发生的事件的充分、客观的情报,也没有对形势的客观分析。”
本报莫斯科8月12日电记者许宏治报道:据俄军总参谋部一位高级人士今天在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官方统计数字,几天来在格罗兹尼的战斗中,联邦部队方面共有155名军人阵亡,553人受伤。
他宣布,现在格罗兹尼整个市中心实际上处于联邦部队控制之下。


第6版(国际)
专栏:

  索两大派别再起冲突塞希土两族发生冲突科呼吁美伊避免冲突
据新华社摩加迪沙8月11日电索马里两大武装派别10日晚再次发生战斗,共有12人在炮火中丧生,数十人受伤。
据此间电台广播,战斗发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以西80公里的瓦尔马汗村。这是自8月1日索马里全国联盟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死后,艾迪德曾领导的部队与忠于索马里救国联盟领导人迈赫迪的武装发生的第一次战斗。
新华社尼科西亚8月11日电塞浦路斯希腊族和土耳其族11日在联合国控制区内发生冲突,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
造成这起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一次反土耳其族的摩托车示威活动。数千名希族人8月2日驾驶摩托车从柏林出发,计划通过塞浦路斯土族控制区。应塞总统克莱里季斯的要求,组织这次活动的塞浦路斯摩托车协会以政治和安全为由取消了最后阶段的活动。但一些车手自发组织起来冲进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控制区,并与土族人发生冲突。据目击者证实,24岁的希族人塔索斯·伊萨克遭到多名土族人殴打,并死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
联合国维和部队发言人罗科谢夫斯基表示,总兵力为1200人的维和部队今天部署了1000人以应付可能再次发生的冲突。
1974年,塞浦路斯希腊族人为寻求与希腊联盟而发动政变,土耳其随后出兵进行干预。此后,这个地中海岛国分裂为希族控制并得到国际承认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和土族控制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解决塞浦路斯问题。
新华社科威特8月11日电科威特驻美国大使谢赫·萨巴赫11日说,科威特不愿看到美国和伊朗陷入武装冲突。
最近,美国以伊朗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对其强化经济制裁并进行了军事威胁。针对美国的举动,萨巴赫说,如果美国和伊朗发生武装冲突,科威特将受到影响。萨巴赫在接受科威特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科威特将继续在海湾地区寻求平衡外交,并同伊朗保持正常关系。
他说,尽管伊朗同海湾合作委员会在海湾地区三个岛屿的控制权问题上存有分歧,但作为该组织成员的科威特仍愿同伊朗保持正常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楚河谷地的“陕西村”
——中亚东干人寻访记之一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的楚河谷地,有两个山清水秀的村庄:马三旗和新渠。两村的大人小孩都操一口地道的中国陕西方言,就连新媳妇入洞房也穿着清朝时的绣花锁边大衫。他们便是在中亚地区生活了近120年的东干人。
8月的中亚大地,太阳好像是在天空下火。离开阿拉木图,朝西南方向行驶260多公里,一片片青油油的苞米地、直冲云天的白杨林和篱笆墙菜园便扑入眼帘。在马三旗村口,我用普通话向一位年轻妇女问路,她手指不远处,用浓重的陕西腔说:“向右弯弯就是呢。”年轻妇女名叫菊花,她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无数面庞同样红润、笑容像秋天一样朴实的“菊花”妹子。
为什么中亚竟生活着讲陕西话的东干人?马三旗德高望重的“写家”(清末陕西方言,即文学家)“白掌柜的”向我讲述了东干人的来历。
1862—1877年,我国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与新疆一带发生回民起义。最后,三支起义队伍的约6000人来到中亚,由于他们来自天山的东边,可能还与甘肃有关,被当地民族称为“东干人”。在这些东干人中,最大一支是由白彦虎率领的陕西人,他们最终在楚河岸边扎下“营盘”(东干人对马三旗的叫法)。光阴似箭,当初的3114人已发展到今天的两万多人。于是,一些人搬到“营盘”以南8公里的“新渠”。
“白掌柜的”年逾古稀,是白彦虎的侄孙,从1937年起就在“学堂”教书。听我自报家门后,老人一边捋着白胡须,一边自言自语道:“是中国的通讯人呢。”
马三旗和新渠两村的居民几乎百分之百是东干人,正因如此,晚清时期的陕西方言才得以保存下来。例如,东干人至今把当官的叫“大人”,把飞机叫“风船”,将政府机关称为“衙门”。聊起这个话题,东干人协会副主席马古柏介绍说,他曾去过我国西北地区,在那里也听不到这样的“老话”了。
东干人主要生活在哈、吉、乌等三个中亚国家,以务农种菜为业。除马三旗和新渠外,还有比什凯克附近的“米粮川”和“甘肃村”等。苏联解体后,各国都成立了自己的东干人协会。由于马三旗的东干人最多,全哈东干人协会便设在这里。虽说两村位于哈境内,但有趣的是,这里的东干人更喜欢用吉尔吉斯斯坦货币———索姆算帐,不少汽车挂着吉牌照,有些人甚至还揣有哈、吉两本护照。这大概是因为“陕西村”与吉仅隔一条楚河,开车半个多小时即可到比什凯克的缘故吧。
东干人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作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融入了中亚各国的生活。他们都拥有当地国籍,熟练使用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语——俄语。东干人曾积极参加了列宁领导的伟大十月革命,马三旗是那时的红军师长,也是东干人的骄傲。马三旗牺牲后,“营盘”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伟大卫国战争期间,200多名东干儿女奔赴反法西斯前线,只有一半人生还。
俗话说,宾至如归。当我一踏入东干村采访,便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当我突然出现在马古柏先生面前,他赶忙招呼自己的“婆娘”将糖果和热茶端上炕桌。没过半小时,热气腾腾的“拉个面”(拉面)便摆到眼前。马古柏笑着说:“我们东干老人讲,东干人的爷爷是阿拉伯人,奶奶是中国人。如今,中国客人是我们的大舅哥。”欢笑声中,我这个“大舅哥”就只得多吃两碗了。
夜深了,新渠村万籁俱寂。因村里拖欠电费,我和马古柏一家人只好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聊天。耳畔缭绕着黄土高坡的百年乡音,大炕头上灯影跳跃,使我一时忘却置身于20世纪90年代的天山脚下。(本报阿拉木图电)(附图片)
图为哈东干人协会副会长马古柏夫妇与儿媳在炕桌上吃饭时的情景。碗中为拉面。本报记者尹树广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沙约两国隔阂消除
法赫德会晤侯赛因
据新华社科威特8月12日电(记者喻开元)据此间收到的消息,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11日会见了到访的约旦国王侯赛因。这是他们六年来的首次会晤,标志着两国因约旦在海湾危机中支持伊拉克而产生的隔阂已经消除。
会见中,两国国王着重讨论了中东和平进程所面临的问题和双边关系。
据悉,他们对以色列放宽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以及对耶路撒冷实行犹太化表示“严重不安”,并呼吁按照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所确定的框架和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继续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举办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展
八月十二日,由日本和平组织主办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展”在东京开幕。该展览向人们展示了当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事实及所犯的滔天罪行。这是工作人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解。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