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地:我们的生命线

  阜阳:宅基地革命
——来自安徽阜阳市的报告
汪冬莲
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农村“建房热”的到来,阜阳近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时间,弃老宅,划新宅,老宅荒废、耕地被占……至1990年,全地区299万农户,村庄占地竟达356万亩,这对于一个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来说,实堪忧虑。于是,阜阳掀起了一场以改村造田为核心内容的宅基地革命。
阜阳是个好地方。有民谣说:走千闯万,不如淮河两岸。地处淮北平原西部的阜阳,大片平畴沃野,每年贡献着全国1%的粮食,阜阳由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阜阳也是个穷地方。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安徽,阜阳是它的“西伯利亚”,多年来经济迟迟爬不出安徽经济的“锅底”。
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出现了一股“建房热”。这股风吹到阜阳近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时间,弃老宅,划新宅,老宅荒废,耕地被占……1990年,阜阳地区土地局对全区村庄建设用地现状进行专题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区4万余个村庄,299万农户,村庄占地竟达356万亩,大大超过国家和安徽省有关规定的标准。这对于一个人多地少(1301万人口的阜阳,只有1967万亩耕地)而经济又欠发达的农业地区来说,实堪忧虑。
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城建局调过来的地区土地局孙学忠副局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村庄规划入手,采取划定村界、改造旧村庄的办法,规范村庄建设,控制村庄规模,向村庄要良田。具体做法是:以15年为期进行村庄用地规划,采取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米)、户均宅基地面积(160—220平方米之间)的双重控制指标,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预留部分村庄用地,测算出村庄远期总用地规模,划定村界;此后农民建房,只能在村界内进行,村界外一律不许建房,村界内建房按规划进行;划到村界外的住户,依据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逐年迁入界内。计划用3—5年时间定完村界,10—15年时间将村界外住房全部迁入村界内,实现退宅还田100万亩的目标。
一场以改村造田为核心内容的“宅基地革命”,由此在阜阳拉开帷幕。
站在有“中国第一禽蛋市场”称号的阜阳县三塔镇禽蛋市场交易摊位前,望着即便在雨天也熙来攘往的南北客商,谁能想到,仅仅在两年之前,这个占地30亩、年营业额可达6000万元人民币的禽蛋市场,还是集镇边沿的一片闲置土地?昔日由废水塘、粪堆、草房、洼地连缀而成的废弃地如今已改造一新,成为基础设施齐备,有298个摊位的交易市场。
时隔一天,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大张庄自然村。宽阔笔直的村心大道,一排排小四合院式的农宅,在落日的余辉下显得安详富足。当地的老农争着告诉记者,1992年未划定村界前,村庄占地一大片,但住宅零乱,道路窄小弯曲,荒废地、空闲地到处都是。划定村界后,村庄占地只有原来的1/3多,划到村界外的原村庄用地,在住户逐渐搬迁入村界内后,该填则填,该挖则挖,现在全村共复垦耕地50多亩,还挖了40多亩的一片鱼塘。
三塔镇禽蛋市场和旧县镇大张庄自然村,仅是阜阳地区划定村界工作的一个缩影。
截至1995年底,全区村庄的定界工作已基本结束;所有界外户均已签订了搬迁合同,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迁入村界,现已有30%左右的界外户迁入村界,退宅还田40万亩。
数字是枯燥的。可是,阜阳地区10个县、市267个乡镇的数万专业技术人员,却从这枯燥的数字当中,读出艰辛的付出以及丰厚的回报。
在农村工作过或生活过的人,大概都能深深了解农民对宅基地(特别是祖传老屋)那种图腾般的挚爱。是啊,当一切有形的东西和无形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销匿的时候,唯有房屋可以传之后人。更何况,在当今农村,农民仍固守着这样一个想法:不管承包地还是自留地,不是国家的就是集体的,唯有宅基地可以是自己的。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阜阳地区的“土地爷”们开始在“太岁爷头上动土”了——统一规划宅基,多占者退,界外户迁。时至今天,谁也说不清楚当时费了多少口舌,反正,试点乡镇的干部群众被说动了。终于,有乡镇先动作了——挖大塘、填小沟、垫宅基、建新村。率先进行旧村庄改造的乡镇,很快以一副完全不同的面孔展示于1300万阜阳人民面前:新村街道平整,住宅整齐划一,村容大变,耕地增加。
事实最有说服力。划定村界工作一旦形成气候,从点到面、逐步推广,从被动到主动要求政府给予规划进行改造,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阜阳地区通过宅基地革命,走出了一条新的节地之路。在这场革命面前,非法占有的宅基地被依法收归集体,人人平等地获得一份宅基地;千百年沿袭而成的宅基地私有观念破除了;改变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改村造田,不仅将按计划营造出100万亩耕地,还更新了农民的观念。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保山咖啡:优势和潜力
——来自云南热区的报告(上篇)
本报记者高云才
保山咖啡三大优势
提起咖啡种植,人们都会想到巴西和哥伦比亚。可是中国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地方种植的咖啡,其品质足可以同世界一流咖啡产区的产品媲美,这个地区即是云南省的热区之一——保山。
光洁、晶莹、粲然,像红宝石一样虬结在枝头,这就是保山咖啡成熟时的丰采。
咖啡现在是保山人值得自豪的热区作物。在保山域内的怒江谷地,有一个在云南很负盛名的坝子,叫潞江坝。这里是云南省规范化的小粒咖啡生产示范基地。巴西咖啡种植专家埃得瓦多先生在考察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咖啡品质后,竖起了大拇指:“保山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
目前,保山地区的咖啡种植面积达15600亩,投产11340亩,产量1240吨,占全国咖啡总产量的66.3%。
保山咖啡种植得天独厚。据保山行署农牧局的唐春友介绍,保山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热区面积有738万亩,占全区面积的25.5%,适宜种植6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
现在,保山热区还有20%左右的土地面积未充分利用,潞江坝地处怒江两岸,海拔在648米至1200米之间,年均雨量为755毫米,年日照约2318小时,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非常适合优质品种的咖啡生长。
咖啡速生高产、病虫害少是保山地区发展咖啡的第二个优势。
云南省热区开发办公室主任何普锐告诉记者,保山地区的咖啡是1952年开始引入潞江坝栽培的,40余年的历史表明,咖啡在这个地区发育良好,具有速生丰产的特点,定植当年可长10—15对分枝,第二年即可结果。
据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保山地区位于半干热河谷,咖啡的常见病——锈病极为少见,该地区从未出现过毁灭性的咖啡锈病流行危害。
品质优良、有产品竞争力是保山地区咖啡的第三个优势。
潞江坝的小粒咖啡由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栽培技术,形成了优良的品质。据检测,潞江坝小粒咖啡含粗脂肪17.1%、淀粉3.07%、还原糖0.93%、粗蛋白1.42%、咖啡碱2.14%,品质优良。目前潞江坝小粒咖啡销往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雀巢咖啡公司向云南省热区办公室表示,鉴于潞江坝地区咖啡的优良品质,那里的咖啡生产多少,他们就要多少。
基于这些优势,保山地区显得雄心勃勃。据了解,他们计划到2000年将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将达到1.3万吨,经济效益将上一个大台阶。
保山咖啡亟待深加工
在潞江坝潮湿、炎热的咖啡林丛中,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皮肤黝黑、魁梧墩实的咖啡种植专业户户主,30来岁,他的名字叫陈河云,是潞江农场八一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对咖啡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十分明晰。
他告诉记者,种植咖啡,从开垦、定植到投产,每亩需要投资1000元多一点。种植第4年后,每亩还需要追加投资600多元。从收益上看,咖啡定植后第3年投产单产可达100公斤,四五年后,单产可达150公斤,投产头3年共产咖啡豆4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23元计,产值可达9200元。咖啡经济寿命可达20年。他家种植咖啡11亩,去年收入6万余元。今年的收入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种植咖啡使这里的农户向小康水平迈进。陈河云一家4口人,仅去年的消费就达1.5万元,这是当地许多城里人都比不上的。陈河云只是这里种植咖啡的一个代表。记者在保山地区潞江农场调查时发现,这个农场1995年咖啡产值达1200万元,农场职工人均年收入达2400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从目前情况看,咖啡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对于保山发展咖啡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1994年,咖啡的市场价格每公斤32元,1995年每公斤24元,每亩咖啡产值可达3460元,扣除投入,实际收入每亩可达2000余元。
咖啡的市场潜力很大。从供求上看,国际市场咖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国内市场上,咖啡也十分走俏,以云南全省的咖啡产量,供应给雀巢和麦氏公司在广东的加工厂都远远不够。所以,种植咖啡的前景非常可观。
保山地区发展咖啡种植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咖啡豆没有深加工,所创利润只不过是原料利润。专家介绍,咖啡深加工的利润是咖啡种植利润的4—5倍。如果在增加投入、解决运输问题的基础上,搞好咖啡深加工,则保山咖啡的发展必将打开一个局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栗乡珍品栗子蘑
杨玉满薛向刚
燕山深处的河北省迁西县曾因盛产京东板栗而闻名;如今,栗乡人更为“食用菌之冠”——栗子蘑而自豪。
迁西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京东板栗主产区,栽培板栗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板栗相伴而生的栗子蘑,每至秋雨时节,便可在栗林里采得。
栗子蘑,又名灰树花,是一种稀有的高档珍奇食用菌,富含铁、锌、铜、钙、锗、硒、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维生素E含量高出其他食用菌10至20倍,有“食用菌之冠”、“VE之王”之称,具有抗癌、抑制高血压、延缓衰老等功效。
1991年,迁西县科委主动请缨,承担了省科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栗蘑人工栽培研究。为尽快攻克这一课题,科委专门成立了由一位副主任负责、四位科研人员组成的课题攻关小组,并争取了30万元科研经费,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科研部门拿出了成果,完全可以靠转卖专利而创收。迁西县科委的决策者们却做出了相反的决策:迅速建起龙头企业,把栗蘑生产发展成为科工贸农一体化的支柱产业。
1992年9月,“迁西县食用菌研究所”、“北方珍奇特产资源开发公司”分别挂牌成立,拉开了栗蘑产业的序幕。
北方珍奇特产资源开发公司以“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方式组织栗蘑生产,即公司生产菌袋,回收产品,负责传授栽培技术,由农民进行栽培生产。按这种生产方式,公司和农民结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边进行技术研究推广,边组织生产,边开发各种深加工产品,边开拓市场,使过去分割在各个部门的事情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到1994年,全县发展制菌分厂11个,在28个乡镇建立了生产基地,迁西成为我国第一个批量生产栗蘑的县。
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和推销,提高了迁西栗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1994年,定单超过1000吨。今年有多家日商及上海、天津、北京、大连、营口等外贸部门纷纷要货,求购量远远超过目前的生产能力。
短短4年时间,栗子蘑遍开在迁西的每一片土地,迅速发展成为迁西的支柱产业。1995年,全县栽培面积200亩,产鲜蘑100多万公斤,创产值2000多万元,农民增收8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栽培菌袋800万袋,可创产值1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万人,农民可增加收入1200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天气预报牌”
李必双帅瑜
“鄂西北、鄂西南、汉水流域,明天上午到后天有阵雨,西风2至3级。”
“再下雨,麦子就要长芽子了。老天爷真不长眼。”
湖北省谷城县薤山林场石门村的几位农民,边看天气预报牌边议论着。
原来,这天气预报牌,是村小学老师专门为村民们挂的,特受农民欢迎。村里一位青年农民说:“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看了这预报牌上的天气预报,我就不怕这天老爷变脸了。”村党支部书记廖明权时常把预报牌上的天气预报抄下来,向村民转告。“廖书记,你家有电视,咋也抄呢?”我们问他。廖明权说:“昨天我在3组安排‘双抢’,没顾得回家看电视,我今天又要到4组,不看预报不行啦!”廖书记介绍说:“我们村就是根据天气预报牌提供的情况,见缝插针,已抢收小麦150多亩,230亩水田也全部抢收抢插完了。”
今年麦收季节,在薤山各村的天气预报牌的作用可大着呢!天子沟、观音坪等村都有类似的天气预报牌,全场3000多亩小麦没遭受损失,多亏了这小小的天气预报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方城政府讲马上解决问题
群众说至今未见动静编辑同志:
贵报在6月21日第十版刊登了反映我乡农民负担的情况。登出以后我们这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从6月21日至今已有20余天,没有见到一位领导对此事进行过问、调查和解决。二、本乡除治平管理区外,所有21日的人民日报全部被乡党委、政府扣发。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是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政策的窗口,为什么要剥夺我们学习党报的权利?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群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王慧敏
本报刊出反映农民负担过重的几组读者来信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地方认真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差距、抓整改。新县的做法尤其值得称道:对存在的问题,他们不仅不回避、不搪塞,该清退的清退,该处理的处理,而且能举一反三,以戒今后。
俗话说:“捂着疮疤肿难消。”藏着掖着,只能使问题越聚越多,矛盾更加激化。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据悉,新县采取整改措施后,负担反弹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控制,群众也是基本满意的。该县一位农民朋友日前给编辑来信说:“现在,我们这儿‘减负’的动作很大,该退的都退了,对有的干部还作了处理。这下,我们气儿顺了。”
不过,群众在为新县的做法叫好的同时,也会对某些地方的无动于衷的态度发出诘问:难道就这样算了?
实事求是地讲,农民负担存在问题的地方远不止本报披露的几家。报纸的批评或表扬,是为了给大家提供镜子,如果各地都能像新县那样从报纸的批评或表扬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举一反三,则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定能抓出成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来信摘编《人民日报》编辑部:
看到《人民日报》6月21日“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群众来信摘编”后,县委、县政府当即召开联席办公会,端正思想,统一认识,研究解决方案。县委、县政府一致认为,农民负担问题是一个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只有切实把这一问题解决好,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致富的积极性。《人民日报》编发我县这封群众来信,是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以下几点意见:
1.从县农民负担办公室、农经办、监察局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到杨楼乡深入调查,解决问题。2.立即召开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会议,研读《人民日报》“减轻农民负担读者来信专栏”的两篇评论文章,重温中央、国务院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进一步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3.对照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要求,对全县以及各乡镇出台的有关农民负担的文件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违犯规定的项目和文件坚决取缔。4.迅速检查落实“农民负担明白卡”的发放情况,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部分群众见不到“明白卡”的问题。
中共河南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县接受批评找差距
举一反三抓整改
贵报6月14日第十版发表的我县周河乡张望来信中反映的该乡农民负担存在的问题,经查,情况基本属实。
6月15日,县里收到《人民日报》来信的当天夜里,立即召开县委、政府领导联席会议,讨论此信和编辑点评,重温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条例》、“约法三章”、中央领导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指示等,提高认识,端正态度。16日,将信和编辑点评加上按语印发给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要求各级领导认真学习。
针对农民隐形负担问题,组成了由县委、政府一把手参加的农民负担专项调查小组,对全县邮电、电业、教育、计生、土地、农村客运、民政等方面收费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此同时,县委、政府已开始组织有关部门对1985年以来的各种收费文件进行清理,凡是中央、国务院没有规定,或规定后已经废止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废止。截至目前,已清理出并宣布废止的县及县直部门不利减轻农民担负的文件就有23份。
全县各乡镇对1995年农民负担问题进行逐村逐户核查落实。凡违背上级规定,超收农民提留款的,一律退还给群众。周河乡周河村、熊湾村1995年集资建校,超过农民负担标准20元,现均已全部退还到群众手中。周河乡今年至县城公路二期工程计划需资金180万元,原定人均收45元,现已决定工程分段实施,退还群众20元,使人均负担控制在5%的标准以内。
中共河南新县县委新县人民政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陵川实施“通道”战略
本报讯山西省陵川县近年来全面实施以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为主要内容的“通道”战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陵川县地处太行山区,因交通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1993年至今,全县三年投资1.44亿元,拓宽、改造、新建了5条出境公路,150条县、乡、村公路,总建设里程达到1535公里,圆满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三通”目标。另外,全县三年还投资2447万元,完成了108项水利工程和4000门程控电话改制、联网等10项工程和电力增容5项工程,改善了水、电、通讯条件。
“通道”战略的有效实施,给陵川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陵辉(陵川—河南辉县)、陵修(陵川—河南修武)两条出境公路,每年可直接增加收入近1亿元。同时,以运促销,以销促产,推动了全县煤炭生产。公路建设还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兴起。
199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元,比1993年增长91.4%;财政收入2914万元,比1993年增长64.6%。
(李保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黄河岸边“小江南”
河南省原阳县多年坚持利用引黄优势大力兴修水利,把旱地改造成水浇地发展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等高效特色农业,使全县旱育稀植水稻种植技得到推广。图为农民麦收后种植杂交水稻。新华社记者 赵鹏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高寒地区一年两熟
在同纬度地区播种的马铃薯刚开花时,黑龙江省绥化市许多农户已喜获丰收,并开始抢种早熟玉米或蔬菜。绥化农科所培育出“超早熟马铃薯8022”,配种“绥307”早熟玉米等作物,形成“薯粮、薯菜复种模式”,实现了高寒地区一年两熟的梦想。新华社记者 陈凯星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死亡之海出现绿洲
兰州、新疆等地的科研部门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300公里处引种了适宜沙漠环境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六十余种,使人造绿洲面积扩大了十倍。新华社记者 张鸿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