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存史·资政·育人
——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编撰工作
王泰平
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外交部着手新中国外交史的编撰工作。在先后编出《新中国外交史未定稿》和《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上,编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第一卷(1949—1956),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权威性地反映新中国外交史的巨著,全书第一期工程计划推出四卷。目前第二卷(1957—1969),正在加紧编撰中,第三卷拟从1970年写到1978年,第四卷将从1979年写至9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编撰方针是存史、资政、育人。存史即作为国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存留下来。资政是以史鉴今,为现实外交工作服务。育人是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外交干部和广大的青年一代。
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1982年出任外交部领导后,即亲自主管修史班子,调集了有经验、有专长的大使、参赞、总领事等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修史班子,前后数十人参与其中,戮力同心,共赴重任。
编史首先要史料翔实可靠。这部书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我国外交档案、资料,同时参阅了一些国家公布的有关档案和外国人士的有关著述回忆,并向曾经活跃在外交第一线的老同志广泛征集史料,还邀请外交部内外当事人和专家专题研讨,反复修改定稿。
修史不能没有观点,但不是简单地以今天的眼光去评论昨天的事情,因此,在这部外交史的编撰过程中,注意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阐述我国外交各个分期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实践,如实反映我国外交发展变化的全貌,同时不搞客观主义,要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有关文件和邓小平同志有关论述的观点、立场去写,要考虑国家利益、社会效果、现实的外交利益和国际关系;以多摆史实为主,议论以史实为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对重大事件的阐述采取浓墨重彩,人物与事件相结合。通过这些努力,使这部新中国外交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特点,成为一部权威的信史。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李纪恒
贫困地区的现实一是自然条件劣;二是经济基础差;三是人口素质低。这是贫困地区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特殊性。这决定其脱贫致富无疑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但是,人的观念落后,人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以及人才缺乏,一句话,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毛泽东同志指出:捉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说:“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297页)当前,贫困地区党建工作应重视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住主要矛盾、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方法。这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辩证法,又是一项领导艺术。
一、分析各种矛盾关系,抓住主要矛盾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把扶贫开发、发展生产力作为贫困地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我们必须以党建工作促进扶贫开发,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并以此来带动脱贫致富,进而实现小康目标。但是,从目前贫困地区的现状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的落后思想观念之间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生产因循守旧,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缺乏商品生产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满足于自然经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观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资源的开发和经济振兴。显然,在这里,人的因素是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选集》同上,第295页)人的观念不转变,看山是穷山,看水是恶水。所以,要完成贫困地区的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其着力点要放在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帮助人们抛弃封闭的观念,用开放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要达到这一点,党建工作也要开放、求真务实,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用开放的思维去观察新现象,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引导人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方面,党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引导人们解放思想,探索发展经济的新思路。也就是引导人们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把自然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近几年来,许多贫困地区改变了单一经营方式,强化综合开发意识,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要引导人们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大开放度,加快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一方面强化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商品流通意识,冲破小块地域的束缚,把山内市场与山外市场衔接起来,形成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同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外资企业,以解决技术、资金、人才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强化人们的世界市场意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生产出口创汇产品,走上世界市场。
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着力启动内动力
以往,我们的扶贫政策上只“输血”,不“造血”,只救济不进行开发性的生产,没有把群众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从而难于较快地完成脱贫任务。党建工作也曾忽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其发展经济。这是我们的经验教训。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同上,第277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扶贫开发、发展生产力的内动力。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这项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建工作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任务,就必须牢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去调动。因此,党建工作要把启动内动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己任。这就要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等先进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组织、发动和带领人民群众。
根据许多贫困地区多山区的特点,要改进党建工作方式,面向千家万户,做到哪里有农户哪里就发挥示范效应。农村党支部要深入开展党员联系户、脱贫致富示范户的活动等,通过榜样的力量,辐射、带动千家万户,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不仅要发挥领导功能的作用,还要发挥服务功能的作用,切实关心、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为各基层政府部门献计献策,使其较好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问题,走上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事实证明,只要诚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就会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入实际,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请教,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真理,找到扶贫开发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党的温暖送给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交给群众,正确地给群众指出方向,引导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就会使其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旦启动了内动力,党的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就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使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事业。这样,党建工作才能抓到实处,才会富有成效。
三、“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
人才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在唯物史观看来,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所以,事业的兴衰成败在于人才。邓小平同志就曾强调:“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20—221页)。当前,缺乏人才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其人才问题显得日益严重,对开发本地资源、建立支柱产业、实现经济振兴至关重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这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党建工作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这就必须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我们讲党的建设,强调对党员的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通过党建工作,培养一批素质水平比较高,思想作风过得硬,敢闯、敢为人先,乐于作奉献的人才,就可以为贫困地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发展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此,各地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必须花大力气,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培养选拔人才的工作。如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和“素质工程”,按照群众和党员择业情况和发展项目,抓好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一个人才群体;组织他们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走向市场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般说来,一些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领导班子思想解放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决策能力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只有建设一个坚强的具有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领导班子,才能保证扶贫开发的健康发展,因而要尽快提高现有干部的素质,大力造就大批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当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用一批年纪轻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以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增强其领导力量,提高其决策水平。毫无疑问,有了大批的人才,扶贫开发的事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时代呼唤社会科学的繁荣
李宪生
内容提要:时代对社会科学提出的挑战表明,社会愈是进步,赋予科学的使命愈是繁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时代赋予社会科学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新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努力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在新的转变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社会科学是一种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科学,随着“九五”的到来和21世纪的临近,如何使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要,使社会科学振兴与繁荣,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社会科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正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我们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紧紧跟踪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研究世界变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决策依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国内来说,“九五”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15年中,中国经济要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深入分析和把握实现“两个转变”的条件和途径,以减少改革与发展的波折,提高人们社会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时代对社会科学提出的挑战表明,社会愈是进步,赋予科学的使命愈是繁重。发展经济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得以大展所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已无所作为。现代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不少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范畴,已出现一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可以认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一件产品的生产,都包容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贡献。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力配合,这已无可置疑地为客观现实所证明。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时代赋予社会科学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科学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社科研究经费短缺,科研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困难,学术成果出版难,科研成果转化难,学术队伍不稳定,新鲜血液难以得到补充,有才华的研究人才严重流失等。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处于封闭、半封闭和彼此分离状态,缺少联合攻关和相互协作,情报信息网络不健全,科研手段落后。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隔离,使得理论回答现实的问题显得苍白乏力。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也有科研组织、科研管理、科研导向、科研条件与形势发展不合拍的问题。总起来看,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存在的这种差距,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引起的。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只能靠社科领域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特别需要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努力实现新的转变,即从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转变,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研究转变,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转变,从片面注重学术价值向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转变,从单一研究方法向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转变,等等。这些转变涉及研究工作者的学术观念、学术成果的评估体系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综合素养。时代呼唤着社会科学工作者振奋精神,鼓起士气,再创辉煌。
二、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学术研究的一次大跨越。这寄希望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同时也有赖于全社会的协力与配合,逐步建立健全一个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正常有序运作的保障体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强化科学的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科技实力的较量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本实力,社会科学则反映出一个民族理性思维的发展路径,孕育、陶冶、训练着人们的思维素质,成为衡量该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和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尤其是在当代,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日显突出,社会科学以其广泛的参与性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效。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融而派生的决策科学,由于直接参与国家和地区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选择,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活动复杂化,社会各个子系统联系的日益紧密,决策的多目标,使社会科学日益担当着“智囊团”、“思想库”、“头脑企业”的功能。因此,我们的领导者不仅要有科学意识,而且要有全面的科学观念,切实解决好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问题。
整合科学的组织。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愈来愈精细,社会组合愈来愈复杂。某一个人、某门学科往往难以孤立地解决所面对的复杂问题。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织一起,信息量快速增长,要求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门户之见,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集团作战,走联合攻关之路,发挥社会科学的整体优势。为此,要依据新形势的需要,适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重新整合,突出重点,形成拳头,改变那种力量分散,单兵作战,重复研究,不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局面,积极探索一种求新求变、聚散有度的科研组织新体制。要集中优势学科、优秀人才,进行重大课题的协作攻关,锤炼精品,造就人才,逐步形成某一地区的研究风格,某一方面的学科特色,某一领域的人才优势。
引入科学的机制。社会科学能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科研管理过程中的选题、研究、决策、实施,最终要靠人实现。因此,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也就成为整个科研管理的核心。而科研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在这一点上,要提倡引入开放、竞争、效能的机制,在选题、立项、竞标、经费使用等方面,打破“先入为主”、“论资排辈”、“门户之见”等观念,以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在科研成果评估上,注重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数量,鼓励出学术精品,努力创名牌学科。积极鼓励研究人员向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领域倾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科研人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占领学术的制高点。
注重科学的手段。现代社会为各类人才大展所长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对人的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技能专门型,知识结构复合型。自然科学需要有社会科学的加盟,社会科学同样也有赖于自然科学的支持。自然科学不仅为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科学实证和研究工具,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辅相成,还会迸发出人类思想的火花。社会的进步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对科研人员研究手段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知识、新手段、新信息的注入又激发着学者们新的学术创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手段的运用是衡量社科研究水平的重要尺度。
实现科学的转化。社会是社会科学赖以生存的土壤,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社会科学生命力的体现,社科研究如果不与社会实践结合便失去了根基,那也就无成果可言。我们所说的转化,一方面要求社科工作者奉献给党和政府高质量的研究产品,并通过党和政府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注意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注意把最新的理论成果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他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科学的转化还表现在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理论学术的新构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应作为整个研究过程的最重要一环,它实现着研究人员的人生价值,体现着社会科学的特有魅力,并由此构成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优化领导关系效应
程国远、吕建华、李文勤在《领导关系效应》一文中指出:由于领导者的素质不相同,因而同样的权力会产生不同的权力效应。权力效应包括:领导决策效应(决策活动科学性、准确性的结果)、领导方法领导艺术效应、领导机制(机构)效应和领导关系效应。四种效应之和才是领导工作的实际效应,也才是领导才能的全面体现。领导工作中的关系效应,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运用其与公众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与上级的关系;二是与横向方面的关系;三是与执行者的关系;四是与领导对象即广大群众的关系。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是靠他待人处世的艺术。在我们的国家,一个领导者建立和保持与上下、与左右、与群众的良好关系是成功的重要条件。领导干部要优化与各方面的关系,必须注意以下“五要”:一要坦诚。领导干部与上下左右相处,首先要尊重对方,诚心实意,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留给对方检验。“遇河搭桥”是必要的,但绝不能“过河拆桥”、“人走茶凉”,对朋友不能搞实用主义。二要谦虚。谦虚的体现是平等交往,平等协商,遇事虚心求教,广泛听取意见,尊重对方(尤其是下级和普通群众)正当合理的要求、愿望。谦虚不是唯唯称是,上下级交往,不能阿谀谄媚。三要宽容。领导干部要能够听逆耳之言,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容忍别人的过失和无礼。遇到问题,多一点自我批评,学会给人下台阶,保持和谐的气氛。四要“投入”。需要时候的投入、困难时刻的支持,最能激起感情的变化,加深友谊。办实事是社会交往的主要手段,帮助对方解决实际问题,是社会交往的契机。五要长远。既要着眼现实,还要着眼未来。要看得远一些,长一些。领导干部还要从工作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精心培育,促进更多关系的发展。
(摘自《领导科学》1996年第3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不能混为一谈
黄楠森在《建设中国现代化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失落了,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应该加以恢复,但也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加以现代化。作者认为这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混为一谈了。中国存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正如中国存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不存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不必要也不可能加以恢复并使之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立足于传统社会之上,现代文化立足于现代社会之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中断与继承的关系,不能只承认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继承而否定其间的中断,也不能只承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继承而否定其间的中断。传统文化失落不等于中国文化失落,难道中国现代文化不是中国文化?
(摘自《高校理论战线》第四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正确发挥副职作用增强集体领导能力
——全国“怎样当好副职”研讨会综述
邵景均
为了科学地认识副职,正确地发挥副职作用,中国青年领导科学研究会筹委会、领导科学杂志社和中共南阳市委组织部,于不久前在河南省南阳市举行了全国首次“怎样当好副职”研讨会。现把会议讨论问题综述如下。
一、副职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领导班子中,正职,作为领导核心,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决不能因此而贬低副职。各级领导都必须实行集体领导,这就决定了副职是领导班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与会者从以下方面说明了副职的重要地位。(1)在领导班子构成上,副职总是占据多数。副职的素质和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着领导班子建设和集体领导能力。(2)在领导决策的制定方面,副职有重大影响力。在委员会制下,副职以“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与正职共同行使决策权;在行政首长负责制下,副职具有较大的决策建议权,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3)在决策的贯彻执行方面,副职一般都担负着某一方面的直接指挥和协调任务。决策能否落到实处,往往取决于副职的工作。(4)在领导人才的发展方面,一般地说,副职是不可逾越的台阶。可望在领导正职岗位上有所作为的干部,大都要经过同级副职阶段,以便熟悉情况,取得领导这一级工作的必要经验。在正常情况下,副职中的佼佼者应是正职的接班人。从这一点说,有好的副职,才会有好的正职。
与会者认为,总的看,我国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广大副职干部的个体素质和工作状况是比较好的。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为上的超越与不及。所谓超越,即在工作中超越自身职权范围。有的超越正职发号施令,或者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正职。有的超越其他副职,插手其分管的工作,横加干涉。有的超越下属,越俎代庖,管了一些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这些超越行为,是造成领导班子不团结的重要原因。所谓不及,指不能充分运用职权和履行应尽职责的行为。有的副职该管的不管,该说的不说,该挺身而出的时候缩首缩尾;遇事推诿,怕挑重担;碰到矛盾,东躲西闪。这种行为,势必导致领导班子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加以认真解决。
二、当好副职及其外在条件
与会者认为,副职与正职都是党的干部,只不过分工不同。要成为好的副职,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同时,要结合副职的特殊性,做到以下几点。(1)摆正位置,防止行为失当。其一,副职是领导集体中的一员,想问题、提建议、办事情都要从一定领导的全局出发,敢于坚持原则,担负起领导者的责任。其二,相对于正职而言,副职的功能是辅佐、辅助,必须把自己摆在参谋、助手的位置上。在工作上有主见而不固执,多揽事而不争权,尽职而不争功,行权不越权,到位不越位。对正职要维护其威信,分担分忧。其三,相对于其他副职,是同志、同事,要互相尊重和支持,搞好配合。其四,对于所分管的部门和单位,要大胆管理,精心协调,抓出工作成效。(2)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修养,这是当好副职的重要基础。为此,一要有坦荡无私的胸怀。出以公心,忠于职守,具有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权的品格和甘愿做配角、助手的牺牲精神。二要有鼎力相助的诚心。向正职反映情况要真,出点子要诚;抓工作要诚,无论集体决定是否与自己的意见一致,都要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进谏言要诚,对正职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要及时谏言劝阻,决不能明知不对也随声附和。三要有忍辱负重的品质。副职抓具体事务较多,常处于上级怪、下级怨的“夹板”之中,要维护团结,稳定大局。四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副职的政绩和成就通常深藏在集体荣誉与正职政绩之中。好的副职,应该无怨无悔地为其他人才的成长进步铺路搭梯。五要有处事不惊的涵养。处逆境时能够冷静地思索,遇到难题能够冷静地化解。六要有为下属师表的风范。要以严于律己的思想品德、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宽容大度的磊落胸怀、拒功揽过的高尚品质、无悔无怨的工作态度、谦虚和善的待人风格、善解人意的长者风度,团结和带领下属维护领导集体和正职的威信,贯彻落实领导决策。(3)着力提高领导工作能力。这是成为好副职的必要条件。为此,一要有决策能力,否则难以在领导决策时提出好点子。二要有协调沟通能力,与上下左右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三要有独立指挥和管理能力,能够把自己分管的工作抓出成效。四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当正职不在位或遇到急难险重的非常任务时,能够妥善处理。(4)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学习是进步的阶梯。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学习态度,才有可能胜任所面临的多方面工作。学习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积极性思维,做到深思、反思。“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副职尤其要养成由全局而思局部、再由局部而思全局的思维习惯。
与会者认为,副职的作用能否正常发挥,不完全取决于内因,外在条件影响也很大。为此,要加快领导体制和干部制度改革。要通过定编定岗,防止和纠正副职设立过多过滥的现象。通过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和监督制度,选拔优秀的领导人才到适当的副职岗位上。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副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需要的时候能够为他们讲一句公道话。必须强调,副职的作用能否正确发挥,与正职的人品、能力直接相关。许多情况下,正副职之间的矛盾主要方面在正职。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好的正职,才会有好的副职。与会者建议,各级组织部门应高度重视正副职关系问题的研究。这对于增强集体领导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