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简讯

  通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评审
本报讯“通用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近日通过中组部和国家科委组织的专家评审,为我国组织人事工作实行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揭开了新的一页。据专家介绍,新研制的这套系统按照中组部有关标准进行构造,具有标准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居国内同类管理系统领先水平。(李光茹万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建行新写行名叫好
若石方晶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最近改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与此同时,原来手写的行名代之以新的手写体。原来近似“郭体”的行名,丰满遒劲,已为人们所习惯。但是8个字当中有三个繁体字:国、设、银。现在,新的手写行名完全符合国家规范了,并已经正式挂在总行大楼上,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这是继北京华夏银行之后的又一家银行使用规范字,我们不禁为这一符合时代大趋势的举措叫好!
银行的行名用字,的确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改用规范字了。银行自成系统,遍布全国城乡,“店大门面壮”,用字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巨大。银行又往往是国家对外的窗口,用字规范不规范,事关国家形象。有人以为改革开放了,用字可以不再讲规范和标准。这是因为不懂得越是开放,就越需要现代化;越是现代化,语言文字就越是需要规范化、标准化。有人甚至主张为了照顾港澳和台湾同胞的“感情”,恢复使用繁体字。这是因为不懂得港澳台同胞的感情在于祖国的富强发达,他们在平时手写时,也经常写简体字。到大陆来的港澳台同胞所用的人民币,上面的“中国人民银行”中的“国”、“银”和表示面值的“贰”、“圆”等字早就是简体字了,他们何尝因此而疏淡了对祖国、对亲人的感情!
建设银行带了个好头,我们希望其他银行尽快地跟上来,改用规范字,使“招牌”更现代化,更富时代精神。
预祝建行改名大吉,储贷两旺,越办越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简讯

  首届“中国鸵鸟艺术珍品展”开幕
本报讯由“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鸵鸟艺术珍品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当今我国100位著名画家在世界上最大鸟类鸵鸟蛋壳上创作的精美画面。展览还展示了我国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以鸵鸟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及以鸵鸟皮革为原料制成的实用艺术品。(佩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文明新风吹故乡

  俺村办了一张报
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九五级大专班杨水生
2月12日早晨,我正在家乡江西省新建县感里村家中读英语时,侄女丽丽噔噔噔跑上楼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叔叔,你上报纸了,快去看啊!”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她就拉着我来到村委会大楼前。
楼前已围了一大群人,侄女拉着我的手直往人群里钻,到里面指着贴在木板上的字说:“叔叔,你的名字在这儿呢!”顺着她的手,我看到一行用黑体字写的标题:“杨水生为村图书馆捐书20本”,下面是用毛笔字书写的内容,有近200字。我这才明白过来,事情是这样的:寒假回家后父亲告诉我村里大家捐书办了个图书馆,没书看时可去借。于是我去借书时就捐了20本书,不料馆长杨建平却给我“抖”了出来。但更令我吃惊的是村里啥时办了这么一张报纸呢?
我退后几步仔细看了起来。这是一张用美术字书写标题,用毛笔小楷字誊写内容,贴在一块黑板那么大的木板上,题为《感里周报》的报纸。
报纸上那些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我:有给灾区捐钱捐物的;有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有双文明户巡礼的;还有“油菜的移栽”。其中“春节咱们怎么过”的内容如下:①初一上午在村小召开全村团拜会,②初一下午去慰问昌樟公路西山段建设者(一户一人,慰问品自备),③初七县剧团来村演戏,④十五耍龙灯,晚上镇电影院来村放电影等十几个内容。这些文章每篇二三百字,有的还配有插图,语句通俗、浅显、生动。我心中暗暗叫好——水平真不错!
村里男女老少上百人围在报前看。有的在一个字一个字的为不识字的人念着,语气抑扬顿挫,充满了羡慕之情;有的在议论字的好坏;有的则在用笔抄着。杨显林大伯拍着我的肩说:“大学生,真不简单啊,回家才几天就上报了,我们好多人可是争取了几个月都还没上呢。”说得大家都笑了。
为弄个清楚,我找到《感里周报》主编村小学的杨老师了解情况。他告诉我,去年10月份村党支部为树立良好村风,让村民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决定办份报纸。他知道后主动请战,当起了义务主编,并接纳了村里杨小平、冯娟等十几个志愿者做帮手。大家利用晚上时间出报,坚持一周一期,从未间断过。现已出十一期。
杨老师高兴地对我说:“《感里周报》与小杨(杨建平)负责的图书馆可红火啦!我们经常联合搞读书、写字、对歌、猜谜等比赛,村里发点奖品,村里不论男女老少,参加得可积极呢!现在晚上要找村里人很容易,大伙儿不是在我家帮忙出报就是在图书馆看书或听课。”
恰逢村党支部书记杨显煌来找杨老师商量下期的出报内容,他兴奋地告诉我:“《感里周报》已成为宣传先进典型的窗口,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和丰富村民生活的精神食粮。”他要我对外宣传宣传,我欣然领命,回到家,就立即动笔写了起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扎根黄土育桃李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蒋德明教授
孟西安张迈曾
“你们看,校园里百花初绽,桃李吐芳,那迁校时栽下的梧桐树,如今已一搂粗了。”当年迁校时风华正茂,现在已满头银丝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蒋德明教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交通大学走过了百年历程,西安交大西迁40年来,继承和发扬老交大的优良传统,已培育了近7万名各类毕业生、研究生,相当老交大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和的10倍,其中40%以上留在祖国西部地区工作,1/3以上工作在大西北和陕西……”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蒋德明校长引用这句古话,阐明西安交大为国家和大西北培育人才的探索。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呢?蒋校长沉思片刻,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讲政治,重德育,”蒋校长认为,对理工科大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还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轨,进行生动、扎实、有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江总书记强调工科学生要学点历史,这很重要。“历史是一面镜子”,学生们多学点历史,特别是近代史,通古今之变,晓发展之理,就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和多变的世界风云里不迷失方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蒋校长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交大为此作了种种努力和探索,特别是抓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设立了一批新兴学科和专业,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行“按院(或专业大类)招生,按院管理,按专业大类培养,按需择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建立跨院系攻读双学位及选课机制等,做到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以利于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西安交大每年为国家和大西北培养2500名本科生和10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数量上仅次于北大、清华名列全国高校第三;在全国一、二届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比和全国高校教材评选中,西安交大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去年,西安交大在全国首家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同时,在全国33个研究生院评估中,名列第5,在理工科院校中仅次于清华而位居第二,去年元月,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又被列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的7所院校之一。
“为了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扎根大西北的西安交大尤其要重视培养中西部、特别是大西北急需的建设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蒋校长高兴地告诉我们,迁校40年来,西安交大已获得填补国内或国外空白的科技成果上千项,取得经济效益达15亿元,许多成果为西部开发所利用。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西安交大已决定与陕西省联合创办“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专门为陕西省培养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与彩虹集团、西飞公司、洛阳一拖、葛洲坝水电集团、包钢、东方发电成套设备集团等10个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陕西省“九五”期间确定的12项新兴产业高科技项目中,西安交大承担了4项,完成后每年可增加产值90多亿元。
“疾学在于尊师”,蒋校长言犹未尽,又强调说,“培养栋梁材,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谈到这里,他扶扶眼镜,双目微合,深深地沉浸在回忆里,怀念那些迁校后在黄土地上奋斗终生的老领导、老教授: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老校长彭康,40年前亲自踏上黄土地,勘察校址、组织迁校,在西北奋斗到生命结束;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教授卖掉上海的家产,举家西迁,80高龄,还想学维吾尔语,为西北建设服务,直到长眠于西北黄土;陈大燮教授,和夫人一起卖掉上海房产来到西安,呕心沥血几十年,陈教授去世前把一生积蓄的5万元捐给学校做为奖学金,陈夫人去世后家人又把她积攒的钱捐出作奖学金……他们这种奉献精神,为交大师生做出了榜样。
蒋德明校长最后说,面对新的世纪,西安交大师生将更自觉地肩负起开发大西北的历史使命,我们一定要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多育良才,多做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新闻

  先进人机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
本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瞄准当今世界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的最前沿技术展开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先进人机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日前宣告成立。该联合实验室是由国家“863计划”在中国科学院设立的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共同组建的研究机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要求各地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管理
本报讯记者毕全忠报道:国家教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以治理办学中出现的混乱现象。
据悉,目前社会力量办学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招生、收费、颁发证书等违反国家规定;一些学校管理混乱;财务帐目不清,一些举办者转移、挪用甚至侵吞学校财产;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不力。国家教委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范围之内,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本地区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国家教委的通知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审批学校。要引导兴办面向本地区的中等和中等以下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兴办高等教育和中小学,要认真评议、充分论证,从严掌握。
通知规定,学校招生广告或简章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糊其词,不得作不负责任的许诺,需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刊播散发。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都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有严格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任何学校都不得将本校办学资格及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委托或“承包”给其组织和个人。
通知重申,学校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取学杂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学生退学,学校应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核退所收费用。学校因刊播散发虚假广告等违反国家规定而造成学生退学,应退还所收的全部费用。要分清学校中的国有财产、创办者投入的财产和办学积累的财产,分别登记建帐。学校接受的捐赠、收取的建设费等款项和学杂费的结余,归学校所有,只能用于学校的建设,不得归举办者所有。
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今年内逐个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合格者,允许继续办学;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或取消其办学资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简讯

  南京民营科技园进京招商
本报讯“宰相刘罗锅”曾任职的那个“江宁府”派人来了。以江宁县人民政府县长带队的招商团,日前进京招揽人才、招揽项目。在国家科委一个会议室里,就有国内几家单位和澳大利亚一家公司与他们签订了技术合同。据介绍,去年该县社会总产值达二百零五亿元,财政收入三亿多元。有了钱,他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吸引人才和项目创造了更优惠的条件。南京民营科技园成立不到两年就已引进了六十三个项目。此次进京招商活动也说明了这一点。(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创建卫生城市为了美好生活
我国开展庆祝世界卫生日活动
本报北京4月6日讯记者艾笑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日”座谈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后,国务委员、全国爱卫会主任彭珮云等中外有关方面负责人来到街头和北京市民一起参加了宣传咨询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为纪念全球的《卫生组织法》于1948年的4月7日生效,自1950年起规定每年的4月7日为“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创建卫生城市,为了美好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季卿礼在发言中,转达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和西太区主任韩相泰博士对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高度赞扬。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出席了座谈会。全国爱卫会副主任陈敏章、叶如棠、解振华和成都市长王荣轩等也在座谈会上发了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年如一日为农民送科技
河北农大走出“太行山道路”
本报保定4月7日电记者李新彦报道: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十年如一日,坚持把科技送上太行山,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竭心尽智。
早在“六五”时期,河北农大就在太行山区开发研究中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送科技进山、振兴山区经济的路子,以710万元的投入,获得了3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受到国务院和河北省的表彰嘉奖,被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近10年来,该校继续坚持和深化“太行山道路”,组织上千名师生,紧紧围绕太行山区开发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着力于科研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和多学科、多专业协同攻关,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98项,取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有28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技术辐射面积占河北省太行山区的78%。唐县军城试区行营沟村,原来人均收入只有97元,经过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的推广,几年间人均收入翻了四番多,提高到2058元,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
河北农大根据市场需要,利用太行山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开发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他们经过考察,引进了日本红富士苹果,在国家重点扶贫县顺平县建立了红富士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通过密植早丰、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重点攻关,在利用生长调节剂、反光膜、特制苹果袋等技术改良苹果品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某些关键技术超过了引进地日本。河北农大还倡导农民成立了顺平县红富士苹果开发协会,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目前这个协会已发展到4个县、20个乡、55个自然村、1万多户农民,使红富士的推广面积仅在顺平县就达到了6万亩,总产3000万公斤,产值超亿元,成为河北省太行山区的一项支柱产业。
河北农大坚持走“太行山道路”,也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十几年来,该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均名列河北高校的前茅:每年承担科研150项以上,每年鉴定科技成果30项以上,每年获奖成果20多项,每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每年发表科研论文1500篇以上,每年出版专著40多部。该校承担的北方旱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把“太行山道路”延伸到内蒙古高原。在气候寒冷,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张北试验区,组织大规模的协作攻关,“八五”期间完成并鉴定9项成果,其中8项达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国内领先水平,发表文章55篇,撰写专著2部。成果推广面积340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而且通过水土保持、草场改造,使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河北农大师生走“太行山道路”,受到山区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家庭文化进临朐
山东临朐县是全国闻名的文化模范县。小戏、书画、根雕、盆景、葫芦画成为许多农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全县涌现了5000多个文化专业户和联合体。69岁的宋淑德(左一)57岁开始学画,1989年获得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毕业证书。现在她已有500多名学生。她的家也成了临朐县著名的家庭画院。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