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李国安在打井……
晨平
李国安打井去了,顶着塞北的寒风,冒着早春的冷雨……
“找水团长”带队去打井,这本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在昨天的《新闻联播》里看到这条新闻,还是感到它很有新闻价值。
李国安现在已经是个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了。自从新闻传媒集中报道了他感人的事迹之后,人们对他出名之后在干什么,也是很关心的。他是否也像有些名人那样在忙着做报告?他是否离开了那个奋斗过的岗位?他是否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甚至陶醉了?
现在答案有了——他在继续率队伍打井。作为一个有着卓越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接受崇敬的鲜花和掌声,接受诚挚的邀请,去做报告,谈感受,均在情理之中,而且是与人有益的事情。但是,李国安魂牵梦萦的还是缺水的荒原,还是他的打井队。为群众找水远没有大功告成,那一封封求助的群众来信,令他寝食不安。他成了名人,但他还是他。
怎样看待荣誉,怎样做名人,李国安的态度给人教益。名人,是社会对一个人贡献的认可。做名人,首先要做好一个普通人,始终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出现在群众之中,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这样的名人,对人更有激励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切的关怀
——党和人民关心爱护陈景润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马兴宇本报记者张严新华社记者陈雁
1996年3月19日,一代数学巨星陈景润去世了。在他那辉煌的生命历程中,党和政府的关怀、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爱护始终伴随着他,直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关怀,凝聚着中央领导的殷切之情
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早在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就有“知识分子之家”的美誉。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明确指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的工作内容。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小平同志带头身体力行,不仅亲自过问帮助督促解决了陈景润的住房和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而且直接与主管部门联系为陈景润配备了一名秘书。
那是1981年的8月份,陈景润在一封写给小平同志的信中,感谢党中央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关心,顺便提到他现在要处理很多国内外来信,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谁也没有想到,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引起了小平同志的注意。没过多久,小平同志的亲笔批示分别送到陈景润和中科院领导的手中:可否为其配一名秘书,以分其劳。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中科院先后为陈景润选配过几位秘书,帮他处理日常事务,保证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和科研。
中科院和数学所的同志们至今仍十分清楚地记得,当时中科院的领导胡耀邦、方毅等都曾到过陈景润那6平方米的小屋,与他促膝交谈,询问他的科研和身体情况。而中组部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的同志们则满怀深情地谈到,中组部领导一直都十分关心知识分子工作,特别是像陈景润这样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就在今年1月份,张全景部长还在一份有关抢救陈景润的情况反映上批示,要把关心知识分子落到实处。
近年来,陈景润的病情更是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江泽民、李鹏等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专门就治疗、抢救陈景润的工作做了批示,并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专家的医疗待遇和定期体检工作。病情,牵动着党和人民的心
中央各有关部门对陈景润的关心和帮助由来已久。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相继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知识分子工作。主要职责包括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定期走访慰问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等。
1988年国庆节前夕,中组部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的两位负责同志到陈景润家中探望时,陈景润面露难色地向他们谈道:生病这些年来,他一直由妻子的表妹照顾。这姑娘勤快能干,并学会了一套护理技术,现已成为无人可以替代的最佳护理人员。但是她家在外地,这样长久下去也不行,可户口进京又谈何容易!这件事已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这一情况很快被汇报上去。不久,当时的中组部副部长赵宗鼐与部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的同志再一次来到陈家。经多方了解情况后确认,解决这个姑娘的户口进京问题是目前让陈景润安心养病的最佳方案。在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宋平的直接过问下,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陈景润的病情有明显好转,每天又能坚持锻炼和工作了。
为帮助陈景润恢复健康,中国科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记者在数学所看到一份陈景润的医疗费记录:1985年:两万元;1986年:两万元……1993年:三万元……1996年:五万元。这些款项是中科院为弥补数学所经费的不足,专门拨给陈景润的医疗、护理、会诊专款。当然,陈景润的医疗费远远不止这些,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更是无法用数字统计。
10多年来,陈景润曾先后在北京多家医院治疗。中科院党组的态度一直是:根据治疗效果选择最好的医院和医疗方式;只要是有疗效的药多贵都可以买;数学所不足的医疗费院里负责补齐。
陈景润家乡的党组织和政府也一直关心着他,时刻惦念着他。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曾两次邀请陈景润到福建治疗。省里专门为他成立了专家医疗组每周会诊;医院专门给他配备了医疗护师和生活护工。在陈景润60岁生日那天,省里特地把他的亲朋好友都请来,举办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庆祝会。
不仅仅是中组部,也不仅仅是中科院和福建省,对陈景润的关心来自方方面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领导到医护人员都向他伸出温暖的手,都给予他深情的呵护。中央统战部10多年来每年都为他送去一至两千元钱,送去温暖和关怀;他曾经住院治疗的所有医院,都尽其所能给予了他最好的治疗和护理。他在中关村医院住院的两年多时间,护士每天为他刮胡子、擦脸、顺痰。就是在这里,在鲜花的环绕和亲人朋友们中间,陈景润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关怀和爱护,在病魔缠身的10多年里,陈景润一直坚持工作。就在去年,躺在中关村医院的病床上,他还在为一名研究生修改论文。在病中,陈景润不仅培养出三个博士研究生和一个硕士研究生,而且与别人合作写出了近10篇论文。正因为陈景润从未间断过自己的研究,所以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抢救,集中了国内最好的医生和设备
1996年1月27日傍晚,两辆白色的救护车从北京中关村医院急驶而出,风驰电掣般驶向北京医院。它那尖厉的鸣叫声引起过往行人的注目,但人们却并不知道那第一辆救护车中的危重病人正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自1984年患帕金森氏综合症后,这10多年来,陈景润的身体每况愈下,近两年半在中关村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医院已多次发出病危通知。这天清晨6时20分,陈景润的自主呼吸突然停止,心脏停跳30分钟。医护人员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同时,立即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
中央各有关部门一直关注着陈景润的病情。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领导曾多次到他家中和医院看望。就在10天前,两部领导得知陈景润患肺炎高烧不退的消息后,都当即派人赶往医院。那天临走时,统战部的同志留下了慰问款,中组部的同志留下了一句温暖的话:“有什么需要,随时找我们。”
这天上午8时30分左右,中组部、中国科学院以及北京市卫生局有关领导先后赶到中关村医院,现场指挥抢救工作。中组部和卫生部的有关领导当即与北京医院联系,希望他们速派呼吸科和神经科专家前来会诊。
两位专家接到电话通知后立即赶到中关村医院。11时左右,会诊结果出来了,陈景润多器官衰竭,近期患上的肺炎是由于吞咽困难,将食物渣滓吸入气管、肺部所致,同时气管内还有大量痰液,病情危急。
根据专家会诊结果和陈景润夫人由昆的请求,在场的中组部、中科院领导作出了立即将陈景润转往北京医院抢救治疗的决定。中组部、卫生部有关领导一边与北京医院联系,请他们作好转院和抢救准备,一边通过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紧急调用救护车。
危重病人发病期间转院风险极大。为了防止陈景润在转院途中发生意外,他们三次更换救护车,最后选用了北京急救中心一台配有空调、示波器、除颤器、呼吸机等先进抢救设备的救护车。
下午4点多钟,陈景润呼吸、心跳恢复了正常。5点多钟,陈景润被抬上了第一辆救护车,中关村医院的有关领导和医生上了第二辆救护车,中组部、中科院有关领导和陈景润的夫人由昆上了紧随其后的一辆黑色轿车,护送陈景润转院。
救护车行至西直门附近,陈景润突然因痰堵塞,呼吸再次停止。跟车护理的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姚宏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嘴将痰吸出,排除了险情。当晚6点多钟,陈景润被安全转送到北京医院。
此时,北京医院已做好了一切接收和抢救准备,成立了以副院长栾文民为组长的抢救小组,集中了国内一流的专家和设备,并安排了最好的病房和特医特护。一直到陈景润去世,北京医院直接为他会诊的国内各科一流专家多达24人。
为了挽救陈景润的生命,党和政府尽了最大的努力。
陈景润的夫人由昆含泪告诉我们,她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对党、对各级组织的感激之情。在陈景润弥留之际,数学所的几位领导昼夜不停地轮流守护在他的床边;陈景润去世前1个小时,中组部副部长王旭东还代表张全景部长前来探望;陈景润刚刚去世,统战部副部长刘延东就马上代表王兆国部长赶来慰问……最令由昆感动不已的是,陈景润去世后,乔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通过秘书给她打来电话,表示深切的惋惜、沉痛的哀悼和亲切的慰问。
虽然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一代数学巨星陈景润的生命,但是陈景润是带着事业的辉煌而去的,是带着党和人民的关怀而去的。
(附图片)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生前与来看望他的中组部领导同志合影。(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福建安溪县自强不息走出贫困
本报记者江宝章
编者按:这篇通讯报道,读后令人振奋不已:同样是安溪的山山水水、安溪的男女老少,从“等靠要”到自己干,从固守山窝到打开山门,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从“七五”小有进步到“八五”大有变化。
安溪两个“五年”两个样,再一次证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加快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安溪在哪里?重峦叠嶂,云遮雾罩,有鸟道羊肠。
安溪在哪里?就在泉州湾畔。茂林修竹,龙江凤山,大路如青天。
“有女不嫁安溪郎”。在富庶的泉州地区,安溪在很长时间里却是“贫穷”的代名词。
物换星移。早春时节,记者再访安溪,出福州、过莆田、穿南安,恍然间一座新城扑面而来。
两个“五年”两个样
清清的蓝溪河环抱着安溪城。两岸10公里,一片片楼群拔地而起,在初春的阳光下明亮而清新。记忆中的那座破旧的山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位于闽南金三角结合地带的安溪县,东距泉州55公里,南与厦门一岭之隔。当乌龙茶之王“铁观音”的名声远播海内外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安溪是福建省最大的一个贫困县。1985年,安溪被定为贫困县时,这里人均工农业产值只有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0元,各项经济指标大都处于全省末位。全县92万人口中,有近32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从1985年到1995年,安溪的发展恰好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七五”期间,安溪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从2.56亿元增加到6.7亿元。“横直两条街,一间小百货,两处饮食店,最高四层楼”,1990年以前,这基本上仍是安溪这座山城的真实写照。然而到了1995年底,安溪的工农业总产值却激增至25亿元,乡镇企业产值从2亿元上升到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546元增加到1546元,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县经济总量比1985年翻了两番多,主要经济指标上升到全省中上水平。反思前后两个五年计划发展速度上的这种巨大反差,安溪人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七五”徘徊,安溪的失误在哪里?
从“等靠要”到自己干
安溪人曾经习惯于等待上级部门扶持救助,一些乡镇村甚至以争戴“穷帽子”为荣。“七五”期间,尽管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先后拨给安溪3000多万元扶贫资金,然而,安溪的同志算了一笔帐:在安溪32万尚未脱贫的人口中,单是老、弱、病、残的民政抚恤对象就有5万人,若给这5万人每人扶助300元生活费,一年就需1500万元!于是在等待中,安溪的山河依旧,贫困依旧。
环绕安溪城的蓝田溪水利资源充足,早在1953年,水利专家就对蓝田溪水电的系列开发进行过勘察,尔后几经论证,30多年弹指一挥,蓝电仍是个难圆的梦;安溪打开山门的关键工程龙门隧道,也曾先后4次提出改造方案,却一次次地流产了。在犹豫等待中,山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精彩,而蓝电的工程造价却由1983年的3100万元涨到了1993年的1.2亿元,龙门隧道工程造价也由原来的几千万元涨至1亿多元。安溪发展的步履变得越来越沉重。
安溪人终于从严峻的现实中惊醒了,意识到要改变贫困的命运,就必须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靠自己的骨头长肉”!一时间成为安溪一句最响亮的口号。1990年,在上级和县财政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安溪人集资5亿多元,筑河堤、引温泉,推山填滩、架桥铺路,改造旧城、建立新区,城区面积从原来的不足0.8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1992年,蓝田溪水电站动工;翌年,“龙门岭隧道”战役打响。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茶乡人都在重复做着同一个梦:跃出“龙门”,奔向大海,却总是梦断关山。1994年初春,进入攻坚阶段的“龙门岭隧道”工程因巨大的资金缺口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消息传出,上到八旬老人,下至三尺稚童,不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是家道贫寒的普通百姓,不论是海外同胞,还是国内乡亲,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身患重病的退休教师吴铁枝,在生命垂危之际让家人带来了380元,留下一句感人至深的话:“为了后人的幸福,为了安溪不输掉未来。”短短两个月时间,2000多万资金便汇到了工程户头上,使这个造福子孙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感动了上帝——百姓。”县委书记陈昭扬至今提起那段往事,仍然抑制不住激动之情。
由于找到了脱贫的立足点,安溪人民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建城关第二水厂,合资不成,安溪人自筹资金建。在边远的乡镇,农民勒紧裤腰带,把一条条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为了修路,许多农民二话不说,就把刚刚盖好的新房拆掉了:“只要安溪能挖掉穷根子,拆就拆吧。”
地理开放到精神变化
1995年5月,全长1000多米的龙门岭隧道正式通车。这条隧道的贯通,降低越岭高程410米,使安溪去厦门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减少到1个半小时。千百年来被深锁在重山中的安溪人终于打开山门,来到了大海边。
几乎同时,总长80公里的安溪通往泉州、龙门、湖头的3条二级水泥公路也全部通车,横穿境内110公里的漳泉铁路胜利竣工,蓝田溪4.5万千瓦机组也开始正式发电,6万多门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的开通,更大大拉近了安溪与世界的距离。至此,山重水复的安溪,已成为八面来风的热土。在“八五”期间,安溪投入的1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上级拨款不足2亿元,其余的14多亿元都是安溪人自己筹集的,它充分反映了人们渴望摆脱贫困的坚强意志。
“16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根本改变了导致安溪贫困的恶劣环境,更可喜的是它使安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县委书记陈昭扬说。1990年,安溪一方面建设资金缺,另一方面银行里却沉积着4.43亿元存款余额,成为全省存款余额大户。如今,安溪人都懂得资金运动才能增值的道理。1995年,安溪民营企业发展到1.2万多家,其中产值上百万元的就有360多家,用的就是人们手中的游资。
陈金良的经历在安溪人中很有代表性。1988年,陈金良带着在外地承包煤矿赚来的80万元钱回到老家,但却不知怎么使用这笔钱。街坊邻居有什么红白喜事,只要开口,他便慷慨解囊,而且无息,几年里先后借出40余万元。今天当记者见到他的时候,这位当年的“土财主”已是颇具规模的农场主。250亩荒山在他的经营下,已变成了一座花果山,固定资产很快增至300多万元。“把钱拿到这里投资吧,我绝对有偿还能力。”指着满山果树,他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人的精神的这种深刻变化尽管不能用量化指标来衡量,但更可贵。它为安溪今后的发展作好了思想准备。”陈昭扬如是说。以往,安溪人对于外商来安溪投资,往往寸土必争,寸利必得,如今却懂得了必须放水养鱼、筑巢引凤、共同发展的道理。于是,三资企业也在短短几年发展到150多家,并涌现出凤华制衣、安星藤器、新成制衣等多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世世代代只知躬耕陇亩的安溪人,如今把生意做到了福州、厦门、上海、北京,甚至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溪人不再安贫自卑,而是充满了豪迈与自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站在凤凰山上极目远眺,眼前的山脉如苍龙起伏。安溪,像一只美丽的凤凰栖息在蓝溪河畔。此时,龙头已经昂起,凤凰即将展翅。
在不久的将来,安溪必将出现龙飞凤舞的动人景象。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郁金香将在14个城市飘香
荷兰郁金香将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14个城市的公园先后飘香。即将启幕的’96中国—荷兰郁金香国际花卉展览由河北省三河市政府和荷兰欧亚国际贸易公司共同举办,汇集了由荷兰引进的200多万株、70余个品种的郁金香。4月15日,将有55万株郁金香在北京中山公园争芳斗艳。(继海洪星)


第1版(要闻)
专栏:

  优势扩张规模经营
海门市崛起一批出口大户
本报讯江苏省海门市近年来坚持走优势扩张、规模经营之路,集中财力培育出口产品。目前,已经有20多种出口产品居全国同行前列。去年,全市自营出口创汇实现8700万美元,全年出口供货额达40.4亿元,占工业总销售额的1/3。
海门消防水带厂每年开发2个系列以上的新产品,并开发研制成了填补国内空白的聚氨脂消防水带、高压消防水带。去年该厂的消防水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30%左右,高居同类企业首位。海门手帕厂去年开发新品60多种,目前产品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手帕生产、出口基地。
对国际市场上暂时处于低潮的产品,海门市着眼长远,重点扶持。江滨二化厂生产的农药原料——大苏打,一度外销价格低于内销,不少人建议取消出口,可是该厂坚守信誉,按期供货。去年大苏打市场竞争激烈,而该厂的出口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苏打出口基地。同时该厂又开发了世界上独家生产的一种还原红染料,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海门还投入2300万元,在当地的叠石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绣品批发市场,绣品产量占到全国的1/8,1995年成交量达15亿元,出口创汇达700多万美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绣品出口基地。
到目前为止,海门市2000多家企业中有40%左右直接或间接从事出口产品生产。列全国出口量首位的产品还有电机系列、平板硫化机、玻璃钢制品、电力机械、化工颜料、红木制品等20多种;另有三色豆、海门椒等近10种产品的出口量也居全国前列。海门市将于4月15日举办金花节,届时将有中外客商数千人云集海门,进行交易洽谈,共商发展大计。(王新学张峰)


第1版(要闻)
专栏:

  宁国县依靠科技增实力
去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
本报讯记者任之报道:近年来,安徽省宁国县瞄准“三高”(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增加投入,加大企业改造、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去年科技因素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发展科技,企业当为主体。他们首先积极鼓励和大胆支持骨干企业当好这个主角,全县40%的骨干企业先后与国内著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人才,引进成果。中鼎公司建立两个厂级科研所,先后投入500多万元,专项用于新产品开发,并用巨资引进国际领先的模具制造和炼胶技术,提高密封件科技含量,产品荣获国家银奖,质量保持一流。凤型耐磨材料公司与清华、科大等10余家名牌大学和科研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不断改进配方,提高科技含量,产品荣获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奖,被誉为亚洲“钢球大王”。老企业如此,一些不起眼的小企业,经过引进新技术,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宁美公司原来是个校办工厂,生产一般非标件,经与合肥工大合作,系列开发电热膜产品,现已批量生产的全自动电热膜沸水器,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火炬推广项目。
在宁国,乡镇企业也在骨干企业的影响下,积极寻求以大带小、技术合作或吸收技术入股等方式,大搞开发创新,上规模、上水平。缺少专业人才,就运用“近期靠引进、中期靠培训、远期靠培养”的办法,全方位推进乡村人才的开发与利用,仅送入挂钩大专院校或职业学校培养的青工就达2000余人,送到日本、美国学习培训的青年100多名,对于提高县乡工业的发展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获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开发新产品68个,其中获省部级奖的有44个,形成一批拳头产品。1995年51家骨干企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5%。11家企业被省里列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121”工程企业和科技先导型企业。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
吴良镛院士获世界大奖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李范、江钱峰)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近日荣获了国际建筑师协会1996年度“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据悉,这是我国建筑学家首次获得此项奖励。
今年73岁的吴良镛院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他长期致力于建筑设计与教学工作。近年来由他主持完成的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研究与设计,由于既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的民族特色,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而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荣获了“亚洲建筑金奖”和“世界人居奖”。
国际建筑师协会是国际建筑界唯一的大型组织。自1961年起,这个协会每3年进行一次评奖活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授奖通知中高度称赞吴良镛教授是“中国建筑遗产和自然资源的捍卫者”,是“人民的建筑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轻依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经中国轻工总会和国家经贸委批准,原昆明三聚磷酸钠厂日前正式挂牌成立中轻依兰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经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依兰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洗涤剂原料和磷酸盐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具有多品种磷酸盐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能力。(任维东)


第1版(要闻)
专栏:

  哈工大首设“跨国课堂”
学生在国内通过计算机可选修美国大学课程
据新华社哈尔滨4月7日电(邢路续、常玉礼)学生身在国内,通过计算机就可以选修美国大学课程。这种“跨国课堂”,最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现。5位博士研究生成为首批学员,他们选修了美国西拉求斯大学的4门课程。
去年,双方达成协议:美方作为指导方,哈工大作为学生方,开设计算科学原理、基于MPI并行程序设计等四门课程。每周星期一布置作业,周三答疑,周五学生交作业。美方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确定下周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双方已顺利地完成了六周的教学内容。预计在今年8月,美国教授将来哈工大考核这5名中国学生,如果达到标准,学生将得到两校都承认的学分。这种别致的教学方式,推动了国际合作,保证了研究同步,受到欢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醋酸乙酯生产线在山东投产
国内第一套以乙醇为原料、采用气相催化歧化脱氢法生产醋酸乙酯的生产装置,日前在山东临沭化肥厂建成投产。装置设计生产能力为5000吨/年,由清华大学提供专利催化剂等技术,无含酸废水蓄处理,节省环保投资。(黄明清)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南省武陟县可利用的河滩地有32万多亩。该县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互相帮工,集中成片开发河滩地,并抓住时机搞好备耕、春耕。图为北郭乡农民郭怀恩一家在亲友的帮助下,只用一天抢种了4亩承包田。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