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新闻30’》探索报道新样式
本报北京4月3日讯中央电视台《新闻30?》今天以请专家同行挑毛病、出谋划策来纪念开播一周年。该栏目开播以来,注重抢时效,提高了该台中午时段新闻的时效性,并在我国电视新闻栏目中首次确立了熔消息报道、新闻现场直播、纪录片、深度报道、演播室访谈等形式于一炉的新的栏目形式,为办好消息类电视新闻栏目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去年成为中央电视台十大优秀栏目之一。
(吴杰)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家民委召开在京老红军座谈会
畅谈电视片《长征路上民族情》
本报北京4月3日讯新华社记者徐北棠、本报记者高云才报道:为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国家民委日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京老红军座谈会,畅谈电视专题片《长征路上民族情》。
这部专题片将再现长征时期我党我军同各族人民结下的生死相依、血肉相联的革命情谊。座谈会上,这些红军老战士回顾了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民族共相依的感人事迹。老战士们说,长征期间我党我军制定和执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衷心拥护。长征的胜利是军民团结、各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的一次历史性检验和体现。国家民委以此为题材,拍摄专题片《长征路上民族情》,对于教育后来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珍惜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加座谈会的有李德生、陈锡联、魏传统等老红军、老战士。


第4版(要闻)
专栏:

  为发展中日关系进嘉言献良策
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举行第六次会议
荣毅仁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本报北京4月3日讯记者李新烽报道: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第六次会议今天在北京举行。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日本前副总理后藤田正晴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并致词。
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是日本前众议院副议长冈田春夫1981年访华时向邓小平、廖承志提出并得到赞同后举办的,从1982年至1990年共召开了5次,与会的中日双方代表均为各界知名人士。会议主要围绕国际、中日关系、经济、科技、文教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是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渠道。
荣毅仁副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会议开幕表示祝贺。他说,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为加深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以及为促进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受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两国的社会贤达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坦诚交换意见,共商中日友好大计,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相信这次会议必将为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后藤田正晴在致词中强调了世界新形势下日中关系的重要性。他说,进入90年代,不管从历史上看,还是同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来看,亚洲地区都是最稳定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发展日中两国和平友好合作关系,对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以及解决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都愈加重要。两国在各个层次上交换意见,意义十分重大。
在开幕式上,对外友协会长齐怀远和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林义郎分别代表两国委员会作基调报告。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日民间人士共120多位。会议为期3天,与会代表将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3个小组进行讨论。
参加今天会议的中国委员会负责人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洪、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名誉理事长惠永正、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名誉会长黄辛白、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等。日方委员会负责人有日中协会会长向坊隆、世界和平研究所常任顾问佐伯喜一、首任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等。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张香山、日本驻华大使佐藤嘉恭作为来宾出席了今天的会议。


第4版(要闻)
专栏:

  “长征·世纪丰碑”纪念活动拉开帷幕
电视片《长征纪事》在四川首映
新华社成都4月3日电(记者岳林才、王毅)“长征·世纪丰碑”大型系列纪念活动日前在四川拉开帷幕。在蓉的30多名老红军和成都军区、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了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的《长征纪事》电视专题片四川地区首映式。
《长征纪事》是一部反映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历程的专题片。这部12集电视片,通过一位西方传教士独特的眼光,以丰富珍贵的史料,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和红军将士献身事业、追求理想的牺牲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博大胸怀。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总工会、中共党史研究会等3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长征·世纪丰碑”大型系列纪念活动,旨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向世人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精神,对海内外炎黄子孙,特别是跨世纪的青年一代,进行坚定无畏、自强不息的传统教育。
据悉,这个大型系列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还有:拍摄一部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世纪丰碑》;出版具有系统性、权威性,涉及红军长征方方面面知识的《长征通鉴》;举办以“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开发建设中国西部”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等。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际现代化铁路装备展在京举行
本报讯1996年国际现代化铁路装备展览会,3月29日至4月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大厅举行。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80多家厂商参加了展览。
本届展览会以铁路“高速、重载、安全和信息技术”为主题,突出展览与贸易、交流、合作相结合的特点,展品体现了国内外铁路装备的先进水平。
展览会期间还举办了多场技术交流。这次展览是国内外铁路行业一次合作交流的盛会。(晨亮)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大学生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谷利源)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两个学生队最近获得199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通讯竞赛(MCM-96)的最高奖——特等奖。来自中、美、加、德等十几个国家的199所大学的近千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
美国数学建模通讯竞赛奖分四个等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成功参赛奖(或称三等奖)。这次竞赛于今年2月9日至12日举行,参赛论文由专家评阅,确定获奖等级。获得特等奖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是王海涛、黄春峰、饶红玲,复旦大学的学生朱正元、刘剑、谭浩南。这两个学生队的指导教师分别是于清娟和谭永基。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Modeling)是建立、求解、验证数学模型的多次迭代过的简洁表示,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其应用几乎涉及一切领域。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从1985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参赛者运用数学和计算机等各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赛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由工业部门、政府机构提出的应用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自1989年以来,我国已有近千名大学生参加了这项竞赛,并曾连续三年获奖。中国工业与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叶其孝认为,这项竞赛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考试办法,其意义在于启发大学更快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第4版(要闻)
专栏:

  重建“木兰围场”
冠占文杨海洋
占中国版图近千分之一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经过10余年的艰辛努力,在塞外千里风沙线上种树600多万亩,育草310万亩,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
围场县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被辽帝辟为避暑游猎之地;到清代成为皇家“木兰围场”,当时的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后来由于战乱的破坏和人为的滥砍滥伐及过度垦荒,“木兰围场”时期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森林覆盖率下降到7.2%,草场植被不足18%,荒漠化总面积达到961万亩,肆虐的风沙和泛滥的山洪不仅将这里变成国家级贫困县,还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
1986年,围场被列为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重点县,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制定了《十年绿化围场大地》的长远规划,把种树种草作为向荒漠化宣战的有力武器。县五大班子成员身先士卒,抓点到村,与群众一起担水上山植树种草,全县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积极投身到这场向荒漠化宣战的人民战争。不管各级领导班子怎样调整变更,但抓林牧业的“绿色接力棒”总是一任一任往下传。10年来,全县共向林业投资3500多万元,其中农户投资1700多万元,投入造林工程的积累工2600多万个。
为了确保造林质量,全县从上到下实行“按工程项目规划,按规划设计施工,按施工方案验收,按验收结果投资,按投资建立档案,按档案抚育保护”等一环套一环的造林管理机制,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兑现奖罚。到去年底,全县仅实施首都周围绿化重点工程就达68处,完成工程113万亩,经河北省林业厅联合检查验收,面积核实率达100%,平均成活率达91%。县里还建立落叶松母树林10万亩,建标准苗圃68处,每年培育优良苗木8000万株。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轮驱动原则,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造林大户,全县造林千亩以上的大户达37户,最多的户达2700亩。
经过10年的苦干,全县种树600万亩,育草3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41.56%,草场植被由18%提高到70%,不仅为首都北京筑起一道抗风挡沙的绿色长城,也给50万围场人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林牧部门统计,该县活立木蓄积量已达800万立方米,年林牧业产值达2.4亿多元。棋盘山镇26号村过去人均年收入只有52元,去年人均收入达到千元。
为了表彰围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国家先后授予该县绿化金杯一尊、铜质奖匾7块,河北省连续7年将工程造林金杯奖第一名的桂冠戴在围场人头上。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方关注港英当局释放滞港越南船民做法
新华社香港4月3日电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国雄昨天表示,中方对于港英当局表示要释放200多名滞港越南船民一事非常关注。他指出,港英当局释放船民的做法无助于滞港船民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
郑国雄昨天在出席一个公开活动时向记者表示,越南船民问题已困扰香港多年,给香港市民造成沉重负担。如果这个问题继续拖延下去,香港市民所承受的负担会越来越沉重。他说,滞港越南船民问题,是由于英国政府将香港作为“第一收容港”造成的,过去英方没有在遣返越南船民方面采取坚决、积极的措施,现在港英当局要释放越南船民,这种做法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中方希望英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九七年前把越南船民的问题解决好,相信这也是广大香港市民所希望见到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艾大炎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原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负责人艾大炎,因病于2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艾大炎(曾用名艾秀峰)1910年8月17日生于河北省武清县,1938年11月参加革命,194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他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党组成员兼常务干事,中央高等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司司长兼对外联络司司长和学校人事司司长,高教部党组成员、教育部党委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局局长,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副局长、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负责人等职,1983年离休。
艾大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对党忠心耿耿,一片赤诚,一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对工作一贯积极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为中国革命事业和科教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是科技战线和教育战线上的一位优秀领导干部。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返回北京
新华社北京4月3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圆满结束对日本为期4天的访问,今天下午乘飞机返回北京。


第4版(要闻)
专栏:

  作家孙谦逝世
新华社太原3月13日电(记者惠金义)著名作家孙谦因病于3月5日在太原逝世,享年76岁。
孙谦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性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坚持深入生活,创作出大量电影文学剧本、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有《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以及与马烽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等。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第4版(要闻)
专栏:

  塔克拉玛干沙漠喜降春雨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3日电(记者王伯瑜)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燥炎热,过去认为降大雨属于稀罕事。3月1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沙漠腹地的石油探区采访时,巧遇一场春雨从天而降,淅淅沥沥持续近一个小时;5天以后,又遇到一场持续了4个多小时的大雨。沙漠石油公路积水较深,黄色的流沙被雨水浇灌成褐色,沙丘表层板结6厘米左右。据了解,距塔中四号油田200多公里的范围内都有降雨。沙漠腹地的一些石油工人说,这样的春雨他们已遇到好几场了。


第4版(要闻)
专栏:

  共产党是靠山
——新疆伽师县、阿图什市抗震救灾纪实
新疆日报记者南珠本报记者祝谦
3月19日23时,新疆伽师县、阿图什市发生6.9级强烈地震。灾后的这些日子,地震灾区人民的心久久地沉浸在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之中。
“地震震垮了房屋,但震不垮人的精神。我们有党和政府撑腰”
3月20日12时,震灾发生13个小时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文岳率队从15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赶到灾区。在伽师县三乡九村,张文岳得知村委会主任一家10口人有9口人被地震夺去生命之后,拉过身旁才1米出头的维吾尔族小女孩阿娜尔古丽,眼噙泪花说:“孩子,别哭,别哭,我们这些人都是你的亲人。”张文岳把小阿娜尔古丽拉到村支书面前叮嘱:“这孩子已是孤儿,我把她交给你和乡政府,一定要把孩子抚养长大,读书上学。灾再大,我们要扛住;困难再多,我们也能克服。”翻译刚把张文岳的话译完,在场群众就激动地流着泪水高呼:“共产党亚夏(万岁)!共产党亚夏!”
国务院赴灾区慰问团团长、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在自治区副主席米吉提·纳斯尔等陪同下,亲切看望了村民吐尔逊·尼沙汗老大娘。吐尔逊·尼沙汗今年已89岁,地震中10间房子全部倒塌,准备春天吃的粮食等生活物资大多被毁。范宝俊拉着她的手,亲切地问:“大娘,有粮食吃吗?有棚子住了吗?”吐尔逊·尼沙汗颤颤巍巍地掏出一盒火柴,感激地说:“吃的粮食有了,住的棚子也有了。党和政府想得很周到,就连生火做饭取暖的火柴,村干部都发给啦。”说到这里,她泪流满面地回忆起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大地震。当时,人和牲畜死了好多好多,房子全都塌掉了,但没有一个官儿到这儿看看受灾群众。那场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8月22日,震级是8.25级,震中也在阿图什至伽师一带。那次大地震,人几乎死光了。别说政府送吃的、送喝的、搭住的,就连死掉的人、畜也没人掩埋。从那年秋天到来年夏天,吐尔逊·尼沙汗与其他幸存的几十口人,是靠吃草籽、野菜挣扎着活过来的。老人一遍又一遍地对中央慰问团说:“党和政府真正是我们的塔依尼什(靠山)!”
“地震造成了灾难,也擦亮了人的眼睛。我们面前是共产党员作楷模”
伽师县三乡副乡长卡斯艾木·司马义家6间房子全部倒塌,房顶见天。一个小木工师傅在干木工活,整个大院似乎再没主人。记者问了几声:“主人在家吗?”才见一位维吾尔族妇女从防震棚中钻了出来。她手中端着一个盆子,由于语言不通,她指指还剩下的几头牲畜,意思是要给这些牲畜喂草料。
记者通过翻译,知道她名叫努尔尼沙汗,是卡斯艾木·司马义的妻子。她红着眼圈说,3月19日晚发生地震时,她丈夫在乡政府办公室开党委会。地震后,她丈夫和其他几位乡领导一样,三天三夜都没回家看看家里人、看看自家的房子和牲畜,好像没有这个家一样。
据了解,三乡党委、政府干部的家,都在附近村庄。在震后的紧张抢险抗震中,干部们把心思全扑在群众身上,整整三天三夜,谁也没踏进自己家门一步。
肩上扛着救灾面粉的村民哈斯木·艾山木丁等让翻译告诉记者,抗震抢险中,乡村党员干部冒着危险奋力抢救群众;现在分发救灾物资时,乡村党员干部还是先让给群众。不论是面粉、干馕,还是塑料布、帐篷,今天已是震后第6天,不少乡村党员干部还未领上;但群众呢,从震后第一天起,就没有饿过一顿饭、挨过一夜冻。
在一间倒塌的土屋旁,9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莫明·买买提蹲在那儿,逢人便说,地震发生后,他被埋在废墟中长达40分钟,是乡里5名共产党员把他抢救出来。这次在死难关头他认识了共产党员,这是些无私无畏的好人!
“地震震级高,不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抢险救灾的斗志高。有了他们,我们才受罪少、吃苦少”
在伽师—阿图什地震灾区,冲在危险处、干在艰苦处的,是解放军、武警和民兵。南疆军区和武警新疆总队1800多名官兵和民兵,日夜奋战,抢救受伤群众100多名,诊治伤病人员2000余名,清理危房1500多间,挖出粮食400多吨、化肥300多吨,抢救牲畜4500余头,修建防震棚4000多个,修建帐篷学校50余所,还抢救出无数棉花、羊毛和其他物品。
地震发生第二天,伽师县古勒鲁克乡全体民兵就在人武部的带领下,整修被破坏的道路和水渠,为春耕生产作准备。卧里托拉克乡震后第二天,乡党委就组织恢复了农贸市场,迎来赶“巴扎”的农民,社会秩序井然。
发生6.9级地震,灾区农民没有人受冻,没有人饿肚子,孩子上学没耽误,春耕生产没影响,社会安然有序。在张文岳副书记关照下首先搬进防震棚的一个孕妇,拉着帮他搬东西的战士的手说:“孩子出世后,我要教育他(她)世世代代记住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
灾区恢复上课那天,家长们十分激动。在伽师县九乡中学,家长们带着孩子,要亲眼看一看新校舍。看着崭新的帐篷教室,买买提·纳赛尔对记者说:“这么大的地震,乡亲们没受太多的苦,巴郎子(孩子)没怎么误课,这都是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们用泪水、汗水和血水换来的。我们的千言万语,糅成一句话:‘热合买提’(谢谢),救苦救难救民的亲人!”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
李鹏等题词祝贺
本报北京4月3日讯新华社记者尹鸿祝、本报记者毕全忠报道: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今天举行“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学术报告会,以此纪念这个中心成立十周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为此题词:“发扬实事求是作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田纪云、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雷洁琼、吴阶平、钱伟长、钱正英等也分别题了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在国家强调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加强和改进对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宏观管理的决策之后,随着国家教委的成立而于1986年建立的。十年来,中心承担了国家教育重大决策的研究,对90年代和下个世纪初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许多研究成果已转化为领导决策。
来自中国、美国、韩国以及香港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报告会。他们就21世纪教育的发展各抒己见,涉及了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结构调整、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教育经费配置等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们认为,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和其他各国就教育的中长期发展和改革展开探讨、研究和交流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代表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会祝贺。他指出,展望未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教育要为新的世纪准备人才,因此加强对面向21世纪教育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才能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有16名孤儿,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时时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图为孩子们穿着新衣服、背上新书包去上学。 郭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