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西方悲剧学说史》读后
易琦
悲剧,作为一种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的美或艺术样式,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本世纪初王国维引进叔本华和尼采悲剧观时起,来自“西洋”的悲剧学说就受到我国文艺界高度重视。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随着“悲剧”讨论的开展,我国文艺界曾兴起悲剧理论热潮,一时形成研习西方悲剧理论的浓厚风气。那时,这块长久荒芜的园地上,朱光潜先生的旧作新译《悲剧心理学》(1983)曾在人们眼前展示过一片新绿,陈瘦竹先生关于当代西方悲剧理论的介绍也一度满足人们啜饮新理论的渴求。人们自然急切地期盼能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吸入西方悲剧理论养料,然而,陷于热潮中的学术界,在当时毕竟还没有足够条件去满足这一合理要求。而今,在退潮后的冷寂中,我们终于见到了学者默默拓荒后的一份收成,这就是程孟辉的新著《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视野上及亚里士多德下至加达默尔,西方2500年间种种悲剧学说几乎尽收眼底,显然可以适应读者了解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之需。
西方悲剧学说林林总总,姿态各异,故入门之径原可以有若干条。鉴于西方学者对悲剧的探究常涉及艺术(戏剧、小说、诗等)、心理、伦理、宗教、社会和哲学等多方面,因而可以从悲剧艺术学、悲剧心理学、悲剧伦理学、悲剧宗教学、悲剧社会学和悲剧哲学等不同路径去分别加以把握,写出这各个方面的“史”来。悲剧哲学就是一条值得重视的门径。程孟辉在经过比较后确定了悲剧哲学,从哲学高度俯瞰西方种种悲剧学说,这应是一种明智而有意义的选择。
即便是悲剧哲学角度,也仍然可以有不同把握方式。可以设计一种富于研究者个人特点的逻辑框架,把各种悲剧理论分别排列在合适的位置,再加以阐释。这样做固然有使人耳目一新的功效,但也容易造成削足适履之弊。纠正这一点也不难:索性抛弃逻辑框架的偏爱,顺乎自然地按年代次序一一剖析。这便于清晰地梳理出理论的从古到今演化线索,确定各家学说的不同历史地位或功过得失。此书采取了后一种方式,尽著者所能地发挥其长处,这不失为一次有益探索。
著者对公认重要的悲剧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弗洛依德等作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分析。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还对在当代活跃的理论家,如帕克、雅斯贝尔斯、朗格、拉康、加达默尔等,给出了“说法”。而在此之前,这些当代悲剧观在我国研究界是很少受到关注的,更缺乏悲剧学说史上的总体衡量。例如,作者辟专节介绍朗格的新的悲剧观。朗格一反从自然或情感角度界定悲剧的传统做法,转而把悲剧视为生命的一种“节奏形式”,从而提出“悲剧是一种节奏、一种表现了自我完结的生命力节奏”的新观点,向人们显示了现代符号论在悲剧探索上的新贡献。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加达默尔,根据他自己提出的阐释总是读者借助本文而从事的自我阐释的原理,与众不同地尤其关注观众在悲剧中的能动作用,提出悲剧性存在于观众借助本文而作的自我阐释之中的新见解。这一悲剧观由于重视观众的不同寻常的创造性作用,显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也被作者发掘出来加以辨析,使我们得以管窥西方学界在这个领域的较新进展。对于目前在冷寂中探索悲剧的我国学者和艺术家来说,这些新理论的呈现无疑是及时的和有益的。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笔谈

  人的能力与现代企业文化
韩庆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后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因素——人,而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本。企业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力求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这是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根本基点。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具体化,使其真正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来的,就此而言有它的历史进步意义。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不结合我国国情将其具体化(指出以人的哪方面为本),就会将其抽象化。在我国,要把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式具体化,必须首先做到三点。一是对现实的人性加以理解,即了解企业员工最需要、最注重的是什么,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因素是什么;二是对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加以理解,就是弄清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能够实现人的什么;三是对传统文化加以理解,即分析传统文化能为实现“现实的人性”提供哪些支持,产生哪些障碍。据此,我们认为,把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式在当今我国加以具体化,就是要实行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
我国现代企业中的人首要是一个最需要最注重充分发挥其能力的“能力人”。无疑,就一般本质而言,人是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统一体,在理解人及其管理内容时,应坚持这四方面的统一,但就现实性上讲,企业人首先是一个“能力人”。这是因为:靠能力劳动靠本领生活是人的本质特征,企业中的正常人本质上大都非常注重其能力的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在企业靠的就是其技能、本领与能力;企业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个性的发挥,人受到的社会的尊重,都要靠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实现。由此,管理者应把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力和能力作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
我国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内在要求并力求保证企业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正确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通过实行优胜劣汰原则,内在要求把竞争者的潜力、能力充分正确地发挥出来,就此而言,市场竞争是一种能力竞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能力经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原则,这一原则本质上倡导的是分配中的“能绩本位”精神。在现代企业中,提高生产效率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社会的方式”发展企业生产力,如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行合理分工,完善劳动方式,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等,二是以“人的方式”发展企业生产力,即充分正确发挥每个企业人的潜力和能力,后一思路是社会主义力求倡导的,它更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的物化现象,使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这最集中最重要的就是它要正确对待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简要概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围绕人和人、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展开的,“德”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但“能力关系”(围绕能力所发生的关系)及“能”多少被忽视了。实际上,这种能力关系在企业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既要在文化建设时,在吸取传统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纳入企业文化注重人的能力这一合理因素,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又要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吸纳传统文化对德的注重的合理思想,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中能和德的关系,使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当前这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济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企业人的合理生存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精神实质在于倡导企业员工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为企业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这种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应为职工个人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换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企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还要求每个企业员工把能力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并积极为此而努力。
在企业中要实行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加强以人的能力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从总体上必须遵循能力本位的社会主义原则(每个人能力的发挥)、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为个人能力发挥提供条件,个人凭其能力为集体多做贡献)、人道主义原则(要尊重每个人的能力及其合理使用,把能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和经济学最大化原则(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其能力),处理好努力和能力、权力和能力、能力和业绩、能力和道德、能力和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关系。要积极解决“以能力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和实现目标,具体说就是:逐步建立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市场经济体制;注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人力财富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企业员工要注重能力素质教育;确立靠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来实现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能力价值观,消除权力价值观、金钱价值观和关系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实行能力发展战略。 (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坚持正确导向多出电视剧精品
杨伟光
近年来,全国电视系统认真贯彻提高质量,狠抓精品的指导思想,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丰收,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较为完美统一的作品,电视剧园地异彩纷呈,空前活跃。
现实题材创作取得突出成绩
电视剧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制作了一些有震撼力的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去年艺术工作者深入到生活中去,创作出了一批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比如短篇电视剧《沟里人》成功地塑造了锡崖沟人民三十年如一日开山辟地的英雄群像,讴歌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河弯弯,路弯弯》刻画了以东北农村乡党委书记李志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动人形象;长篇连续剧《西部警察》在尖锐的冲突中塑造出祖国卫士的英雄群像,从平凡的工作中启示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生哲理;长篇连续剧《苍天在上》,立足于我国国情,表现反腐败这一重大而深刻的主题。
其次是题材更加广泛,风格更加多样。有反映三峡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的《家在三峡》;有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业绩的《明月出天山》、《邓颖超和她的妈妈》等;农村题材电视剧除《趟过男人河的女人》、《梦醒五棵柳》外,还有《乡下人·城里人·外国人》;工业题材的电视剧有反映上海纺织工业改革的《浦江叙事》等;反映充满共产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的电视剧有《孔繁森》、《张鸣岐》、《牛玉琴的树》等;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有表现我军高级将领军事指挥艺术的《七战七捷》,有表现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的《黄土岭1939》等。
再是精品意识加强,反复推敲,精心制作。精品创作已成为许多电视艺术工作者的追求。每部作品从策划、剧本写作、编辑、制作到作品完成都追求精品意识。如《苍天在上》,在剧本创作阶段就进行9次论证。
电视剧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充分肯定电视剧创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
看市场“行情”,观市俗“风向”,追求题材的刺激性,胡编乱造。有的宣扬腐朽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些作品感觉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也感觉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
趋时媚俗,格调很低。有一部分作品忽视电视剧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应有的品位和格调,为写爱情而写爱情,三角恋爱、四角恋爱,格调不高,放弃对高尚艺术价值的追求。趋时媚俗,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的需要。
粗制滥造,缺少艺术魅力。目前电视剧创作中极不严肃的事例很多,如有的边拍边改,灯光、道具、服装都凑合,后期制作更是马马虎虎,使作品缺乏魅力,可视性很差。
上述种种情况,虽然不是我们电视剧创作的主流,但却是不好的苗头,影响电视剧创作的方向。
正确处理好电视剧创作中的几个关系
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提出要解决好“三个如何”的问题,即:如何既积极吸收开放以来引进的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同时又有效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从而满怀信心地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如何既充分发挥改革以来实行的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又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滋生蔓延,从而帮助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既充分运用当代高科技成果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又有效地清除可能带进来的精神垃圾。这对于我们搞好电视剧创作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和丁关根同志在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感到要解决好“三个如何”,就应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电视文艺创作中强调弘扬主旋律,就是鼓励作家艺术家从丰富多样的题材选择中,在创作的全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美学观去反映历史和现实,从各种题材中开掘出具有一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主题。
电视剧创作,应该是“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的。我们应全面理解“主旋律”、“多样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既要克服和防止淡化思想性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和防止题材单一的现象。这就要求艺术家紧扣时代前进的脉搏,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时代使命感去严格选择最能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题材,深入开掘这些题材的内涵。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思想性要求作品导向上正确。电视剧从总体上讲应该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给人以鼓舞、教育、启迪,使人们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使人消沉、绝望。艺术性就是要求在审美追求上下功夫,其中包括了努力做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结合起来,即导向正确,故事性要强,语言要形象生动。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强化精品意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制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好的作品。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可见,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时,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践也告诉我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统一的。真正社会效益好的电视剧节目,经济效益也是好的。相反,社会效益不好的片子,就很难有好的经济效益。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近年来,我国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在大幅度增加。1995年,电视剧的整体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较而言,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仍然偏少。因此,要处理好电视剧创作中数量与质量的比例关系。电视剧创作要继续强化精品意识,要特别强调适当控制数量,集中人、财、物猛攻质量。抓精品是繁荣电视文化的重要标志。
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关系近几年,电视剧题材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比例问题。大体表现为优秀电视剧中,历史题材的精品多,现实题材的精品相对少;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城市题材多,工农业、少儿、科技等题材较少。因此,今后的电视剧创作中,应注重调整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之间的比例关系,以现实题材为主。现实题材也要注意不同行业题材的比例。现实题材的重点选题应增加资金投入,不要搞平均主义。我们的电视剧主创人员更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创作和制作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电视剧,应该全方位、多视角、高视点地反映和记录我们所处时代的变迁,拍出巨片,拍出反映当代改革开放生活的史诗般的不朽作品,反映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深刻变化。
电视剧评论中赞扬与批评的关系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在文艺创作中要鼓励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还要积极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我们的文艺评论,要提倡说理,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一指示很重要。为了繁荣电视剧创作,引导电视剧创作的方向,电视剧界也要积极开展健康的电视评论,为繁荣创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帮助创作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三个“如何”课题的重要环节。
为了开展健康的电视剧评论,评论工作者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一系列文艺方针、政策。倡导一种相互切磋、实事求是的好风气。以真正理论家的勇气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辩证思维,把握好度,切中屏坛时弊。
上面讲的六种关系,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些辩证统一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我们广大电视剧创作者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示,坚持正确导向,强化精品意识,及时研究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这一系列关系的“度”,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电视剧精品。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辛实长篇小说《雪殇》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省通化市委、吉林省通化县委和中国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雪殇》(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
此书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凝练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转战于白山黑水间英勇抗日的东北抗联的群体形象。这些将士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中骁勇善战极具大将风度的杨靖宇将军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感人至深。此外,作者还用不少篇幅叙写了当时与抗联一起并肩抗日的朝鲜独立军十八师崔中柱将军及国民党属下的王凤阁将军的战斗业绩。小说写得厚实、凝重,全书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这是一部在众多抗战题材的小说中具有突破意义的力作,与会者给予高度评价。
(文一)
“恒裕杯”小小说征文评选揭晓
旨在促进企业文化发展、加强职工精神文明建设的“恒裕杯”小小说征文活动日前结束,五位作家的作品获佳作奖,十一人的作品获优秀作品奖。这次征文活动,是由《中国作家》杂志、《厂长经理日报》社和《小小说选刊》杂志联合主办、由郑州恒裕科技实业公司协办的。(京京)
一部反映民办教育的好书
一部反映我国民办教育题材的、催人奋进的好书《为了中国的“哈佛”》日前举行首发式。该书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详尽叙述了不向国家要一分钱、忠诚民办教育事业、为祖国建设培养了近万名翻译人才的丁祖诒的真实故事。作品用饱满的创作激情,热烈地讴歌了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这株茁壮成长的民办教育奇葩,以报告文学形式赞扬了主人公献身祖国教育事业,为教育体制改革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事迹。(秦渭)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精品意识与执著追求
胡良桂
精品是一种美学形态的文化和精神成果。陶炼出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渴求。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作家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呼唤我们出精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我们出精品,我们的作家只要把握机遇,艰苦探索,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对于史诗式的长篇小说创作来说,尤其如此。而陶炼艺术精品,作家必须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勇敢的进取精神,艰辛的生活磨练和丰厚的生活积累;需要有对生活独特的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社会深层结构的问题和人的精神领域深层次现象的洞察与思考。只有这样精品才会不期而至,应运而生。比如,王火的小说《战争和人》主题凝重,结构宏伟,是文化品位较高的艺术作品,得力于他搜集了上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凡作品反映的地方,都作过细心勘探访问,以补充作品要描写的抗战时期在四川那段艰辛而难忘的生活。周而复创作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看了一亿字左右的档案、文献和资料”,在国内“访问有关抗日战争的场所,包括重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出国访问,他“特地参观有关战争的地方和单位”,以及“亚洲战场一些情况”。《长城万里图》内涵丰富、气魄雄阔、境界悠远,与他那“不断收集素材,加以补充”的“水滴石穿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源于生活,创作激情来源于生活。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必然高于生活。作家有了这种厚实的生活积累和执著的探索精神,就会功到自然成。所以,要铸炼精品,必须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充沛的感情投入。
精品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殚精竭虑的推敲,呕心沥血的探索,奋力拚搏的追求。并在这种锲而不舍的创造过程中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以大家风范去攀登前人没有攀过的高峰,才可能创造出久而弥鲜,与读者永远共存的佳酿甘醇。作家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体现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之中。这种创造过程,是生命炽烈燃烧的境界,是精神自由翱翔的境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作家没有这种境界,他就无法克服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那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了这种境界,克服困难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家的心灵正承受着巨大的震荡,在竞争中拚搏。这较之社会平缓的渐变期,人的心灵史更富于传奇色彩,更易发生强烈的震荡与极大的变化。因此,现代中国人心灵的裂变,为精品创造提供了千变万化的人物命运,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雷鸣电闪的精神世界,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素材和人物原型。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就是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刘勰说:“引而伸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作家要注意“善删”,特别是长篇小说作家更应该如此。大凡“善删”,就是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作家有了这种极其严格的要求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才会有作品丰富的现实容量,深广的历史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巨大的精神震撼力。许多精品正是这样产生的。
苦难的生活历程和痛苦的精神历程,是作家最难得最珍贵的财富。所谓成于忧患,毁于安乐,指的就是这种执著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殉道精神。文学创作的史实告诉我们:作家历尽坎坷,穿越人生炼狱后,始有大感悟,才成大手笔;精品正是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惨淡历程和精神痛苦求索的记录。路遥从步入文坛起,就把生命同文学拴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作《平凡的世界》时那漫长的2000个日日夜夜,他以超常的顽强毅力,执著于追求人生的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这个崇高目标上,从无半点懈怠。
今天,我们强调精品意识,就是强调提高作品的质量,质量乃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生命所在。精品意识是要求作家把文学当作生命活动,像春蚕吐丝一样,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我们呼唤作家的精品意识,是希望有志气、有抱负的作家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创造出更多精品,以满足广大读者急切的、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创作手记

  在沉静中突围
田中禾
80年代河南文学的固有形象不能包容90年代河南文学的丰富性,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活鬼》、《五月》……这批产生于十几年前的作品中,不可能发现河南小说创作当前的成就与不足。
乡土的、农村的、生活的、现实的,已不再是河南文学的标准形象。对于新一代的作者来说,在文学的大观园里,他们具有不再扮演刘姥姥角色的自觉性。毫无疑问,这是艺术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对于河南的文学,这是弥足珍贵的转变。
小说的题材只能是愈丰富愈好,小说的艺术形式只能是愈新颖愈好,一个作家只能是愈变化多端愈好。如果河南作家不是在最近10年顽强、执著地突围,也许他们早已死在往日的小小荣耀里,不会再有今天所显示的实绩。面对21世纪,个性对于我们比共性更重要。
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深入到对人的生存的关注;
历史的思考与人性的思考相融;
乡土成为文化的标本,生活成为艺术的发现;
致力于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境界;
如果以上河南文学的显著转变是90年代文坛所共有的,那么,河南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河南小说在本世纪末多元纷呈的格局中坚持了人道主义的忧患意识,由于河南作家不因形式创新而削弱人生的厚重感,河南小说保持了自己的思想力量。
长篇小说是90年代河南文学的一大景观。它以沉静安详的态度面对火爆。
一个健全的文坛,应该在文学的三个领域都有经典:
思索人的生存、注重艺术形式创新的纯文学;关注社会变革和现实人生的严肃文学;以畅销效应为特点的通俗文学。
90年代的河南文坛,在这三个领域都产生了有影响的作品。
虽然哪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读者,但致力于纯文学的作家,富有理性和个性的作家,必然是清醒的,不会为追随大众审美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任何一个作家都只拥有属于自己的读者,不可能拥有所有读者。雅俗共赏是有限度的。畅销,只是畅销书作者成功的标志,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学价值的标志。畅销书是社会文化的需要,纯文学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智慧的水平。三种文学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度量。一个民族不能只有畅销书。
一个作家的成就和特长,一个省文学的成就和特长,都可能成为围困他的铁壁,只有沉静执著地与自己作斗争,才有可能不断突围。理论对于一个作家不是无用的,但说多了,也很无聊。归根结蒂,只有写作品是作家的正经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