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
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
10年来,遵照党中央关于“在几个重要的高科技领域跟踪世界水平,这对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对国防实力的增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指示,国防科工委组织全国9个部门、16个省市的5600名科技工作者,投身到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和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在广大科技人员努力下,在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综合性高技术。十年来,航天技术领域开展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大型运载火箭、空间站、空间科学及应用方面的跟踪研究和概念研究,为中央做出航天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了砷化镓材料、蛋白质晶体、细胞、微生物、植物种子等搭载试验。从搭载的种子后代中,已经选育出数百个早熟、丰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新品系,并在全国推广。其中航育一号水稻亩产达600公斤以上,增产约70%;青椒亩产近5000公斤,增产100%以上,单个果子重达250克。搭载试验还为我国制药、饮料、饲料等行业培育出新菌种。此外,该领域进行了对地遥感、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短期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
激光技术领域主要开展短波长、高质量、高功率、高能量的激光技术研究,激光驱动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以及激光技术在工业、国防、科研、医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短波长氧碘化学激光研究不断创新,从1992年到1994年,激光功率从100瓦发展到超过5000瓦,使我国该项技术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北京自由电子激光1993年5月出光,成为亚洲第一束红外自由电子激光。曙光一号自由电子激光,1994年7月功率达到140兆瓦,在亚洲领先。1988年我国首次获得X光激光,1994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类氖锗软X光激光行波放大,首创四靶对接技术,有效增益创世界最高纪录。即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神光-Ⅱ钕玻璃激光装置,瞬间输出功率高达20亿千瓦,将成为我国开展惯性约束聚变的重要设施;新的激光装置研究设计已经起步,部分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氟化氪准分子激光器日前输出能量近300焦耳。
10年来,两领域先后安排了400多个课题的研究,开展了30多项关键技术攻关。获国家与部委级科技成果奖268项,获专利22项,鉴定成果124项。培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共1401人;研究队伍中,40岁以下青年人有2800多名,占总人数的51%,一支跨世纪高科技队伍正在成长。建成或在建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们将成为发展我国航天和激光高技术的重要基地。总之,两领域的发展是健康的,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正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863计划”综合情况介绍
国家科委秘书长林泉
●“863计划”的诞生。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3月5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下,200多位专家参与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863计划”的研究领域及目标。“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7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达到下列目标:
1.在几个最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3.通过伞型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
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它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
●“863计划”的实施情况。十年来,在五个领域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40项,有567项成果获国家或部委级奖励,成果获奖率达45.6%,获国内外专利244项。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使我国高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总体水平大大提高,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专家对计划选择的36项关键技术的评估分析表明,60%以上的技术在水平很低或几乎完全空白的基础上起步,目前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1%达到或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还有25%仍然落后或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一支高科技队伍初步形成。“863计划”为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华创造了不断完善的环境条件,一批有才干又有献身精神的中青年人才涌现出来。十年来,参加过“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前后达3万多人次,目前研究人员的规模为一万多人,从中成长起很多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其中有数十位专家入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培养了博士后207人,博士1490人,硕士3868人。目前研究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此外,还吸引了不少海外学子回国效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高科技的一面旗帜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
邓小平同志10年前亲自倡导的“863计划”现已成为中国高技术的一面旗帜。它的意义和成就,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有目共睹。10年前高技术对公众来说还显得陌生,今天,它已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喻户晓。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发展农业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我国生产的两系杂交水稻、抗病小麦等多种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进入百姓家庭,已成为现实。乙型肝炎病毒曾危害很多人的健康,现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用于阻断乙肝进程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已能批量生产,消灭乙肝已成为可能。电话是当今社会人们最主要的通讯方式,我国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从零起步,已能满足30%以上的国内市场需求。“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发展高技术的信心。我们用比发达国家少得多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国际前沿的成果。我们培育了一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优秀的研究开发队伍。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在世界上成为掌握高科技的国家。
发展高技术是科教兴国战略中包含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重要性。
发展高技术是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需要。高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目前我国高技术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必须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争取用较短时间,集中有限资源,在若干主要高技术领域跨越发展,赶上国际水平。要制定持续发展战略,获得、保持和扩大自己的优势。
发展高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高技术必须要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转变和各项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选准目标,统筹规划,大力协同,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确保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
发展高技术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化。中国要强大,必须要有自己的高技术产业。“863计划”10年来成绩巨大,但不能靠一个计划解决全部问题。“863计划”要为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后盾,和其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依靠全国的力量,建立中国强大的高技术产业。
“九五”期间高技术及产业化面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发展的道路。要突出创新,掌握知识产权,发展民族高技术。要兼顾现实和长远的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干大事。要从战略高度制定出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的举措,以保证中国高技术人才辈出,事业兴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展高技术贵在创新
“八六三计划”倡议者之一、中科院院士王大珩
在“863计划”实施10周年的时候,我们4位最近碰了个头,谈了我们的感受。“863计划”1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越来越为整个社会所了解。
“863计划”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归功于党和国家对发展高科技的重视。其次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科学化和民主化精神。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良好的学风,提倡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使得整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转弯,很少听说有哪个项目要下马的情况出现,这是我们觉得可以谈的一点成功经验。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国家发展高技术不是一时之计,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跨世纪战略。国家科委最近提出了“超级863计划”,我们觉得这个措施是非常英明的。我们认为高技术是世界上前沿的科学领域,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它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前沿性,二是在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方面的重要性,三是目的性。发展高技术绝不单是为了一个学科的进展,而是多学科的综合,我们称做集成性。高技术的使用往往不只是一个目的,而能够用到多个方面去,这是它的重要意义。所以,高技术计划必须要持续搞下去。因为高技术始终有前沿。发展高技术时必须要有创新。我们解决了许多高技术问题,但别人也在前进。正因为这样,我们觉得应当把高技术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5年以下的可以算是科技攻关,5年以上,10年或者15年才能谈得上产业化,这是“863”的中心任务。我们认为,“863计划”必须持续搞下去,“863”在整个科研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它相当于国际上的所谓先导性研究计划,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关于产业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由于高技术成果的应用开发出新的产品。第二是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支持工业现代化。第三是国家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高技术。
我们认为,应当把高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投资大多要靠产业部门、靠经济部门来支持,以后可能还要将金融机制引进来。所以,希望在体制方面能将产业化放到与发展高技术同样重要的位置,应当有非常健全的组织形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联想集团董事长曾茂朝
“863计划”十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有不少研究课题的科研成果已经接近或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充分说明“863计划”组织实施是成功的。
“863计划”的目标是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
现在我想重点谈一点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我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亲身体会到中央提出的“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贯彻落实中央这个“面向”和“依靠”的方针,才能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前我国信息领域高技术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弱小,年营业额最多为77.5亿元,利润为1.9亿元。他们大多数根本没有能力部署纵深的科研课题,所以在国际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的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实力,能否持续保持和发展,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由国家大力支持的“863计划”,集中了我国许多优秀科技人才,取得了许多令人称颂的优秀科技成果,却面临着如何能把其中一些重要成果转化为产品,使其生产上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份额的问题。
科研与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家都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近几年事实是有进步,但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解决。其中主要是由于科研单位和企业活动的推动力的差异往往导致各自的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的不同,前者往往容易从学科或者技术导向出发,而后者必须是以市场导向为前提。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科研单位的拨款方式,对改变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学科或技术导向,因为学科的发展或新技术的创造发明会产生新的产品进入市场,并对市场起引导作用(如光存储和多媒体技术)。但对近期要转化为产品的课题成果,就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所以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转化为产品、商品。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要变成产品和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的商品,其中确实包含着许多必须克服的重要环节,如,销售渠道的建立,规模生产的管理,技术支持系统的组织,资金筹措和运作等等。而这些,对科研人员来说往往不容易被重视和理解,反而觉得是一件不难做好的事,从而妨碍他们积极主动争取与企业的结合,而容易自身去发展产业。从企业角度来看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多数是觉得远水解不了近渴,或是开发应用力量不足无法打开市场,或是思想观念差异难以合作等等。
我想我们在看到过去十年“863计划”已经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必须在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和加大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推动科研单位与高技术企业的结合。创造条件促进双方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转变思想观念,使国家的人力物力投入,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3月28日,本报举办了“回顾‘863’十年成就,加速高技术产业步伐”座谈会。图为会场一角。 本报记者 徐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