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印度大选即景
本报驻印度记者李景卫
眼下的德里,气温已升至40摄氏度。然而,印度大选热似乎不像气温那样直线升高,而是从激烈竞选走向平静投票。许多选民积极前往投票站,投上“神圣一票”,也有不少选民留在室内纳凉,不愿到热得令人发昏的户外去投票。
平日车水马龙、一片喧闹的新德里,此时却清静得让人难以相信。马路上的来往车辆寥寥可数,大街小巷不见任何选举的迹象。没有候选人的画像,没有标语和招贴,也没有往常举行各种活动时悬挂的彩旗和花束。马路两旁,行人三五成群,前往附近的投票站。在老德里,所有的工厂、商店都按规定关门放假,让选民有充足的时间去投票,但街巷两旁的商业摊点却照常营业,好像选举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从大街上来到一个个投票站,只见这里到处有重兵守卫。3.3万名准军事人员、2.1万名警察和7000名保安人员分别守卫着德里7个选区的9106个投票站,荷枪实弹的军警密切注视着投票站的各种动向。在严密的保护下,选民们有秩序地进入各个投票站投票。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在第61号投票站,记者问一位前来投票的中年男士:“你对这次选举有何看法?”他答道:“我每次都参加投票,但对这次选举更有兴趣,更加重视。因为这次选举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以及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在一个购物中心附近,记者问几位出租车司机是否投了票。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每一个政党在竞选时都作许多让人激动的许诺,但没有一个政党能兑现自己的诺言。谁执政都无关紧要。”
在另外一个投票站,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投完票之后,面带笑容地走出投票站,兴奋地指着领取选票时手指上所做的印油记号向大家表明她已经投了票。当被问到她希望哪个党派获胜时,她说:“哪个党能解决人民的疾苦,改善人民的生活,哪个党就应该获胜。上天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她的话好像更加实在,或许也更能反映广大选民的共同心愿。
(本报新德里4月2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努乔马总统对中国记者组表示
江主席访纳意义重大
本报温得和克4月23日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联合记者组报道:纳米比亚共和国总统努乔马近日在总统府接受中国三报联合记者组采访时说:“江泽民主席将对纳米比亚进行的正式访问,是进一步巩固和大大促进纳中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的历史性访问。”
努乔马总统说,纳中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历史悠久,早在纳米比亚独立前就业已存在。
努乔马总统说,我已8次访问中国,江泽民主席即将来访,使我们又有机会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领导人互访不仅对促进纳中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密切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对加强亚洲与非洲的联系都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努乔马总统强调,纳中两国在外交上紧密合作,政治关系一直很好,而且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双方都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和平与稳定,没有政治上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上的发展。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努乔马总统强调,纳米比亚只承认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同意搞什么“两个中国”。
在谈到人权问题时,他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在他们各自的国家享有自由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的人权政策必须适应本国的国情。
努乔马总统还表示要积极加强纳中经贸合作。他说,中国成功地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果纳米比亚在农业和粮食生产方面与中国合作,纳中两国都将受惠。
他表示相信,纳中两国经贸合作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开发纳米比亚丰富的矿产资源方面,特别需要中国的合作。
努乔马总统接受中国三报联合记者组采访时,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安永玉在座。
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莫斯·奇滕德罗也在议会大厦亲切接见中国三报联合记者组并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周国际要闻回顾(4月22日至28日)
以黎达成停火协议
以色列和黎巴嫩26日达成停火协议。协议规定以色列军队和黎巴嫩武装组织从27日凌晨4时起停火。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有关斡旋活动取得突破,黎以危机暂告结束。图为贝鲁特难民营的难民在收听黎总理关于黎以停火的讲话。(新华社发)
西方反华议案
第六次遭挫败
23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以27票赞成、20票反对和6票弃权通过一项动议,对欧盟提出、得到美国积极支持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决议草案不予审议。西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图谋再次失败。这是自1990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第六次失败。
巴以关系升温
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24日晚通过决议,决定取消《巴勒斯坦国民宪章》中有关消灭以色列的条款。作为回报,以工党25日在紧急会议上作出决定,该党将在竞选纲领中删去有关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内容。
意中左联盟议会况选获胜
意大利战后第13届议会选举结果22日揭晓,以左翼民主党为主的中左联盟因在参众两院中赢得的席位均过半数而获得胜利,为中左联盟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组阁铺平了道路。(本报电视照片)
(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决定对苏丹实施外交制裁
苏丹对此表示震惊
据新华社联合国4月26日电(记者王子珍、高坚)联合国安理会26日以13票赞成、2票弃权通过了对苏丹实施外交制裁的1054号决议。这是安理会首次动用《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对苏丹涉嫌支持恐怖主义实施制裁。
决议要求,所有国家必须大幅度减少驻苏丹外交使团和领馆工作人员的人数、降低外交级别,并采取步骤限制苏丹政府官员和苏丹武装部队人员入境或过境。决议还呼吁所有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不在苏丹召开任何会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在决议付诸表决前发言说,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反对并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但主张安理会在处理恐怖事件时应以事实为根据,采取公正客观、严肃认真的态度。
秦华孙指出,中国原则上不赞成动辄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以实施制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和俄罗斯在表决时对上述议案投了弃权票。
据新华社喀土穆4月27日电苏丹政府今天对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054号决议表示震惊和不满。这项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对苏丹实行制裁,以迫使其交出三名参与谋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企图的嫌疑分子。
苏丹外交部发表的一项声明说,事实已经证明参与谋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企图的嫌疑分子不在苏丹,而安理会却在这一事实面前通过1054号决议,苏丹对此表示遗憾。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劳动新闻》指出
日美宣言是危险动向
本报平壤4月27日电记者张友新、赵嘉鸣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今天发表评论指出,日美首脑最近签署的《日美安保联合宣言》是助长在亚太地区的对抗、破坏与安定的一个危险动向。
评论说,《日美安保条约》是冷战的产物,是在所谓“扼制苏联的威胁”借口下签定的,美国凭借该条约得以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部署庞大的军事力量。冷战结束后,《日美安保条约》已失去它继续存在的理由,但《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又以朝鲜等一些国家的所谓“危险”为由,强调这一条约继续有效,而且扩大了日美军事活动的范围。对此,评论指出,《宣言》为日本打开了侵略海外的大门,是一个具有“侵略和支配主义性质的文件”。
评论最后说,日美加强军事合作只能在亚太地区加剧紧张,将带来新的军事对抗。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黎以局势协议和平仍脆弱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以色列和黎巴嫩26日达成的停火协议,27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正式生效。以军停止空袭和炮击贝鲁特等地,真主党武装也停止向以北部发射“喀秋莎”火箭。至此,黎以之间持续两个多星期的炮声终于沉寂下来。停火之日,成千上万逃避炮火的黎巴嫩难民,沿着弹坑累累的海滨公路从贝鲁特南下,迫不及待地返回硝烟尚未散尽的家园;而在以境内一侧,躲藏在防空掩体内的犹太移民,也心有余悸地纷纷走出地面,迎来新一缕中东和平的曙光。
本月11日,以色列以反击黎巴嫩真主党火箭袭击为由,悍然发动“愤怒的葡萄”军事行动,黎以之间硝烟大起,令生灵涂炭。这一多年罕见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而且严重危及整个和平进程。现在双方实现停火,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这是一个积极步骤,有利于黎南部局势的稳定和以北部边境的安宁,并为早日恢复黎以、叙以会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佩雷斯在以色列大选即将来临之际,下令对黎进行狂轰滥炸,其目的是要摧毁真主党武装的战斗力,确保以色列北部边境的安宁,并向以色列选民表明,他完全有能力保护以色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实际情况是,直到停火前两分钟,真主党武装仍向以境内发射了火箭。真主党此举意在向世人证明,它的有生力量不仅没有受到重创,而且随时可以进行新的袭击。事实上,真主党数千成员在这场冲突中仅死亡13人。从停火协议本身来看,尽管佩雷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了迫使黎、叙以书面形式担保真主党不再袭击以色列平民,但是,协议客观上承认了真主党的存在和政治作用;协议对真主党在黎南部从事抵抗以色列占领的行动没有作出任何限制。真主党认为这是它的“一大胜利”。佩雷斯试图通过军事恐吓和打击,造成大批难民外流,让黎人民和政府迁怒于真主党,借此削弱它的影响,没想到自己倒成了千夫所指的“被告”,而真主党却成了黎政府和人民认同的合法抵抗组织,它的力量和影响反而得到加强。此外,协议规定各方都有自我防卫的权利,这为某方将来采取违约行为留下“缺口”,因为对于“自我防卫”,各方可根据需要作出多种解释。3年前,以黎曾达成口头停火谅解协议,但双方的摩擦冲突从未间断。因此,现在用白纸黑字写成的以黎停火协议带来的和平,只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当然,如果这一协议真能保证真主党在以色列大选前不再发射火箭,那么,佩雷斯的最低目标也就达到了。
以黎达成停火协议再次证明,唯有和平协商才是寻求解决任何冲突的正确途径,动辄诉诸武力只能使问题更趋复杂。应该看到,要彻底解决黎以问题,双方仅仅停止敌对的袭击行动还远远不够,何况各项承诺能否兑现,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人们期待着有关各方在谅解停火的基础上继续作出努力。
(本报开罗4月2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大选开始第一阶段投票
本报新德里4月27日电记者李景卫报道:印度的第11届人民院(下院)选举第1阶段投票今天在14个邦和中央直辖区的150个选区开始。
参加这次竞选的有440多个党派和一大批独立候选人,但主要竞争是在执政的国大党(英)和主要反对党印度人民党之间。由于天气炎热和部分选民对选举不感兴趣等原因,今天德里很多投票站的投票率只达到30%左右。据当地通讯社报道,外地的投票率分别为30%到60%不等。
为保证选举正常进行,印度政府采取了严密的戒备措施,德里的选举情况基本顺利。据报道,阿萨姆等地有零星骚乱。
此次投票分3个主要阶段进行。今天开始的第1阶段投票分别在德里中央直辖区、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等14个邦和中央直辖区进行。参加这一阶段投票的1.61亿选民将从3300多名候选人中选出150名议会代表。与此同时,还将在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等5个邦选出532名地方议会代表。
第2、第3阶段的投票将于5月2日和5月7日举行。
参加这次选举的登记选民为6.2亿。参加国家议会议席竞选的候选人为14274人,每人竞选平均耗资75万卢比。


第6版(国际)
专栏:

  赞比亚批评西方国家干涉其内政
赞比亚副总统米扬达二十六日在赞比亚北部举行的群众集会上告诫一些西方捐赠国,不要以援助为手段干涉赞比亚内政。他指出,捐赠国和受援国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奴仆的关系,而只能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个别西方国家目前已暂时中止对赞比亚的财政援助,以迫使赞比亚不要在议会通过有争议的新宪法草案。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建议在埃及举行巴以最后谈判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地方政府和城乡事务部长埃雷卡特二十七日透露,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建议将埃及首都开罗或者西奈滨海城市塔巴作为巴以最后阶段谈判的地点。据悉,以色列建议将挪威首都奥斯陆作为谈判地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二十七日讨论了将于五月四日举行的巴以最后阶段谈判等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洲地中海国家政党会议闭幕
欧洲、地中海国家政党会议二十七日在突尼斯结束,会议通过的《突尼斯宣言》呼吁地中海两岸国家共同建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关系。《宣言》还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打击各种形式的极端或恐怖行为、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和毒品交易。《宣言》要求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鼓励资金向南岸国家流动。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黎以局势开斋节前罢干戈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吴文斌
4月26日,即在伊斯兰教今年的开斋节前夕,从贝鲁特和特拉维夫同时传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历时16天的黎以武装冲突各方达成停火协议,于27日凌晨4时正式生效。
黎以双方达成的这一停火协议,分别由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和法国外长德沙雷特、黎巴嫩总理哈里里26日下午6时整在以黎两国总理府同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其具体内容是:1.黎巴嫩武装组织停止使用“喀秋莎”或其它任何武器向以境内发动攻击;2.以色列及其合作者停止轰炸黎巴嫩平民和非军事目标;3.双方恪守在任何条件下,绝不使平民成为攻击的目标,不利用居民稠密区和工业、电力设施作为发动攻击的基地;4.各方保留自卫的权利,但不能违反停火协议;5.由美国、法国、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组成一个5方监督委员会,监督执行协议,并受理有关方面的申诉;6.美国将致力由美、法、欧盟、俄国及其他方面组成一个协商委员会,以帮助满足黎巴嫩重建的要求;7.为结束黎以目前危机而达成的停火协议,不能代替持久全面的解决。美建议叙以、黎以尽快在稳定、平静的气氛中恢复谈判,以求实现中东全面和平。
停火协议受到了黎以两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在记者招待会上称,新的停火协议是一项“巨大的成果”,它加强了以的安全,同时,未对以军在黎行动做出限制,以军享有行动的自由。以色列总参谋长沙哈勒称,以军对“真主党”发动的“报复”行动已达到了预期目标。
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贝鲁特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停火协议符合双方的利益,黎将遵守停火协议。但他强调,最终解决争端需要以色列从黎全面撤军。叙利亚和伊朗认为,停火协议制止了以色列对黎平民的野蛮侵略,还维护了黎抵抗以色列占领的合法民族权利。
黎“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26日在大马士革分别与叙外长沙雷和伊朗外长韦拉亚提会晤后对停火协议表示满意,并宣布“真主党”将恪守和履行这一协议。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法国总统希拉克和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分别发表声明欢迎停火协议的诞生。
为达成这一停火协议,黎以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黎以之间这场多年罕见的武装冲突中,以色列从空中、海上和陆地总共向黎“真主党”基地及平民目标发射了近4万枚火箭和炮弹,造成200多黎平民死亡,近千人受伤。13名“真主党”成员被打死,十几名联合国驻黎临时部队士兵受伤,迫使50多万黎南部居民逃离家园。黎的许多重要经济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据黎官方估计,以军事行动给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多亿美元。同时,“真主党”向以北部发射的650多枚火箭,造成5名以军士兵死亡,20多人受伤,数十名平民受伤,1000多栋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黎以最终达成停火协议,是国际社会多方斡旋、耐心调停的结果,也是当事各方妥协退让的产物。以黎冲突爆发后,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先后派出外长频繁穿梭于黎、以、叙之间,为实现停火提出了许多方案。争端双方最后形成了以支持法国方案的叙、黎、伊朗、俄、意、法为一方,和以支持美方案的以、美为一方的对峙态势。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它们26日才就“各方均保留自卫权”和“法国参加监督委员会”等问题达成一致。
协议最后文本较集中地体现了法国提出的最初建议内容。在解决黎以危机中,法国的主动介入,以及它所发挥的积极有效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独揽中东事务的垄断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此间观察家指出,协议基本上满足了各方的需要,能在黎以边界地区实现阶段性的停火和稳定,但要彻底解决黎以争端,还有待于中东和平的全面实现。
(本报大马士革4月27日电)(附图片)
27日,因黎以达成停火协议,50万逃离家园的黎巴嫩难民纷纷返回黎南部,贝鲁特附近的公路一时“车满为患”。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人民革命党公布竞选纲领
为迎接六月三十日举行的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选举,执政的蒙古人民革命党日前公布了竞选纲领,纲领提出的目标是:到二○○○年,失业人数不超过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一九九五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在谈到对外政策时,该党纲领说,将“通过外交与政治手段保障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发展同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防卫厅长官访问俄罗斯
日本防卫厅长官臼井日出男二十七日晚抵达莫斯科进行访问。这是俄日关系史上日军事部门领导人首次正式访俄。今年三月俄日外长在莫斯科商定,扩大两国关于安全问题的对话。俄舆论认为,今年是莫斯科和东京实现关系正常化四十周年,日防卫厅长官的访问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特别意义。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非拒绝斯威士兰的领土要求
南非政府二十七日表示拒绝邻国斯威士兰长期以来对南非东德兰士瓦省四个地区的领土要求。南非第一副总统姆贝基说,斯威士兰的领土要求有悖于非洲统一组织有关国家疆界的规定。姆贝基说,两国领导人经过磋商现已达成一致,即斯威士兰的领土要求将不再作为问题被提出来。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尼总统苏哈托的夫人逝世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的夫人婷·苏哈托,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二十八日晨五时十分在雅加达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婷·苏哈托于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生于中爪哇梭罗。(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利比里亚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开会
据新华社日内瓦4月26日电(记者班玮)由美国倡议成立的利比里亚问题国际联络小组26日在日内瓦举行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利比里亚局势,并就国际社会帮助该国尽快恢复和平确定了基本步骤。
会议由美国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乔治·穆斯主持,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挪威、丹麦、比利时、瑞士、加拿大、日本以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非统组织、欧盟委员会和联合国派代表参加。
根据会后发表的一份公报,联络小组确定的在利比里亚实现和平的3个关键步骤是:在首都蒙罗维亚恢复和平、加强驻利比里亚的西非维持和平部队和鼓励利各派领导人重新恢复和谈。联络小组成员强调,在利比里亚重建和平的主要责任应由利比里亚人自己,特别是各派领导人承担,他们应积极配合国际社会,为在自己的国土上实现和平而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总统要求美对受害移民赔偿
美加州又发生移民被追车翻人亡事件
本报墨西哥城4月27日电记者张金江报道:墨西哥总统塞迪略昨天说,墨西哥政府对美国移民当局不断侵犯在美国的墨西哥移民人权的行为表示关注。他表示,墨西哥政府将根据国际法向国际组织呼吁对给墨西哥移民造成的伤害给予赔偿。
塞迪略说,从1995年到今年3月的15个月中,墨西哥驻美国领事机构一共受理了7.8万件侵犯墨西哥移民人权的案件。他说,在美国侵犯墨西哥移民人权已经成了“平常”的事情。墨西哥政府不但要对这些暴行提出抗议,而且还要根据国际法要求给墨西哥移民造成的伤害给予赔偿。他说,墨西哥将利用一切外交渠道和国际法赋予的一切手段向美国移民当局提出抗议,保护墨西哥移民的权利。
本报墨西哥城4月27日电记者张金江报道:由于美国边境巡逻队的追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昨天又发生一起墨西哥移民乘坐的汽车车翻人亡的事故。在这次事故中,2人当场死亡,19人受伤。这是本月在美国加州发生的第二起这样的事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