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礼节性会见叶利钦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举行欢迎仪式之后,又在人民大会堂礼节性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江泽民主席首先对叶利钦总统的访问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北京目前正值春暖花开,到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今天的天气特别美,总统阁下恰于此时来访,这对我们两国关系更深入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征兆。”
江泽民说:“我们已经见过多次,可以说是老朋友了。今天再次相聚,我感到十分亲切。你这次访问很重要,我期待着明天和你正式会谈。”
叶利钦总统说:“我很高兴再次来到中国访问,同中国朋友进行会谈。我们很重视这次访问,作了大量的准备。”叶利钦总统表示相信这次访问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他还说:“我上次来访问的时间很短,我下一次来访问中国的时间一定会更长一些,能参观更多的地方。”
叶利钦总统将俄罗斯帕列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俄文版《改革·发展·稳定》一书赠送给江泽民主席。这本书收入了江泽民主席自1989年9月至1995年9月公开发表过的部分讲话、报告28篇。
叶利钦总统还向江泽民主席赠送了萧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俄文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农业新技术博览会成果丰硕
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新技术博览会和中国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日前在京闭幕。会议共达成投资与贸易合作项目28个,协议金额3.3亿美元;达成意向性合作项目29个,金额1.4亿美元。(赵连庆夏珺)


第1版(要闻)
专栏:

  借人权反华走入死胡同
任言实
4月23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以多数票通过一项动议,否决了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炮制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议案,从而使他们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再次遭到破产。
美国策动一些国家在人权委员会搞反华提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此之前,他们已先后5次抛出并企图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反华决议,但每一次均因多数成员国的反对而遭到失败。在本届人权会之前,美国除照例公布所谓“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大加诽谤和责难之外,还接二连三地制造和散布种种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耸人“新闻”,以图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在会议召开期间,为了达到通过反华决议的目的,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四处游说,多方施压,甚至操纵一些非政府组织搞所谓全球反华活动,真可谓机关算尽、不择手段。但是,多数成员国顶住压力,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使得这份苦心炮制的反华提案再次遭到失败。事实反复证明,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
美国操纵联合国机构通过反华决议的图谋连续6次遭到失败,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无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也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最近几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权事业取得全面进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前,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状况呈现全面改善的良好趋势。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全然不顾这些事实,不顾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多次否决,一意孤行,一而再再而三地搞反华提案,这只能说明其居心叵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们年复一年地借所谓中国人权问题大做文章,说穿了,无非是想借此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破坏中国的稳定,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这种利用人权问题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断然拒绝以及人权委员会大多数成员国的坚决抵制。
其实,美国根本没有资格充当“人权法官”。前不久,我们曾经针对美国的指责发表过一篇《中美两国人权比较》,从24个方面揭示了美国在平等分享和普遍保障基本人权上不如中国的基本事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4月初,正当美国在本次人权会上策动反华提案之时,美国国内并非巧合地发生了警察毒打墨西哥移民的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世界为之注目,舆论为之哗然。人权纪录如此糟糕的美国却俨然以“世界人权法官”自居,对中国横加指责,如此双重标准,岂能令国际社会信服?
借人权反华之所以不得人心,还在于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促成国际合作,……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也要求联合国把国际合作的宗旨作为促进人权的“首要目标”。这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联合国的人权机构理应按照《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成为各国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的场所,而不应成为搞政治对抗的场所,更不应成为某个超级大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遗憾的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曾长期为政治对抗的冷战气氛所笼罩。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国际人权领域摆脱冷战时期政治对抗的阴影,走上平等合作的正确道路。但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顽固坚持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变本加厉地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在国际舞台上把人权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压力、干涉别国内政的手段,使得人权领域的政治对抗倾向变得愈加突出。西方国家的代表在今年的人权会议“国别人权”的议题下,点名攻击了亚洲、非洲、中东、拉丁美洲、东欧等60多个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内部事务妄加评论。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在美国的策动和操纵下,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先后通过了58项国别人权决议,几乎全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是它们攻击的重点。虽然连续5次遭到失败,美国等西方国家仍不甘心,在本届人权会上又一次抛出反华提案。
美国在国际人权舞台上的倒行逆施,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在本次人权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发言中,纷纷批评西方国家在人权会内搞对抗、施压和干涉别国内政,倡导对话、合作和协商一致,并对人权会的工作方向提出了质疑和改革意见。这成为本次人权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团结抗争抵制政治对抗的强大呼声。此外,在今年人权会上,美国与某些欧洲国家之间在搞反华提案问题上也开始出现某些不同意见,有的欧盟国家表示愿意以建设性对话的方式代替人权会上的对抗。这本身也说明,更多的人认识到,由少数国家搞国别决议对别国施压的做法,已走入一条死胡同。西方反华提案之所以难逃失败的命运,就在于利用人权搞政治对抗,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违背了国际社会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西方的反华提案被否决,这不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正义力量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胜利。中国将一如既往同世界上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士一道,共同致力于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坚决反对借口人权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促进国际人权活动的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体外循环注入体内预算外资金进“专户”
湖北盘活财政带动全局
本报武汉四月二十四日电记者龚达发、杜若原报道:连续六年被赤字财政困扰的湖北省,从去年下半年实施综合财政管理后,全省财政统一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不仅填平了去年预算收支七亿元的缺口,还消化了部分老赤字,使湖北财政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省内有权收费的部门已悄悄地向日益膨胀的“小金库”告别。
近几年来,湖北财政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地方财政基本变成了“吃饭”财政,根本无力上项目搞建设。与此同时,预算外资金却大幅增长。以县为单位,预算内、外收入一般都是一比一的比例,致使预算外资金随意使用,滥发钱物,甚至滋生腐败。受利益驱动,有的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愈演愈烈,加重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如何从制度上根治这一现象?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进行综合财政预算这一决策,规范资金运作,盘活财政,集中力量搞重点建设。
具体做法是:规范收费行为,部门收费足额进入“财政专户”,严禁公款私存;根据资金不同性质,合理确定上缴财政返回部门的比例;严格支出审批,各地行政事业单位按月编制预算外资金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方可使用。
财政统,全局活。去年率先进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试点的松滋县,去年预算内收入九千万元,实际可用资金七千一百万元,仅工资一项就需一点二亿元。实行“捆在一起”的政策后,除了用一千万元预算外资金抵顶预算内资金,还调度四千万元预算外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为骨干企业融通了流动资金。去年省政府调度预算外资金支持经济建设和以预算外顶预算内支出比上年增加六倍以上,仅支持电力建设就调度预算外资金五千万元。
湖北省自上而下开展预算外收费清理行动,初步摸清了资金存量;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检查,重新认定收费标准,并统一使用省财政厅的收费票据;各地、市、县逐级建立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机构,既保护了收费单位的合理收费的积极性,又按综合财政预算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标准,使这一改革顺利展开。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谨防“选期疲软症”
杨谷森
当前,许多地方乡镇级政府换届选举正在陆续展开。随之而产生的一种“选期疲软症”,似乎也在个别地方开始流行。
何谓“选期疲软症”?即候选人在选举期间所表现出的一种工作上的过分谨慎,以至软弱状态:不求先进,但求“保险”,多栽花少栽刺。于是,该做的事暂时搁一搁,该闯的路子暂时缓一缓,该解决的棘手问题暂时放一放,该严的时候暂时宽一宽,该抓紧的事情暂时松一松。这些候选人或许因此而“平稳过关”,但如此这般的一疲一软,极易贻误战机,耽搁进程,堆积矛盾,造成政令堵塞。
这种靠一时所谓的稳重与和善获取选票的作法,实际上是对事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干部,最终将会被政治素质日益增强的广大人民代表所淘汰。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西铜业公司电解铜走向世界
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一次注册成功
本报南昌4月24日电记者余清楚报道:我国最大的铜工业基地江西铜业公司的产品电解铜4月10日在世界最具权威的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一次注册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解铜质量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已达到世界级水平。这是我国铜工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江西铜业公司经过17年的建设、生产和发展,已成为采选冶加配套,科工技贸一体的特大型联合企业,所属贵溪冶炼厂是国家“六五”期间22个成套引进项目之一,1985年底建成投产,去年电解铜产量已达11万吨。由于国内铜材市场短缺,企业曾一度偏重追求产量。无情的市场竞争使公司及所属厂矿两级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坚决克服重产量轻质量的偏向,扭转一流装备、二流产品的状况。矿山把好原料关,千方百计降低铜精矿杂质含量;冶炼厂把好出厂关,不合格的电解铜不出厂。他们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的同时,始终瞄准国外先进技术,坚持高质量、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质量攻关,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电解工序推广碳酸钡脱铋和树脂交换试验,使铋的脱除率由30%上升到95%以上;投资2000万元对电解净液系统进行改造和扩建,使净液能力从每天5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对电解铜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国农业辐照中心在京落成
中国农业辐照中心日前在北京落成并开业。该中心拥有一座设计容量30万居里的Co-60辐照源,可用于食品类的辐射加工、医疗用品和卫生材料的消毒灭菌、化工材料的辐射加工等。(胡江朝)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江苏秋粮面积增加
江苏省今年秋粮面积将达4700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在秋粮面积中,水稻面积增加最多。预计,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将达3427万亩,比上年增加55万亩,比省下达的计划面积增加27万亩。(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俄罗斯总统抵京开始访问我国
江主席举行仪式欢迎叶利钦总统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应邀来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和夫人及其一行。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中方陪同团团长、劳动部部长李伯勇,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国家计委副主任郭树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等参加了欢迎仪式。
俄罗斯总统夫人奈娜·约瑟福芙娜·叶利钦娜、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奥·尼·索斯科维茨、联邦政府副总理奥·德·达维多夫、外交部长叶·马·普里马科夫、俄罗斯驻华大使伊·阿·罗高寿出席了欢迎仪式。陪同叶利钦总统来访的俄罗斯国防部长巴·谢·格拉乔夫、原子能部部长维·尼·米哈依洛夫、燃料和能源部部长尤·康·沙佛兰尼克、冶金委员会主席谢·扎·阿福宁、边防总局局长安·伊·尼古拉耶夫、宇航局局长尤·尼·科普捷夫、国家体育和旅游委员会主席沙·安·塔尔比谢夫等也出席了欢迎仪式。
晚上,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叶利钦总统和夫人访华举行了欢迎宴会。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于海生、郭海慧)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一行今天下午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
下午2时40分,一架银灰色伊尔62型专机徐徐降落在首都机场南停机坪。叶利钦总统和夫人奈娜稳步走下舷梯,踏上中国东道主为贵宾铺设的红地毯,并同前来迎接的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等一一握手。
曾因健康原因推迟访华的叶利钦总统今天看上去神采奕奕。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撩动着他的银发。
两名中国女青年和两名俄罗斯少年分别向叶利钦总统夫妇献花,总统夫妇微笑着接过鲜花,并向她们颔首致意。
随后,叶利钦总统和陪同来访的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索斯科韦茨、副总理达维多夫、外长普里马科夫、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等俄罗斯高级官员,走向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国宾车队。马达轰鸣声中,国宾车队鱼贯驶离机场,在11辆摩托车的护卫下向市区进发。
这是叶利钦总统3年多来第2次访华。据悉,江泽民主席将同叶利钦总统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双方将签署一系列关于加强双边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文件;中、俄等5国元首还将在上海共同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此间人士普遍认为,叶利钦总统的此次中国之行将使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附图片)
4月2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来自水的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何加正
1992年,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西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里,共同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题记
一个小孩用自来水冲洗手中西红柿忽发奇想,问妈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水,假如没有水呢?妈妈说:不能没有水,怎么能没有水呢?
这位母亲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考虑了也不一定答得出。)
生活中,有多少人忽发过这个小孩的奇想,想过这个小孩想的问题呢?
大约20年前,当我们还不怎么关注外部世界的时候,世界上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一个是联合国水事会议。当时发出一个令人不以为然的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20年过去了,外国怎么样暂不去说它。中国怎么样呢?只举一个例子: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水滚滚,从未出现断流,80年代以来,却几乎年年可见河床干裂;去年竟断流达4个月之久,一年1/3时间成了一条干枯的巨龙。今年一开春,我们又接到了黄河断流的消息,比去年又整整提前了两个多月。干旱、缺水,威胁着黄河中下游大片大片的地区。
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整体意识成熟的一个标志。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这个话题,是不是该每一个人都来认真想一想了?
从生存环境到面临的现实
中华民族是和水奋斗出来的民族。大禹治水不光记述了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向自然宣战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更形成了中华民族万代相传的一种精神。其后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兴衰常常都和水紧密相连。治水成了历代统治者治国方略中之要略。
但水带给中华民族的沉重灾难总是没有尽头。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2155年间,我国较大洪涝灾害发生1029次,差不多两年一次;较大旱灾发生1056次,也差不多两年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前无古人的治水运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46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这一瞬间,我们在中华大地上修建起8万多座水库(历代只给我们留下23座大中型水库);发展灌溉面积5亿多亩(历代只留下2.4亿亩);建设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78座(原来只有都江堰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完成土石方上千亿立方米,如果筑成一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2500多圈。这是何等的英雄业绩!这不是哪个人心血来潮(尽管这当中有很多经验教训),而是生存环境向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人们往往不太介意已经得到的东西。这种高瞻远瞩把握民族生存发展之需的卓见和勇气以及所付出的代价,永远值得称颂。
造物主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为水而付出的代价虽然是巨大的,然而我们面临的威胁更大。既有水多的威胁,更有水少的威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威胁。在农村,一半以上地区的农民还是在没有任何灌溉设施条件下种粮食,产量少得可怜,近于原始;更有部分农民靠守着雨水过日子。神州大地虽有水库星罗棋布,但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很多水库带病运行,岌岌可危。黄河、长江上游乃至更多的地方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日益剥蚀着大地的肌体。去冬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多风,以致枯死不少庄稼,春耕难以进行。整个华北地区笼罩在严重的水危机当中。在一些水乡泽国,因污染而出现了“富有的贫困”现象(有关危机的现状我们将专门论述)。
外国有少数学者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我们不能苟同。但他们在谈到中国粮食问题时差不多都提到了水的因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重新认识水,已是中华大地上每一个人面临的紧迫课题。
从“农业命脉”到“基础产业”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英明论断。正是这一论断,使水利建设在中华大地上高潮迭起,持续了几十年。
把水和农业联系起来,是中国事实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一现状决定的,也是贫困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第一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这一现实决定的。今天仍不失其应有的意义。
然而,现代化终究要叩响我们民族的大门。改革开放十几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和社会飞跃式的发展。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水利,还仅仅是农业的命脉吗?
90年代初,富庶的太湖、江淮流域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以及其后接连不断发生的旱灾水灾,终于改变了水的地位。人们看到,淹没的已不仅仅是庄稼,更多的是机器、厂房,是布匹、纸张、工业原料……仅太湖、淮河流域,一次大水即造成数万家工矿企业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加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411亿元以上。
认识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变化。一位领导同志在当时的一次会议上沉痛地说,看来,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进而又有领导同志提出了“水利是基础产业”的论断。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这就正式确立了水利的地位。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有关“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建议》中,人们注意到,关于基础产业又有了排列次序的变化。其表述是:“今后15年,必须在以下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水利,在此被列入基础产业的首位。
这是我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和改造自然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人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就像当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形成共识而带来多年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一样,“水利是基础产业”一旦形成共识,也必将带来我国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
然而,这个共识有没有形成呢?从“农民的事业”到“全民的事业”
事实上,把水字和农字紧密联在一起的观念今天仍根深蒂固地留在人们脑子里。多数人仍然认为水是水利部门的事,是农业部门的事,是农民的事。
只知用水,不管水从哪里来更是常见现象。用水者不懂节约,污染者不愿花钱治理,对收水费不够理解……
水利投资不足,工程得不到应有重视,物资得不到保证,等等。我国水利事业因此正负重艰难地前行着。现在,黄河已见断流,华北水源告罄,西北干旱少雨,上游水土流失,沿海污染加剧;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108个。
难道我们真的要等到那一天,清晨起来,水龙头没了水;工厂没水停了工;因水源枯竭,大批企业不得不迁移;再深的井出不了水,种子下地发不了芽;因为水而影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吗?
没有全民的水患意识,就难以有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没有全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全党和各部门的统一行动,水利事业就难以摆脱今日之窘状,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更多水的难题。水利,到厂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水利,是全民的事业。让我们中华大地上所有儿女负起全民族水的责任吧!(附图片)
下图为江苏兴化市的标准化农田。


返回顶部